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历史学者说,柴荣的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分界点,对此你们怎么看?

用户3696646364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柴荣的生病和去世都是非常恰当的,如果柴荣不是在适当的时候生病,那么他很有可能重蹈晋出帝的覆辙。


当然这不是我要讨论的重点,如果说五代真有所谓的分界点,那也不是柴荣,他只是负责享受越过分界点后的成果,而五代真正的分界点是郭威称帝。


我相信99%的人都不知道为什么郭威称帝是五代的分界点,所以我会简单而明了给大家介绍一下。


大家知道从唐朝安史之乱后,半独立的藩镇就成了中央王朝的心腹大患,节度使们就像一个个半独立的君主。


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这五个朝代有什么共同点?算了,我也不奢望有人能看出来,我直接说答案好了,这五个朝代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被节度使所灭亡的。


唐朝是被朱温所灭,但是朱温完全可以看做是宣武军节度使,同样道理,灭后梁的李存勖完全可以看做河东节度使,以此类推。


当然在此期间,建立了新王朝的节度使们并不是不清楚节度使和藩镇的危害,所以他们都想尽办法来驯服桀骜不驯的藩镇。


唐、后梁、后唐主要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驯服河北三镇,是的,以魏博镇为首的河北三镇直接决定了后梁、后唐李存勖的命运,所以河北三镇也遭到了反复的整肃。


最厉害,也是最后一次,是后唐庄宗李嗣源直接把魏博三万镇兵和他们的家属一起全部处死,自此以后,困扰中央王朝接近150年的河北三镇被彻底的驯服。


到了后晋、后汉时期,藩镇的力量已经很衰弱了,但是河东节度使由于是沙陀人起家之地,所以成了唯一还能威胁中央王朝的力量,但是三次(后唐、后晋、后汉)入主中原,使得河东大批有生力量进入中原腹地,也变相削弱了河东的力量。


在此期间,靠河东节度使军队当上皇帝的石敬瑭并没有坐等河东被自然削弱,相反,他干了一件事,事实上石敬瑭才是北宋禁军这项政策的真正创始人:石敬瑭大力加强了侍卫亲军,当然严格来说李嗣源才是侍卫亲军之父,但是侍卫亲军真正显示出超过节度使力量是在石敬瑭手里。


石敬瑭在当皇帝期间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重新组建并且掌握侍卫亲军,期间还发生了两次兵变。


而石重贵前期能不依靠节度使就能和契丹打的有声有色全靠石敬瑭给他留下的侍卫亲军。


后汉刘知远之所以能当皇帝,与其说是他依靠河东节度使的军队不如说他依靠契丹帮他消灭了后晋的侍卫亲军,所以他赶走契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组建侍卫亲军。


结果仅仅三年半,侍卫亲军领袖郭威就当上了后周太祖,并且从郭威开始,节度使的军力再也没办法和中央王朝相媲美,甚至947年以后,大部分侍卫亲军里担任节度使的高级军官都不会到藩镇任职,比如赵匡胤。


也就是说从此,篡夺皇位的从晚唐的节度使变成了侍卫亲军领袖,侍卫亲军决定性影响彻底改变了从黄巢之乱后形成的以节度使为基础的权力结构。


要说分界点,这才算分界点。


兰台


我也这么认为的,如果柴荣不英年早逝,中国历史会重写。

柴荣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乱世枭雄,当时后周在柴荣的统领下即将统一中原,当时契丹南唐后汉等都不是对手。

如果柴荣能在活十年,相信能统一中原,而且柴荣不会让契丹做大,柴荣也会率军收复燕云十六洲,那时辽国萧太后应该不是柴荣对手。有柴荣在,在赵匡胤也不会有想法,赵匡胤在柴荣帐下会成为卫青式的名将,打契丹平后汉收南唐等。

如果柴荣不早死,中国历史就会出现一个继汉唐之后又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国也不会出现唐亡后一直受游牧民族欺辱,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先后受制于辽西夏金最后亡于元,宋朝在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厮杀中一直不占上风,责任在赵匡胤,也就是说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中国开始重文轻武了,如果柴荣当皇帝,从柴荣以前的所做所为看,柴荣是个有雄心壮志的英主,应该不会个和赵匡胤一样。

柴荣的早死甚至可以说影响世界史,因为如果柴荣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大周,那契丹西夏大金都不会崛起,那就更不会有蒙古西征的事了,当然历史是没有假如的。


天宇的文史情怀


柴荣(921---959),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 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

柴荣身处五代十国乱世之中,仍心系天下苍生,励志做出一番事业,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

他想为君30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因英年早逝终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史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他一生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断去南唐统一的资格; 959年3月,柴荣取道沧州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5月就先后收复17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如能收复燕云之地,后周将再一次统一华夏,建立起以长城为界的汉人帝国,那契丹西夏大金都不会崛起,那就更不会有蒙古西征的事了。

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发病,不久去世,年仅39岁。

若柴荣在,赵匡胤绝对不敢利用“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消息”欺骗符太后孤儿寡母骗取后周最高军权,从而黄袍加身,建立大宋。

