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和亲后越来越强,宋朝议和后越来越弱?

京东李达康


首先,不要把和亲当作是屈辱。事实上,和亲是大汉帝国的战略。

汉代的和亲,与宋代的议和是不同的。宋代议和,是打不过人家,接受不平等的条约;汉代的和亲,是主动提出来的一个战略,并且对日后匈奴融入华夏打下了基础。

我们来看看和亲政策是怎么提出来的。

和亲政策是娄敬提出来的,重点是缔结两国婚约。两国王室之间通婚,这并不是汉代时才有的,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就屡见不鲜了。比如秦与晋之间,秦与楚之间都是通婚的。

娄敬是怎么认为的呢?他建议刘邦把长公主鲁元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以大汉帝国长公主的身份,冒顿势必会将其立为皇后,那么以后生下的儿子,也将成为匈奴的太子。这样冒顿成了大汉天子的女婿,以后的太子,也就是大汉天子的外孙。外孙又岂能跟外祖父作对呢?

说实话,娄敬有一定的远见,就是汉、匈通婚,就有了某些亲情,能够促进相互了解。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父子、兄弟之间尚且可能为权力而你死我活,何况娄敬说的女婿、外孙呢?由于吕后不愿把女儿嫁到匈奴,刘邦最后找了个冒牌公主去和亲,当然达不到娄敬说的效果。

很多人认为和亲是一种示软,这是不对的。比如在呼韩邪单于的时代,那时匈奴都已是归附大汉帝国了,夹起尾巴当小老弟了,但是朝廷仍然延续和亲的政策,把王昭君等人嫁给呼韩邪单于。这种和亲怎么算是屈辱呢?

不仅汉代,唐代也是搞和亲政策,也是一种羁縻少数民族的政策,不能认为是屈辱的表现。

宋代的议和则不同,几乎每次议和都是丧权辱国。就算相对没那么屈辱的澶渊之盟,基本上放弃幽云十六州了,还要缴纳岁币。到了跟金签订的和约,更是惨不忍睹。刚开始南宋皇帝在向金国皇帝称臣,后来争取点权力,管金国皇帝叫叔,自称侄。大家看看,这种条约都能接受,一点血性都没有了。这种苟且精神,怎么可能强大呢?


君山话史


宋朝综合实力远胜于汉朝哈,不要搞错了哦

一个王朝的强弱,其实是诸多综合复杂的原因构成的,所谓的和亲和议和,的确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却不是全部和核心。而且,这里说的强弱,其实也是相对的,并不是汉朝所有方面都比宋朝强,也不是宋朝所有方面都比汉朝弱,其实它们各有优劣


综合国力上宋远胜于汉

就经济而已,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鼎盛和发达的时代,甚至是封建社会的顶峰。因为其从后周和平过渡而已,经济上没有因为王朝更替而产生大的冲击,保存了前朝的财富和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也获得了发展,商业贸易也是十分的活跃,整个社会在经济上完全欣欣向荣。


而在农业上,宋朝的龙骨翻车广泛运用,另外如犁、耧、耙、锄、镰等,其中耙、锄等铁质耕种农具较多,农业生产的能力和精耕细作的程度,以及作物种类,种植区域,应对旱涝能力,水利设施之健全都远胜于前面所有朝代。而这也为宋朝经济繁荣夯实了基础。


在文化和教育上,宋朝尚文,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民间文化,诗词书画全面发展,尤其是宋词更是有盛唐诗歌之相,出了苏辛等一大批大家,书法上苏黄米蔡也是古今的高峰。散文上承唐风,以唐宋八大家闪耀文化史。

而与之相比的汉朝,虽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也全面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可是其体量远不如宋朝,其繁荣更集中在门阀世族豪强,土地大多被门阀所控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没有得到更为实质性的进步,也没有因此形成全社会的繁荣发展。文化上汉赋和汉乐府,虽然也是盛况空前,但还是刚刚说的,体量和深度,广度的问题。宋朝都是汉朝的几倍。


军事力量上,宋不如汉

而可能唯一汉朝比之宋朝更强的是军事力量,汉朝通过和亲,缓和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推迟了大规模战争的发生,为自己蓄积了国力,借此发展军事力量,然后又遇到了汉武帝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且又穷兵黩武的霸主,来一个北击匈奴,终于是形成了在当时强大无匹的大汉王朝。这里和亲,只是其中一个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内部的励精图进,还是因为有文景之治的蓄积的国力作为底子支撑。但是,到了后期,其实也是不行,经过王莽一闹,安定了一下,又来了董卓。搞来搞去,最后也是乱了,破不了历史的魔咒。


而宋朝,因为赵氏兄弟,本身就是作为将军黄袍加身,对于军队非常谨慎,后面上演了杯酒释兵权。从此,宋朝一直在用各种政策来制衡军队发展,积极养兵,但又在不断弱兵。政治上官僚体系复杂,而效率又极其低下,所以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

