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很高?

狂野女子


在名将辈出的三国时期,夏侯惇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

仅在《三国志》中,他就有五次大败仗的记载,而且还都是实实在在的败仗:

败仗一:当年讨伐董卓时,夏侯惇自告奋勇打先锋,结果大败而归。不过当时的西凉军骁勇善战,打不赢也很正常;

败仗二:曹操征徐州,夏侯惇留守老家。结果吕布偷袭,老家被端了,他引兵去救,居然被杂兵俘虏了,丢了大脸;

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三国志·夏侯惇传》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惇中计并被伪降的吕军劫持后,军中震恐。他的部将韩浩声称:按照国法,曹军将不考虑人质(夏侯惇)的安全,并做出要强攻的姿态。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警察不接受任何的谈判,人质和绑匪都会被消灭!此举将劫持者吓尿了,便赶紧放了夏侯惇。韩浩顺势把劫持者全杀光,以振军威。曹操听说这件事后,点了个赞。

并将攻击劫质者不用顾忌人质定为法令,于是以后就没再发生劫持人质事件。

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三国志·夏侯惇传》



败仗三:曹操从徐州撤回,搞定吕布后,夏侯惇率军尾随追击吕布,然后中了埋伏,一只眼睛被射瞎了;

败仗四:吕布与刘备翻脸,夏侯惇奉命去救刘备,然后被高顺击败,没能增援成功。导致刘备被吕布暴揍,妻子被吕布俘虏。而刘备本人则单身逃走;

败仗五: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夏侯惇奉命去攻打,结果博望坡一战,夏侯惇被刘备狠狠的给教训了一顿;

并且,这也是刘备为数不多的完胜战例!

如果再加上曹操征张绣,自傲兵败,由夏侯惇统领的青州军乘机烧杀劫掠的话(最后是于禁替他擦了屁股)。夏侯惇的领兵失败案例,就是六次了。


由以上叙述来看,夏侯惇领兵能力差,当主将每战必败,这是洗不白的。输给西凉军可以理解,输给吕布、张辽、刘备这种老兵油子也可以理解,但是他连自己的兵卒都管不住,这就不能理解了。所以后来曹操将他调离前线,成为曹操后期唯一不被派往前线作战的亲信,只担任中央派到到前线督战的角色。也是情理之中的。

不过单独领兵打仗不行,不代表夏侯惇百无一用。他也有强项,他在内政与后勤方面的能力还是很出色。并且夏侯惇生性俭朴,有多余家财便会分送下属,是当时终身皆未贪污的清廉之士。很受曹操的重用。

当然了,能搞内政,能负责后勤,生性简朴的人——多的是!也不止夏侯惇一个人。这些并不是曹操重用他的关键原因。

他受曹操重用的关键原因,还在于他的资历和他与曹操的关系。当资历+关系产生了化学反应后,其结果就是专制社会,君主对臣子最大的肯定——无比的信任!


先说说夏侯惇的资历。

夏侯惇跟随曹操的起步就很高,曹操当年逃出洛阳后,在老家招兵讨伐董卓。夏侯惇就是当时跟着曹操创业的核心领导班子。

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三国志·夏侯惇传》

当时的曹操没有正式官职,估计也应该是没有长史的,所以夏侯惇的司马身份无疑就是曹操的副手,是曹操之下的第二人,高于曹仁和夏侯渊的别部司马。

初平二年以后,曹操有了自己的地盘。夏侯惇担任折冲校尉,荀彧担任曹操的司马。从这个时候开始,夏侯惇和荀彧就确立了他们在曹操团队中的地位高于众人的存在。

后来天下三分的态势趋于稳定,曹操分别在汉中、襄阳、淮南设立三个前沿基地,交由自己最信赖的三个人统领,这三个人分别是负责汉中的夏侯渊、负责襄阳的曹仁、负责淮南的夏侯惇。并且夏侯惇还是唯一不需要自己亲自领兵的人,他只需要督军,指挥张辽、乐进在前线卖命即可。

以夏侯惇的能力和他在曹魏的至高地位,他的资历真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说夏侯惇与曹操的关系。具体的关系不用细说了,普遍都认为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的关系。这里只说一点,就是夏侯惇对曹操的忠诚度,和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度。

