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那麼多騙局,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理財?

用戶57313877879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理財騙局那麼多,還是好好把錢存在銀行,不要理財了。其實,這

是一種典型的因噎廢食的觀點。舉個簡單的例子,看到別人買的西瓜不熟,你會以後再也不買西瓜了麼。理財的好處還是很多的,理財騙局多,我們要做的是怎樣識別理財騙局,而不是不理財,看到別人買的西瓜不熟,我們要學會怎樣去挑熟的西瓜,道理是一樣的。

何為理財:

其實理財的範圍很廣,理財是現金流量管理,每一個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也需要賺錢來產生現金流入。因此不管現在是否有錢,每一個人都需要理財。但同時理財也涵蓋了風險管理,因為未來的更多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包括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都會影響到現金流入或現金流出。

為何有這麼多人上當受騙?

理財究其根本就是用已有的資金投資得到更多的資金。但是很多人為了獲得高利息而嘗試高風險的產品,追求高收益、高回報,對投資知識卻瞭解甚少,對投資風險預見不足。高收益、高回報往往伴隨著極高的投資風險。

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應提前進行投資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購買風險承受能力範圍內的理財產品。另外,大家還需要認真閱讀投資理財協議內容,仔細核實雙方的權利義務,提高證據意識,勿聽信營銷人員的口頭承諾、勿貪圖推銷人員給予的小恩小惠。

如何避免踩雷:做好資產配置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道理我們都懂,那如何做好資產配置就尤為重要了。

一部分資金保障流動性需求:這部分資金建議購買銀行智能存款或者貨幣基金。

短期資金保障資金週轉:這部分資金建議可以購買銀行理財,有些銀行理財支持轉讓、質押,如果有什麼急需用錢的事情可以進行理財轉讓。

長期資金存入存款產品保障資金安全:一定要記得配置存款產品,保本保息,這裡推薦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是一種穩健的理財方式,在保證本金的同時還能獲取較高的收益,但是我們要學會區分結構性存款的投資標的,並且由於結構性存款不能轉讓,因此在購買時還要考慮資金的流動性需求。

如何規避潛在的意外:

學會識別產品的風險等級:不買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以上的產品。

學會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購買投資方向穩健、風險等級較低的產品。

不要相信天上會掉餡餅,你看中高收益的產品,別人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理財師鬱小貝


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不用諱言,國人的理財意識整體還是跟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講,提到理財,大家想到的還是炒股,很多人甚至把炒股與理財等同起來了。而國人曾經最多的理財方式就是銀行存款。好在,最近這10來年,國人的理財意識正在覺醒。今年年初,在“國人工資報告暨互聯網理財指數”的新聞發佈會上,相關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6年,國人工資理財規模增長近10倍,而同期國人工資增長不足3倍,所以說,工資理財規模超過工資增長的3倍。“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似乎投資理財領域最常說的一句話,居民工資理財規模的大幅上漲,正是反映了國民的理財意識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有被動儲蓄轉變為主動理財。

二、理財能讓“小錢”變“大錢”

可能買了房子正在還房貸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以前沒買房子的時候,每個月也幾乎是“月光族”,沒剩下什麼錢,但是現在還房貸了,是由一些壓力,但是每個月兩三千的按揭款支付了也沒問題,其實,這就一種理財的一種形式。這些年,一方面居民工資理財規模的持續上升,另一方面是儲蓄率連年持續下降,居民儲蓄搬家的現象日漸普遍。因為很多人已經嚐到了理財的甜頭。理財幫工薪族培養了良好的理財習慣,讓“小錢”在不知不覺中變“大錢”。比如說,現在很多理財產品都推出了基金、保險、定期理財、指數基金等金融產品,同時好多理財工具(比如騰訊理財通)都推出了“工資定投”功能,這樣用戶只要簡單設置一次,之後就可以在每月的固定時間,從相應的銀行卡上轉到理財產品裡。這種方式既實現了儲蓄的目的,還能抵抗通貨膨脹,實現財富增值。

三、理財能提升安全感

當今社會,大家之所以感覺生活壓力大,主要來源於教育、醫療、房產三方面。房價年年漲,想買吧,沒錢,但是看著不斷上漲的房價,看著自己的薪水,明顯增幅不在一個水平,你說心慌不心慌?另外,30左右,就開始要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了,學區房、興趣班、輔導班、夏令營,哪樣不要錢?還有,現在大家都覺得醫院去不起,那地方是高消費,一病回到解放前……基於這些壓力,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理財來提升自己的安全感。比如通過保險理財的方式,給孩子購買教育基金險種,給家人購買意外傷害、醫療保險,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搞定房子……如果有更多的資金,還要投入一些其他理財產品。正是通過這樣一攬子的理財計劃,提升自己及家人以後生活的安全感。

綜上,理財如今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正因為如此,才有騙子頂上大家,才有一些花樣百出的騙局出現。但是,我們不能據此就否認理財的價值,相反,多學習理財知識,練就火眼金睛,防止被騙,才是王道!


