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和親後越來越強,宋朝議和後越來越弱?

京東李達康


首先,不要把和親當作是屈辱。事實上,和親是大漢帝國的戰略。

漢代的和親,與宋代的議和是不同的。宋代議和,是打不過人家,接受不平等的條約;漢代的和親,是主動提出來的一個戰略,並且對日後匈奴融入華夏打下了基礎。

我們來看看和親政策是怎麼提出來的。

和親政策是婁敬提出來的,重點是締結兩國婚約。兩國王室之間通婚,這並不是漢代時才有的,在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就屢見不鮮了。比如秦與晉之間,秦與楚之間都是通婚的。

婁敬是怎麼認為的呢?他建議劉邦把長公主魯元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以大漢帝國長公主的身份,冒頓勢必會將其立為皇后,那麼以後生下的兒子,也將成為匈奴的太子。這樣冒頓成了大漢天子的女婿,以後的太子,也就是大漢天子的外孫。外孫又豈能跟外祖父作對呢?

說實話,婁敬有一定的遠見,就是漢、匈通婚,就有了某些親情,能夠促進相互瞭解。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父子、兄弟之間尚且可能為權力而你死我活,何況婁敬說的女婿、外孫呢?由於呂后不願把女兒嫁到匈奴,劉邦最後找了個冒牌公主去和親,當然達不到婁敬說的效果。

很多人認為和親是一種示軟,這是不對的。比如在呼韓邪單于的時代,那時匈奴都已是歸附大漢帝國了,夾起尾巴當小老弟了,但是朝廷仍然延續和親的政策,把王昭君等人嫁給呼韓邪單于。這種和親怎麼算是屈辱呢?

不僅漢代,唐代也是搞和親政策,也是一種羈縻少數民族的政策,不能認為是屈辱的表現。

宋代的議和則不同,幾乎每次議和都是喪權辱國。就算相對沒那麼屈辱的澶淵之盟,基本上放棄幽雲十六州了,還要繳納歲幣。到了跟金簽訂的和約,更是慘不忍睹。剛開始南宋皇帝在向金國皇帝稱臣,後來爭取點權力,管金國皇帝叫叔,自稱侄。大家看看,這種條約都能接受,一點血性都沒有了。這種苟且精神,怎麼可能強大呢?


君山話史


宋朝綜合實力遠勝於漢朝哈,不要搞錯了哦

一個王朝的強弱,其實是諸多綜合複雜的原因構成的,所謂的和親和議和,的確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也僅僅是之一,卻不是全部和核心。而且,這裡說的強弱,其實也是相對的,並不是漢朝所有方面都比宋朝強,也不是宋朝所有方面都比漢朝弱,其實它們各有優劣


綜合國力上宋遠勝於漢

就經濟而已,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鼎盛和發達的時代,甚至是封建社會的頂峰。因為其從後周和平過渡而已,經濟上沒有因為王朝更替而產生大的衝擊,保存了前朝的財富和經濟基礎,生產力水平也獲得了發展,商業貿易也是十分的活躍,整個社會在經濟上完全欣欣向榮。


而在農業上,宋朝的龍骨翻車廣泛運用,另外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鐵質耕種農具較多,農業生產的能力和精耕細作的程度,以及作物種類,種植區域,應對旱澇能力,水利設施之健全都遠勝於前面所有朝代。而這也為宋朝經濟繁榮夯實了基礎。


在文化和教育上,宋朝尚文,大力發展科舉制度,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民間文化,詩詞書畫全面發展,尤其是宋詞更是有盛唐詩歌之相,出了蘇辛等一大批大家,書法上蘇黃米蔡也是古今的高峰。散文上承唐風,以唐宋八大家閃耀文化史。

而與之相比的漢朝,雖然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也全面發展,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峰,可是其體量遠不如宋朝,其繁榮更集中在門閥世族豪強,土地大多被門閥所控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沒有得到更為實質性的進步,也沒有因此形成全社會的繁榮發展。文化上漢賦和漢樂府,雖然也是盛況空前,但還是剛剛說的,體量和深度,廣度的問題。宋朝都是漢朝的幾倍。


