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為什麼慈禧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等人?

手機用戶67770870091


清朝末年,原先強悍一時的八旗軍已經完全墮落,清政府依靠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地主武裝,剿滅了太平天國、捻軍等各地農民武裝。

(慈禧劇照)

那麼,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后依然數次下詔調李鴻章、張之洞這些地主武裝進京勤王,試圖再次依靠地主武裝,打敗洋人。可是,作為兩廣總督的李鴻章、湖廣總督的張之洞以及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為什麼卻並不奉詔呢?最後,幾乎是在慈禧太后的哀告之下,將李鴻章從湖廣總督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且說讓李鴻章“全權代理”的情況下,李鴻章才終於入京與洋人談判,最終簽訂《辛丑條約》。

那麼,同樣是清政府,同樣是慈禧太后,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與和八國聯軍交戰的時候,地主武裝前後的表現,差別為什麼這麼大呢?

第一,李鴻章、張之洞等地主武裝害怕與洋人打仗。

太平天國雖然發展迅速,但是畢竟是一幫草寇。無論是指揮者的能力,還是太平軍的武器裝備,都不佔強。地主武裝在和他們作戰的時候,雖然可能局部戰役打不贏,但是從長遠來看,戰勝他們有必勝的信心。但是和洋人打仗情況就不同了,從中英作戰,到中法作戰,到與英法聯軍對戰,到與俄軍作戰,一路打過來,幾乎沒有勝利的時候。現在更是八國聯軍聯合與中國作戰,雖然派到中國戰場上的,人數並不多。但是長久打下去,當時的中國肯定打不贏。所以,李鴻章、張之洞們不想冒這個險。

再一點,太平天國動搖的是清政府的根基。一旦太平天國推翻清政府,地主武裝們可能都會死無葬身之地。但是洋人不一樣。他們只是想瓜分中國,就算把中國瓜分了,還得讓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人出來做官,從個人利益來考慮,也不會有什麼傷害。

(太平天國運動)

第二,李鴻章、張之洞等地主武裝對慈禧不滿。

清朝的江山之所以變得風雨飄搖,應該說,與慈禧的亂政不無關係。作為中國人,地主武裝們普遍對慈禧太后不滿。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讓大家對慈禧的不滿,又多了一層。

應該說,八國聯軍入侵,與慈禧不無關係。義和團運動,在地主武裝看來,比太平天國還讓人厭惡。太平天國多多少少還是想打破舊世界,建立一個新國家。可是義和團運動,純粹就是鬧事。到處搞打砸搶,與土匪差不多。就算他們打砸搶的主要是洋人,但地主武裝認為,這樣會更加壞事。所以,地主武裝的觀點,是堅決鎮壓。慈禧本來也是這個觀點,但是,當她知道洋人試圖讓她下臺,把光緒扶起來的時候,慈禧開始縱容義和團與洋人對抗。最後義和團又沒有打贏,因此才造成八國聯軍入侵,討要說法。

正因為是這樣一種情況,所以李鴻章、張之洞等地主武裝,不願意救慈禧。

(清末重臣群像)

第三,李鴻章、張之洞等地主武裝在觀望時局。

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清政府的統治還非常穩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在積極地表現。只要把太平軍打下去了,立了大功,他們就可以穩定升官,成為朝中重臣或者封疆大吏。

但是當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清朝的江山飄搖欲墜,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崩塌。實際上,當時各國各種勢力都在尋找代理人,洋人在尋找能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代理人,商人在尋找能讓自己的利益不受到傷害的代理人,革命黨人在尋找能拯救中國於危難的代理人。

具體表現在,當時在大商人盛懷宣的倡議下,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已經和各個參戰國之間達成了一個“東南互保”協議,維護小團體利益,不救清朝。同時,張之洞等人還準備擁戴李鴻章為“大總統”,孫文也試圖聯合李鴻章等人搞“兩廣獨立”。

顯然,這些地主武裝是擺明了要看著清政府滅亡,再重造江山,他們怎麼會前往相救呢。

只不過後來形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逃到西安的慈禧又挺過來了,風雲飄搖的清政府,又繼續往前飄搖下去。