坤鵬論


什麼是理財?說白了就是讓錢生錢,滿足我們更多的需要,俗語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理財也是一種投資,過於急功近利的人也會遭遇滑鐵盧,尤其是現在的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大家容易被一些誘人的數字給蠱惑,但殊不知是落入了現象級的陷阱。

理財是有必要的,畢竟沒有人會嫌棄自己錢多,所以金錢市場上魚龍混雜,這就容易讓別有用心之人有了可乘之機,但是隻要我們理性分析、保持冷靜,依然可以藉助理財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讓自己的錢發揮出最大效益。

我們分析一下理財的心理

1、防範風險

很多人理財是為了未來的預期做打算。當未來遇到什麼急需要用錢的時候能夠有備無患,而不是束手無策。

2、需求滿足

有些人理財是為了更好地提升生活質量。以一個普通職員為例,選擇投資理財產品來獲得定期收益,這些額外的收益可以在今後用於購買一款心儀已久的手錶,這就是實現了需求滿足。

3、財務自由

理財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財務自由,不用擔心今天的錢用完了就沒了,明天又要為錢發愁,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資金,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能夠自由調取,這就是財務自由。

理財能夠實現我們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滿足,但是我們也應該防範金錢誘惑,比如在市場上出現一些超高利潤收益的理財產品,我們就需要保持警惕,敲響警鐘,時刻防範那些隱藏在誘人金錢數額下那些徹頭徹尾的愚昧,別讓有心之人有可乘之機。


華爾街見聞


對於這個問題,天閱商業評論AK認為:額這個問題吧,比較深奧了。想到自己那麼點的存款,嗯,好心酸啊。如果不拿去理財,估計這會兒都沒有錢。

現在的社會理財的多,賺到錢的多,被騙了也很多。而且現在不正規的平臺很多,投資有風險,需謹慎。不要盲目的去相信外面的亂七八糟的小公司那種的投資平臺。而且不要被洗腦說收益高,哪裡那麼多的餡兒餅給你吃啊,誰都不傻,就怕你貪婪痴迷能賺很多錢,很多設局的人都是抓住人心了,覺得現在大家都喜歡錢,而且是白來的。畢竟想賺錢的人比較多,財迷心竅了。所以他們就是抓住你這樣的心理,騙一個是一個。

其實呢這些理財的騙局,也是可以避免的,要懂高收入就是風險高,作為一個投資者來說都是明白的這個的。如果真的天天有餡餅掉下來,砸到你。不拍懵你也是把你拍倒。這樣的白來的東西不會那麼輕易讓你得到的。理財公司不傻他們不是慈善家,不會公司出錢給你補中間的窟窿的。不是所有的理財公司都是騙局的,還是有些靠譜的平臺的。

一般像大型平臺都是比較好的,如果不理財的話錢會貶低的,還是把他拿來做投資,找一些收益少一點的地方,收益少風險就會降低點。先前期觀察下這個項目好不好,用少量的資金去試試,如果穩定話可以做長期的投資。


首席投資官


首先要說的是您看問題有點片面和侷限了,侷限於理財的騙局。要知道理財也是一種產品,任何產品都有好壞之分,好的產品自然長期看來會受到更多人的青睞,壞的產品則會受到更多人的唾罵。

現在中國的金融業正在蓬勃發展之中,不少人藉此機會開始組織騙局,蠱惑不明真相的群眾們。這是非常可恥的行為。

媒體當然也會為無辜群眾站臺,來指責這些不良機構,於是大家看到的理財產品大多都是負面的新聞。對於理財也望而卻步,對於理財的認識也較為片面,不夠深入就已經拒之門外了。

這樣看來理財知識的普及以及金融入門知識的普及必須要多和大家說說,而且你自己也要多多學習才行。

首先理財那種高回報、高收益的產品都需要謹慎判斷,要知道一條定律就是高風險高回報,如果沒有高風險是不會有高回報的,你需要評判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然後根據你的風險承受能力來判斷自己適合購買增樣的理財產品。

