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浮沉于史


1 这与郭沫若的身份当时是有一定关系的。郭沫若是近现代比较有名的知识分子,而且还是一名考古学家,在建国以后,1950年左右,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院长。

2 上任之后,与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人立即上报请求明十三陵进行发掘,由于长陵难度巨大,自知能力不足,于是郭沫若最后将目光锁定了定陵。当时遭到了学术界大多数专家学者的反对,但由于位卑言轻,没有被重视。最后对定陵进行挖掘。

3 但是由于当时考古技术与保护意识的缺乏,当时对陵墓中的,丝织品、金银珠宝、金丝楠木的棺椁等直接暴露在日光下,于是造成中国文物立即风华损坏,并且无法修复,造成了考古界的巨大悲剧。在周总理知道后,雷霆大怒,立即叫停了相关计划,并责令诸如请始皇陵等重要的帝王陵墓,几十年内不得挖掘,除非考古技术已能进行正确完善的保护。


地球冷知识


首先我要指出该问答题题目说的不对,不是郭沫若要掘定陵,而是郭沫若力主倡议要挖掘定陵。其中具体理由如下:1956年,在郭沫若力主倡议下,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考古人员对万历皇帝的定陵进行了发掘。定陵是唯一一座考由考古人员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在获取大量关于明朝历史研究实物资料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是郭沫若在考古研究上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特大错误。

在对定陵进行发掘的时候,可以说是很失败的,而且损失特别的大。对定陵的发掘,用了前后两年的时间,把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头骨带到了中科院,进行修补,而且还差一点进行出国展览。
从定陵出土的丝织品遭到严重的损坏。在对定陵的发掘中,出土了很多的文物,大概有三千多件,其中大部分都是丝织品,但是当时把这些文物发掘出来以后,因为有限的条件加上保护不当,都被扔在了普通的库房中,堆了长达半个世纪,丝织物已经被严重的碳化,都没有办法修复了。 在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以后,所造成的恶果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给中国文明、文化、文物遗产甚至世界文化遗产都带来很大的损失。
当时周总理知道此事后,作出明确的指示:“以后不能再对帝王陵墓进行主动发掘,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


筆下生花


郭沫若为何要挖定陵,除了满足个人和一部分人好奇心以外,还得益于当时文物大省的利益驱动。帝王陵寝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很难让人去拒绝发掘后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再加上,当时的那种学术和时代氛围,客观上促成了郭沫若主张的定陵发掘。

郭沫若和当时同意挖掘的一些人(此中就有吴晗)名气和力量很大,让意图阻止的有识之士人微言轻。当时,郭沫若志在乾陵和长陵等,一个小小的定陵,不过是练练手而已。



那是一个考古圈里浮躁的年代里对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缺乏尊重的时刻。结果我们看到了,定陵发掘成了一次惨痛的破坏。国家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才明文不得再开挖皇陵等。但是,地方上,还是有人想打着“抢救发掘”的幌子,打皇陵的主意,比如乾陵还有秦始皇陵,好在国家文物局坚决不允,所以未能得逞。


如果不能做到保护,那就情愿不挖!

郭沫若,真的是…………此处省略一万字…


那年那兔这些事


一、挖定陵,是吴晗提出,郭沫若同意并报中央批准的。二、选择定陵,是因为定陵是朱明朝最豪华的陵墓,在未计入“义务”投工的情况下,在当时财政枯竭的情况下,用去八百多万两白银,相当于朱明朝当时两年多的财政总收入。三、由于投入巨大,陪葬品自然十分丰富,反映了朱明朝最高的工艺水平,有挖掘研究的必要。四、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挖定陵并没有障碍,它是国家的建筑,不是私人的东西,国家有权对其处置。有些东西限于科技条件,没能保护好,但也为以后的文物保护提供了经验,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四、后来的红卫兵,对万历的尸体进行了焚烧,为读书人张居正报了仇,是天道报应不爽,做得好!