軍事力量上,宋不如漢

而可能唯一漢朝比之宋朝更強的是軍事力量,漢朝通過和親,緩和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矛盾,推遲了大規模戰爭的發生,為自己蓄積了國力,藉此發展軍事力量,然後又遇到了漢武帝這麼一位雄才大略的,且又窮兵黷武的霸主,來一個北擊匈奴,終於是形成了在當時強大無匹的大漢王朝。這裡和親,只是其中一個手段,最重要的還是內部的勵精圖進,還是因為有文景之治的蓄積的國力作為底子支撐。但是,到了後期,其實也是不行,經過王莽一鬧,安定了一下,又來了董卓。搞來搞去,最後也是亂了,破不了歷史的魔咒。


而宋朝,因為趙氏兄弟,本身就是作為將軍黃袍加身,對於軍隊非常謹慎,後面上演了杯酒釋兵權。從此,宋朝一直在用各種政策來制衡軍隊發展,積極養兵,但又在不斷弱兵。政治上官僚體系複雜,而效率又極其低下,所以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

和親和議和只是王朝興衰的一個因,而非核心

這時所謂的議和,其實也是建立在北方少數民族勢力不斷髮展,且虎視眈眈,而宋朝自身軍事力量不堪一擊,承平已久,不願開戰的情況下。可是沒想到,大量的金銀財寶,戰略資源滾滾北去,最後養了狼,培育了狼群,最後狼長大了,就要過來吃人了。後來,加之內亂頻發,官僚腐敗,內憂外患之下,終於越來越弱,直至滅亡。


所以,整體實力上宋朝是強於漢朝的,但軍事實力,尤其是軍隊作戰能力上確實不如漢朝。至於和親還是議和,其實都只是其中的關聯因素,而不是核心因素,這個要分清楚。


盛唐豪歌李藝泓


個人認為因為漢朝和宋朝的時代背景不同、治國理念不同所以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時代形勢變化。漢初,匈奴乘秦漢交替再次崛起,漢高祖先手攻擊以步兵戰車為主,結果白登山之圍敗北,文景之治國力強大後,漢武帝以騎兵為主,學習匈奴戰法,轉守為攻獲勝。宋代燕雲十六州失去天然屏障,西夏獨立,進一步失去馬場,步戰騎先天劣勢,勝難全勝,敗則慘敗,騎兵對戰在岳家軍郾城之戰曇花一現。沒有騎兵靠步兵方陣,很難有大勝,所以勝仗少,基本上是防禦戰獲勝。攻守異勢,長期捱打不可能更強。

二是敵對政權變化。漢代主要敵人是匈奴,對閩越等百越打擊較少。這些民族組織較簡單,以勢力是否強大為標準。而宋朝的敵人無論是遼金還是蒙古都經過了漢化,有自己完整的政治、軍事制度,武器、組織等各方面不比宋朝差,因此雙方武器裝備雖各有千秋但差別不大。在實力相近的情況下,唯勇者勝,而慫宋經常做不到。

三是治國理念不同,這一點決定了宋朝的走向。歷朝因弱而敗,而漢獨強而亡。漢朝治國外儒內法 ,以霸王道雜之,尚武精神強。漢初財政困難,大軍遭白登山之圍後以和親為暫時妥協政策,呂后也忍一時之辱拖延匈奴全面戰爭時間。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強大,尤其是戰馬資源多,以張騫通西域斷匈奴右臂,經幾代人徹底擊敗匈奴。和親是維持和平一時的手段,最終以消滅敵人為目的。宋朝經過唐末軍閥混戰,宋太祖本身武將奪權出身,高度警惕武將,杯酒釋兵權後,終宋一朝一直崇文抑武,軍人地位低下,一般都是犯罪者或者流民,都刺字。武人地位低,戰功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導致戰鬥力所限。從宋代的馬政來看,戰馬一直稀缺,無力打追擊殲滅戰,而且兵員雜,人員過多,從劉光世的軍隊就可以看出來,冗兵進一步導致軍隊素質低。宋朝歷代皇帝矯枉過正,不斷削弱掣肘武將,不提倡尚武精神,社會風氣逐漸奢靡。制度的缺失導致冗官、冗兵、冗費等三冗問題,長期無法解決,雖有海上絲綢之路,有龐大財富,但開銷也大,財政容易陷入困境。議和是為了喘口氣,圖偏安一時,能穩坐安穩窩。財政問題無法解決,又貪圖安樂,軍隊素質低下因此會越來越弱。