自大宋王朝赵匡胤起,中国开始重文轻武,导致宋朝一直受游牧民族欺辱,先后受制于辽西夏金最后亡于元,宋朝在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厮杀中一直不占上风,成为外敌入侵而灭亡的第一个朝代。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美丽青春您真痘


幸好柴荣死得早。

如果柴荣不死,估计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是“五代十国”,而是“N代N国”。

我承认柴荣确实胸怀大志、且武力过人,非常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然而,他所没有成熟的政治智慧,或者说没有长远的目光。

作为对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不仅仅是割据那么简单,而是李唐王朝沉珂固疾的总爆发,是溃烂在唐朝肌肤里的毒瘤,五代嬗代,十国割据,说白了,就是武将坐大,没有任何一方势力形成单独优势。

所以,要想结束五代更替、统一汉地,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收缩兵权,限制武将,回复文官政治。

所以,北宋胜出了。

之所以柴荣死后,北宋迅速取代后周,之所以北宋没有变成“后宋”,就是因为赵匡胤看到了柴荣没有看到的,或者做到了柴荣想做不敢做的。

过份夸大柴荣,其实是历史无知,因为毕竟死人是不会说话的,于是许多人便开始杜撰柴荣如果不死会如何。他不死简直没天理。


天水一朝的千年荣耀


柴榮是五代十国这个乱世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仅六年南征南唐,北伐至瓦桥关以南地区,似乎能在有生之年收复燕云之地,后周将再一次统一华夏,建立起以长城为界的汉人帝国。

柴荣确是能征惯战的军事统率,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也是在他手里制订的,如不英年早逝这个战略计划成功的机律是很高的,赵匡胤的能力远不如柴荣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赵宋对燕云故地是有心收复,无力回天。

柴荣水陆并进一个月的时间就打到幽州城下,可惜因病班师,随即逝世,就这样收复燕云地区的天时、地利、人和全部丧失,实在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撼事。时隔455年的洪武元年徐达、常遇春克复元大都,燕云故地终又回到汉人政权手中,柴荣之死确是中国历史的分界点。


賀灏


不知道哪个历史学家说过……但是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如果柴荣不英年早逝,后周就能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实现对中国本土的统一。诚然,柴荣确实是个非常有能力和作为的帝王,但必须注意的是,柴荣虽然军事强大,但是并没有解决唐末以来遗留的政治问题,即藩镇做大最终取代中央。而一旦柴荣开始触碰这些改革,那么很有可能改革失败后周灭亡,也可能改革成功,但是又像北宋一样,成为了中央强地方弱的局面。

另外,就拿宋朝的情况来看,当时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其实未必也不能统一全国。一般来说,幽云十六州失去了,使得北宋没有良好的马源。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四川的河曲马、湖北的利川马都是不错的品种。五代时期后梁的战马还是河南本土生产,但也能和威震天下的沙陀骑兵一战。可见宋朝也不缺养马的地盘。

所以,就算柴荣没去世,后周也不一定能统一;就算柴荣去世了,宋朝也未必不能统一。但是历史趋势都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所有的假设都只是一种脑洞,没有绝对的必然性。


林屋公子


很明确的说,不是,柴荣的死很可惜,但绝不能扣上中国历史分界点这么大的帽子,柴荣是累倒的,倒在了幽州的城门下,看着自己的大军所向披靡,但就在幽州城下病龙台,几年来马不停蹄的征战,终于还是让这位39岁的年轻人倒下了,他是多么的不情愿,不用上天再给五百年,只要再给五年,他就能恢复汉家河山,重新打出汉人的荣耀,只要五年哪怕三年也行,马不停蹄一刻也不曾休息的柴荣终于向上天祈求再给他哪怕是三年时间,他就能彻底收付燕云十六州。可惜上天没有给他三年,连几个月的时间都很吝惜,最终在幽州城下病倒几个月后就撒手人寰。

以上是柴荣的遗憾,赵匡胤也是皇帝中数一数二的猛人,亲自冲锋陷阵上阵杀敌,在中国历史的皇帝中,绝对拍得进前三,但他比柴荣多了些稳重,但少了柴荣宁死也要向前中的狠劲儿。

但柴荣的死并没有改变什么,赵宋之处还是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赵宋面临的困难跟柴荣是一样的,就算是柴荣活着,燕云十六州收回的可能性也只不过是比赵宋多了一成的可能性而已。而且以柴荣的性格,建立一个像赵匡胤那样长治久安的国家,可能性也很小。

话又说回来,就算没有燕云十六中,中国历史走向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就像当年宋朝要迁都洛阳一样,就算真的迁都洛阳又怎么样,历史上建都洛阳的还少吗,不是照样被攻破,照样亡国。建都开封对于历史走向,影响也不大。