張生全精彩歷史




慈禧不是調不動李鴻章,是沒辦法調。

1900年5月,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為首的八國對中國發動戰爭。

1901年11月,李鴻章嗚呼哀哉。

當時的李鴻章已經是要死的人了,你說說慈禧應該怎麼調?讓人抬著李鴻章上戰場嗎?李鴻章說話都不利索了,更不要說指揮作戰了!估計只抬到半路,李鴻章便已經被折騰死了。此外,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李鴻章早已經調任兩廣總督,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而且張之洞根本不會讓李鴻章出手幫慈禧。李鴻章這輩子為慈禧操碎了心,李鴻章亦是慈禧的寵臣,在李鴻章因為簽訂《馬關條約》逐漸淡出視野以後慈禧才開始尋找李鴻章的替代者,我認為這對“君臣”應當是有著不同尋常的感情的。

慈禧估計得哭瞎在李鴻章的床頭:“老李呀,你不要離開我呀!沒了你,我可怎麼活呀!”




張之洞,慈禧是真的調不動!

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列晚清四大中興名臣,資歷很深,威望很高。

在義和團爆發後,張之洞曾建議清政府鎮壓,但是被清政府無視了,而且義和團的運動口號是“扶清滅洋”,因此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也很曖昧。戊戌政變後,慈禧曾想廢黜光緒,但是遭到洋人反對,慈禧因此記恨於洋人。當義和團逼近北京時,慈禧決定行“驅狼逐虎”之計,妄圖借義和團的手教訓洋人,並且,清政府同時向11國宣戰,這是慈禧在對外問題上唯一一次表現得如此有骨氣。

然後,清政府將宣戰的事告知地方官府,但是慈禧卻沒有得到地方的支持,慈禧的馬仔李鴻章甚至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應該知道東南沿海省份自古便是中國的GDP支柱,晚清的時候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洋務運動以後,東南實業有聲有色,張之洞可是晚清有名的實業家。如果這時候東南加入戰爭會造成什麼結果?東南實業必然受損,那些實業家的利益肯定受到損失,洋務運動以什麼人為主?以官僚為主,即是說當時許多實業家便是晚清官僚,他們豈會坐視自己吃到嘴邊的肉爛掉?

於是張之洞主導併發起了“東南互保”,東南各省與參戰國達成協議。



在東南互保這件事上,自然少不了晚清紅頂商人盛宣懷。

盛宣懷也算是東南互保的策劃人之一,正是因為他的牽線,東南互保才得以迅速完成。盛宣懷背靠李鴻章,當胡雪巖被清政府與盛宣懷聯合擊垮後,盛宣懷便成功取代了胡雪巖的位置,有錢!當時最怕打戰的便是他了,因此在東南互保這件事上出力極多。

張之洞雖被稱為晚清的中興名臣,可是他與曾、李、左三人又很不同,曾李左是清朝的忠臣,張則更忠於自己。

東南互保保住了東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穩定,讓東南地區免於戰火之禍。對於慈禧那種自取滅亡的做法,張之洞是嗤之以鼻的,他提過建議,可是慈禧不聽,因此他只能選擇用自己的辦法去維護自己的利益,順便維護更多百姓的利益。在東南互保的時候,張之洞甚至制定瞭如果慈禧失敗的預案,讓李鴻章當總統主持大局。由此可見,張之洞對清朝可不是忠臣,否則哪敢如此?你慈禧現在出事了,想讓我給你擦屁股?沒門。



張之洞很聰明,當時的“四大中興名臣”只剩他自己和李鴻章,李鴻章在負責外交事務後屢負罵名,名聲很臭,但是張之洞知道李鴻章在慈禧心中仍然很重要,後來李鴻章因為簽訂《馬關條約》被罵得吐血,慈禧不得不將他雪藏,而當時的李鴻章正是兩廣總督,於是張之洞他們便也將李鴻章推出來了。

李鴻章在兩廣可謂是孤立無援,不得不接受張之洞他們的裹挾,加入了東南互保的隊伍。而且李鴻章在清政府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有他的加入東南互保更容易成功。

最終,慈禧被八國聯軍嚇得尿褲子,匆匆忙忙跑去西安了。北京被八國聯軍佔領,然後開始了他們的強盜行為。

張之洞“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眼睜睜看著清政府被八國聯軍虐得吐血,到底是對是錯呢?


