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

-獨行俠_Fish-


作為女性貞潔榜樣集合的《烈女傳》,就是一本閻王爺的催命薄。

父親為了貞節牌坊,活活餓死寡婦女兒;李氏被士兵言語調戲,便絕食而死;王氏被富少拍了下肩,便閉門自縊……為了貞潔,她們決絕赴死。

這種束縛了華夏女性思想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

01萌芽

在母系社會,以女為尊,加上人丁稀少,生產力不足,實行群婚制,即一個女性可與多名男性結合,以此生兒育女。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工具出現,生產力提高。男子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逐漸超過女子,經濟地位不斷上升,母系社會轉向父系社會。

男子成為社會主導後,財產和權力都需要有人繼承。這就要求男人的孩子必須是自己的。

原始的貞潔觀便萌芽了,要求女性在婚姻存續期間不可與其他男性結合,保證生出的孩子是自己的丈夫的。

這一時期的貞潔觀,對女性的童貞和寡婦再嫁無任何要求,這種樸素的貞節觀一直持續到春秋中葉。

02初步發展

秦漢王朝為了鞏固男權,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十分重視和褒揚女性貞潔。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反覆強調婦女要守貞節,以此濯俗並使天下承風而治。

《史記》記載:秦朝時,巴蜀一位名叫清的寡婦,很有商業頭腦,用財自衛,保護自己不被侵犯。

秦始皇認為她是貞婦,特為她築懷清檯,懷清檯便成為後世“貞節牌坊”的雛形。

東漢“女聖人”班昭,系統地將壓抑女性的思想編輯起來,作成《女誡》,勸導女性對男性無條件服從。換言之,男性在外面拈花惹草,女性也要置若罔聞。無論婚前婚後,男性可以不貞,但女性不能。

秦漢時期,從理論上講,失貞與改嫁都會遭到唾棄。但實際上,貞潔觀念在社會中十分淡薄,種種違背貞潔的現象時有發生,就連漢武帝的母親都是再嫁。

03快速發展

唐朝時,雖然民風開放,但貞潔觀依然受到重視。

唐太宗長孫皇后的《女則》,陳逸夫人鄭氏寫的《女孝經》,宋若華的《女論語》等,都進一步宣傳女子的貞潔。

此外,自唐中期開始,皇帝開始通過政令限制婦女再嫁。

唐穆宗時,襄陽公主淫亂事敗,被“幽禁於宮中”。宣宗下詔說:“夫婦,教化之。

端其公主縣主有子而寡,不得復嫁。”

自此,唐前期公主改嫁之風被禁止。《新唐書》載,自唐代宗以後,諸帝公主共一百一十二人,無再嫁者。

公主尚且如此,平明百姓更是。唐朝通過政令,約束婦女再嫁,貞潔觀有了極大發展。

04鼎盛時期

宋朝時,程朱理學興起,將儒家貞潔觀發展到極致的苛刻。“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成為後世約束婦女的“千載名言”。

但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已是南宋末期的事情,理學貞節觀念對社會風氣影響還不是很大,直到明朝才興盛。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立綱陳紀”,尤其重視禮法道德秩序,在婦女問題上大肆提倡節烈。

他將婦女貞潔法律化,“著為規條,巡方督學歲上其事,大者賜祠祀,次亦樹坊表,烏頭綽契,照耀井間”,以至於“僻壤下戶之女,亦能以貞白自砒,其著於實錄及郡邑志者,不下萬餘人”。這種貞潔觀影響了整個明朝。

到清朝時,這樣的貞潔觀也一直延續下去。

貞潔烈女可以獲得貞節牌坊,光耀門楣;失貞或者改嫁不僅要被眾人唾棄,甚至會被浸豬籠或者沉塘。

這也是我們後世人真正理解的“貞潔觀”,害人不淺。

綜上所述,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男權社會的產物,從父系社會開始誕生,經歷了及其漫長的發展。

作為現代女性,我們應該愛惜自己,重視禮教,但切不可為了所謂的貞潔放棄生命。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在春秋時代一直到北宋年間,社會風氣是很開放的,春秋時期的士大夫很多都找了二婚甚至多婚的女性;