安平144796971


郭沫若要挖定陵,那是天经地义的,为啥?因为他是国内第一的考古学家,他要是不想挖定陵,说明他根本不配当考古学家!

就像一个人说他好色,但是一个美女投怀送抱他忍住了

或者一个人说他爱书法,但是你给他个王羲之的真迹他没兴趣看

这可能吗?

刘慈欣一部科幻小说里,外星人可以给人看宇宙的究极真理,但代价是看完之后就死,然后愿意付出生命代价去看真理的物理学家,排成长队。

这才是合乎情理的!

所以问题不在于郭沫若想挖定陵,而在于到底是哪位权高位重的大爷,批准了郭沫若挖定陵?

这位大爷,才是真正要负责任的人!

那是谁呢?恰恰是在郭沫若挖定陵故事里,作为郭沫若的反面,以伟大光辉正确的形象,出现的某位!



驻马店头号贪污犯


三眼看天下,洞察天地人,大奇兄讲故事!

好奇是人的天性,更何况郭沫若这位大家!他的好奇心陪伴着自己的一生。尤其这位考古学家对历朝历代皇帝的陵墓,特别感兴趣。尤其皇帝陵墓里所陪葬的稀有国宝,他更加充满着浓厚兴趣。他想要解开这个未知的面纱。

可是,在开挖定陵时,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并导致大量国宝的损坏,可以说损失巨大。因此有关部门意识到:必须停止盲目开挖,才是真正保护文物!可这位大家仍固执己见,认为继续开挖,才是真正保护文物。可他没有意识到,他的知识结构已出现了短板,尤其怎样保护古文物,已成为众矢之的。由于他的目光短浅,而留下一地鸡毛。

当他在逝世之前,曾对自己秘书所言:我最大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王羲之的真帖,它乃静静地躺在武则天的墓里,可以说我此生已难见此真迹了。?当然也不可能去挖了,遗憾啊!遗憾啊!


大奇兄


郭沫若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算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了。

也许是当时社会环境,养成了他这样一位矛盾综合体,他文采斐然,胸有大志,他是文人,也是革命战士,他参加过北伐,参加过南昌起义,他是坚持抗战的领军人物。

但是他内心却又有些无奈,有些自卑,更有些无助,因而造成了他有些行为让人无语。

他有很多缺点,做过很多让人不敢苟同的事情。

很多人拿鲁迅骂他来说事,我是很看不上眼的。因为事实上,一百个鲁迅,也比不上一个郭沫若。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拿两个人的生平事迹来对比就知道了。

郭沫若这个人虽然经常有变换阵营立场之举,但他心中有大义,对于国内的政治势利,哪家得势他就依附谁,很多人说他什么墙头草。

我想说的是他再怎么墙头草也是在为中国的自强发展而出力,这一点就比只会张嘴哔哔乱喷的鲁迅强很多了。

至于他为什么挖定陵,这其中倒不完全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吴晗鼓动的。吴晗是一位明史研究学者,他对明朝的事物自然是很有兴趣的,原本他是准备申请挖明长陵的,但怕遭到中央的拒绝,就退而求其次,先挖定陵,当然以吴晗当时的声望,要申请挖定陵也够呛,所以他找到了郭沫若,说服他一起上书申请。

而郭沫若这个人本来就好奇心重,被吴晗这么以吹,他也想看一看明朝的皇帝究竟留下了什么好东西。


姜子钧


挖掘定陵的报告是吴晗写的,郭沫若是第一个被说服的



萧水


推翻三座大山。其中的一座就是封建主义。定陵埋葬的封建王朝的头子,在那样的大气候下,挖它的祖坟没问题。如今郭沫若担当了所有的罪名,其实。当年肯定有比郭沫若更高级的领导人拍板,才能挖帝王陵寝的。这罪名郭沫若承包了,人们也不去追究别人的了。当事人都作古了,追究来追究去,没有意思了。


一般般的过客


如果不是周总理,郭扒坟早把国内已知皇陵拆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