很多所謂的騙局也是投資人高估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被鉅額的回報矇蔽了雙眼,導致最終虧本,於是就說被騙了,這種情況也不少。

如果實在是不知道怎麼投資,手裡又有一點錢,建議還是放在餘額寶,然後翻開書本多多學習,再決定自己要買什麼理財產品進行投資吧。

再保守一點可以去存在銀行定期,或者購買理財產品,按照之前的定律,找到合適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循序漸進,損失的時候也不要失望,獲利的時候要保持謹慎,通過理財來尋找財務自由,是很好的方法。


變革家


先拋開騙局不談,大家都知道現在錢的確是越來越不值錢了

,目前隱性的通脹率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說,你一年要穩賺6%的收益率,才能跑贏通脹。

2018年銀行存款利率表一覽

從這張圖我們就可以明顯的感知到,無論是存三年還是五年都是很難達到6%的收益率。

現在市面上已經有非常多的理財產品了,諸如:股票、基金、信託、保險、P2P、“寶寶類”貨幣基金等。這些理財產品的歷史參考年化利率一般都比銀行存款利率高很多,

理財已經成為了剛需不理財錢只會越來越不值錢

說完理財的必要性,再回到題目中談談理財的騙局

為什麼總是“套路得人心”呢?

理財騙局,說白了都是利用貪婪+不太懂。

一般正常的互聯網理財平臺收益區間是5%-15%,一般來說如果收益過高,公司很難做到正常盈利,那麼跑路的風險就比較高。

投資理財的的方式有很多,不懂得理財的投資者還是需要多多積累理財知識,可就自身感興趣的投資理財知識進行系統化、全面化的學習。如無時間也可以針對某方面具體的、有針對性深入的學習,通過投資一些低門檻、風險適中的理財產品,先培養理財意識。平常多看看理財相關的書籍報刊、訂閱號等,也會受益匪淺。

如果能控制貪婪,你在投資的路上絕對能避開大多數的坑,如果,你懂得再多一些,那麼就能避開剩下的多數的坑。

說這番話主要是讓投資者警惕收益水平過高的平臺,此外能夠多多積累理財知識,避開理財騙局。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觀點及看法,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負!如有描述不當或錯誤,還望在評論區不吝賜教,喜歡的話關注+點贊哦!當然,更歡迎評論,互利共贏,謝謝!


深圳理財規劃師黃玉珍


看了回答都不對。理財就是一門“信任”生意。簡單說,就是你相信他能夠給你還本,且付收益。

剩下事情就簡單了……搞騙局理財,只要矇騙客戶,使得客戶相信你就可以了。具體方法多種多樣。

1,利用自己身份……大家相信銀行…自然在銀行裡面賣飛單,假理財就是一個常見詐騙主意。

2,放長線釣大魚……先償付一段時間收益,讓大家看到利益,最後資金大了,捲款跑路。

3,感染式詐騙……讓熟人去騙熟人。

4,純粹忽悠,或者返利等手段。

至於為啥子要去理財,這不是廢話麼?存銀行利息連通脹都跑不過!理財肯定是必然啊!

注意…本人銀行信貸員20年,炒股韭菜20年。將發佈兩種內容…1,腦洞新聞…快樂生活。2,成功學內容……如有興趣,請關注


飛刀47號


近兩年,不論是個人、機構還是自媒體KOL,頻頻慨嘆:理財產品真是一屆不如一屆了——收益率直線下降、平臺跑路、廣告貓膩屢見不鮮……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理財?可以從幾方面來分析看看。

001 論需求:雖然理財產品一屆不如一屆,但是參與者只多不少

曾經,有一份理財擺在我面前,收益是7-8%,幾乎是保本保收益,那是2015年;緊接著,行業整治,這些理財產品多少因涉及套利而紛紛下架了;主流理財變成了京東、微眾、陸金所等賣的券商理財,收益就降到了4-5%,那是2016年。總之,互金這兩年,管的不嚴時,吃點兒甜頭;管的嚴時,這個要下架,那個要下架……寶寶心累,於是現在基本都把閒錢放進了寶寶類產品,收益3-4%,這是2017年。感覺好心酸。

誠如我,即使理財這麼多不靠譜,但還是想買買買,是投資和投機雙重心理在作祟。感覺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財富焦慮時代,國民對投資需求十分旺盛,整個社會對財富管理的需求出現了井噴,故理財平臺也會只多不少。