秦漢時期風氣也很開放;秦始皇的母親曾經是呂不韋的小妾,這樣嬴異人也不嫌棄;漢武帝的母親曾經是金天孫的妻子,而且還為金天孫生了一個女兒,這樣漢景帝也不客氣的收下了。曹操更是人妻專業戶,只要是打敗了對手後,怕對手的妻子無依無靠,把對方的老婆孩子一塊接過來養著。



到了唐朝就更開放了;李治連身為小媽的武則天都收到後宮了;後面更李隆基扒灰,連自己的兒媳婦兒都不放過。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確實開放到了極致。後周的皇帝郭威,連續娶了好幾個寡婦,不是寡婦還不要。



到了宋朝突然貞潔觀就來了,很多女人都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中有重要的兩點。



第一就是程朱理學的興起;興起的程朱理學強調壓制人們的慾望,強調了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朱熹後來的更是發展了程朱理學。更加在人性道德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而這時貞潔觀開始顯現。

第二就是蒙古的入侵;元朝入主中原之後,為了統治中原,開始實行更嚴格的戶口管理制度,要求百姓把自己家的人口數、姓名都貼在門上。元朝還會派蒙古士兵入駐村子,充當一個村的監管。讓人氣憤的是,元朝士兵有一種初夜權,就是娶了老婆要先送到這個監管家裡過一夜。這種事情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神經,他們把這種奪走貞潔的事情視為奇恥大辱,久而久之,對貞潔觀就更看重了。


我是越關


古代的貞潔觀是隨著朝代的改變而一直在變化的。準確地說,貞潔觀是特定時期的產物,在中國古代社會初期,是沒有貞潔觀的。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化越沒落,社會越封閉,“貞潔”這個詞就越是強烈。

在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發展進入上升期和繁榮期,不僅在各項制度,對外政策和外交方面都放開,對於女性來說也沒有太多的道德約束。儒家的傳統“三從四德”雖然有一定的制約,但是在當時的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之下,也並沒有達到後面那種從一而終的地步。唐高宗李治納父親的妃子武則天,唐玄宗更是納了自己兒子李瑁的媳婦。那個時候,“改嫁”也並不是什麼大事情,隋煬帝的妹妹蘭陵公主先是嫁給了王奉孝,又改嫁柳述,時人也並沒有指指點點稱之為有違道德。唐朝時期,上層婦女更是沒有輿論壓力,公主們改嫁已是家常便飯,嫁過兩次的有二十五位,嫁過三次的也都有三位。
這種現象是自上而下的,民間百姓也是如此。
在隋唐時期,可沒有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也沒有說夫君寫下休書,那邊立馬上吊。在那個時代,擇偶都是相對自由的。直到五代時期,中國的“貞潔”觀念也還是比較寬容的。

到了宋代,一切都開始了變化。宋朝理學的盛行,什麼“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是由於當時統治階級的不在意,程頤所提倡的“失節事大”也就沒有受到百姓的待見。

理學關於貞潔觀,在當時宋朝各階級看來都是和現實格格不入的。女性照樣拋頭露面,濃妝豔抹,尋找自己的愛情。男人們娶已婚婦女也並沒有覺得低人一等。不過,雖然對宋代百姓沒有什麼影響,但是理學關於貞潔觀的概念已經傳達下來。

到了元明清時代,“貞潔”這個觀念開始強化,並逐步上升到了統治階級非常重視的程度上來。再婚被視為無法忍受的恥辱,“貞潔牌坊”成了婦女們追逐的目標。甚至夫死婦隨,也上升到了大家讚揚、鼓勵的奇葩程度。史書中加入眾多守節婦女的描寫,《明史》中就有記載,“陳氏…父母謀改聘,女縊死。”,都到這種程度了,“貞潔觀”自然就成了女性的沉重束縛。

腐朽的舊道德傳統,約束、殘害了多少中國古代婦女,這種糟粕思想顯得如此可笑,和男權主義思想一樣,這種思想註定需要被淘汰。

參考資料:《明史》、《古代貞操觀》、《女性悲劇命運的歷史見證》


我們愛歷史


古代女性,"貞潔觀"對她們來說是特定時期的產物!中國古代社會,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貞潔觀的吧!

