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为什么轴心国军舰都很不重视防空方面?

我在做毕设


其实不能说是不重视,主要是早期的作战思想,以及客观的武器装备条件的问题,导致轴心国战舰防空效果很差,自然就产生了轴心国不重视防空的错觉。

其实30年代各国还是相信大炮巨舰主义,认为飞机不会对皮实的军舰产生什么伤害。比如德国的俾斯麦号,竟然仅仅装备有30门左右的小口径高射炮,其中还有37毫米单发防空炮这样的鸡肋武器,火力极为薄弱,被英军剑鱼鱼雷机重创,最后被英军击沉。而英国人的Z舰队也是在马来亚作战中,也是无力对抗日军飞机,被日军航空兵歼灭。

然后就是武器装备问题了,轴心国的防空武器和技术普遍不如盟军。像日本海军,防空武器有着致命缺陷,其严重缺乏性能可靠的中小口径防空武器,而这才是防空作战中最关键的武器(日本陆军的20毫米高炮性能不错,但是毕竟军种矛盾太大,海军拉不下面子去用)。

日军最常使用的96式25毫米高射炮,射击精度差毁伤能力低,而且由于设计问题,实际火力密度不足,大和号纵使装备有160门之多96式高射炮,最终面对数百架美军战机才仅仅击落了数架。而与此同时,美军等不仅有着更好的高射炮,而且拥有包括雷达、无线电近炸引信等先进装备,防空效果自然更好。


战壕


有网友问:二战期间为什么轴心国军舰都很不重视防空方面? 实际上,二战轴心国军舰很重视防空,就是防不住而已。

以日本海军大和号战列舰为例子,安装有12座双联127毫米防空炮,45座三联装25毫米机关炮,还有155毫米炮和13.2毫米高射机枪,单管25毫米机关炮等等。同时按照了2种雷达系统和测距仪。

日军安装的162门96式25毫米机关炮的实际射速可以达到110发/分,也就是说每分钟大和号上仅这种火炮就能够打出17820发炮弹。大和号战列舰上安装的高射炮密密麻麻,已经和刺猬一样了。

但是,美军出动了数艘航母,起飞386架舰载机对其发动了密集攻击。在这种程度的空中打击下,大和号战列舰就是安装再多的高射炮,其实也是徒劳的。激战2个多小时,10枚鱼雷和24枚炸弹命中大和号战列舰。

基本上,大和号战列舰毫无还手之力,一直靠装甲硬抗,最后,还是沉入大海。对方如果只有几十架战机,大和号战列舰还能抵抗一下,一下子就来了386架舰载机发动围攻,再多的高炮也顶不住。

同时,美国海军在技术上,还有极大的优势。至于意大利战列舰都是样子货,装甲和炮击能力也很一般,高射炮更是没有几门。在地中海担任护航,也是磕磕绊绊,最终导致北非军团因为后勤问题战败。


深度军事


二战时期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国家军舰的防空能力都不咋滴。而且美国也是除了38倍径的MK-12型高平两用舰炮好用以外,之前用的25倍径MK10/11/13型和54倍径的MK16型高平两用舰炮防空性能都并不理想,而且MK-12型还是在1943年后投入战场的VT无线电近炸引信的加持下威力才暴涨的。不然要像是普通的高爆弹,其防空效率也并不比其他国家的高。

早期重巡装备的25倍径MK10/11/13型高平两用舰炮

而在大西洋战场上,海战的主要作战方式还是水面舰艇炮击为主,而且大西洋海战爆发比太平洋战争早,当时的飞机速度还比较慢,各国的防空压力并不是很大,所以当时欧洲各国的战舰,防空火力并不是很多,而同时期的美国战列舰防空能力也不比其它国家的好。而大西洋战场的主角主要还是英德两国意大利只打一下酱油而已,而德国在早期水面舰艇力量损失殆尽,在战争中后期便将重点放在水下,所以欧洲各国并没有太大的防空需求。



日本早期也曾将50倍径的三年是舰炮进行对空射击,但是发现对空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后面就放弃了这一指标

而太平洋战争爆发于1943年,而此时大西洋战争已经打了3年多了,而这三年时间里各国的航空技术都在发展。当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英国为支援远东派出了Z舰队,而当时的威尔士亲王号在前往印度洋途中还进行了防空演练,但是他们的防空对象是速度只有200多公每小时的老式剑鱼式飞机,但是当他们到达印度洋面对日本航空力量时却发现,日本飞机的速度高达400多公里每小时,其军舰上装备的“砰砰炮”以及防空指挥仪根本没办法应对过来。所以并不是他们不重视防空,而是他们没有那个需求所以就不发展。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其实二战所有的舰艇并不是不重视防空能力,而是当时的技术水平以及主要的威胁所限制。当时的对舰艇的空中威胁主要是敌机,攻击的方式基本属于临空攻击,包括鱼雷机,轰炸机,俯冲轰炸机,还有战斗机,基本都属于目视攻击。


