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奪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榮七個兒子結局如何?

MiSs_C






1.世宗之子


周世宗柴榮的前三個兒子都死於後漢之手,跟宋太祖趙匡胤沒關係

周顯德六年(959年)六月,“癸巳,上殂。甲午,宣遺詔,命梁王宗訓即皇帝位,生七年矣”。~《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四.後周紀五

柴榮死的時候,在世最長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時年七歲



八月庚寅,“立皇弟宗讓為曹王,更名熙讓;熙謹為紀王,熙誨為蘄王”。~《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四.後周紀五

柴宗訓以下分別是熙讓、熙謹、熙誨,熙讓在顯德六年六月癸未柴榮封宗訓為梁王時,一併被封為燕王,領左驍衛上將軍

柴宗訓即位後,給三個弟弟都封了王





2.實錘


乾德二年(964年)冬十月,周紀王熙謹卒,世宗之第三子也。~《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

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周紀王熙謹薨。輟視朝。~《宋史》卷一.太祖一

毫無疑問,紀王熙謹死於乾德二年,享年十歲左右。在太祖本紀中還是以禮相待,用諸侯王之死“薨”相稱,其他人可沒那麼大膽子,稱周紀王之死為“卒”



開寶六年(973年)三月,乙卯朔,房州言周鄭王殂,上素服發喪,輟視朝十日,命還葬慶陵之側,曰順陵,諡曰恭帝。~《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四

開寶六年三月乙卯朔,周鄭王殂於房州,上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諡曰恭帝,命還葬慶陵之側,陵曰順陵。~《宋史》卷三.太祖三

趙匡胤受禪後,降封七歲的柴宗訓為鄭王,房州安置

房州當時未經開發,“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因“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四面環山,中間河谷斷陷,在風水上是所謂的“困龍局”。武則天曾經把兒子唐中宗李顯貶到房州;後來趙匡胤的弟弟秦王趙廷美也被趙匡胤的弟弟太宗趙光義安置到房州

柴宗訓死的時候,滿打滿算享年二十一歲





3.疑似.熙誨


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所終。~《舊五代史》周書十三.宗室二

正史中沒有關於曹王熙讓和蘄王熙誨下落的記載,但南宋人王銍的筆記提供了一條線索

藝祖初自陳橋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衤闌),乘轎子出居天清寺……藝祖與諸將同入內,六宮迎拜,有二小兒囗角者,宮人抱之亦拜,詢之,乃世宗之二子,紀王、蘄王也。

(上)顧諸將曰:“此復何待”?左右即提去。

柴宗訓禪位後離開皇宮住進了寺廟,趙匡胤便興沖沖地帶著一干手下去參觀自己的新居,卻看到柴榮的兩個兒子還住在皇宮裡,趙匡胤覺得大煞風景,便命人把這兩個小孩處理一下

惟潘美在後以手掐殿柱,低頭不語。藝祖雲:“汝以為不可耶”?美對曰:“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藝祖即命追還,以一人賜美,美即收之以為子,而藝祖後亦不復問。

諸將中只有潘美使勁掐著柱子低頭不說話,趙匡胤便問他處理掉這兩個小孩有問題嗎?潘美說,陛下說沒問題就沒問題,只是我覺得於心不安罷了。趙匡胤便讓人追還了兩個小孩,把其中一個送給了潘美

其後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為父,而不及其他。故獨此房不與美子孫連名。

這個孩子被改名為“潘惟正”,雖然名義上只說是潘美的後人,但後來潘惟正這一房並不與潘美的其他子孫錄入同譜

名“夙”者,乃其(惟正)後也。夙為文官,子孫亦然。夙有才,為名帥,其英明有自雲。

潘惟正有個兒子叫潘夙,很有才幹……王銍在這裡特別說到,潘惟正一房人特別出色的原因在於“英明有自”