吾與吾國


慈禧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根源在於太平天國。

清朝的時候,中國的皇權可謂是高度集中。對於各個地方督撫,皇上的一紙詔書就能將其罷免,或者被殺。比如年羹堯立下了很大的戰功,雍正下詔便將其押送京師。道光時期的林則徐虎門銷煙,道光一直詔書就能讓林則徐乖乖去新疆。

歸根到底,因為皇帝手裡有槍桿子。清朝入住中原以後,朝廷為了控制各個地方,在各地的戰略要地都有自己的八旗子弟駐紮,為了避免他們被同化,將其隔絕開來,俗稱“滿城”。比如當時的北京內城是滿城,外城才是漢人居住的。

這些滿城中的人是清朝的忠實支持者,平時地位遠遠高於普通人。無論太平天國還是後來的辛亥革命,他們都是抵抗最為激烈的。比如太平軍攻佔南京的時候,最後抵抗的便是南京的滿城八旗兵。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以後,清政府在各地的八旗子弟,綠營兵都被打得潰不成軍。南方各地的滿城被摧毀殆盡。

這種情況下慈禧不得不起用地方團練。早期曾國藩湘軍、後期李鴻章的淮軍,都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這些軍隊最大的特點就是帶有濃厚的私人色彩,部隊靠私人關係維護,各項軍需由其首領就地籌措。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整個南方督撫的權力開始急劇增加。

當然,慈禧等人還是意識到問題了,所以她還是採取過一系列的措施去限制督撫的權力,比如恢復軍需的報銷制度;整頓厘金;規範督撫的用人之權。但是由於當時時局的限制,朝廷並沒有成功的收回權力,使得最終地方地方的權力體系得以形成。地方督撫成為集財權、軍權、人事權和外交權於一身的人物。

義和團興起以後,東南督撫做出了各種避戰努力。但是慈禧太后一意孤行,使得最終朝廷對外宣戰。東南督撫為了避免整個東南地區陷入戰亂,加上列強之間互相牽制,對於東南督撫互保的建議,他們是非常樂意的,使得最終東南互保得以成功。此時的慈禧已經被八國聯軍趕出了北京城,逃亡了西安,這種情況下,她對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也只有無可奈何了。

東南互保發生以後,慈禧看到了東南督撫已經不受控制了。為此,她通過軍事改革來加強自己的權力。之後鐵良南下,打破東南督撫財政壟斷的局面,並且開始訓練新軍。不過事與願違,這件事情最終的受益者便是直隸總督袁世凱,他藉著訓練新軍的機會發展壯大起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八國聯軍侵華,不過是慈溪為了滿足自身的權利慾望而引起的禍事。

此事做為晚清四大名臣的李鴻章與張之洞一眼便知,李鴻章對於慈溪的求援只回應“此亂命也,粵不奉詔”,而張之洞乾脆充耳不聞。

北京與八國聯軍的戰鬥全場參與的就是義和團和清軍。

一向對外國軟弱的慈溪這次看起來好像是硬氣了,其實就是被載漪挑撥,賭氣的張牙舞爪一下而已,所以當義和團屠殺北京城外籍僑民時,慈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非就是看不慣西方列強,想借義和團之手出口惡氣。

1898年山東爆發義和團運動,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一到山東就對義和團進行血腥鎮壓,義和團兵敗只能潰逃到北京。

戊戌變法後,慈溪想廢掉光緒,立溥俊為皇帝,但此事的做法遭到西方列強反對,他們認認為廢立皇帝乃是國家大事,不是慈禧的家事。因此事慈禧氣極不過,就利用義和團對八國開戰。

但是宣戰後怎麼打?老佛爺腦中壓根沒有一個計劃,只知道發脾氣喊人,喊李鴻章,張之洞回來支援。

但是以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為首的漢人督撫,因一直面對著西方各列強的壓力,所以他們最是清楚如果開戰以晚清的軍事素養以及裝備,面對八國聯軍是沒有勝算的,所以無論是出於保全中國元氣或是為自己的性命考慮,以至於南方各督撫,甚至滿人的督撫也都同意與列強達成東南互保的和平協議。

歷史上稱這紙和平協議為“東南互保運動”,因漢族督撫頭腦還算清醒,所以東南地方沒有義和團發動戰爭。

所以根據當時的局勢,張之洞才會對慈溪的調令置若罔聞,李鴻章更是直接回應“粵不奉詔”

慈禧因個人慾望和對權利的貪婪,對華夏百姓造成的災難罄竹難書,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愛歷史,品歷史,文章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相互品味歷史,你的每一次點贊都是對紅塵的鼓勵,謝謝!