和亲和议和只是王朝兴衰的一个因,而非核心

这时所谓的议和,其实也是建立在北方少数民族势力不断发展,且虎视眈眈,而宋朝自身军事力量不堪一击,承平已久,不愿开战的情况下。可是没想到,大量的金银财宝,战略资源滚滚北去,最后养了狼,培育了狼群,最后狼长大了,就要过来吃人了。后来,加之内乱频发,官僚腐败,内忧外患之下,终于越来越弱,直至灭亡。


所以,整体实力上宋朝是强于汉朝的,但军事实力,尤其是军队作战能力上确实不如汉朝。至于和亲还是议和,其实都只是其中的关联因素,而不是核心因素,这个要分清楚。


盛唐豪歌李艺泓


个人认为因为汉朝和宋朝的时代背景不同、治国理念不同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时代形势变化。汉初,匈奴乘秦汉交替再次崛起,汉高祖先手攻击以步兵战车为主,结果白登山之围败北,文景之治国力强大后,汉武帝以骑兵为主,学习匈奴战法,转守为攻获胜。宋代燕云十六州失去天然屏障,西夏独立,进一步失去马场,步战骑先天劣势,胜难全胜,败则惨败,骑兵对战在岳家军郾城之战昙花一现。没有骑兵靠步兵方阵,很难有大胜,所以胜仗少,基本上是防御战获胜。攻守异势,长期挨打不可能更强。

二是敌对政权变化。汉代主要敌人是匈奴,对闽越等百越打击较少。这些民族组织较简单,以势力是否强大为标准。而宋朝的敌人无论是辽金还是蒙古都经过了汉化,有自己完整的政治、军事制度,武器、组织等各方面不比宋朝差,因此双方武器装备虽各有千秋但差别不大。在实力相近的情况下,唯勇者胜,而怂宋经常做不到。

三是治国理念不同,这一点决定了宋朝的走向。历朝因弱而败,而汉独强而亡。汉朝治国外儒内法 ,以霸王道杂之,尚武精神强。汉初财政困难,大军遭白登山之围后以和亲为暂时妥协政策,吕后也忍一时之辱拖延匈奴全面战争时间。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大,尤其是战马资源多,以张骞通西域断匈奴右臂,经几代人彻底击败匈奴。和亲是维持和平一时的手段,最终以消灭敌人为目的。宋朝经过唐末军阀混战,宋太祖本身武将夺权出身,高度警惕武将,杯酒释兵权后,终宋一朝一直崇文抑武,军人地位低下,一般都是犯罪者或者流民,都刺字。武人地位低,战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导致战斗力所限。从宋代的马政来看,战马一直稀缺,无力打追击歼灭战,而且兵员杂,人员过多,从刘光世的军队就可以看出来,冗兵进一步导致军队素质低。宋朝历代皇帝矫枉过正,不断削弱掣肘武将,不提倡尚武精神,社会风气逐渐奢靡。制度的缺失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等三冗问题,长期无法解决,虽有海上丝绸之路,有庞大财富,但开销也大,财政容易陷入困境。议和是为了喘口气,图偏安一时,能稳坐安稳窝。财政问题无法解决,又贪图安乐,军队素质低下因此会越来越弱。

四是社会风气不同。因为治国理念的不同导致汉、宋不同的社会风气。

比如东汉永平十八年(75年)六月,西域的焉耆和龟兹两国攻打西域都护陈睦,陈睦全军覆没。北匈奴的军队则在柳中城包围关宠,车师再度反叛,和北匈奴一道进攻耿恭。几个月后,汉军粮食耗尽,便用水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兽筋皮革。耿恭和士兵以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众人全无二心,但死者日渐增多,只剩下了数十人。当时,关宠上书朝廷请求救援,汉章帝采纳司徒鲍昱的建议,征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部队,共七千多人,前往救援。建初元年(76年)正月,秦彭等人率军在柳中集结,进击车师,攻打交河城,斩杀三千八百人,俘虏三千余人。北匈奴惊慌而逃,车师再度投降东汉。这时,关宠已经去世,王蒙等人打算引兵东归。耿恭的一位军吏范羌当时正在王蒙军中,他坚持要求去援救耿恭。将领们不敢前往,便分出两千救兵交给范羌。范羌经由山北之路去接耿恭,途中曾遇到一丈多深的积雪。援军精疲力尽,仅能勉强到达。城中的人齐呼万岁次日,他们便同救兵一道返回。北匈奴派兵追击,汉军边战边走。官兵饥饿已久,从疏勒城出发时,还有二十六人,沿途不断死亡,到三月抵达玉门时,只剩下了十三人。这十三人衣衫褴褛,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销骨立。中郎将郑众为耿恭及其部下安排洗浴,更换衣帽。并上书朝廷说:“耿恭以微弱的兵力固守孤城,抵抗匈奴数万大军,经年累月,耗尽了全部心力,凿山打井,煮食弓弩,先后杀伤敌人数以千计,忠勇俱全,没有使汉朝蒙羞。应当赐给他荣耀的官爵,以激励将帅。”耿恭到达洛阳后,鲍昱上奏称耿恭的节操超过苏武,应当封爵受赏。于是任命耿恭为骑都尉[,任命耿恭的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县丞,剩下九人都授予羽林之职。