~《默記》捲上



與《宋史》比對一下

子惟德至宮苑使,惟固西上閣門使,惟正西京作坊使,惟清祟儀使……

惟吉,美從子。累資為天雄軍駐泊使。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飭,揚歷中外,人鹹稱其勤敏雲。~《宋史》卷二百五十八.潘美傳

《默記》說潘美的從子(乾兒子)叫潘惟正,《宋史》中說叫潘惟吉;

《默記》在四庫全書中歸類為小說家言,《宋史》是正史之一;王銍可能會記錯,史官有墓誌、行狀等史料可供佐證。如果潘美的確收養了柴榮的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孩子後來應該叫

潘惟吉,潘惟吉後來成家立業,自然不是早夭的紀王熙謹,而是周蘄王熙誨





4.訛


東陽《囗盧村志》記載,潘美抱養紀王熙謹,盧琰抱養蘄王熙誨

前面說過,熙謹的下落有明確記載,早夭。無論《宋史》、《長編》、《默記》,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盧琰抱養過任何人,因為

盧琰,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舉,解褐歷城主簿。歷大理評事,知安吉縣。三遷太常丞、通判幷州。至道中,就加太常博士。鹹平二年,選為開封府判官……(大中祥符)六年,卒,年五十九。~《宋史》卷三百七.盧琰

盧琰是太宗朝進士,他沒有資格跟著太祖去皇宮一日遊

盧琰死於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享年59,換算過來,盧琰生於954年。再換算過來,建隆元年(960年)春正月,趙匡胤受禪時盧琰5歲多,估計他暫時還沒有能力收養一個跟他差不多大的孩子





5.結束


周世宗柴榮在世的四個兒子中,老大恭帝宗訓二十一歲死於房州;老三紀王熙謹早夭於開封;老四蘄王熙誨被潘美收養,改名潘惟吉;老二曹王熙讓不知所蹤







6.臆.測


趙匡胤“黃袍加身”除王彥升殺了後周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一家外,沒有太多流血記載,熙讓死於亂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那麼,他到哪裡去了?

假設1.如果把王銍《默記》中的紀王熙謹換成曹王熙讓:趙匡胤命人處理熙讓和熙誨,聽了潘美的話又命人追還,有可能處理的人手腳麻利……所以只有一個孩子被收養的記載

假設2.趙匡胤入宮看到的兩個小孩就如《默記》所記是紀王熙謹和蘄王熙誨,曹王熙讓已經失蹤。最大的可能就是忠於後周的人為保柴家骨血,聽說兵變就領著熙讓出了宮,隱居民間……當然,這可能是一個小說看多了之後的美好願望

假設3.王彥升殺韓通一家被描寫為“擅殺”,事實證明當時唯一想武力反抗也唯一有實力進行武力反抗的就是韓通,不得不佩服這個“擅殺”的確“擅”得妙極。那麼,會不會有人也“擅”殺了年齡略小於柴宗訓,和柴宗訓一起被柴榮封王的熙讓呢……




為國釣魚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後周世宗柴榮病逝之後,趁著朝中皇帝年幼,皇權不穩的時候,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的江山,建立了北宋王朝。

趙匡胤在兵變之初,曾經想過殺掉甚至殺盡後周皇室,以確保自己的皇位穩固,但是他也明白地意識到自己所有的親信,都曾經是周世宗柴榮重用、信賴的將領,對周世宗都懷有刻骨銘心的感恩之心,如果進行屠殺,勢必會危及自己的皇位。


趙匡胤兵變時,柴榮的七個兒子中,當時有四個在世;柴榮的長子柴宗誼、次子柴宗誠、三子柴宗諴都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所殺,後來郭威、柴榮起兵造反推翻了劉承佑,奪取了皇位,劉承佑殺了郭威和柴榮的家小,導致郭威絕後,郭威在臨終前只好將皇位傳給了柴榮。