曹操当汉朝丞相时,他旗下文武百官都授领魏国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不一样,他也领汉朝的官职(前将军)。于是夏侯惇便上书曹操,希望也给他改封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国的。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国的官号呢?夏侯惇因此便不再继续上书,仍然以汉官的身份在朝中工作。

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对夏侯惇是非常非常信任的。几乎是无人能及,估计连曹丕、曹植这些曹操的儿子,老曹对他们的信任度,都未必有夏侯惇那么深厚。曹操称王后,夏侯惇也成为唯一可以不经通报自由进出曹操房间的人,在世时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另外,在《曹瞒传》和《世语》中,还记载了一个夏侯惇与曹操关系亲密的事件。

当时有个叫桓阶的人劝曹操称帝,夏侯惇则认为不应称帝,而是先定蜀、吴,然后再学上古禅让之举改朝换代的建议。曹操听从了夏侯惇的意见,把称帝的机会留给了儿子曹丕。后来曹操病死,没能活到一统天下的那天,夏侯惇为此追悔莫及,最后也在曹操去世后半年,也跟着一起去了。

“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悔前言,发病卒——《三国志》

据记载,夏侯惇死后,曹丕为之哭的稀里哗啦的:

“……庚午,大将军夏侯惇薨。……王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三国志》

后来东晋的孙盛评价:对于同族,天子在宗庙门外哭祭即可。曹丕跑到城门去,是失掉天子礼仪的事情。

孙盛曰:在礼,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之外。哭于城门,失其所也。

曹丕是个多么渣的人,在这就不细说了。连他都为夏侯惇哭的稀里哗啦,只能解释为曹丕是真的十分敬爱这位为他父亲征战一生的叔父。




总的来说,夏侯惇不适合为将,尤其是不适合单独领兵。他的战功战绩确实不行。但是他的资历,他与曹操的相互信任关系,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在专制社会,作为一国之君:一个可以无比信赖的人,远比能力超凡绝伦的人要珍贵

这就好比,某个人当年陪老板在凌晨三点半一起抗过包,在关键时刻替老大挡过刀。他在老板、老大心里的地位,远比那些后加入的人,要高的多得多。至于他的业务水平不行,那有什么关系呢?老板自身的业务水平高就行了。而最信赖的人,只需要对老板忠诚就可以了。


Mer86


错!夏侯惇是曹魏军队的总司令,理论上所有曹魏的军事将领都是他的部下,他是所有人的老团长,老师长。不管他的部下取得怎样的作战成绩,夏侯惇都是他们的顶头上司,这是夏侯惇地位高的主因。

当时的曹操阵营里有四个重要人物,为首的一名就是夏侯惇,他是总司令;夏侯渊跟曹仁,这两个是曹魏军营里唯一的两个封疆大吏,纵队司令大都督,其中夏侯渊负责关中以西方面的所有曹魏军团,曹仁则节制江汉地区的所有的曹魏军团;曹洪则领3000人掌管御林军,守御皇宫。他们四个是最早追随曹操起兵的人,所以单单从熬资历上看,他们四人担任要职也是合情合理。

其次,夏侯惇的作用更多是镇守许昌。由于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使得许都本身是一个暗流涌动的地方,比如曹操每次在外打败仗遭到挫折的时候,汉献帝就会发动手下臣子发动政变。所以曹操根本就不放心许都的安全,他只能做了安排,让自己跟夏侯惇至少有一个留在许昌。所以我们看不到夏侯惇打仗,因为曹操出征的时候会留夏侯惇守御后方,曹操信任他。


优己


夏侯惇是名将夏侯婴之后,且又是曹操本家人,同族,曹操自然高看其一眼;第二,夏侯惇是跟随曹操最先起兵的人,曹操刚刚举兵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便是曹操的裨将,属于开国元勋型的;第三,曹操刚起兵时,兵少将寡,是夏侯惇首先替他募兵,其地位相当于南昌起义或秋收起义,帮曹操拉起了第一支人马。在曹操眼里,曹氏宗族有两个人才是最信任的,一是夏侯惇,一是曹仁。“夏侯惇天下之奇才,曹子孝世间之福将”。