耿恭的事迹表明无论是皇帝、文臣还是军队袍泽都对在外作战的边将、军队非常重视,这是治国理念不同导致的结果。社会风气使得汉代人人积极抵御外敌,所以三国时期纵然国家分裂,而镇守的公孙瓒、袁绍、曹操都能先后击败外敌。

再看宋代,宋仁宗时期一代名将狄青,北击西夏,南平侬智高,战功显赫,官拜枢密副使,谥号武襄,是当时被宋朝各界人士普遍好评的人物,宋仁宗称为“朕之关张”,宋神宗甚至为他御制祭文,给了他中牢的祭祀待遇。可就是狄青这样的人物,也不免被人记载“韩魏公帅定,狄青为总管。一日会落,妓有名白牡丹者,因酒酣劝青酒曰:“劝班儿一盏。”讥其面有涅文也。青来日遂笞白牡丹者。”醉酒妓女耻笑士兵出身的狄青,说明社会上实际都蔑视军人。再加上狄青向领导韩琦求情的对话,狄青老部下焦用押兵过青州,狄青请他喝酒。底下人说他分配不公平,报告给了韩琦。狄青求韩琦说:“焦用有军功,是个好男儿。”,韩琦答道:“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男儿耶!”。韩琦当着狄青的面把焦用斩了。狄青无言以对,只能退让。狄青官拜枢密副使后,不断有谏官泼脏水,比如余靖曾在自己的奏章中说过:凡暴贵之人,不能无骄,狄青拔自行伍,位至将帅,粗豪之气,固已显露,只如昨来朝廷所差医官,身带京职,青以一怒之忿,便行鞭朴。如此恣意,岂是尹洙所使?朝廷归罪於人,亦须察访其实,不可者六也。后因京师水灾,影射弹劾狄青有不法行为,最终狄青被贬官到陈州,抑郁而亡。个人认为南征北战的狄青实际上比岳飞在当时更受宋人尊敬重视,但即便如此,蔑视武人的风气一直长盛不衰。

宋理宗时期颁布的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开国至此的功臣里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等五人是职业军人。长期以来的风气导致了军队差,虽有局部战役能获胜,但是无法乘胜追击,因此抵御外敌以来宋朝越来越弱。宋人经过靖康之变后也知道对敌的态度,崖山之战殉国不计其数,但是风气、习惯无法改变,使得宋朝最终无法收复失地,一统天下。也就越来越弱了。


云水淼淼1


原因在于汉朝和亲是缓兵之计,有时间发展军队然后打败匈奴,而宋朝议和就只是为了换取一时的太平罢了。



自汉高祖白登之围后,汉军自认为不是匈奴的对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的是“和亲”政策以保边界安定,国内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六十多年实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也为汉武帝反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宋朝就比较可悲了,这和它的国家制度有很大关系。军事太弱是几辈子积存下来的通病,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强,而且周围还都是强国林立,宋朝皇帝也没有汉武帝那样的雄才大略,都是些爱好艺术文学的风流帝王,胸无大志只想做个太平君王。


纳兰谈史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问题。千百次的提出,值得治国理政者千百次的警醒、借鉴。

汉、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统治特色迥异的王朝。实施的国策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

汉高祖刘邦

汉朝轻徭薄赋,分封制、郡县制并存,重文尚武,国力强盛,所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和亲成为了一种纽带,维系着朝廷与藩王之间的联系,收到了和合强大的治国效果;

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大力强化中央集权,实行重文抑武的一系列国策,以文立国,以仁义治国,在收获最灿烂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武备不足,导致边患不绝,自“澶渊之盟”起的九次议和,均以纳贡或割地告终,从而加速了宋王朝的灭亡。

和亲渐强,议和积弱,导致汉、宋王朝两种不同结局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这不能不追溯到奠定两个王朝的风水根由。

刘邦祖父刘仁墓风水态势图

汉高祖刘邦由农民登上皇帝宝座,为历代史家津津乐道,更是千年风水之谜。风水的神话,偏偏发生在现实当中。时运把刘邦推上反秦灭秦的舞台,江西宁都一席天葬地,襄助刘氏成就了422年大汉江山。

