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河套的猪肉烩菜

河套有一句谚语:“小雪卧羊,大雪杀猪”,对河套人来说,到了大雪,人们便忙碌着杀年猪,除了红白事宴,杀年猪就是冬天最隆重的事儿了。几卷寒流,田野的水已结冰,大雪刚过,这个节气,许多人都在打听杀猪的消息,探寻浓烈的河套文化美食猪肉烩酸菜。我是远嫁而来的甘肃女,刚来婆家,婆婆心疼我,不让我盘旋于锅灶,我也不懂河套人的做法,吃法和讲究,除了洗锅,我每天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的帮婆婆喂猪。

婆婆也是甘肃民勤人,她贤惠勤劳,是家里唯一一个能和我吃在一块儿,说在一块儿的人,她身体瘦弱,满头银丝,驼着背,因为膝关节骨质增生的疼痛,每走一步都很吃力,但每天喂猪却是她的营生,提着满满三桶猪食,一日三顿,一次不漏的往返于家和猪圈之间。婆婆喂着一个老母猪,一个肉猪,老母猪一年下两窝幼崽,卖了钱贴补家用,肉猪攒到冬天,就是一家大小的美食也是过年猪。婆婆喂猪很仔细,大门前有半亩自留地,每年种些喂猪的甜菜,婆婆每天胳膊上挎着篮子,出去撇甜菜叶子,沉甸甸的提回家,放在院子里,铺上一个袋子,上面放一个木头墩子,拿一个烂菜刀,开始剁菜叶子,噼里啪啦的演奏着日复一日同一首旋律的进行曲。到了秋天,叶子都喂完了,把甜菜挖出来,用礤子礤成丝丝,继续喂猪。婆婆手上青筋暴露,十根指头上时常缠着胶布,还有结了痂的血口子。有一天,我看见她汗流浃背挺累的,就过去替她礤菜,婆婆还不放心我,一边挪动着腿,一边叮咛:“慢点儿礤啊,礤子锋利得很”。我学着婆婆的样子坐下,似乎学得很到位,拿起甜菜就礤,婆婆在一旁笑眯眯的看着我,一颗甜菜礤到最后,小得捏不住了,婆婆说:“太小就别礤了,小心手,放下我拿菜刀剁”,我逞能的想往完礤,最终还是把手指礤烂了一大片,婆婆给我包扎好伤口,她又坐下继续演奏她的另一部进行曲。不论夏日炎炎,还是秋风萧瑟,甚至冬雪皑皑,都挡不住婆婆喂猪的殷勤。到了大雪杀猪的节气,除了一日三时喂养,还要加食,猪就上膘快,每年到了冬至,猪已长到了二、三百斤,膘肥体壮了。有一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猪长的既肥又壮的时候就该宰杀了。杀猪前,婆婆更忙,为了第二天好倒脏,头一天晚上就不用喂猪了,可是婆婆却闲不下来,她得蒸几锅她最拿手的民勤发面馍馍,上面点上梅花红点点,然后把秋天腌的酸白菜一颗一颗的切碎,放在水里淘洗两遍,再一把一把攥成菜疙瘩,困在几个大盆里,杀一次猪就能切半缸菜,当时,我还在想,这么多菜,半年也吃不完,第一次看婆家人杀猪烩酸菜,十分惊讶,带着懵懂,带着种种疑问和不解,跟着婆婆忙碌在锅台前,拨葱,拨蒜。丈夫在里屋一个接一个的打电话,每一个电话都说着一样的话,七大姑八大姨,邻居同学叫了一大堆人,还开着四轮车从小卖部搬来了烟酒,我有点儿不解,不就杀猪嘛,至于这么复杂了,搞得隆重得跟办事宴似的。第二天,天还没亮,便听见了婆婆锅碗瓢盆的磕碰声,丈夫催我赶紧起,一会儿就来人了,一家大小都有活干,公公和丈夫在大门外垒了一个临时锅灶,坐了一口大锅,倒满水,劈了很多木头柴,开始烧水。一会儿杀猪的师傅和邻居们络绎不绝的都来了,我如同服务员一样,给客人斟茶倒水,等人来齐了,水开了,他们就开始行动了。进了猪圈,就一拥而上,有的揪着耳朵,有的提着尾巴,有的捉着腿,把猪按倒在地,大家便七手八脚地把猪的四条腿捆起来,用木头杠子从猪圈里抬到外面,这时候,屠夫赶紧指挥着把猪摆放好,拿起一尺多长的杀猪刀,朝着猪的脖子上捅了进去,猪血便喷涌而出,猪叫得很惨,叫着、叫着声音变小了,一会儿功夫就哼哼着,再后来也哼哼不出来了,腿蹬了几下就不动了,这也叫放血,血放尽的猪肉很白,血没放尽的肉发红发紫,所以杀猪也是一门技术。