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開國後盡殺功臣,爲何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

我家的那個玲


劉邦是誅殺過異性王,但是,那些人都是功高蓋主的武將。

大家要明白一件事,武將因為手裡有兵,若是一旦有什麼讓他們自己不稱心的事情發生,他們是會率領手下起兵搞事情的。

對付這種人,劉邦活著還好,即使有點事情,他們也會看在劉邦的面子上,儘量不去鬧事,可是,劉邦一死,就壞了。

他們就無法無天了,誰能鎮得住這麼一群虎狼之將呢?

劉邦是快到六十歲才當上的皇帝,所以,為了他們大漢的江山,他不得不殺那些功高蓋主的武將,也就是所謂的異姓王。

被劉邦殺的異姓王有,彭越,英布,韓王信,燕王臧荼。韓信是被呂后殺害的,所以並非是劉邦。

下面我們再說張良,同樣是功臣的張良為何沒有被殺?

張良被劉邦稱為“漢初三傑”,在劉邦和項羽爭霸的時候,為劉邦立下了赫赫戰功。劉邦對張良也是好得不得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劉邦手下的所有人之中,劉邦只有對張良最可氣,從來沒有跟張良發過火,而且叫張良的時候,都是叫他“子房”。

子房是張良的字,古代的時候,為了表示對這個人的尊重,不能直呼其名,只能叫他的字。

可見,張良在劉邦的眼裡多麼重要。

劉邦之所以不殺張良,原因有很多?

首先,張良是個文官,他深懂帝王之道,劉邦高興的事情,他能做到的儘量去做,劉邦不高興的時期,他是堅決不做。

你看,當初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全國,封侯拜相的時候,劉邦給張良說,讓他在最富裕的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



要知道劉邦對於張良有多麼的闊綽,我們只能用對比加以說明了。

蕭何這個劉邦眼裡的第一功臣,劉邦只是給了他八千戶的食邑。就是立下赫赫戰功,戰場上攻城略地的曹參也僅僅是得到了一萬戶多一點的食邑。

要知道曹參可是跟著韓信打仗的大將,可以這麼說,只要韓信立過的功勞,他都立過。

你看看到了封食邑的時候,劉邦是不是把張良給寵上了天。

那麼張良有沒有接受齊地的這三萬戶食邑呢?

沒有,若是他接受了這麼好的地盤,這麼多的食邑,那他就不是張良了。

因為張良和劉邦打交道這麼多年,他早就把劉邦給看透了。

劉邦是最容易對下屬起疑心的人,尤其是那些功勞大,手裡有權的人。再說直白點劉邦這個人,只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

所以,為了避禍,為了不至於自己日後被劉邦惦記上,他拒絕了劉邦。



張良告訴劉邦,自己的功勞沒有那麼大,即使有功,也是僥倖,輔佐劉邦得到了大漢的江山。

若是劉邦非要賞賜自己,那就把留縣作為自己的食邑吧。

在留縣張良只要了一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因此張良也被稱為留侯。

你說這樣懂得謙讓的張良,這樣深明大義的張良,這樣又是文官的張良,對劉邦是造不成任何危害的,所以,劉邦沒必要殺張良。

還有一個就是,張良在功成名就之後,就退位了。

當蕭何,韓信等人在大漢建立之後,都去朝廷當官去的時候,張良沒有去。

他是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去朝中上班。

就是張良這樣與世無爭的態度,對劉邦來說又增加了幾分好感,所以說,劉邦若是殺張良,才是天理不容的事情。

還有最最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張良曾經救過劉邦的命。鴻門宴的時候,若是不是張良出手相救。劉邦早就一命嗚呼了,更沒談不上當皇帝了。

基於以上原因就是劉邦不殺張良的原因。


史學達人


在劉邦眾多的開國功臣中,韓信善戰,蕭何善籌(籌措軍需),張良善謀。韓信南征北戰,給劉邦打下了大片國土;蕭何在後方積極籌措,給前線源源不斷接濟軍需;張良則運籌帷幄之中,讓劉邦能最終決勝千里之外。那麼,劉邦在先後殺掉韓信、彭越、英布之後,為什麼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呢?其原因:一是張良善忍;二是張良對劉邦忠心;三是張良懂得功成身退。

張良不但善謀,而且善忍。老子說過:“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一個人如果功高自傲,往往會帶來厄運,一個人特別能忍,往往一世平安。張良有多麼能忍呢?說個他年輕時的故事。張良當年在下邳(今江蘇睢寧)的時候,一次在一座橋上看風景,一位白髮老頭,慢悠悠地上得橋來,在張良身邊,恰巧掉了一隻鞋,老頭讓張良幫他把鞋子撿來。