那麼,中國古代女性的貞潔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先民時期,社會以女性為尊貴!女性可以有多個不同的配偶,並且不必固定一個配偶!這樣的母系社會,人們習慣於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也就無所謂貞潔了!

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改變,私有制的確立,嚴格意義上的家庭才得以出現。男性在家庭中,逐漸取得了支配性地位。社會家庭也就確定了以男性姓氏血脈為中心的家庭淵源關係!而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開始明顯下降!女子地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女子在婚姻中地位的不平等。

以男性姓氏血脈為中心的宗法家長制,將家庭權利高度集中到男性家長的手中,夫妻間形成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

在男權社會中,男性為了維護宗族姓氏血脈的延續和一統,也為了滿足私有制社會背景下,男性對女性的私人佔有慾望,社會就對女性的配偶問題,提出了有利於男性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女性對男性從一而終!為了強化這種要求,男權社會就製造出專門的禮法,從思想上來約束女性的行為!


從一而終的女性,稱其為貞潔烈女!反之,稱其為失貞之人!這種人,在社會中是抬不起頭的!周朝的《禮記》中就有要求女性要貞潔的記載!漢朝的大學問家劉向,還專門寫了一本書,為漢朝女性找了一堆學習的好榜樣,這就是有名的《烈女傳》,董仲舒也寫了一本書叫做《春秋繁露》,東漢班固也有《白虎通義》,到了唐代,宋若莘寫了《女論語》。這些著作,無非都是在給女性樹立貞潔觀的榜樣!為守節之女歌功頌德!從而在精神上,對女性加以引導和控制!

這些朝代,雖對女性婚配有著諸多精神道義上的限制,但是女性二婚再嫁等事,也並非不可接受!但是,到了宋朝後,事情就朝著極端化方向發展了!宋朝的程朱理學,構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論,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到了明清時期,統治者對節婦烈女的大肆褒揚,於是乎守貞、殉夫的婦女人數急劇增多!在清代,我國婦女的婚配生活更是達到嚴重畸形!有的寡婦並不願意守節,但家庭中其他成員強迫其守節,甚至強迫她殉夫,以此來換取貞節牌匾,獲得統治者的獎勵,從而抬高自家的門第。


在男權社會中,男性為了維護宗族姓氏血脈的延續和一統,也為了滿足男性對女性的私人佔有慾望,為了維護某種秩序,就於是就產生了貞潔觀!


沐海聽風


貞操觀 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四德者,專指“德、言、容、工”四類,貞操作為婦德重要評判標準,歷來為人所重視。《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雲:為婦之道,在女己見。幽閒貞靜,古人所羨。在對婦德評判中,“貞靜”二字,必不可少。所謂“貞”,《說文解字》解釋為“貞,卜問也,從卜,貝以為贊。”即“正,方正”之意,所謂的“貞之為問,問於正者”即是此意,後來逐漸解為“貞操”、“貞節”,並且特指女子對男子的“貞”,要求女子未婚時必須守身如玉,嚴守男女之大防,做到“男女不同行”“男女不同席”,時刻謹記“男女授受不親”,出嫁後“生是夫家人,死做夫家鬼。


溯源:家族血脈與男權 中國古代傳統的貞操觀念,是建立在父權制以及私有制的基礎上的。家族的傳承以血緣為紐帶,強調“立嫡不立賢”,故血脈的純正極為重要,為了保證血脈的純粹性,必然就會要求擔負著傳宗接代的女性要堅守貞節,因而才會強調女性“一女不吃兩家茶”“烈女不更二夫”的一系列寧為貞烈死,不為失貞活的對於丈夫的“忠”。這種忠原本屬於男性政治操守,只是在歷代統治者推及到女性的婚姻道德準則裡,使之潛移默化成了女性的自覺角色意識。這是女子的悲哀,也是歷史的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就像恩格斯所說的“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