四是社會風氣不同。因為治國理念的不同導致漢、宋不同的社會風氣。

比如東漢永平十八年(75年)六月,西域的焉耆和龜茲兩國攻打西域都護陳睦,陳睦全軍覆沒。北匈奴的軍隊則在柳中城包圍關寵,車師再度反叛,和北匈奴一道進攻耿恭。幾個月後,漢軍糧食耗盡,便用水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獸筋皮革。耿恭和士兵以誠相待,同生共死,所以眾人全無二心,但死者日漸增多,只剩下了數十人。當時,關寵上書朝廷請求救援,漢章帝採納司徒鮑昱的建議,徵發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部隊,共七千多人,前往救援。建初元年(76年)正月,秦彭等人率軍在柳中集結,進擊車師,攻打交河城,斬殺三千八百人,俘虜三千餘人。北匈奴驚慌而逃,車師再度投降東漢。這時,關寵已經去世,王蒙等人打算引兵東歸。耿恭的一位軍吏範羌當時正在王蒙軍中,他堅持要求去援救耿恭。將領們不敢前往,便分出兩千救兵交給範羌。範羌經由山北之路去接耿恭,途中曾遇到一丈多深的積雪。援軍精疲力盡,僅能勉強到達。城中的人齊呼萬歲次日,他們便同救兵一道返回。北匈奴派兵追擊,漢軍邊戰邊走。官兵飢餓已久,從疏勒城出發時,還有二十六人,沿途不斷死亡,到三月抵達玉門時,只剩下了十三人。這十三人衣衫襤褸,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銷骨立。中郎將鄭眾為耿恭及其部下安排洗浴,更換衣帽。並上書朝廷說:“耿恭以微弱的兵力固守孤城,抵抗匈奴數萬大軍,經年累月,耗盡了全部心力,鑿山打井,煮食弓弩,先後殺傷敵人數以千計,忠勇俱全,沒有使漢朝蒙羞。應當賜給他榮耀的官爵,以激勵將帥。”耿恭到達洛陽後,鮑昱上奏稱耿恭的節操超過蘇武,應當封爵受賞。於是任命耿恭為騎都尉[,任命耿恭的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範羌為共縣丞,剩下九人都授予羽林之職。

耿恭的事蹟表明無論是皇帝、文臣還是軍隊袍澤都對在外作戰的邊將、軍隊非常重視,這是治國理念不同導致的結果。社會風氣使得漢代人人積極抵禦外敵,所以三國時期縱然國家分裂,而鎮守的公孫瓚、袁紹、曹操都能先後擊敗外敵。

再看宋代,宋仁宗時期一代名將狄青,北擊西夏,南平儂智高,戰功顯赫,官拜樞密副使,諡號武襄,是當時被宋朝各界人士普遍好評的人物,宋仁宗稱為“朕之關張”,宋神宗甚至為他御製祭文,給了他中牢的祭祀待遇。可就是狄青這樣的人物,也不免被人記載“韓魏公帥定,狄青為總管。一日會落,妓有名白牡丹者,因酒酣勸青酒曰:“勸班兒一盞。”譏其面有涅文也。青來日遂笞白牡丹者。”醉酒妓女恥笑士兵出身的狄青,說明社會上實際都蔑視軍人。再加上狄青向領導韓琦求情的對話,狄青老部下焦用押兵過青州,狄青請他喝酒。底下人說他分配不公平,報告給了韓琦。狄青求韓琦說:“焦用有軍功,是個好男兒。”,韓琦答道:“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男兒耶!”。韓琦當著狄青的面把焦用斬了。狄青無言以對,只能退讓。狄青官拜樞密副使後,不斷有諫官潑髒水,比如餘靖曾在自己的奏章中說過:凡暴貴之人,不能無驕,狄青拔自行伍,位至將帥,粗豪之氣,固已顯露,只如昨來朝廷所差醫官,身帶京職,青以一怒之忿,便行鞭樸。如此恣意,豈是尹洙所使?朝廷歸罪於人,亦須察訪其實,不可者六也。後因京師水災,影射彈劾狄青有不法行為,最終狄青被貶官到陳州,抑鬱而亡。個人認為南征北戰的狄青實際上比岳飛在當時更受宋人尊敬重視,但即便如此,蔑視武人的風氣一直長盛不衰。