摯潷畫畫紅塵


沒有慈禧的手腕,大清不可能續命半個世紀,老太后經三朝而不倒,牢牢掌控帝國最高權力,與洋人打了幾十年交道,和各國公使夫人也是經常喝喝下午茶,拉拉家常啥的,對於洋人的情況,老太后不會不清楚,如不夠精明老辣,風雨飄搖的大清國,她如何能近50年屹立不倒?

庚子國變,5萬八國聯軍侵華,慈禧面臨巨大的壓力,而她最大的壓力,還是戊戌政變後各國一直要求他還政皇帝的外交壓力,哪怕八國聯軍出兵前的外交照會上,也是指明要求太后歸政,國內沒人敢提,誰提老佛爺滅誰,可洋人的槍炮可是不認人的。

對列國宣戰,不是老太后昏了頭,而是她的保住權力的權宜之計,正好利用義和團去和洋人打,連帶部分清軍力量,去和洋人打,表明一種立場和態度,而義和團終歸還是亂民,借洋人之手順勢剿滅,洋人也承受了一定的代價之後,她再返回京師和洋人談判。

至於開戰前後,慈禧一直都明哲保身的,與主戰派劃清界限,甚至還暗中保護東交民巷的外國使團,這也是在為自己留後路,倒是端王等一批愚昧無知又狂妄自大的滿清貴胄們嗷嗷叫地向前衝,最後八國聯軍追究戰犯,慈禧把責任全部推給了主戰派,為了表明自己和平的誠意,慈禧按著洋人開出的戰犯名單,一口氣砍了100多個大臣的腦袋,最終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至於東南互保,老佛爺並不擔心,雖然李鴻章等東南地方大員表面抗命,但也有一唱一和之意,畢竟慈禧也不希望戰爭範圍擴大,影響最重要的東南諸省的稅賦,保全了東南,也就保住了清廷的錢袋子。

而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畢竟是傳統的儒家知識分子,忠君愛國那是深深地刻在了腦子裡,他們也要講求忠君愛國的好名聲,等戰爭結束,李鴻章等就立馬北上去收拾爛攤子去了,不過還好,端王等昏庸無能的滿清政敵被打倒了,李中堂至少欣慰一些,但為了慈禧揹負上庚子賠款的一世罵名,也真夠悲劇的。


雲中史記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李鴻章、張之洞等南方的實權人物公然違抗朝廷命令,與洋人私下謀和,實施“東南互保”,主要原因一是洋人勢力強大,李、張等人不願意跟著慈禧去以卵擊石;二是清朝當時已經病入膏肓,中央政府執行力下降,政令亂出。


1900年初,因為慈禧為首的清政府企圖依靠義和團來對抗洋人,在北方大肆圍攻教堂和使館區。相對而言,南方因為擔任地方大員的官員多洋務派,相對較為平靜。因此西方列強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保證中立。正巧,南方各地方大員本來也看著朝廷的動靜憂心忡忡。他們對洋人實力瞭解比較清楚,知道憑義和團要打洋人是肯定打不贏的。那怎麼辦呢?他們商議如何保存東南各省的穩定,中立戰爭之外,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還密議,如果真戰爭爆發,洋人打進北京,皇帝太后掛了,就推舉李鴻章出任總統。

經盛宣懷從中牽線,上海道餘聯沅與各國駐上海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南方內地歸各省督撫保護。等到慈禧向十一國宣戰後,南方的大臣紛紛與歐美各國達成和議。簡單說,就是清政府和你們打,我們南方各省不和你們打,咱們繼續和平。參加的南方大員,包括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等。可以說清朝的大半壁江山都進去了。

