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這個觀點是否正確,為什麼?

zx66wdzhangxin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涉及到的方面很廣。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先了解農民問題到底是什麼問題?說白了,還是收入問題,生存環境問題。

收入問題,不做農民了,如何解決就業呢?尤其老的老,小的小的狀況。不可能農民戶口改一下城市戶口就有錢了,就有福利了。

如果讓農民參與城市化的競爭,農民將失去安身立命的本事。最簡單的來說,現在做三農自媒體的人,雖然來自農村,但是沒有幾個是真正的農民,真正的農民也不懂什麼是自媒體。

尤其是現在經濟環境下,城市人的店鋪都生意清淡、面臨失業。農村人如何參與這場競爭?農民工,這兩年都回家了。未來最嚴重的問題,應該是農民的醫療、養老的問題。

另外,從生存環境來說,農民最適應的是農村的生活。實在偏遠的地方,比如要下天梯才能出村的農村,願意搬下來,可以遷居到其他的農村。有不方便的生活環境,可以就地解決,完善人居環境。許多事不能只為將來打算,荒廢眼前人的幸福生活。

社會的發展,需要推動,但過多的人為干預,會帶給農民極大的痛苦。進城、買房的痛苦,這兩代人品嚐的極為深刻。


關東風情


農民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也是最根本的問題。

但是,如果單從數量上去減少是不正確的。

農民的數量得確在減少,那只是他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過去,農民就是種地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的。那麼,農民的職業就是種地。

和過去不同的是,現在的農村富裕了,農村在發展,在鄉村戰略的指引下,農村建設得更加美麗了,也更加富裕了。

在中央一號文件中,不是有句話說,讓農民成為最體面的職業。那麼,如今的農民是新型職業農民,他們不僅僅是種地,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建設中,他們擔當著更多的職能,是新時代的新農民。他們在農村的,有的在創業,不僅讓自己富裕起來,還帶領村民一起家致富。

也有的農民選擇了去城市發展,或打工,或謀發展,這樣也造成了農民在農村數量上的減少。可是,他們在城市有的已經成為城市的一員,可大部分人都還是農民工,而且,隨著進城務工,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問題。這同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現在國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一定政策及資金上的支持。這一方面解決農民工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讓農民能在家門口找到職業,找到致富的途徑,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

儘快縮小城鄉差別,這是人類共同奮鬥目標。讓農村與城市真正意義上成為一體,城市的田園夢想會是人類最終的的家園。


新華融媒新消費


減少農民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需要附加的條件很多。

我國地少人多,要想靠那點人均耕地去讓農民體面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我家那裡的人均耕地就一畝左右,一個家庭有5畝地算是多的(我們那裡常用分和鬥來表示地的大小,一畝是二斗,一斗是10分,十鬥就是一擔)。所以要靠這些地養家餬口和供孩子上學是不可能的,除非種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但不能都種非糧食作物啊。所以,要麼出去去工廠務工(多是女孩),要麼是泥瓦匠到建築工地。

那麼,真把農民和農田簡單粗暴的分開,那麼隨後的問題呢?他們如何進一步的可持續性的生活的問題怎麼解決。有一技之長也許可行,但更多接受教育程度相對低,年齡偏大等現實情況怎麼解決?所以,分開他們是容易,但如何讓兩者都煥發青春活力才是重點。

土地還是要集中管理經營才能提高效率。因此,農田的大規模流轉是必然的。可以以自然村或幾個相鄰自然村為單位,就幾戶人來機械化操作,其他人按人均地入股,每年固定分紅。經營的人自然會多分一些,畢竟投入了管理。遇到天災人禍等不可逆災害則全體共同承擔風險。這樣就保障農民都有一個穩定的土地收入。使土地首先煥發青春避免目前一些地區的撂荒現象。

其次,要對剩餘勞動力進行就業再培訓,而後向企業工廠多的地區輸送。年齡大的就近就業,充分利用好這些勞動力資源。當然更重要的是尊重這些勞動力,比如社保這一塊是否可以逐步覆蓋,雖然有新農合,但肯定沒有社保好。但是社保的資金投入是個問題,目前就已經入不敷出了。

應該還有很多其他問題需要配套解決,歡迎分享。


柳小慶


效率=產出/就業人數

思考:

假設中國農業從業人口減少80%,剩餘20%農民是否能夠耕種相同多的土地?

假設中國農業從業人口減少95%,剩餘5%農民是否能夠耕種相同多的土地?