老家杀猪也是这样,杀猪的时候,孩子们都愿意来凑热闹,记得我小时候,因为胆小,不敢看杀猪,也不敢听猪叫,时常捂着耳朵远远的躲着。杀猪我们等的不是吃肉,而是猪尿泡,屠夫把猪尿泡割下来,父亲用脚使劲儿揉揉,再把它冲洗干净,用竹筒吹起来,用线一扎,就像个气球了,也像个足球,小伙伴们踢来踢去,能玩好几天。给猪褪毛是一个很细心的过程,把烧开的水不停地向猪身上浇,猪身上的毛用手就能拔下来了,屠夫拿出刮猪毛的工具,一边刮着,一边冲洗着,把一个看起来脏兮兮的猪刮洗的干干净净,拔猪毛主要掌握在水的温度,如果水的温度掌握不好,猪毛就拔不出来,屠夫就会把毛剃在猪皮里,那就意味着以后连毛根吃了。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毛褪完了,把猪倒挂在架子上,先割头,再下槽头,把槽头赶紧拿回厨房,女人们就开始切肉炖菜了。师傅们继续开膛倒脏,先将猪的心、肺、肝等内脏割下来,挂到架子上,再将猪的大肠、小肠、猪肚挖出来,就开始翻肠倒脏。一个槽头肉大概十几斤重,全部切成指头厚的块儿,放在大锅里开始炒,锅灶上的工具太小,婆婆拿出一个铲子,这种铲子在老家只在地里使用,她让我洗洗,我一边洗一遍念叨:“怎么把铲子拿在锅上用,看见多没食欲”婆婆笑了:“不用铲子这么一大锅肉,怎么炒?再说,铲子是新买的,专门炒肉用,又不是地里用过的”我又问婆婆:“这么大一锅饭,能吃完了?那不得吃半年啊”,婆婆说:“就这恐怕还不够吃了”。我很纳闷,这河套人都是吃货,就这么能吃啊,我要等着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把这一大锅烩菜吃完的。烩杀猪菜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先把槽头肉炒黄了,放上各种调料,烹调后才能加水,水沸腾了,炖上一会儿肉,再一半放酸白菜一半放土豆,掌握好火候开始炖菜。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男人们把猪肉都分割好了,放在车斗上冻着,女人们围着火炉炒下酒菜里脊肉,热菜凉菜精心摆上两桌子,泡好茶,该来的人也都来了,就开始喝烧酒。我刚来河套,看见他们喝酒很吃惊,老家人喝酒用的是酒盅,提两三瓶白酒招待很多人,而河套人喝酒用小碗,吃杀猪菜就得三四箱酒。初来这里,很多亲戚朋友都认不得,我就躲在锅灶旁烧火,揭开锅盖,满满一锅,甚至中间连气也不冒,这么大一锅菜,啥时候才能炖熟了,拥拥挤挤两屋子人都在眼巴巴的等着吃饭,我心里一急,就加把柴火使劲儿烧,不大一会儿功夫,婆婆气喘吁吁的从外面跑进来,冲着我喊:“糊了,糊了,菜糊了,火慢点儿”,我吓得赶紧把几根葵花杆子抽出来扔在大门外,回去了,一屋子人都在看我,他们笑着说:“想吃好饭,糊巴烟串”,我低下头,突然敛住了笑容,显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拘束,随即,脸颊蓦地红了起来.那一种局促不安难以形容。婆婆一边手忙脚乱的翻着菜,一边给我说:“杀猪菜最怕烧糊了,烧糊了啥味儿也没了,就一股烟熏味,烩菜得慢火炖,时不时的得翻锅底”,当时恼羞成怒,我心里暗暗在想“这哪是烩菜,哪是人吃的饭嘛,简直和猪食没什么两样”。因为我不懂,大家都很包容我,谁也没有抱怨,可我心里还是不好受。