夏侯惇因为在战斗中伤了一只眼睛,所以后来很少上前线直接作战,有那么多晚生后辈,老一辈革命家就不用直接上前线玩命去了,何况还是个残疾人。夏侯惇的主要任务是在大后方,但后方并不是不重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后勤司令,前方仗无法打好。史载“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曹操在前方打仗,因为有夏侯惇在,就有了稳固的大后方。

而且,夏侯惇发展经济有两把刷子,“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直接上地里干活的将军,故事相当于朱德的扁担。夏侯惇自己不上第一线了,但给曹操推荐了许多人才,出了不少主意,比如典韦就是他发现的人才并推荐给曹操的。

夏侯惇也并不是不出战,在典韦、许禇未出世时,夏侯惇是前锋陷阵的第一猛将。虽有胜有败,但其战功还是赫赫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这样描写夏侯惇:开疆展土夏侯惇,枪戟丛中敌万军。 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气唤双亲。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将逆贼吞。孤月独明勘比伦,至今功迹照乾坤。此诗明白回答了夏侯惇为什么在魏国地位这么高。


春秋史社


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很高?

这个问题的镜像问题是:为什么朱老总没有彭德怀、林彪那样彪炳的战功,却毋庸置疑地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元帅)

因为夏侯惇和朱老总一样,是“元勋”,是军队的缔造者!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

曹操刚刚起家的时候,人家就给曹操当副手呢。

曹操好比毛主席的话,夏侯惇就是朱总司令,你说地位能不高么?

(三国志中夏侯惇形象)

确实,相比于夏侯渊、五子良将,夏侯惇的战功确实不显。

因为夏侯惇在历史上领兵打仗本来就不在行,他第一次独立领兵与吕布作战,就被手底下的人绑架当了人质。

后来还被流失伤了左目,成了一个残障人士,之后,就很少上前线,长期是坐镇于后方。

(当然夏侯惇的眼不是被曹性射瞎的,而是被流失射中的)

夏侯惇实际上是以内政在曹魏阵营立足的。

史载“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夏侯惇没有战功,但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功劳,武将征战,文臣理政,一样可以加官进爵。

(夏侯惇画像)

更何况夏侯惇和曹操还是亲戚!

《三国志》记载,夏侯、曹氏,世为婚姻。因此,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是无与伦比的,《夏侯惇传》记载“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曹操出征在外,一直是让夏侯惇坐镇自己的大后方,

“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

“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

“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

一个能让多疑的曹操安心把后背交付的人,地位能不高么?

(夏侯惇)

而且夏侯惇的性格也让曹操很放心。

《三国志》记载了夏侯惇少年的一件事情,夏侯惇十四岁的时候,有人侮辱他的老师,夏侯惇一怒之下就把对方杀了。

由此可见,夏侯惇为一个真性情的人,对其尊崇之人,是极其忠心竭力维护的。

再加上夏侯惇虽然性格暴烈,但在曹魏阵营里口碑却很好,一直以清廉著称。

(曹魏阵营)

你想想如果你公司里有这样一个人,

和公司老总是铁哥们,当初公司初创的时候就在,

在公司里还有一大帮兄弟(夏侯渊、曹仁)都在领导岗位,

个人管理能力也不差,

同时性格率直正派,口碑不错,

虽然现在退居二线了,不怎么打理公司的事务了,

这样的人在公司的地位低的了么?


谈资帝


夏侯惇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能当留守政工干部的将军不是好亲戚。有人说

夏侯惇纯系靠裙带关系才在曹操手下位居要位,开玩笑,闯事业不是请客吃饭,夏侯惇没几把刷子曹操能用他?

我们先把问题分解一下:1、夏侯惇在魏国的地位究竟有多高?2、夏侯惇有没有战功?3、他为什么会地位这么高?这样答下来大家会更清楚明白。

夏侯惇在曹魏集团的地位有多高?早期军政界第二人,中后期军界扛把子!

讨伐董卓时曹操行奋武将军,夏侯惇为其司马,也就是二把手了。一年后曹操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这是曹操的第一个地市级长官职位,此后他把东郡太守位置交给夏侯惇,后者也成为曹操系第一位充当地方大员的下属。

196年,曹操在许都挟天子以令不臣。这时候夏侯惇是什么职位呢?河南尹。这可是兼地方长官和京官为一身的要职。更多时候,夏侯都是老巢留守一哥身份为出征在外的曹操加保险。

曹操去世前一年,加封夏侯惇为前将军,为军界一哥。220年,曹丕加封夏侯惇为大将军,为曹魏集团第一位大将军。说夏侯大将军位极人臣也没什么毛病吧?