假設中國農業從業人口減少99%,剩餘1%農民是否能夠耕種相同多的土地?

參考數據:美國人口的1%是300萬,美國農業就業人口僅為210多萬。中國人口接近14億,即使1%的農業人口耕種與美國面積相當的土地,農業就業人口數量依然是美國的2倍以上。所以,從技術角度看,1%的農民已經有能力耕種現在的所有土地。且剩餘的1%的農民收入會高於中國平均人均收入。因為他們擁有耕地的面積提升了100倍,由人均幾畝地增長至人均幾百畝地。顯然,比中產階層更富裕的新農場主階層,用充足的資金購置最先進的農業機器設備,用充足的資金建設設施農業。

因此,個人認為:你們老師講的是對的。

實際困難:退出的農民去幹什麼?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農民根本不會放棄自己手中的土地,也就始終難以打破一家一戶幾畝地的小農經濟結構。簡言之,一家一戶千畝良田,很容易發家致富,也很容易保障農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但一家一戶

承包千畝良田(租金100萬),很容易被市場波動搞的血本無歸。千畝良田,自有產權,是美國農民競爭力之源,等於每年多收入100萬,有充足能力持續投入。但承包方式則很難持續投入。

其他領域也存在這種問題。

智能化(無人化)是硬趨勢,效率最高,是所有細分領域的發展目的。

但幾億就業怎麼辦?去幹嗎?


高金波


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在我看來這句話是非常片面的。從其他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民數量確實是不斷減少,但是農民數量的減少是基於其他種種配套措施一起完善的前提之下的,並非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減少農民的數量。

從我國的現實出發,我國也確實具有人多地少,每家每戶經營規模過小,導致農戶收入過低,也無法與外界有效接軌這樣的問題,減少農民的數量也確實是可以達到增加戶均規模這樣的目的,但是那些被排除出農民隊伍的人又該如何生存,他們是否具備在城市中謀生的本領?城市之中又是否有這樣的接納量?而留在農村中的人又是否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的運營方式?農村的各類設施建設又能否與農業經營方式的轉型配套?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農民問題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複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會學問題,不是憑藉一個單一邏輯思維就可以解決掉的。僅針對這道題而言,農民數量的減少應該是農業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個現象,而絕對不應該是解決農民問題的一個手段。


韓一軍


解決農民問題是減少農民,從理論上來講,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但是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有八億農民,是個農業大國,減少了農民,讓農民作什麼,地沒了,工作沒有,減少的農民吃什麼?農民在中國,農村人農民工萬歲以為,永遠都是農民。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都是以靠農民的種植和養殖來發展和鞏固國家的安定,只要人人有飯吃,這就是人們所向住的。我以為,只有走合作化的道路,才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而不是給老農民一個光面彈簧的名稱,農民就富了,現代化不是等來的,小康生活更不是吹出來的。是勞動人民辛辛苦苦勞動來的。

偉人說的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財富“!





農村農民萬歲


信口開河,中國土地以丘嶺為多,不是都象北大荒、新疆一樣土地平整,能實行大型機械化作業。許多地方都是根據地形地勢造田的,只能適用人工或小農機耕作,但中國農業耕地由於糧食價格不斷下跌,嚴重挫傷了種田積極性,拋荒、懶種現象很普遍,如果糧價政策得力,增產增收依然潛力巨大,確保全國糧食自給自足根本不是問題,雖然中國人均土地不足養活14億人口,但水產、海產、畜禽、果疏等資源充分填補了食料缺口,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有保障。改革開放的這些年,一些利益集團,慫恿政府放開糧食進口,極大地衝擊了本國農業和農產品消費市場,讓農民收益遭受了巨大損害,呼籲國家立即終止不切國情的糧食進口行為,保護本國農業和農民利益,挖掘本國農業潛力,保障內需,維護糧食安全戰略方針。


用戶3944283868


喜歡【鄉村關中】的朋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共享優質“三農”資訊!