張良非常不情願,但他忍了,撿起鞋遞給老頭。誰知,張良幫老頭撿了鞋後,老頭又得寸進尺,要張良幫他穿上,張良本來很氣憤,但他又忍了,單膝跪地,幫老翁把鞋子穿上。後來,老頭給他拂曉時見面,張良如約而至,老頭卻次次說他晚了,讓他下次再去,如此者三,張良都忍了。因為他的忍,張良最後得到了《太公兵書》。正因為有了這個物質,而且還從中受益,所以後來張良凡事謹慎謙讓,從不與人爭鬥,忍成了他最突出的性格。

劉邦身邊最忠心的人,一者蕭何,二者樊噲,三者張良。此三者,無論情況有多複雜,無論情勢有多危險,無論劉邦淪落到何種悲慘境地,他們都始終如一,緊緊相隨,對劉邦從無二心。鴻門宴之前,劉邦與項羽為關中王而暗暗較勁,劉邦駐軍灞上,項羽駐軍鴻門,項羽因劉邦拒他於關外而暴跳如雷,第二天就要發兵攻打劉邦。

當時劉邦兵力不到十萬,項羽所率諸侯軍近四十萬,項羽只要長戟一舉,劉邦即刻就會死翹翹。這時卻橫裡殺出個項伯,張良對項伯有救命之恩,為了報恩,項伯連夜給張良送信,讓他趕快逃跑,以免連累被殺。而張良絲毫也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而是拉著項伯為劉邦出主意、想辦法,最後使劉邦轉危為安,平安度過難關。可見張良對劉邦的忠心。

第三個方面,就是張良有謙讓之風,懂進退之理。劉邦奪取天下,當上皇帝后,為了分封功臣,大家爭執吵鬧了許久,只有張良與世無爭。對於張良,劉邦視為左右手,曾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然厚愛三分。劉邦曾單獨召見了張良,要封他個萬戶侯,讓他自己選擇齊地三萬戶。

然而,張良不但不爭,對於這種特殊關愛竟然還推辭不受,說自己功勞不大,封三萬戶不敢當,封個留侯就可以了。可見,張良不貪戀權位,不在乎利祿。正因為他知道“功遂身退的”天道,所以劉邦對他非常放心,最後才得以善終。


帝國的臉譜


張良是一個好同志,他把一身的智慧與精力都奉獻給了推翻暴秦,輔助劉邦取得天下的偉大事業之中!這樣一個沒有威脅的天下名士,殺之無益,留之有用。


張良功勞最大,苦勞最多,但是他不爭不搶,不要封地,不要兵權,功成名就而身退,寄情山水,傳道授業而宣揚大漢威德。這樣的好同志要好好地活著,不但不能殺,還要給他崇高的名譽,讓他壽終正寢,以示皇恩浩蕩,天威難測!

劉邦誅殺功臣集團,是因為功臣集團有反叛之實,或者反叛之能。彭越、英布、盧綰、陳郗等異姓王都有反叛的實際行動,所以劉邦興兵誅之;韓信則有反叛的能力,且能力無人能敵,故劉邦誅殺之;蕭何也有反叛的實力與威望,故劉邦欲誅殺之,但最終放過了蕭何。



張良、陳平兩位謀士無兵權,無領兵打仗之能力,威脅不大,沒有必要誅殺他們。張良功成而身退,不貪戀權力,沒有裂土分疆的想法與實力,所以張良完全沒有殺他的必要!


留著張良可以向世人證明,非我劉邦愛誅殺功臣,實在是他們要謀反,所以我才誅殺他們,你們看張良同志,他就從不反叛,這不是活得好好的嗎?所以諸位愛卿,你們貪財好色都可以饒恕,但是背叛我就只有死路一條!


大秦鐵鷹劍士


題主說得話有錯誤,劉邦建立漢朝後,殺的都是異姓王,並沒有殺害跟隨自己的功臣。


首先那些異姓王根本靠不住,他們本來都是忠於項羽的,可是被劉邦收買後都紛紛造反。他們能為了利益背叛項羽,怎麼能保證以後他們不能為利益背叛劉邦呢?