夏侯惇的战功不太明显,但军功绝壁一流,这与他的身份角色有关!

夏侯惇的战功,首先要提一件事,就是带领荀彧、程昱抵挡住吕布,守住了鄄城、范县、东阿三城,保留了兖州最后据点,为曹操克复兖州留下了可能,否则曹操就是丧家之犬了。

从216年起,夏侯惇作为曹魏东线战区最高长官,居后统筹调度,很少再亲临一线,因此出镜率不高。但他成功防御、牵制了东吴几乎全国的精锐部队,这是不是很大的军功?简直牛叉极了。

曹操为啥这么看重夏侯惇?

曹家与夏侯家的渊源当然是原因的其中之一,用着放心啊,你看曹操西线、中线、东线司令长官分别为夏侯渊、曹仁、夏侯惇。事实上,夏侯惇还算是曹魏集团原始股东,毕竟他曾亲自和曹操到扬州募兵。

也许最重要的,夏侯惇对曹操足够忠诚。这从他主动要求加封魏官可以验证,但曹操却认为 他和夏侯惇都是汉臣同僚,而不是上下级关系,这是多么给面子和尊重啊?

总之,夏侯惇作为诸曹诸夏侯的脸面人物,作为曹操树立的用人标杆,忠诚第一,能力第二,他不受重用谁受重用?




司马砸光


古代行军打仗,有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做这件事的人也最容易被后人所忽视,而夏侯惇一生主要做的便是那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有人觉得夏侯惇没什么战功,确实,夏侯惇在阵前立功的事迹并不多,也没有过像曹仁,张辽一样独自领军取得过重大战果,而他却能位列曹魏武将之首,这是为什么呢?

位极人臣

都说夏侯惇地位高,话说夏侯惇在魏国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呢?

据《三国志》记载:

“(曹操)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在曹操眼中,显然夏侯惇是独一无二的,两人之间的情谊,甚至超过了桃园结义的刘关张。曹操死前,他是当时曹魏所有将军中官职最大的――前将军。(刘备当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可知在前右左后将军中,前将军是最大的。)曹丕即王位后,他更是被拜为大将军(武官最高官职,位列三公之上),位极人臣!

特别在夏侯惇死后,他被曹魏追谥曰“忠侯”,可不要小瞧这个谥号,这可是当时最具“荣耀”的谥号了,曹魏众多名将,仅曹仁和夏侯惇被追谥“忠侯”。足可见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之高。

夏侯惇地位高的原因

1:绝对的元老级! 据《三国志》记载: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

也就是说,最早最早在曹操刚起兵的时候,阵前单挑,攻城掠地,随孟德使唤的第一个人就是他夏侯惇。那么,就冲夏侯惇这一点,曹操对他的感情就要绝对深于其他人。曹操最初的本钱便是夏侯惇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帮他拼下来的,独眼将军为曹魏的事业是牺牲很大的。

2:为人朴素,深得军心。《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夏侯惇曾这样评价:

“惇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这是一种忠厚朴实的优秀品质。夏侯惇不仅不贪财,而且还把曹操给他的恩惠继续下发,来为曹操积德,怎会不得军士拥戴,而于夏侯惇形成鲜明对比之人便是曹洪了,曾因贪得无厌差点被曹丕所杀。所以夏侯惇之为人堪称整个曹魏的楷模。

3:镇守后方的统帅。往往冲锋陷阵,立下头功的将军最容易被世人传扬,而往往镇守后方的大将却鲜有人知。有人觉得上阵杀敌才是功劳,但可知古代行军打仗,后方稳定对前方战局的影响有多重要?后顾之忧,后顾之忧!谁能解曹操的后顾之忧?文唯荀彧,武乃夏侯。据史料记载,曹操没出战时,镇守后方的大任多交由夏侯惇处理,不是一个绝对的心腹之人,曹操是断不敢将如此大任托付给夏侯惇的!也正是因为有夏侯惇和荀彧这样信得过的人留守后方,曹操才可以全身心破吕布,灭袁绍,平定北方。难道夏侯惇的功劳还不大吗?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在曹魏阵营中,夏侯惇确实没有什么战功。我们看看夏侯惇一生的情况就明白此话不假。