下午一点多,婆婆才说饭熟了,她用勺子把土豆挨个儿捣烂,放上葱花味精,把锅里的菜翻了数遍,一盘一盘的端在桌子上,拿出婆婆蒸好的发面馍馍,人们便开始享受河套有名的美食杀猪菜,孩子的嬉笑声,女人的唠嗑声,男人的划拳声,随着袅袅吹烟萦绕在美丽的乡村。我第一次吃河套杀猪菜,除了一股淡淡的烟熏味,我没尝出这传说中的河套杀猪菜有多好吃,肉片都熬成了油糊糊,人们似乎吃得特别香,特别高兴。饭也吃完了,人们也三三两两的道别,婆婆一边招呼亲戚,一边急急忙忙的装菜,你一袋子,她一袋子,等人走完了,菜也剩下不多了。我很疑惑,这种菜也给人送?人们还那么喜欢要?顿时,心中蹦出一个念头“野蛮的河套人,把这么多的肉和菜搅和成一锅粥,还称美味佳肴,简直是糟蹋东西”。夕阳西下,亲戚、帮忙的人、师傅们,一个个喝得烂醉,摇摇晃晃陆续离去。接下来的那个冬天,我被村里的人叫去吃杀猪菜,她们的菜倒是没炖糊,可我还是吃不出来有多么的香, 临走时,她们也给我装上一袋子菜,让我回家热着吃,说实话,第一遍都不怎么爱吃,还让我热着吃,不过碍于面子,我也就勉强的拿上了。过了两年,我也慢慢的入乡随俗,融入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每年杀猪,不用婆婆动手了,所有的事都在我的操控之中,杀猪前,一切都会做的妥妥当当,再也不会把菜烧糊,而且烩出来的菜,人们总是赞不绝口,夸甘肃人的茶饭好,每年如此,一大锅杀猪菜一扫而空。后来,邻居们杀猪,都来叫我去炖菜,抬举我当主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不知不觉的喜欢吃河套杀猪菜了,而且把剩下的菜热着吃,是越热越香。“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肥草美赛江南”河套人豪爽大方,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必须炖肉与烧酒招待。河套的猪肉烩酸菜之所以堪称一绝,闻名遐尔,出自独特的烹制方法,而河套的女人们个个都是烹饪高手。人们更喜欢的是吃杀猪菜时的气氛,河套人喝烧酒,劝酒时经常用一句话:“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这话都说出来了,谁敢不喝,为了表示感情深,只能一口闷了,不喝都不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增进感情,谈笑风生,酒足饭饱后的那种乐趣,也是对过去时光的回味。浓香特色的杀猪菜,吸引着城里人,一到杀猪的时候,都很羡慕乡下有亲戚的人,关系铁的,去亲戚家吃杀猪菜,便都叫上,这巴不得的好事是没人会推辞的。我来到了城里,吃杀猪菜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每每想起杀猪菜,还真让人好生惦记,亲戚们也会给我捎来杀猪菜,我却莫名的稀罕,大饱口福后,再用滚烫的水泡一碗酸菜汤,挑在舌尖上的味道还真是回味无穷。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现在也很少有以前那样热闹的杀猪场面了,专门有一批人组织杀猪挣钱,人们都图省事,花点儿钱让专业人杀,把猪拉去,把肉拉回,很难找到以前那种欢天喜地的杀猪气氛了,杀猪不仅展现着各个地方的风俗特色,更是一副欣欣向荣的祥和图。对于河套人来说,不论远走他乡还是守家在地,提起河套特色杀猪菜,在他们的脑海中,永远是故乡最好吃,最浓郁的味道。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