002 論供給:眾多“不靠譜”的理財平臺,都覺得你是韭菜

供給端的表現為:各大銀行呈現理財公司的屬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為自己操作購買理財產品提供了便利;此外還有基金公司,傳統的高淨值客戶財富管理公司,服務高端人士的私人銀行,依然頑強的p2p,信託市場等,種類很多。

查理·芒格經常引用的一句話是:“當你手裡拿著錘子,看什麼都會覺得像釘子”。在投資的世界裡也是如此,你以為錘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殊不知,你正是各理財平臺手裡拿著“錘子”在尋找的“釘子”。

“割韭菜”,是股票市場每隔幾年收割新進入市場散戶投資者的戲稱,現把所有理財市場裡的中小投資者稱為“韭菜”,確實比較無情,因為市場上中小投資者的命運也比韭菜好不到哪裡去,他們通常都是瘋狂投入,中後期黯然離場,前仆後繼,在市場的漲落中灰飛煙滅。你覺得自己傷了銀子傷了心,但是“不靠譜”平臺覺得你是肥嫩的韭菜,不割白不割。

003 你依然能夠成功,只要能夠識別並選擇專業

之所以我們會為不確定而焦慮,本質上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獲取到足夠多和準確的信息,來幫助我們進行有效的分析並進行決策。能夠識別並選擇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能有效幫助我們走向成功。

專業人士有穩定的發揮、不為情緒所左右、講求專業的做事方法。因此,在理財中也應在權衡風險和收益的基礎上,選擇專業的平臺/產品/品牌,那麼收益率直線下降(不用投機心理去投資,追求中長期穩健收益)、平臺跑路(選擇資質可靠的平臺並瞭解其監管方)、廣告貓膩屢見不鮮(瞭解其品牌背書和歷史業績)這些問題,便統統很容易在前期識別了。

如何選擇?第一,如果按照目前市場上的投資理財品類,大類中基金的收益和風險是在債券和股票之間的;第二,在基金中,我會考慮FOF和基金組合服務,兩者是都很符合資產配置理念的;第三,在兩者中,我會選擇基金組合服務,因為FOF是產品,還是需要自己來挑選,基金組合服務是服務,一籃子規劃好,更加省心嘍;第四,在基金組合服務中,我首選薛掌櫃,因為其在品類中排名第一。

以上,希望有助於你!


爾芯吃麵包


1)國家已經取消了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候一定要看清楚相關條款,對風險有充分認識,一般來說,預期收益越高的產品,風險也是越大的,所以購買之前一定要有清醒認識,有些理財產品在銷售之前對風險是有評級的,所以,自己要評估好,風險能否接受。

2)對年化收益8%以上的理財產品,尤其是有些理財機構更是給出了年化10%以上的收益預期,就一定要提高警惕,這幾年跑路的平臺每年都有好多,這些平臺全部都是打著高利息的幌子,加上銷售人員的甜言蜜語或者小恩小惠,一些投資者尤其是老頭老太很容易上當受騙。

3)選擇p2p網貸產品的時候,要關注平臺本身的實力,比如控股股東、銷售規模、履約保證能力、是否保本等等。

4)選擇p2p平臺的時候,要儘量選擇排名前10的平臺,在具體選擇上,我個人傾向於上市平臺,上市公司控股的平臺,大型央企控制平臺,因為企業在上市時候本身就要經過一些嚴格的審查和審計,安全性相對要好很多。

5)一定遠離那些超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那些號稱年化收益20%以上甚至更高的理財產品,大概率就是騙局了。

暫且這麼多,留待補充。


遁逃者


這個問題是理財那麼多騙局,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理財?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有些老人整天沒事幹由於性格脾氣改不掉天生就比較節約對一些誘惑還是執迷不悟,對理財的基本知識一巧不通,只要利息大還能保本這些老人跌在泥坑裡越陷越深,不倒黃河心不死,天上不會掉下陷餅這些理財商人挖空心思口口聲聲保證保本保息還開什麼理財大會當場宣佈誰參加理財得到一定的數額,有獎勵有旅遊,老人被騙得利人之昏著了迷把一家一當拿出來理財這些老人拿到了三個月高利息還幫助騙子說好話還介紹親戚朋友來參加,還口口聲聲我本事大不知道那一天不保本不保息一分錢也拿不到了開始哭哭啼啼,騙子跑路人去樓空那才醒過來,麻煩事來了都有正規合同,所以說這些老人不值得同情每次呼籲不要上當他們騙不聽要走上這個道,太無聊沒事幹了這個責任只有自己負責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吸取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