(夏侯惇剧照)

兴平元年,曹操征讨陶谦的时候,让夏侯惇保护自己的家眷及军需物资。可是夏侯惇却被吕布给抓起来当人质,让夏侯惇部下用军需物资来交换。最后,还是夏侯惇的手下韩浩坚决保护军需物资,拒不交换,吕布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建安三年,吕布进攻刘备,曹操派夏侯惇援救刘备,结果夏侯惇反被吕布手下高顺击败。刘备妻儿老小被吕布抓去,刘备一个人逃脱。

建安七年,夏侯惇受曹操派遣,攻打刘备,结果被刘备火烧博望,中了刘备的计,进了他的埋伏。最后李典救他,他才逃脱。

建安九年,曹操让夏侯惇劝田畴投降,结果夏侯惇没有劝说成功。

这就是历史上留下来的夏侯惇的人生经历,基本上打的都是败仗,都没有取得成功什么成功。

(曹操剧照)

但是,曹操以及儿子曹丕却对夏侯惇非常好,给了他极高的政治地位。

曹操还是个奋武将军的时候,就任命夏侯惇为司马。接着又任命他为东郡太守、济阴太守等,封为高安乡侯。再接着被封为伏波将军、前将军。建安十二年,让他享受二千五百户的食邑。待遇之高,同类少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甚至赐予夏侯惇能歌善舞的乐伎艺伎,也是给予非常特殊的待遇。而且曹操还经常和夏侯惇同车出入,允许他自由进入自己的寝宫。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立刻就拜夏侯惇为大将军,相当于总司令。只不过夏侯惇当总司令才两个月就去世了。

那么,曹操以及曹丕为什么给基本上没什么战功可言的夏侯惇这么优厚的待遇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夏侯惇对曹操忠心耿耿。

夏侯惇对曹操非常忠心,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当时曹操把很多将军都封给魏的官职,但是,他对夏侯惇却给予特别照顾,封给他汉的官职。相当于和自己同朝为官。夏侯惇坚决不同意,强烈要求把自己封为魏的官职。也就是说,坚决表示自己是曹操的部下。可见,他对曹操的忠心程度。

(吕布剧照)

第二,夏侯惇是曹操发小哥们。

曹家和夏侯家本来是同一家,曹操和夏侯惇既是亲戚,又是发小哥们。他们也是从小一起起事的。曹操和夏侯惇的关系,就相当于历史上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刘邦让卢绾随便进入他的寝宫,曹操也让夏侯惇随便进入他的寝宫。就算夏侯惇一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曹操也会非常厚待他。

第三,曹操觉得亏欠夏侯惇。

曹操觉得亏欠夏侯惇的事情,主要是当年夏侯惇被吕布抓去以后,吕布以夏侯惇为人质,要挟夏侯惇的部下,让他们交出军需物资才放人。不过,当时韩浩不为所动,没有交出军需物资。结果吕布的阴谋没有得逞。后来曹操知道后,反而表扬了韩浩,并且由此定了一条法律,以后不管是哪个人质被俘,都不救人质,任其自生自灭,目的是保证不为敌人所制。这事不久,夏侯惇又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这一系列的事情,让曹操心里觉得对自己这个哥们儿非常愧疚,因而希望在其他地方贴补他。我们看曹操赏赐他乐伎艺伎,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心意。


张生全精彩历史


陈寿的夏侯惇传本就没什么记载,但不代表他没什么战功。比如平河东,攻汉中,夏侯惇都有参与,然而本传不载。尤其平河东明明是夏侯惇平的,杜畿传吹的天花乱坠,好像全是杜畿一个人干的,没夏侯惇什么事了。本传记载简略,但不代表这个人没战功。

在曹操那边地位比较高却没丝毫记载的人多的是,比如当过曹操长史的刘岱、万潜、谢奂、袁霸和王必等人,连个传记都没有,基本都没什么生平记载。但能说他们没功劳么?明显不能,尤其刘岱可是因功封侯的,只是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他们的功劳并没有记录传世而已。

而且一个人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看功劳的,比如曹丕四友中的吴质,曹丕即位以后就任以都督河北事的重任,但他之前又能算得上什么?也就是一个县令而已。

