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為什麼要掘定陵?

浮沉於史


1 這與郭沫若的身份當時是有一定關係的。郭沫若是近現代比較有名的知識分子,而且還是一名考古學家,在建國以後,1950年左右,擔任了中國科學院的院長。

2 上任之後,與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等人立即上報請求明十三陵進行發掘,由於長陵難度巨大,自知能力不足,於是郭沫若最後將目光鎖定了定陵。當時遭到了學術界大多數專家學者的反對,但由於位卑言輕,沒有被重視。最後對定陵進行挖掘。

3 但是由於當時考古技術與保護意識的缺乏,當時對陵墓中的,絲織品、金銀珠寶、金絲楠木的棺槨等直接暴露在日光下,於是造成中國文物立即風華損壞,並且無法修復,造成了考古界的巨大悲劇。在周總理知道後,雷霆大怒,立即叫停了相關計劃,並責令諸如請始皇陵等重要的帝王陵墓,幾十年內不得挖掘,除非考古技術已能進行正確完善的保護。


地球冷知識


首先我要指出該問答題題目說的不對,不是郭沫若要掘定陵,而是郭沫若力主倡議要挖掘定陵。其中具體理由如下:1956年,在郭沫若力主倡議下,經過有關部門批准,考古人員對萬曆皇帝的定陵進行了發掘。定陵是唯一一座考由考古人員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在獲取大量關於明朝歷史研究實物資料的同時,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這是郭沫若在考古研究上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特大錯誤。

在對定陵進行發掘的時候,可以說是很失敗的,而且損失特別的大。對定陵的發掘,用了前後兩年的時間,把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頭骨帶到了中科院,進行修補,而且還差一點進行出國展覽。
從定陵出土的絲織品遭到嚴重的損壞。在對定陵的發掘中,出土了很多的文物,大概有三千多件,其中大部分都是絲織品,但是當時把這些文物發掘出來以後,因為有限的條件加上保護不當,都被扔在了普通的庫房中,堆了長達半個世紀,絲織物已經被嚴重的碳化,都沒有辦法修復了。 在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以後,所造成的惡果十分嚴重的,因為這給中國文明、文化、文物遺產甚至世界文化遺產都帶來很大的損失。
當時周總理知道此事後,作出明確的指示:“以後不能再對帝王陵墓進行主動發掘,五十年不變,一百年不動搖”。


筆下生花


郭沫若為何要挖定陵,除了滿足個人和一部分人好奇心以外,還得益於當時文物大省的利益驅動。帝王陵寢作為一種旅遊、文化資源,很難讓人去拒絕發掘後帶來的價值和意義。再加上,當時的那種學術和時代氛圍,客觀上促成了郭沫若主張的定陵發掘。

郭沫若和當時同意挖掘的一些人(此中就有吳晗)名氣和力量很大,讓意圖阻止的有識之士人微言輕。當時,郭沫若志在乾陵和長陵等,一個小小的定陵,不過是練練手而已。



那是一個考古圈裡浮躁的年代裡對文物古蹟和歷史文化缺乏尊重的時刻。結果我們看到了,定陵發掘成了一次慘痛的破壞。國家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才明文不得再開挖皇陵等。但是,地方上,還是有人想打著“搶救發掘”的幌子,打皇陵的主意,比如乾陵還有秦始皇陵,好在國家文物局堅決不允,所以未能得逞。


如果不能做到保護,那就情願不挖!

郭沫若,真的是…………此處省略一萬字…


那年那兔這些事


一、挖定陵,是吳晗提出,郭沫若同意並報中央批准的。二、選擇定陵,是因為定陵是朱明朝最豪華的陵墓,在未計入“義務”投工的情況下,在當時財政枯竭的情況下,用去八百多萬兩白銀,相當於朱明朝當時兩年多的財政總收入。三、由於投入巨大,陪葬品自然十分豐富,反映了朱明朝最高的工藝水平,有挖掘研究的必要。四、在這裡要指出的是,挖定陵並沒有障礙,它是國家的建築,不是私人的東西,國家有權對其處置。有些東西限於科技條件,沒能保護好,但也為以後的文物保護提供了經驗,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四、後來的紅衛兵,對萬曆的屍體進行了焚燒,為讀書人張居正報了仇,是天道報應不爽,做得好!