隨著我國農業改革步伐的提速,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科技化含量,讓農業生產有奔頭,對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提出新要求;在家庭經營基礎上推進農業經營體系的創新已經刻不容緩,要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構建職業農民隊伍;

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觀察員。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但長期以來,農民卻遠談不上是體面的職業。農民收入較低、勞動條件差,社會保障水平和城鎮居民仍有較大差距。如何保證種糧農民有利可圖?如何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如何培養職業農民?這不僅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關鍵,也是改變農村面貌、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需要未來的實踐和探索來深入解答。那麼題主的問題,據【鄉村關中】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我們分析現狀,尋根問底。

第一,農民數量減少推動了機械化水平的提升。

農民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也是最根本的問題。從數量上看,農業戶口人數佔比相當大,但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農民進城務工留在城市,年輕農民不會耕地,年老農民喪失耕地能力,以農業謀生的農民人口為數量呈下降趨勢,倒逼著農業機械化、科技化的發展,通過發展再把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這樣農業人口的數量大幅減少,直接推動了農業科技含量的提高。

第二,當前農業發展的困境。

當前農業發展的突出矛盾是粗放型發展,農民種植投入高,產出低,收益少,只有提高農民種地收入,減少農民數量,增加農民絕對擁有土地量,發展集約型農業,形成大面積耕作,減少人力物力投入,增加單位面積的農田收益,解決當前發展的困境。

第三,加強農民生活配套改革。

隨著農民參與耕種人數的減少,這些不會,或不願意參加農業生產的人,把自己的土地流轉給生產大戶,但對這部分農民就要加強社會配套改革,增加生活來源,保障最基本的醫療和社會保障,不能因為他們沒有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而成為這會閒散人員,而給社會造成一定的負擔。

第四,農民減少並不能解決農民的問題。

有的農民選擇了去城市發展,或打工,或謀發展,這樣也造成了農民在農村數量上的減少。可是,他們在城市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成為城市的累贅,他們逐步喪失在城市的謀生的本領,可大部分人都還是農民。所以,從人數看減少了,但本質問題沒有解決。

第五,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國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一定政策及資金上的支持。這一方面解決農民工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讓農民能在家門口找到職業,找到致富的途徑,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同時,加強對農民地培訓教育,讓他們增加工作技能,以一技之長可以在社會各行各業謀生,因此,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非常關鍵的。

第六,持續增加農業科技投入。

通過對農業科技水平的投入,單位面積的擁的耕種土地的人減少,彰顯科技興農的任務更加明確,從而,實現農民解放出來以後,又不斷在實踐發展新型農業,這樣形成良性循環。

第七,大力發展鄉村經濟。

解決農民的問題最主要的並不是減少農村人口,而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只要農村經濟發展起來,人們不用背井離鄉,就能獲得不錯的收益。無論從現實的農村人口變為承受人口的經濟基礎來說,還是從資源的承受來說,大部分農村人口的最終歸宿還是農村,但他們將不再參與,或不主體參與農業生,通過鄉村經濟發展,讓他在其他領域內發揮建設力量。

儘快縮小城鄉差別,讓農村與城市真正意義上融為一體。這將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總體方向。未來的農民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職業。通過大力培訓並取得認證就是職業農民,擁有一定的農業專業技能,農業生產經營達到一定水平,收入穩定,經濟保障。通過這樣,農民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農民減少是必然的,這需要一個過程;但是,解決農民的問題的關鍵和核心,就是發展集約農業和科技農業,這才是根本所在。


網友朋友們,你們對這個問題還有何高見?我在下面留言評論區恭候。


喜歡【鄉村關中】的朋友點擊右上角紅色【關注】,在下方評論區評論+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我創作更多優質“三農”資訊分享朋友,敬請關注。(文字原創,圖源網絡,侵權必刪)


鄉村關中


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這個觀點不成立。

一,減少農民,只能分流,不能從根源上解決農民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已過去30多年了,在這期間,農村城市化固然分流了一部分,但是在農村人口還有8億多,同時城市的體量是有限的,如北上廣深不能無限擴大。

二,國家政策才能從根源上解決農民問題。

1.中國改革開放讓中國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

2.國家即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讓中國農村美麗起來、農民富裕起來!

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是讓農民富裕起來,而減少農民只能分流,不可能將9億的農民全部城市化!




鄂農言農


我是不請自來。我一看到這個標題,我就想罵娘。不只是哪個腦殘提出如此卑鄙的問題?

首先我要問問,你怎麼減少農民?讓農民把家拆了,上城裡去住樓房?還是讓城裡人多生孩,農村人不生孩?

少了農民,你們非農民還想活不?糧食誰給你們鍾?房子誰給你們蓋?

古今中外,歷朝歷代,都特別重視農民,農是國之根本,農民是國家之基石。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無論你喜不喜歡農民,沒有農民,你們肚子都填不飽,論別的,都是空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