夏侯惇作为曹操的第一任司马,从一开始就等于是曹操的亲信中的亲信。曹操草创时期,能和夏侯惇比地位的,也就曹操的第二任司马荀彧。从一开始,这两人就相当于曹操的左膀右臂,凌驾于众人之上。地位和功劳多少无关,不过侯位封赏可是和功劳息息相关,夏侯惇和荀彧从一开始的封赏也是远远高于众人。建安十二年,除去像张绣这样的降将以外,曹操方封邑达到二千户和以上的也就夏侯惇和荀彧。如若夏侯惇无功,曹操如此在封赏上如此袒护自己的亲信,现实么?司马炎所谓“魏之元功,勋书竹帛。”不怕笑掉人大牙么?只不过夏侯惇的记载偏少,没更多的体现他的功劳罢了。


三国志吧成刚


夏侯惇是曹操同族兄弟,三国之中魏国是曹操承相掌握兵权,也是近身士卫同时也是知心兄弟,特别是夏侯渊死后,曹操更加看重夏侯惇的性格及勇猛,!!!



特别箭射左眼,生吞眼球的凶猛情景,更加使人感觉杀气腾腾!!!


Mcq2


如果说曹操的所有将领里面谁最理解曹操,那夏侯惇肯定非他莫属。

谁都知道曹操的爷爷那是一个宦官是没有后代的,他只有跑到夏侯家去抱了一个孩子回来。这就是曹操他爹,曹操他爹原本姓夏侯改姓曹,曹操和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俩那是堂兄弟。

当初曹操反对董卓选择起兵的时候,曹操手底下要兵没兵,要量没量,只有一个矫诏,还是他自己假装的 这个时候夏侯惇和夏侯渊站了出来,帮助曹操招揽的5000兵马,并且二话没说,直接认曹操当老大。可以说曹操起家的第一批启动资金,就是夏侯惇给他挣的,当然,对于这个曾经的合作伙伴,再加上自己两个都是亲兄弟,那二话没说!有我一份儿吃的,就有你一份喝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以后,曹操终于拿到了自己稳定的根据地兖州。但是很快兖州被吕布袭击曹操领兵在外,夏侯惇在兖州,最后几个线拼命的苦苦支撑,防止吕布最后把曹操老窝彻底端掉!要知道曹操听说自己眼周被袭击了,差一点点就想把自己的子女扔给袁绍,自己当袁绍的附属势力去了,要不是夏侯惇再加上荀彧,荀攸叔侄两个一起帮助曹操抵挡住吕布的进攻,曹操估计就真的成了一条丧家之犬了。

在这之后,曹操对于夏侯惇那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当然,在攻击吕布的途中,夏侯惇也瞎了自己的一只眼睛,不方便继续在外征战,曹操也把手底下最多的兵团,青州兵团交给夏侯惇。

当然,夏侯惇对于曹操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屯田制度的推行,大家想想,一个当将军得更大的希望是上战场杀敌人,至于说拿起锄头去种地,对于很多当兵的和当将军的人来说,不理解为什么就是因为不会种地才去当兵啊,我为什么现在还要种地呢?

夏侯惇一看这个情况,亲自去示范如何种地,亲自去说服手底下的士兵,还有将军要推行屯田制度,以至于,袁绍的兵马在北方吃草根,袁术的兵马在淮河啃河蚌只有曹操的兵马有粮食吃,你如果选择种田,不去战场上面参加大型的战役来获得战功的话,你这个将军迟早会被其他人给埋没掉,只有曹操只有夏侯惇才肯相互信任!这种奉献精神也是曹操最推崇的,最肯定的。

曹操手里面有五子良将,同时曹操手里面还拥有着八骁,这事实上是由曹操宗性子弟里面八个人组成的,掌握着曹操大部分精锐的军事力量,包括青州兵团还有《虎豹骑》,夏侯惇就是总领着青州兵团的所有事物。

当然,对于古代的人看来当时的夏侯惇没有办法建立战功,我们无法理解他在曹操心里面的什么样的地位,但是对于现代人看来,难道这一点还想不通吗?袁隆平对于整个中国的贡献究竟几何?难道我们都没有办法想清楚嘛?人民只有吃得饱,穿得暖,才会乐意的跟随着你,否则他凭什么跟着你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