柴榮的第四子是後周恭帝柴宗訓,七歲的小皇帝繼位不到一年就將皇位禪讓給了趙匡胤,趙匡胤也學當年的曹丕對待劉協,善待這個小皇帝,封他為鄭王,遷往房州居住,做個快樂的王爺,趙匡胤和柴榮是結拜的兄弟,沒有當年柴榮的提攜便沒有趙匡胤的今天,因此趙匡胤還賜給柴氏“丹書鐵券”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


柴榮的第五子叫柴宗讓,被封為曹王,兵變時柴宗讓的孃家人寧氏見勢不妙,將他偷偷的帶出宮外,,為了逃避趙匡胤的迫害,將柴宗讓改姓寧,改名熙讓,隱姓埋名,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一直活到宋真宗時才去世,時年53歲。

柴榮的第六子叫祡熙瑾,被封為紀王,兵變時也只是個幼童,有人提議將他殺掉,大將潘美看在柴榮對他不薄,不忍心加害,趙匡胤就將祡熙瑾交由潘美撫養,潘美將他改名為潘惟吉,收為養子,後來潘惟吉進入仕途,造福一方百姓,於公元1010年去世。

柴榮的第七子叫柴熙誨,被封為蘄王,兵變時還是吃奶的嬰兒,在趙匡胤的授意下,將柴熙誨交由大將盧琰收養,盧琰將柴熙誨改名盧璇,待其成年後,又把自己的女兒盧錦嫁給了他,盧璇一直陪同盧琰在浙江隱居,因此浙江一帶的盧氏子孫好多為其後人。


後周雖然丟失了天下,卻換來永世的富貴,以足矣。


柴榮去世之前,將幼主託負給趙匡胤,但是趙匡胤趁機奪了人家的江山,這在當時看來是非常不地道的,他黃袍加身之後,對滿朝文武並沒有加害之意,對幼主也非常善待,因此他贏得了天下人的理解,並無多少人反對,如果當時趙匡胤大開殺戒,將柴氏後人殺掉,勢必引起天下人的反對,那些大將也會效仿自己,那麼大宋也會成為一個短命政權,因此趙匡胤善待柴榮後人是明智之舉。


遺產君


首先,那些說什麼柴郡主的大約都是智障——不僅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柴郡主,而且就算有,人家也是女的,和柴榮的兒子們有什麼關係

有關柴榮的兒子們的後續事件,我們可以參考《舊五代史》:

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皆不知其母為誰氏,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
四子柴宗訓:皇朝開寶六年春,崩於房陵。今上聞之震慟,發哀成服於便殿,百僚進名奉慰,尋遣中使監護其喪。
曹王宗(熙)讓,世宗子,顯德六年封。紀王熙謹,世宗子,顯德六年封,皇朝乾德二年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做了後周恭帝的柴宗訓,本來是老四,因為他的三個哥哥被後漢皇帝給殺了才成為太子,在開寶六年去世。而他的三個弟弟——柴熙讓、柴熙謹和柴熙誨,則全部都不知所蹤。



青言論史


大家都知道的柴郡主,就是柴榮之後!陳橋兵變後周世宗也就是柴榮的兒子被迫把皇位禪讓給趙匡胤!趙頒佈聖旨優待柴家母子,特發丹書鐵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免死金牌!但沒幾年就掛了,是不是趙家所為就不得而知了,其餘柴家子弟下場都不怎麼好,周世宗的哥哥都被後漢所殺,兩個弟弟都被人收養改名換姓,其中一個義父叫做潘美


蒙奇D天神


趙匡胤對柴榮的後代很是有待,對後周恭帝柴宗訓封為王爵,世代承襲,並且賜給柴氏“丹書鐵券”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

總之,趙匡胤對柴家後人很是優待。


石魚湖中魚


柴郡主啊😄。兒子,不敢封吧?養虎為患哪?沒研究過。


伍增傑書法詩詞工作室


都是人民的天下。


功德21


封王,封地。厚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