宋理宗時期頒佈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開國至此的功臣裡只有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韓世忠等五人是職業軍人。長期以來的風氣導致了軍隊差,雖有局部戰役能獲勝,但是無法乘勝追擊,因此抵禦外敵以來宋朝越來越弱。宋人經過靖康之變後也知道對敵的態度,崖山之戰殉國不計其數,但是風氣、習慣無法改變,使得宋朝最終無法收復失地,一統天下。也就越來越弱了。


雲水淼淼1


原因在於漢朝和親是緩兵之計,有時間發展軍隊然後打敗匈奴,而宋朝議和就只是為了換取一時的太平罷了。



自漢高祖白登之圍後,漢軍自認為不是匈奴的對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採取的是“和親”政策以保邊界安定,國內實行休養生息的國策六十多年實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也為漢武帝反擊匈奴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而宋朝就比較可悲了,這和它的國家制度有很大關係。軍事太弱是幾輩子積存下來的通病,短期內難以大幅增強,而且周圍還都是強國林立,宋朝皇帝也沒有漢武帝那樣的雄才大略,都是些愛好藝術文學的風流帝王,胸無大志只想做個太平君王。


納蘭談史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問題。千百次的提出,值得治國理政者千百次的警醒、借鑑。

漢、宋是中國歷史上兩個統治特色迥異的王朝。實施的國策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

漢高祖劉邦

漢朝輕徭薄賦,分封制、郡縣制並存,重文尚武,國力強盛,所謂“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和親成為了一種紐帶,維繫著朝廷與藩王之間的聯繫,收到了和合強大的治國效果;

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為了防止藩鎮割據,大力強化中央集權,實行重文抑武的一系列國策,以文立國,以仁義治國,在收穫最燦爛中華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武備不足,導致邊患不絕,自“澶淵之盟”起的九次議和,均以納貢或割地告終,從而加速了宋王朝的滅亡。

和親漸強,議和積弱,導致漢、宋王朝兩種不同結局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這不能不追溯到奠定兩個王朝的風水根由。

劉邦祖父劉仁墓風水態勢圖

漢高祖劉邦由農民登上皇帝寶座,為歷代史家津津樂道,更是千年風水之謎。風水的神話,偏偏發生在現實當中。時運把劉邦推上反秦滅秦的舞臺,江西寧都一席天葬地,襄助劉氏成就了422年大漢江山。

凌雲山地形圖

天巧佑漢。武夷山逶迤西南,軍峰西指。王旗殿後,鼓響兵發,凌雲山上天巧之穴,使鄉間一草民才登場便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開國高度。長戟對月,天葬衙鼓,水連七星,十二太保護駕,金吾衛身。農民皇帝劉邦,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多個第一,看似偶然,實是風水上的必然。

宋朝的發跡與覆亡,強弱分明的國策、表現,乃至南北兩朝興衰更替、遷徙分治的歷史脈絡形成,與風水息息相關。

濟源市黃河北一個叫石牛村的地方,一座曾經刻意隱瞞的墓穴,現今因沉入水中不見天日愈加撲朔迷離。這便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祖墳。

犀牛望月

王屋盡結,孤山水影,犀牛望月。尤為奇特的,還在於王屋山至石牛村的龍行之局——北斗七星。趙宋祖地在最後一刻,回龍顧祖,向北仰望祖山。其斗柄、鬥勺之間分斷的部位、距離,與宋朝兩分是那樣的神似。

趙氏祖地衛星攝像圖

美輪美奐的山水構造,與輝煌慘痛的歷史相伴,這當中蘊含著多少鮮為人知的風水秘密?

