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衣食住行”看庫爾勒城市變遷

從“衣食住行”看庫爾勒城市變遷

1988年,市民在選購收音機。 侯建 攝

今年5月24日起,巴州文聯原副主席、巴州攝影家協會原主席侯建陸續在朋友圈裡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有關庫爾勒城市變遷的老照片,引發了大家對兒時的回憶,一切就像在昨天,不禁感嘆時光如梭、城市鉅變。

從“衣食住行”看庫爾勒城市變遷

上世紀80年代,一市民在選購商品 侯建 攝

近日,記者也從中選取了幾幅在衣、食、住、行幾方面的圖片,比照著這些老照片,拍攝了一組對比圖片,通過圖片使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庫爾勒這些年的變化。

從“衣食住行”看庫爾勒城市變遷

1988年,英下路口,人們在房前打掃衛生。侯建 攝

先從“衣”說起吧,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歷史畫卷,它的變化記錄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變遷。以往服裝顏色也較為單一,多為白色、藍色、黑色、軍綠色。進入21世紀,服裝顏色多樣,更是一種時尚、個性的體現。“以前一家人的布票只能給一個人添一件衣服,所以過年時想全家人都穿新衣服是不可能的,再到後來是人人都盼著過年穿新衣服,現在生活條件更好了,隨時都可以買新衣服穿。”侯建說。

從“衣食住行”看庫爾勒城市變遷

1980年,在團結南路與英下路交會處,侯建 攝

上世紀80年代,隨著物質逐漸豐富,各種票證漸漸消逝,百姓也從溫飽開始走向小康。從侯建的圖片上可以看到,在當年的塔里木飯店馬路對面的庫爾勒食品公司副食商店裡,櫥窗內擺放著各種煙、酒、食品等,人們衣著樸素,桌上擺著算盤以及老式秤,很有年代感。

“當時還沒有塑料袋,大家都用布袋子或蛇皮袋子編織的籃子買東西。那時也沒有蔬菜大棚,冬天就把大白菜、土豆、蘿蔔這些菜儲存在挖的地窖裡。”1985年初從四川來庫爾勒發展的曹女士回憶道,1987年,她在218國道西尼爾附近開了一家商店,那時的商品包裝比較簡單。如今,食品種類非常豐富,大家更關注什麼食品有營養和健康了。

從“衣食住行”看庫爾勒城市變遷

2018年,市民在電器城選購彩電 (楊坤 攝)

說到“住”的變化,想必不少人有搬家的經歷,搬了兩次家的蔣先生對此深有體會。

蔣先生告訴記者,上世紀60-70年代,他那會還小,一家人住在庫爾勒的土塊房裡,條件比較艱苦。到了70年代,全家人搬到焉耆縣的磚房裡住,條件稍好些。到了80年代,全家又搬回庫爾勒,到目前一直住在石化大道葦業佳園小區。如今黨的政策好,許多貧困戶也都住上了安居富民房。生活條件更好的住複式住宅,甚至別墅。

從“衣食住行”看庫爾勒城市變遷

市民在超市選購商品(2018年)。 楊坤 攝

從“衣食住行”看庫爾勒城市變遷

孔雀河兩岸高樓林立,多數是高層住宅(2018年) 楊坤

在侯建的老照片裡,還有很多跟交通出行有關的圖片。1980年,他在團結南路與英下路交會處拍攝的一幅出行圖充分反映了當時的交通狀況。“如今交通工具種類繁多,道路也四通八達,出行方式五花八門,且十分便利。”侯建說,農村道路紅綠燈等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城市道路交通方式越來越智能,科技使我們的出行變得更加安全、暢通。

從“衣食住行”看庫爾勒城市變遷

2018年,庫爾勒市團結路葵花橋 楊坤 攝

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現在人們不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生活方式、消費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生活是五彩繽紛的,變化遠不止這幾幅圖片所能呈現的,相信每個人都能列舉出一大串,而這些變化,正是改革開放給百姓生活帶來的最直接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