真正历史的分界点是南宋灭亡,从此中国历史全面倒退,宋朝建立和累计的所有先进制度,统统都不复存在了。


昭烈名臣


其实更简要的说柴荣之所以被称为转折还是源于燕云十六州的归属,大部分人都觉得柴荣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能顺势拿下燕云十六州,所以柴荣的生死才会被打上历史转折的标签。那么我们就假设柴荣不死是否能拿下燕云十六州呢,从目前的遗留下的史料来看可能性是很大的,柴荣死前契丹大败,外加燕云地区分割未久时人不愿附辽,手下禁军气势正宏,天时地利人和介在周朝,夺取燕云十六州完全可能。但夺取燕云之后呢,是否就一劳永逸了呢,其实并不是,从明朝定都北京之后的形式来看,燕云地区确实有险可守,但前提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建关隘要塞,同时还要派大量军队驻扎,而且同样从明朝的事例来看固若金汤的京城防线同样屡屡被敌人洞穿,前期是蒙古人后期是满人,所以不要以为夺取燕云十六州就能救北宋,同样更不要说后周了。


MzJowood


宋朝是因为外敌入侵而灭亡的第一个朝代,在此之前所有王朝遇到的引起灭亡的问题都是内部问题,内戚,外戚,宦官,权臣等。赵匡胤建立的宋几乎完美解决了所有上述问题,至于有此带来的弊病,赵匡胤不是神不可能预料到。至于柴荣,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太短,他没有能对唐末五代一来的各种弊端提出改正。仅从他在位的几年看,他并没有跳出五代十国的历史怪圈。赵匡胤也是暴毙,而且死因至今都是迷案,但是他的死并没有引发王朝的崩溃,赵光义很平稳的继承了政权,说明赵匡胤建立的制度是成功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其后所有皇帝都很平庸的情况下(除了徽宗)北宋仍然能走向顶峰,这就很了不起了。


arrowroothover



历史学家:我没说过。


恕我孤陋寡闻,我还真没有看过哪位正经的历史学者持这种观点。


另外,我觉得持有这种观点的朋友表面上是高估柴荣的历史地位,实际是惋惜从北宋开始,中原政权对游牧民族战争中开始处于下风。


但是这种看法本身就很有问题,似乎想表达在此之前游牧民族战斗力战斗力不行;但事实上游牧民族单兵战斗素质从汉朝以来就高于中原自耕农士兵,游牧民族差的只是技术水平、后勤组织能力以及过少的人口。


我在这里无意重复《狼图腾》陈腔滥调,但是游牧民族士兵战斗素质比较高确实从历史上看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汉文帝时期,晁错给汉文帝分析汉朝与匈奴优劣势时,就谈到了匈奴士兵吃苦耐劳,是中原自耕农士兵比不了的,“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而后来汉武帝时期霍去病第一次河西之战固然光彩夺目,但是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霍去病核心军官团上,就能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第一次河西之战除霍去病封侯外,还有三名军官也一同封侯,而这三名军官有两名是匈奴降人,只有赵破奴是汉人,但是他从小在匈奴长大,可以算半个匈奴人。在汉武帝表彰霍去病功绩的诏书里也提到霍去病骑兵部队大部分由匈奴降人组成。“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


好了,我相信肯定有朋友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汉兵还能以一当五?



我们来看史料原文:“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这里汉兵能以一当五主要原因是因为技术优势,而非士兵本身军事素质,当然,军事技术也是军队战斗力重要指标,不过我们这里主要讨论士兵个体战斗素质。


我们再来看让盛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主人公安禄山,为什么说安禄山当时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武装?并不是因为安禄山训练的好,又或者是唐玄宗的调拨,只是因为安禄山吞并了游牧部落的军队。“天宝十一载,‘阿布思为回纥所破,安禄山诱其部落而降之,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


即使是到了五代十国,游牧民族军事集团影响力依然很大,请大家不要忘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代里,除了后梁由朱温这个黄巢降人建立以外,剩下四个朝代全部是建立在以沙陀人为主的代北军事集团基础上的,其中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创始人均为沙陀人。


沙陀人战斗力有多强?根据史料记载“李克用沙陀兵皆衣黑,故谓鸦军,凶悍异常。黄巢遣使重赂求和”


从上面材料大家可以看到,从唐末开始,在中原以外的游牧民族已经逐渐通过中原地区输出的技术、农业乃至组织架构知识逐渐弥补了自身在技术、组织架构上的不足,甚至五代里有三朝是沙陀人建立的,剩下一个和北宋都是沙陀军事集团里的汉族军官建立的。无论是郭威、柴荣还是赵匡胤他们所熟悉的军事技巧都是沙陀式的,而不是朱温这种中原流民集团的军事传统。



而契丹在消灭了渤海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之后,几乎就是另一个沙陀军事集团,事实上辽在农业上并不比没有收复南方的后周逊色,史料记载辽为了支援北汉,曾经一次性援助粮食60万斛。柴荣时代的后周可拿不出这么多粮食。


而且柴荣时代的后周全国兵力在20—15万人之间,而当时辽穆宗听到柴荣北伐的消息准备亲自支援幽州时,仅骑兵就征发了十五万,当然,这十五万骑兵不见得都是精锐,但是即使几万精锐骑兵也几乎和柴荣北伐兵力相当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柴荣的死根本算不上什么历史分界点,相反,唐末以沙陀人为主的代北军事集团的崛起才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很重要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