安平144796971


郭沫若要挖定陵,那是天經地義的,為啥?因為他是國內第一的考古學家,他要是不想挖定陵,說明他根本不配當考古學家!

就像一個人說他好色,但是一個美女投懷送抱他忍住了

或者一個人說他愛書法,但是你給他個王羲之的真跡他沒興趣看

這可能嗎?

劉慈欣一部科幻小說裡,外星人可以給人看宇宙的究極真理,但代價是看完之後就死,然後願意付出生命代價去看真理的物理學家,排成長隊。

這才是合乎情理的!

所以問題不在於郭沫若想挖定陵,而在於到底是哪位權高位重的大爺,批准了郭沫若挖定陵?

這位大爺,才是真正要負責任的人!

那是誰呢?恰恰是在郭沫若挖定陵故事裡,作為郭沫若的反面,以偉大光輝正確的形象,出現的某位!



駐馬店頭號貪汙犯


三眼看天下,洞察天地人,大奇兄講故事!

好奇是人的天性,更何況郭沫若這位大家!他的好奇心陪伴著自己的一生。尤其這位考古學家對歷朝歷代皇帝的陵墓,特別感興趣。尤其皇帝陵墓裡所陪葬的稀有國寶,他更加充滿著濃厚興趣。他想要解開這個未知的面紗。

可是,在開挖定陵時,由於當時技術的限制,並導致大量國寶的損壞,可以說損失巨大。因此有關部門意識到:必須停止盲目開挖,才是真正保護文物!可這位大家仍固執己見,認為繼續開挖,才是真正保護文物。可他沒有意識到,他的知識結構已出現了短板,尤其怎樣保護古文物,已成為眾矢之的。由於他的目光短淺,而留下一地雞毛。

當他在逝世之前,曾對自己秘書所言:我最大遺憾就是沒有看到王羲之的真帖,它乃靜靜地躺在武則天的墓裡,可以說我此生已難見此真跡了。?當然也不可能去挖了,遺憾啊!遺憾啊!


大奇兄


郭沫若這個人很有意思,他算是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了。

也許是當時社會環境,養成了他這樣一位矛盾綜合體,他文采斐然,胸有大志,他是文人,也是革命戰士,他參加過北伐,參加過南昌起義,他是堅持抗戰的領軍人物。

但是他內心卻又有些無奈,有些自卑,更有些無助,因而造成了他有些行為讓人無語。

他有很多缺點,做過很多讓人不敢苟同的事情。

很多人拿魯迅罵他來說事,我是很看不上眼的。因為事實上,一百個魯迅,也比不上一個郭沫若。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拿兩個人的生平事蹟來對比就知道了。

郭沫若這個人雖然經常有變換陣營立場之舉,但他心中有大義,對於國內的政治勢利,哪家得勢他就依附誰,很多人說他什麼牆頭草。

我想說的是他再怎麼牆頭草也是在為中國的自強發展而出力,這一點就比只會張嘴嗶嗶亂噴的魯迅強很多了。

至於他為什麼挖定陵,這其中倒不完全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吳晗鼓動的。吳晗是一位明史研究學者,他對明朝的事物自然是很有興趣的,原本他是準備申請挖明長陵的,但怕遭到中央的拒絕,就退而求其次,先挖定陵,當然以吳晗當時的聲望,要申請挖定陵也夠嗆,所以他找到了郭沫若,說服他一起上書申請。

而郭沫若這個人本來就好奇心重,被吳晗這麼以吹,他也想看一看明朝的皇帝究竟留下了什麼好東西。


姜子鈞


挖掘定陵的報告是吳晗寫的,郭沫若是第一個被說服的



蕭水


推翻三座大山。其中的一座就是封建主義。定陵埋葬的封建王朝的頭子,在那樣的大氣候下,挖它的祖墳沒問題。如今郭沫若擔當了所有的罪名,其實。當年肯定有比郭沫若更高級的領導人拍板,才能挖帝王陵寢的。這罪名郭沫若承包了,人們也不去追究別人的了。當事人都作古了,追究來追究去,沒有意思了。


一般般的過客


如果不是周總理,郭扒墳早把國內已知皇陵拆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