不同的風水根基,孕育不同的王朝;不同的施政方針,引致不同的治國效果,這就是中國歷史。

(內容摘自《千年堪輿——西垂未央》第四章“天巧佑漢”、《千年堪輿——月泛金甌》第二章“王屋蔭宋”


桐源居士


宋時由於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的影響,導致在重大國家問題的決策上武將的參與度較低,這就直接導致了和平主義思潮的過度曼延!而漢時由於藩鎮問題,匈奴問題等的影響,武將參與國家決策的程度要高的多,而那時正好也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

宋時經濟繁榮,海上絲綢之路繁榮興盛。國家對陸路貿易的依賴度較低,北方的幾個政權對宋的貿易依賴度也比較大。這也正是宋弱而不倒的原因。而漢時尤其是漢初,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至漢武帝時物質已經非常的充裕,剩餘價值大大增多。漢人迫切的需要走出去,絲綢之路也應用而生。這時匈奴就變成了橫亙這條經濟通道上的重大障礙!攻打匈奴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偉大的領袖不是時時刻刻都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樣的領袖更是鳳毛菱角。在哪個人治的時代,漢朝在遇到強大外部戰略威脅時有漢武帝,而宋朝太祖皇帝之後,能與漢武帝相比的皇帝竟無一人!嗚呼哀哉!


鐵蛋火車俠4


議和後越來越弱,是北宋,不是南宋。北宋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制度問題。北宋的軍制,是歷代最差的。所謂宋的敵人強,沒馬,都是掩飾的廢話。趙宋由於得國不正,為了維護帝位,和軍隊進行了交易。杯酒釋兵權的背後,是宋舉國財力來養禁軍。佔據了舉國財政支出的大頭的三衙禁軍,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的,綁架了整個朝政的怪胎。真宗時,三衙禁軍就是宋最大的問題。三衙禁軍這個怪胎問題不解決,宋其他方面在發展的好,面對外敵也只能被弄死。只能防守,不能進攻,這樣的國家,沒有未來可言。


方士的知識樂園


題主你問得沒毛病吧?漢朝建立之初是弄不過匈奴才搞和親的,國家實力弱了就拿女人換和平,哪怕是暫時的和平。隨著幾代皇帝的休養生息積累財富漢武帝主動攻擊匈奴把匈奴打的遠遠逃命漢朝才進入強盛時代的,不過窮兵黷武長年用兵漢武帝把國家民眾都折騰窮了。漢武帝之後的政治家霍光輔佐漢昭帝和漢宣帝堅持了不折騰漢朝才逐步恢復了強盛。說到宋朝議和不議和軍力都弱的很,宋朝雖說槍桿子差的很,可算盤珠子強悍的很,通過經濟貿易往來,把遼西夏金都給掏空了,宋朝崇文抑武經常幹自毀長城的事兒,可遼和西夏打得贏宋軍卻滅不了北宋,金能滅北宋卻奈何不了南宋。蒙元讓歐亞大陸顫抖,滅南宋卻是最艱難的,前後歷經50年,還在釣魚山搭上了蒙哥汗的性命,看來宋朝還不算弱哈


立志成蟲


奇怪嗎?建都就不在一地,沒有堅強的防禦何來強盛?陝西就不說了,河南那地史料記載只有兩個女人在的時候比較強勢:商代的付好和武則天。河南只適合種糧食或者商貿集散地,建都還是陝西關中比較保險【既能掌握養馬場又能在黃河西—南】





漢玉


漢朝尚武,還記得巫蠱之亂嗎?劉據被迫謀反,組織普通百姓和皇城禁軍打了一個月才把普通百姓建立的軍隊殲滅,足以說明漢朝民風彪悍,國恆以弱滅,獨漢強亡!而且漢朝軍隊有皇帝直接指揮,有軍功就能封爵位呀。而宋有樞密院等文官集團掌管,大大降低了武將的地位。

宋朝尚文,抑制武將膨脹。民風頗具文化氣息,少言兵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