并不像现代战机可以在视距外攻击军舰。你看见的所有二战军舰,除了吨位限制以外。其他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除了装备大口径舰炮以外,都装有大量的小口径火力。那种小口径火炮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并不能击穿当时敌方的舰艇装甲,所以主要就是防空火力,一艘战列舰安装数十门防空火炮,说不重视防空火力就有失偏颇了。主要是当时的技术所限制,那时候并没有现在的导弹技术,雷达技术。针对当时的空中威胁来说,部署多门小口径火炮,增加对空火力密度是唯一增强舰艇防空能力的方法了。


阿飛和他的刀


怎么不重视,日本就高度重视,连三式烧霰弹都发明出来了哪里不重视了。日本还有“秋月”级防空驱逐舰,防空能力在世界各国算得上一流。至于大量装备的96式25毫米高射炮性能不好,这主要还是技术问题。

除了日本,德国和意大利海军似乎没有那么重视防空,但是别忘了,二战初期舰艇的防空能力都比较薄弱,30年代的设计理念对于防空仍然没有清晰的认知。

意大利海军只有在二战前期有作战,1943年后就基本看不到了。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也基本上只在初期活动,中后期多数时间都在港内碌碌无为。德国海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北大西洋的海况很差,不像太平洋那样容易爆发激烈的大规模海空对抗,因此欧洲海军的发展模式不同于美日,主要还是基于恶劣海况下的舰艇对抗,英国航母就没那么重视舰载机数量,更重视航母装甲,同样源于这样的环境特征。

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是潜艇,潜艇倒是被盟军远洋巡逻机逼着出现了专门的防空增强型,最多有安装2-3门多联装Flak20型20毫米高炮,用于对抗盟军反潜飞机,这是邓尼兹的主意。不过总体上看,选择与飞机正面对抗的潜艇还是死得更快,乖乖下潜躲起来才是求生的最好选择。

所以,轴心国海军不重视防空那是错的,主要是环境和作战对象差别导致的策略不同。


怪蜀黍老囧曾


其实各国在二战开始前就已经开始相应的研究了但是轴心国的军舰在防空方面就比同盟国(美国)军舰差,造成后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德国军舰设计断代严重,意大利由于是地中海作战有岸基飞机支援导致防空设计需求就不太高,日本军舰设计之初就将防空问题交给航母战列舰防空炮主要目的就是拦截漏网之鱼等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轴心国主要国家是最早参加战争的,战争和装备研发无论哪一项都要钱,轴心国之中海军最好的是参战最早的,这就意味着该国有相当一部分经费用于战争装备研发方面就会吃亏,这一点在双方军舰防空装备作战效率及服役时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日本最好的防空驱逐舰服役不到一年后,美国就已经装备VT引信并且获得战果,当日本装备少量雷达装备在军舰上的时候,美军舰上的雷达无论质量还是数量早已与其甩开几条街的距离,至于德意两国情况虽然差不多但是要多说几句,首先德国由于在北冰洋活动常年大雾导致英德几乎不发展舰载机外加小胡子底下某王牌飞行员干涉导致本国航母成空壳造成军舰放空压力倍增,而且小胡子在宰相沉了以后还把经费往潜艇方面挪了导致水面舰艇几乎不出港(@北宅)相应的放空改造也就几乎搁置,意大利上文也说过了也就不必多说了,所以说军舰防空这方面不是轴心国不重视主要是轴心国被战争拖累了,导致相应研究滞后外加其他人为因素导致的结果。


291181


轴心国舰艇不是不重视防空。意大利和德国在二战中都不算什么海军强国,水面舰艇数量也不多,对海军技术发展远不像英、美那样认识清楚。再说二战初期各国战舰的防空火力都不是很强,不单是德意舰艇防空火力弱。那个时候,航母在战争中会是什么表现谁心里都没底,大舰巨炮主义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所以战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伦敦海军条约》都是限制战列舰、战列巡洋舰、重巡洋舰等主力舰,航母是钻空子发展的。

德国水面舰艇到二战中期就损失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差点没被希特勒下令拆毁就不错了,还谈什么增加防空。意大利海军的情况也差不多,由于国力不强,意大利也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主力舰,塔兰托还被英国搞了一下子,很长时间才缓过劲。意大利在1943年就投降了,也谈不上大力发展海军。但是,意大利海军在二战爆发到投降时的这段时间还是不断强化舰艇的防空火力的,例如维内托级战列舰“罗马”号就装有4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和12座90毫米单管高炮,20门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24门双联装20毫米高射炮;1942年又增加了8门双联装20毫米高炮。整体防空火力并不弱。

轴心国里只有日本海军实力最强,而且撑到了最后。在战争中后期,日本海军水面舰艇的防空火力是在不断增强的,但是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增加96式25毫米高炮的数量,包括三联装、双联装、单联装。像“大和”号战列舰在最后出击时,舰上高炮包括24门127毫米、113门25毫米高炮,单论数量已经非常多了。但是,日本高炮技术落后,炮弹没有无线电近炸引信、缺乏雷达交联能力,高炮还是手动操作、25毫米高炮又是15弹匣供弹,而且到战争后期25毫米口径的威力也难以对抗美军新型舰载机,所以虽然日本海军舰艇在战争后期不断增加25毫米高炮数量,防空效果却很差。(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