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了丈夫淫慾的奴隸……變成生孩子的簡單工具了。”貞操是自然人性純潔的品行,是對性純潔品行的肯定評價。貞操觀念體現的就不是貞操的‘純潔’性,而是對性規範的遵守和維護。說到底,這種“一女不嫁二夫”的貞潔觀只是女子被束縛於男權統治下的衍生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也必將隨著社會的前進而消亡。


李三萬的三萬裡


古代的人是由上古時期人類進化過來的,上古時代就是所謂的原始社會,那個時候人們的動物性更強,雖然已經有了初始文明的出現。人們幾乎沒有倫理觀。



隨著社會的進步,到了氏族社會,部落的出現,人們有了初步的約束,但只是很簡陋的約定俗成。隨著封建朝代的建立,人類文明更進一步推進,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統治自己的國家開始號召人們有信仰和崇拜,才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那個時候雖然思想依然很開放,但是,已經有了各自的思想體系也就有了相應的約束。最出名的有儒、法、道。等等

漢朝以後更加統一的封建國家奠定了穩定的社會基礎,統治者最終選擇推崇儒家思想為社會思想的主流,此時,儒家學派也開始有了多個分支,主張也開始有了更大的分歧。封建帝王選擇了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儒派主張,這樣的主張自然更加的束縛人們的思想,幾乎觸及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人性

到了北宋時期程朱理學開始出現,到了南宋徹底成型,其”存天理,滅人慾“理論的核心更進一步束縛了人的思想和人性,推崇”三綱五常“,讓人近乎變態的盲目崇拜他們束縛自身慾望的理論。

說白了,一切都是為了統治者的的統治,先從知識分子開始洗腦,因為他們更容易接受所謂的”新思想“那時候知識分子基本都是男子,這樣的思想也側面滿足了這些人的私慾,尤其是對女人的束縛。通過天下的知識分子一步步影響到所有的老百姓

換句話說宋朝以前,亂倫並不是特別可恥的,比如哥哥死了,弟弟可以繼承哥哥的妻子,武則天和李世民的兒子那麼明目張膽的亂倫,唐玄宗和兒媳婦楊玉環的事情。《水滸傳》裡邊的潘金蓮事件在當時人看來習以為常,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就是因為小說是明朝人寫的,所以直到現在,人們還是討論潘金蓮到底是不是壞人




懶安客


“貞潔觀”與“三寸金蓮”一樣,是對古代女性的禁固,是對女性權力的戕害,是重男輕女的極端表現。


原始社會初中期,生產力與文明極低,人無貴賤之分,兩性關係完全出於生理需要,並無固定性交伴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進入奴隸社會,男子在社會中作用超越女性,在社會中處於主導,逐漸有了不同地位、權力與財產,為保證子女繼承財產、權力的血統純正,出現了一夫一妻制,同時也出現了貞潔觀。

歷經秦漢與兩宋的各統治階級與社會精英的努力,女性貞潔觀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明清兩代幾百年的發展,女性貞潔觀更是得到了系統理論性的發展,出現了一女終身只侍一夫,丈夫英年早死也不準改嫁,漫漫餘生陪伴青燈,獨守空房度過餘生,對於貞潔烈女封建統治階級給她立貞潔牌坊,要求女性用失去一生的性福與快樂來守護。



在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須得三從四德,男人可以花天酒地,找女人風流快活,卻被冠於風流倜儻,女人的貞潔觀,必須一生只能與一個男人發生關係,而且結婚得落紅,在古代結婚洞房,除了紅蓋頭,還有一白絲巾,是為檢查女性的貞操,古代女性從小就被灌輸貞操勝過於生命,倍加珍惜,許多女性為此失去寶貴的生命。

作為女性,應該慶幸生活於當代,男女平等,女人抵半邊天,甚至更多,有多少男性為了女人芳心,情願為她而改變。




大風起兮雲飛揚y



中國的女人自由的解放自己的“雙腳”,似乎也沒有多少年。孫中山在民國建立後,開始推行《勸禁婦女纏足令》,其輻射範圍也僅僅幾個有限的大城市。而除此之外的廣大農村,幾乎沒有什麼實質的影響。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後,政局穩定,婦女解放運動才真正的開展起來。

