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俄罗斯文学的良心”,却被放逐祖国20年

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索尔仁尼琴

今天,是索尔仁尼琴的100周年诞辰。

提到索尔仁尼琴?你最先会想起什么?

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俄罗斯的民族英雄?

20世纪最后一位先知?

我觉得,还是会想起人们对他的这个高度赞扬:“俄罗斯文学的良心”。索尔仁尼琴见证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波折和坎坷,他的一生与俄罗斯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代表了一个时代,因此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他是“俄罗斯文学的良心”,却被放逐祖国20年

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失去他是全俄罗斯巨大的损失。”美国著名作家凯文菲利普斯评价他:“他获得了精神世界的自我塑造,完成了从反抗个人苦难命运,到全面反思整个俄罗斯民族的集体苦难的升华。”法国总统萨科齐说:“索尔仁尼琴的不屈不挠、个人理想以及长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为继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位传奇人物。”

100周年诞辰之际,再次阅读索尔仁尼琴,我们或许能有更多收获——因为他告诉我们,只有在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存在时,人类的生存才有意义。

被关押的前半生

1945年,索氏只因在一封私人信件中称斯大林为“庄稼汉”被捕,判刑8年,刑满后流放哈萨克斯坦,直到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才获得平反。他在多个监狱和集中营里度过青年时代,战胜了癌症。

但这段在集中营的经历,使他创作除了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当时批判斯大林的风潮下,他的作品甚至受到赫鲁晓夫的鼓励和推崇。短时间内,这本书共卖出85万册,索尔仁尼琴一夜成名。

他是“俄罗斯文学的良心”,却被放逐祖国20年

但是1967年,在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他散发了一份抗议报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 被开除会籍。从此,他的小说无法在俄国出版。

他是“俄罗斯文学的良心”,却被放逐祖国20年

自此以后他的许多作品,如《癌症病房》、《第一圈》、《1914年8月》等,都陆续在西欧出版,引起国际文坛的关注。

1969年春,50位法国作家提名他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得奖理由是:“

因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

被流放的后半生

1973年,索尔仁尼琴撰写的巨著《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该书根据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集中营的情况。苏联当局被彻底激怒了。1974年2月12日,索氏因为“一系列与苏联公民身份不相称,以及对国家构成危害的行为”被逮捕,经过象征性的审判后,他被剥夺苏联国籍,当天强制押上飞机驱逐出境。

他是“俄罗斯文学的良心”,却被放逐祖国20年

直到1994年,75岁的索尔仁尼琴才结束流亡,从美国启程返回莫斯科,实现了被驱逐时立下的誓言:“我将活着回来!”俄国的民调显示,48%的俄国人支持他出任俄罗斯总统。

《癌症楼》:对苏联的隐喻

“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小说开头第一句

《癌症楼》主人公的原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作者本人。索尔仁尼琴从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构成了《癌症楼》这部小说的基本素材。他写出了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他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结果,他发现了社会机体上的“毒瘤”,从而加以无情地剖析,把致命的“癌细胞”公诸于世了——这其实就隐喻苏联国家肌体已患有绝症并且癌细胞已经四处扩散 。

他是“俄罗斯文学的良心”,却被放逐祖国20年

《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无疑会使读者增强涤荡社会顽症的信心。

在以任何名义消灭个体性的一刹那,人们就已经在为自己搭建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了。索尔仁尼琴正是发掘到了这个秘密,勘探到了人类悲剧之根,开始了一生漫长的反思和揭示历程。

他是“俄罗斯文学的良心”,却被放逐祖国20年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用索尔仁尼琴的话作结:

"文学首先应该对人类负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是不自由的。作家的自由体现在对创作的探索当中, 他时刻都承担着责任。这样的文学在俄罗斯曾经长期存在, 将来依旧会存在。"

"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地上为止 。"

"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我的一生都在于冲破阻拦而能够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

——索尔仁尼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