此外這些諸侯王手裡掌握了很大的兵權,都有造反的能力,更讓人擔心的是,有些人的反意已經很明顯了。比如英布是直接造反,韓信窩藏重要戰犯等,劉邦實在對他們放心不下。


其實劉邦與大殺開國的朱元璋截然不同,他不是一個喜歡殺人的人,對於能放過的人他都放過了。

張良曾問劉邦最厭惡誰,劉邦回答雍齒。不過他卻說:“我欲殺之,以其功多,故不忍。”劉邦心裡對功臣是非常感激的,他實在不願對他們動刀子。

劉邦不但不捨得殺功臣,連曾經的敵人都不忍心殺。


季布原來是項羽的大將,曾多次羞辱劉邦。可當他投降後,劉邦不計前嫌,還讓他做了郎中。

蒯通是韓信的謀士,曾經勸說韓信背漢自立,後來韓信死後,劉邦沒怪罪蒯通。


連自己最討厭的人和敵人都不捨得殺的劉邦,怎麼會忍心殺了他的第一功臣張良呢?

你長得那麼好看,不給我點個關注嗎?


歷史探索機


張良能活命,贏在情商,而不是智商



並非武將

和韓信不一樣,張良並非武將,他只是一個出謀劃策的文臣,所以劉邦完全沒有必要除去張良。畢竟,從出謀劃策到攻城略地還有一定的距離,其中間隔著人事組織、具體定位、確實方案到最後的血肉拼搏,可惜張良並不具備這些條件。當年張良刺殺秦始皇,正因為他沒有號召力組織起義,所以才僱傭了一個殺手,組成了一個“二人團”,一個單薄的組織。可見,張良對劉邦並沒有實際威脅,自然也沒有殺身之禍。



自律自覺

張良,沒有殺身之禍,也因為他是個有內涵的人,講文明、懂禮貌。韓信雖然也很聰明,但卻十分自大,總是到處得罪人,有時甚至是領導。有一次,樊噲、周勃(侯爵)拜見韓信,此時韓信剛剛被劉邦降爵,由王爵降到侯爵。二人很客氣,仍然稱呼韓信“大將軍”(居於眾將之上),但韓信很不客氣地發了句牢騷:“我現在竟然和殺豬的殺狗的屠夫(樊噲、周勃)一同進出了。”



樊噲、周勃都是耿直的武將,也清楚韓信確實才能過人,自然沒有在意,可怕的是在劉邦面前,韓信也肆無忌憚。大將軍韓信有一次打了勝仗,很高興,漢王劉邦於是向他請教一些軍事問題,說:“大將軍,你真厲害,你覺得別的將領如何,譬如樊噲”。韓信說,“匹夫之勇,最多能帶領一萬”。劉邦接著問,“曹參如何呢”,韓信不假思索地說,“初出茅廬,最多三萬人”。劉邦很好奇,於是想看看自己的能力如何,可是韓信笑著說,“大王事必躬親,最多可帶領十萬人”。劉邦聽了很不得勁,繼續問韓信,“大將軍,你能帶多少呢?”韓信笑著說,“多多益善”。劉邦聽了很不高興,反嗆韓信道:“既然你那麼厲害,為什麼我是漢王,你是大將軍呢”。韓信這才知道收斂,知道得罪了劉邦,於是解釋道:“大王是帶領將領的,我韓信只是帶兵的,大王自然居於卑職之上”。



所以說韓信的死,不全是因為劉邦心胸狹窄,而是他沒有心計,也不懂禮數,暴露了自己的實力,讓劉邦感到了一些威脅。相反,張良本身就是一個貴族,而且出謀劃策也總是該說的說,不該說的沒有半句廢話。因為他知道,第一,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第二,伴君如伴虎。



自知之明

很多人,沒有自知之明,尤其在面對利益的時候,正如耗子給貓當三陪——掙錢不要命了,但張良不是。他實際上是漢朝的重要功臣,甚至比一些赤膊上陣的武將更關鍵。比如鴻門宴,正是張良的挽救,才使劉邦虎口脫險,有了後來戰勝項羽的機會。可是,封官時,與許多爭搶爵位的武將不同,張良的爵位卻是排在後面的,他甚至還請求減少自己的封邑。這是因為他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不管你曾經功績如何,現在自己確實不能發揮作用了,不給領導增添煩惱就是最正確的選擇。劉邦雖然最後削減了他的封邑,可是也成了保全自己重要加的分項,要知道,劉邦晚年甚至想拿發小加連襟的樊噲下手,你就能明白張良的自知之明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所以,張良能活命,是因為定位準確、出擊及時,並不是有什麼張良妙計。情商其實很簡單,想別人所想,及別人所及,你就會有一個滿意的人脈關係,而不用去苦思冥想什麼厚黑學,去研究什麼宮廷鬥爭、職場謀略。