即使如此,五十年代很多窮鄉僻壤鄉照樣有“裹腳者”。如此算來,中國的婦女被當成平等的一員,也不過才一個甲子多。正是因為婦女解放的時間不長,所以經常會出現一些封建沉渣時不時的“迴光返照”,例如某老婦大談“三從四德”,某些網絡評論支持“裹小腳”。

前些日子,河北某地的學校,又出現要求女學生將露出腳踝的褲子放下,據稱是“為了健康”。暫不提,中醫“寒從腳起”“血氣受損”等等“玄妙”說法,單看這“一片苦心”,聽起來就很有意思。 不管是“三從四德”的沉渣泛起,還是“為了健康”的“放褲腳”,背後統統藏著一個幽靈,那就是數千年來的“貞節”觀!而這個“貞節”觀的主導者就是落後腐朽的禮教。翻看中國歷史,文化越是沒落,社會越是封閉,“貞節”的噪音越是強烈。

隋唐時,中國處於封建的社會的上升階段和繁榮時期,不僅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關係等方面,而且在婦女的道德約束也頗為開放。儒家的傳統“三從四德”雖然對社會有一定製約,但是,在強大的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之下,傳統的“貞節”觀受到了動搖。最能體現這種開放特點的莫過於婦女的“改嫁”。隋煬帝的妹妹蘭陵公主“初嫁王奉孝,後來嫁柳述”,社會上也並沒有“有違道德”看法。到了唐朝,上層婦女更是不以再嫁為恥。

根據《唐書·公主列傳》的記載,當時再嫁的公主有二十八人,其中嫁過兩次的佔二十五人,嫁過三次的也有三人。統治階級如此,民間的百姓亦然。除此之外,隋唐的婚嫁風俗的開放還表現在青年男女擇偶的相對自由、男女關係比較隨便以及民族婚姻頻繁等方面。這種婚嫁狀況與前朝的“從一而終”和後代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截然不同。 隋唐五代的寡婦改嫁,放到現在來看也是頗為“前衛”。唐玄宗時期,中書侍郎嚴挺之的妻子,在離婚以後,又嫁與蔚州刺史王元琰,後來又離婚,三嫁崔氏。當她嫁給崔氏之後,王元琰犯了罪,被嚴挺之搭救。唐玄宗懷疑嚴挺之徇私枉法,張九齡為嚴挺之辯護說:“此挺之前妻,今已婚崔氏,不合有情。”唐玄宗反駁道:“卿不知,雖離之,亦卻有私。”最後,嚴挺之、王元琰都因此獲罪,甚至張九齡也受到了牽連,丟掉宰相的職位,嚴挺之的妻子不僅三次改嫁,而且在離異之後,夫妻之間關係並未反目成仇,甚至前夫與後夫之間還保留著比較親切的關係。

即使五代時期,中國的“貞節”觀念也還保持頗為寬容的看法。後周的太祖郭威,一生四次婚姻,次次都是找的寡婦。郭威當“軍校”(輔助之職的軍官)時,娶了後唐莊宗的嬪妃柴氏為妻,死後追諡為聖穆皇后。這是郭威的第一次婚姻。柴氏去世後,郭威又娶了楊氏為妻,而楊氏此前嫁給石光輔,石光輔死後寡居。這是郭威的第二次迎娶寡婦。楊氏以後,郭威又納張氏為繼室,而張氏也曾經嫁給武從諫之子,後來寡居。這是郭威第三次娶寡婦。郭威稱帝后,有董氏,為楊夫人鄉親,先嫁劉進超,後成寡婦。楊氏生前常稱讚董氏賢惠,郭威又娶董氏為妻。清朝著名歷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前後死娶,皆再醮婦”,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風氣。