當然,大清朝畢竟還沒亡,朝廷下令打洋人,你們地方各省居然不聽話,難道是公然造反麼?這些地方大員有辦法。他們說,慈禧的宣戰,是朝廷被義和團脅持才發出的“矯詔、亂命”,既然是亂命,不代表朝廷的真實意志,那麼咱們不聽自然也就可以了。

李鴻章對他們的舉動是很有自信心的。他們說,“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南方各省堅持“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要求“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就是以對抗清朝政府扶持義和團滅洋的命令,保證南方穩定,換來洋人不進入內地各省。李鴻章的幕僚甚至還聯繫孫中山,讓他來幫忙。

實際上,這命令是得到北京的一些中央大臣支持的。比如慈禧的親信榮祿,其實也對打西方沒信心,私下告李鴻章說:“對北京的諭旨不必重視。”

清末的東南互保,一方面,使得清政府顏面掃地,加速了大清朝的滅亡。另一方面,也在八國聯軍入侵時保護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免收戰火波及。


巴山夜雨涮鍋


庚子年的本質在於“失控”二字。

目前說的“東南互保”,有人認為這是地方督撫不遵朝廷命令,隱然有獨立態勢,並以此作為清廷中央式微、地方坐大的證據。

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說服力。庚子年不遵朝令,通常說是兩廣總督李鴻章的給東南督撫發的電文: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這裡有個前因後果。什麼叫“亂命”?因為這是庚子年混亂之時發出的詔令,要求將國內洋毛子一律除盡。

這不是瘋了嗎?也只有在朝廷失控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這種命令。李鴻章的判斷很準,認為這是端親王載漪這些人瞎搞,是不正常的詔令,所以不加遵守,沒有什麼錯。

之後的張之洞等人搞的東南互保也是如此。但東南互保是針對洋人而非針對朝廷的,因為當時洋人要派軍艦進入長江以保護本國僑民。

為了防止外人趁機生事,東南督撫單方面宣佈並承諾保護洋人,這阻止外人的干涉,這也是跟隨李鴻章之後,不奉詔。

事後,慈禧太后不但不加罪於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反而褒獎、肯定了他們在庚子年的作為。這不就很明白了嗎?

至於說慈禧太后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這其實是個偽命題。試想當時的條件下,李鴻章遠在廣東,東南督撫也在幾千裡外,勤王之兵談何容易?

難不成讓他們飛過去?坐高鐵去?那會也沒有啊。

廣東姑且不說,實在是沒轍。

但東南督撫是派出勤王師的,如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江蘇巡撫鹿傳霖,還有從河南等地開出的勤王師,都曾北上勤王的。

當然,因為路途遙遠、後勤保障、局勢變化等各種原因,一部分勤王師如李秉衡部被八國聯軍消滅,一部分勤王師如鹿傳霖所帶是在聽說慈禧太后西逃後轉而向西安去的。

筆者要說的其實就一句話:不要以為清廷真的窮途末路,威信還大著呢。革命黨的說法,不可靠!


坑爹史冊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抵禦八國聯軍的主要是甘肅提督董福祥的甘軍,以及北洋聶士成的武毅軍。而南方各大封疆重臣悉數缺席,其他勤王之師也全部未到。

慈禧要與列強11國交戰,最終只調來兩支軍隊,其他的像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實力武裝,慈禧當然也調了,只是沒有調動。庚子之敗,其實從調不動各路兵馬來看,慈禧就早已經敗了。

在八國聯軍攻打清朝以前,英國人就和當時的鐵路大臣盛宣懷、兩江總督劉坤一取得了聯繫,請他們協助保護英國在長江一帶的利益,英國也允諾不會將兵鋒擴展到長江流域。

清朝與八國聯軍宣戰的時候,詔書由上海的電報局發給全國。當時掌握電報的盛宣懷,截住了電報,並沒有將詔書向全國發送,而只是發送給了各地的總督巡撫。

因為距離上海最近,兩江總督劉坤一是最早知道宣戰詔書的封疆大吏,並及時和湖廣總督張之洞取得了串聯,私下達成了保護外國僑民在長江一帶免受戰火殃及的約定。

當詔書到達廣東的時候,兩廣總督李鴻章大驚失色,說這個是亂命,廣東不奉召。李鴻章的態度挑明瞭,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揆、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迅速跟進,達成了旨在保護南方免遭戰亂波及的“東南互保”協約。