凌云山地形图

天巧佑汉。武夷山逶迤西南,军峰西指。王旗殿后,鼓响兵发,凌云山上天巧之穴,使乡间一草民才登场便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开国高度。长戟对月,天葬衙鼓,水连七星,十二太保护驾,金吾卫身。农民皇帝刘邦,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多个第一,看似偶然,实是风水上的必然。

宋朝的发迹与覆亡,强弱分明的国策、表现,乃至南北两朝兴衰更替、迁徙分治的历史脉络形成,与风水息息相关。

济源市黄河北一个叫石牛村的地方,一座曾经刻意隐瞒的墓穴,现今因沉入水中不见天日愈加扑朔迷离。这便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祖坟。

犀牛望月

王屋尽结,孤山水影,犀牛望月。尤为奇特的,还在于王屋山至石牛村的龙行之局——北斗七星。赵宋祖地在最后一刻,回龙顾祖,向北仰望祖山。其斗柄、斗勺之间分断的部位、距离,与宋朝两分是那样的神似。

赵氏祖地卫星摄像图

美轮美奂的山水构造,与辉煌惨痛的历史相伴,这当中蕴含着多少鲜为人知的风水秘密?

不同的风水根基,孕育不同的王朝;不同的施政方针,引致不同的治国效果,这就是中国历史。

(内容摘自《千年堪舆——西垂未央》第四章“天巧佑汉”、《千年堪舆——月泛金瓯》第二章“王屋荫宋”


桐源居士


宋时由于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的影响,导致在重大国家问题的决策上武将的参与度较低,这就直接导致了和平主义思潮的过度曼延!而汉时由于藩镇问题,匈奴问题等的影响,武将参与国家决策的程度要高的多,而那时正好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

宋时经济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国家对陆路贸易的依赖度较低,北方的几个政权对宋的贸易依赖度也比较大。这也正是宋弱而不倒的原因。而汉时尤其是汉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至汉武帝时物质已经非常的充裕,剩余价值大大增多。汉人迫切的需要走出去,丝绸之路也应用而生。这时匈奴就变成了横亘这条经济通道上的重大障碍!攻打匈奴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伟大的领袖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领袖更是凤毛菱角。在哪个人治的时代,汉朝在遇到强大外部战略威胁时有汉武帝,而宋朝太祖皇帝之后,能与汉武帝相比的皇帝竟无一人!呜呼哀哉!


铁蛋火车侠4


议和后越来越弱,是北宋,不是南宋。北宋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北宋的军制,是历代最差的。所谓宋的敌人强,没马,都是掩饰的废话。赵宋由于得国不正,为了维护帝位,和军队进行了交易。杯酒释兵权的背后,是宋举国财力来养禁军。占据了举国财政支出的大头的三衙禁军,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绑架了整个朝政的怪胎。真宗时,三衙禁军就是宋最大的问题。三衙禁军这个怪胎问题不解决,宋其他方面在发展的好,面对外敌也只能被弄死。只能防守,不能进攻,这样的国家,没有未来可言。


方士的知识乐园


题主你问得没毛病吧?汉朝建立之初是弄不过匈奴才搞和亲的,国家实力弱了就拿女人换和平,哪怕是暂时的和平。随着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积累财富汉武帝主动攻击匈奴把匈奴打的远远逃命汉朝才进入强盛时代的,不过穷兵黩武长年用兵汉武帝把国家民众都折腾穷了。汉武帝之后的政治家霍光辅佐汉昭帝和汉宣帝坚持了不折腾汉朝才逐步恢复了强盛。说到宋朝议和不议和军力都弱的很,宋朝虽说枪杆子差的很,可算盘珠子强悍的很,通过经济贸易往来,把辽西夏金都给掏空了,宋朝崇文抑武经常干自毁长城的事儿,可辽和西夏打得赢宋军却灭不了北宋,金能灭北宋却奈何不了南宋。蒙元让欧亚大陆颤抖,灭南宋却是最艰难的,前后历经50年,还在钓鱼山搭上了蒙哥汗的性命,看来宋朝还不算弱哈


立志成虫


奇怪吗?建都就不在一地,没有坚强的防御何来强盛?陕西就不说了,河南那地史料记载只有两个女人在的时候比较强势:商代的付好和武则天。河南只适合种粮食或者商贸集散地,建都还是陕西关中比较保险【既能掌握养马场又能在黄河西—南】





漢玉


汉朝尚武,还记得巫蛊之乱吗?刘据被迫谋反,组织普通百姓和皇城禁军打了一个月才把普通百姓建立的军队歼灭,足以说明汉朝民风彪悍,国恒以弱灭,独汉强亡!而且汉朝军队有皇帝直接指挥,有军功就能封爵位呀。而宋有枢密院等文官集团掌管,大大降低了武将的地位。

宋朝尚文,抑制武将膨胀。民风颇具文化气息,少言兵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