進入宋代,理學逐漸盛行,“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叫的震天響,可是程頤喊破喉嚨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貞節”觀,在宋代社會各階層聽來與現實格格不入,依然我行我素。尤其是女性對此並不留意。她們照樣拋頭露面,濃妝豔抹,在芸芸眾生中尋找自己的愛情。當時女性的選擇配偶和再嫁相對比較自由,加上宋代婦女在家庭中有相應的財產繼承權,因此婦女再嫁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男人娶已婚婦女為妻也不覺得低人一等。在宋代整個三百年間,即使理學大師們一再強調“三從四德”的“貞節”觀,但是,實際並沒有對宋代老百姓有什麼實質的影響。

元、明、清,“貞節”觀念開始強化,並且向宗教化的方向發展。宋儒以來的倡導的禮儀規範,越來越深入到家庭和婚姻之中。再婚被看成恥辱,“守節”成為政府嘉獎的行為。明清時期,所謂“貞女殉夫”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史料當中。《明史·列女傳》中記載:“陳氏,祥符人,字楊瑄,未嫁而瑄卒。女請死,父母不許,欲往哭,又不許。私剪髮,屬媒氏置瑄懷。汴俗娉女,以金書生年月日畀男家,號定婚貼。瑄母乃以貼裹其發,置瑄懷以葬。女遂素服以居。亡何,父母謀改娉,女縊死。”類如這樣的記載,明清史料中層出不窮,明清地方誌也都有大量的記載。“貞女殉夫”現象的出現和增多,是“貞節”觀氾濫的直接後果,也是“貞節”觀宗教化的必然結局。不顧事實,不惜生命,愚昧麻木,守節的“貞女”只是成為封建倫理犧牲的托盤上增加了幾份祭品而已。 歷史潮流不可逆轉,落後腐朽的舊道德倫理的陰魂雖時不時冒出頭來,呼吸一下,以示自己的存在,但已經無法阻擋殘害女性的“貞節”被徹底的砸爛。那些想靠著幾句話或依靠權力推行“貞節”觀的人們,最終得到的只是歷史無情的嘲笑。


鄢城秀才


以史為鏡,以心為錘。大家好,我是錘吻鏡。古代的女性溫柔、賢惠,可以說是現代男人夢寐以求的配偶了。

古代女性溫柔,賢惠,忠貞剛烈,那麼她們的“貞潔觀”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女性地位低下,

社會上流行的風氣便是女子要遵從“三從四德”,有句話也經常說,那便是“女子無才便是德”。

古代對女性的壓迫和封建枷鎖很重,在這種重壓下,女子在婆婆和封建禮教的約束下,做家務都要小心翼翼,久而久之,這種“貞潔觀”慢慢形成了。



錘吻鏡


封建時代女性地位比較低下,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貞潔這個跟裹腳這種惡習是一樣的,不好一種封建專制下的產物極大的限制女性的自由。

眾所周知,在宋朝以前雖然女性地位不高但是還是佔據一定的地位的,畢竟之前還是出了不少傑出的女性同胞,包括在統治地位上的。有一代女皇武則天,像之前隋朝隋文帝夫婦也是十分相愛的。基本上束縛沒那麼大,從歷史可以看出來不少統治著都娶了人家二婚的婦女,甚至好幾婚的都有,這個是有歷史考究的不必多說了。同時女性大多可以再嫁人,所以還是比較開放的。主要還是在宋朝時期,程朱理學的這種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對於封建統治是有一定幫助的,所以加上當時統治者加大渲染所以大為流行起來,程朱理學經歷了兩宋主要是由於當時北宋中後期乃至南宋屈辱求和的這種社會現象,推進了這種新的儒學的發展。在當時主要還是作為一種學派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對於女性的地位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到了明朝時分對於思想上面更加專制,考試要靠八股文,極大抑制了思想上的開放程度,對於老百姓是一種災難,女性的貞潔意識開始於宋朝(在之前也有相關的作品之類但是相對還是開放),在明清時期大為發展,對於女性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所以說新時代好啊,生活在新時代的女性是幸福的。不管你是在宋朝之前,還是在宋朝之後相對女性來說地位都是要比男性地位低的。生活在新時代中國女性那是幸福的,不像有些國家表面很繁榮,但是晚上人家女性都不敢出去玩的,在中國雖然不能說是絕對的安全,但是還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