東南互保主要是保持南方中立,不參與清朝與八國聯軍的戰爭。如果清朝戰敗,南方要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八國聯軍的入侵。如果清朝皇室在戰爭中遭遇不測,就推舉李鴻章為大總統,以保證中華的根基得以延續。

因此,在八國聯軍侵華之中,慈禧根本就調不動南方各大臣,聶士成部在天津戰敗以後,慈禧可以倚靠的只剩下甘肅的地方武裝董福祥了,這也是慈禧向西逃亡西安的原因之一。


蘇綻


其實,並不是慈禧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慈禧根本就沒有打算調動他們。甚至在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之前,朝廷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給了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人下去聖旨,讓他們機宜行事。



慈禧太后一開始就是想出口氣,我兒子要害我,你們這些洋人居然幫著我兒子來害我。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慈禧太后馬上就回過味兒來了,她知道載漪騙了她。所以,她馬上安排軍隊進入使館保護各國公使。

都進入20世紀了,慈禧太后和洋人打了快半輩子的交道了,這點基本的國際法常識還是有的。後來在西安,她與榮祿之間有一次談話的時候,她就把自己怎麼做的都告訴給了榮祿。只是他沒想到莊王,端王,剛毅,徐桐這些人和義和團鬧得太出格了,她已經收不住了。



因此,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搞的所謂“東南互保”慈禧太后心裡是十分清楚的。並且榮祿還給了他們一劑定心丸,說北京的詔書並不重要。因此,東南互保的目的是拿來和洋人進行外交斡旋的,並不是要建立一個推翻清朝的共和國。

要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剛一到西安,南方各省就開始往西安等地寄錢了。而且寄去的銀子數目之大,總共寄了九千多萬兩銀子。可以想見,如果這些人真的要建立一個以李鴻章為大總統的共和國,還會管在西安的慈禧嗎?



最終,八國聯軍的善後談判工作還是得由李鴻章來進行,而李鴻章進行談判的依據就是《東南互保條約》。因此,最終《辛丑條約》只答應了賠款,並未割一寸土地,原因就在於此。


傅斯鴻


自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起,就一直有人不停的疑問為什麼曾國藩不擁兵自重?為什麼李鴻章不擁兵自重?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其實很多人的疑問已經變成了現實,那就是慈禧太后不再是一個必然選擇,是一個不可拋棄的人,而成為了一個選擇題。

作為疆臣的漢族地主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李鴻章、張之洞以及劉坤一等人,第一次採取了實際行動,有了反叛舉動。

當時東南互保背後的故事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個未遂的政變,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侵華前及後,幾次三番令李鴻章速速進京,相商要事。

李鴻章由於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受到國人苛責,慈禧太后也怕尾大不掉,便適時的將李鴻章調離政治中心,到廣東做一粵督而已,同時負責兼辦緝拿或者捕殺康有為、梁啟超事宜!


李鴻章雖然心裡委屈,但卻樂得清淨,在粵督的位置上倒也舒坦,不想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召喚,這是又讓他去背鍋啊,因此李鴻章雙腿灌鉛,遲遲未動身。

在盛宣懷的串聯下,李鴻章默許,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炮製出了“東南互保”的提議,並私底下約定,慈禧太后掛了或者說被列強拋棄,就公推李鴻章為“總統”,出來主持大局。

好在列強沒弄死慈禧太后,要不然這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的政變都可能變成現實。

這其實是一個信號,說明晚清政府對於全國控制的削弱,他已經沒有辦法“頤指氣使”的行使統治,反而出現了掣肘和不服從中央調令的現象。


說明晚清已是秋後的螞蚱,蹦噠不了幾天了,當1911年江西巡撫程德全,挑去幾塊磚瓦,撤換掉大清龍旗時,其實是東南互保的現實版演繹,東南互保到清朝滅亡,不過十年。

這是臨死之際的慈禧太后萬萬不可能想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