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完就扔的生蠔,古代人卻用它造房子,600年後依然能住人


說起廣州的特色建築,許多人會想到東山洋房、西關騎樓、小蠻腰等,其實,還有一種“蠔宅”,也能讓人大開眼界。它是用生蠔的殼作材料,入牆、造房子,是嶺南建築中比較獨特而別緻的工藝。

廣州“蠔宅”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時期,唐劉恂《嶺表異錄》說:“盧亭者,盧循背據廣州,既敗,餘黨奔入海島野居,惟食蠔蠣,壘殼為牆壁。”到了明清時期逐漸繁盛,明清初番禺學士屈大均於《廣東新語》就有記載:“蠔,鹹水所結,以其殼壘牆,高至五六丈不僕。”

為何當地人會別緻一格的選擇用生蠔殼來作房子呢?原來珠三角一帶盛產生蠔,蠔殼材料十分豐富,就地取材足夠方便。而且以生蠔殼當作建築材料,不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涼,堅固耐用,據說能抵擋槍炮的攻擊。生蠔殼七菱八角、凹凸不平,若夜晚有賊冒然翻牆入院,必被割傷,具有良好防盜功能,所以受當地人的青睞。


除了常見,蠔殼作為建築材料,還不怕滲水、不怕蟲蛀、不怕江風侵襲,當地人遂有“千年磚,萬年蠔”的說法。蠔殼表面凹凸不平,在日照下可以形成大片的蠔殼陰影,從而起到隔熱效果,因此蠔殼牆又被成為“凸磚遮陽牆”。

“蠔宅”曾是嶺南地區比較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明清時期一村少則有二三十座蠔屋蠔牆,多的有五六十座,現在留存的蠔殼建築物屈指可數。這些歷經風雨卻依然堅挺的蠔殼牆,承載著歷史的風霜,見證了古人對建築用材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