輝說BOOK


劉邦表示這個問題對自己很冤枉。

劉邦登基之後並沒有大肆的誅殺功臣,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很多人都是善終的。至於他動手殺死或者間接殺死的人,與其說他們是功臣,不如說是和劉邦平起平坐的人。

劉邦是怎麼當上皇帝?是諸侯聯名上書才當上皇帝的。漢書之中有明確的記載:

於是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

這些人原來和劉邦都是同樣的諸侯王,等到劉邦當上皇帝之後,儘管劉邦名義上是皇帝,這些諸侯很大一部分是不聽劉邦的。

為了維護劉家的統治,他不得不對這些諸侯王格外的關心,有一絲風吹草動劉邦都會去馬上採取行動。

所以劉邦所謂的誅殺功臣,在一定意義上講,是楚漢爭霸的延續。

如果不相信我說的話,那麼可以看看這些諸侯的背景:

燕王臧荼,項羽的部下,原來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之一;

韓王信,戰國韓國的公子;

淮南王英布,項羽部下,原來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之一;

梁王彭越,一直是沒有附屬的一支軍隊;

楚王韓信,原來是齊王,後來是楚王。

這些被劉邦斬殺的功臣都是自立為王,劉邦只不過是做一個順水人情,安撫一下他們。等到項羽死了,天下看似已經統一,實則是暗流湧動。

那些跟隨劉邦一起起事的老部下,哪個沒有善終?

蕭何,雖然劉邦多次試探他,但是仍然非常的看重他,封為蕭相國。曹參,賜爵平陽侯,善終。還有像周勃、灌嬰、夏侯嬰、叔孫通等等哪個不是善終?連劉邦最為記恨的雍齒都被封侯,你怎麼能說劉邦大肆殺功臣?

至於說張良本身就出身富貴,金錢權力地位對於他來說都是沒有誘惑力的,他所做的一切,一方面是為了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是為了幫助韓國報仇。等到滅了秦國,統一了全國,張良就選擇功成名退,這也和他的性格有關。


詩書君


劉邦哪裡有殺盡功臣啊。要說劉邦殺的這些題主所謂的功臣裡面,最多就是一個韓信,但是韓信到底有沒有造反誰又能說的清楚,歷史上都是模模糊糊的,如果是韓信真的有造反之心呢?

再看看劉邦殺的都是什麼人,都是一襲異性諸侯王,這些人哪裡是什麼功臣啊,就是漢朝最大的敵人。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陽夏侯陳稀等等這些人和劉邦就是一個合作伙伴的關係,而不是下屬,因為劉邦本來就是項羽分封的一個王而已,而這些人裡面很多也是項羽分封的王,都是一樣的,又不是下屬。而且這些人在楚漢之戰的時候,都是一些牆頭草,當然對劉邦打敗項羽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租用。

跟隨劉邦起義的人,後來被封侯封王的有一百四十多個,基本上都是得到了善終的。其中說一個盧綰,這個人也是一直都跟隨劉邦的,相信看過楚漢傳奇的人都知道里面有這個人的。劉邦建立大漢之後,也是封他為燕王,封地也就是在今天的北京。但是盧綰這個人最後也是背叛劉邦,在劉邦攻打陳豨的時候,盧綰竟然聯合匈奴,陳豨一起攻打劉邦。最後也是失敗了跑到了匈奴,沒有被劉邦殺掉。

所以說劉邦沒有像大家想的那樣殺盡功臣。再說張良。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任何時代,對於統治者來說威脅最大的是哪一類人,就是那些掌握兵權的人,那些異姓王被誅殺,也是因為這些人有太高的自治權,完全有能力自己組建軍隊。韓信被殺也是一樣。但是張良就不一樣了,張良只是一個謀臣,謀臣最大的優勢就是腦子好使,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必須要依附別人,自己是不能成事的,張良就和蕭何一樣的。沒有劉邦他們兩個能成就事業嗎?可以造反的人都被劉邦殺了,張良即使想依附誰也沒有人了。

而且張良如此聰明的一個人,豈會不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劉邦在建立大漢之後,張良也是一直都很低調,能忍,此時的張良基本上就很少出現了,也會想表明自己的心意,給劉邦說自己沒有造反之心。而且在楚漢之爭的時候,張良可以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張良,劉邦也很難成功。所以說劉邦也是念及舊情的。


小伍講歷史


因為張良跑得早。大漢初立,張良就功成身退了。

有些道理,大家都明白。比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是,辛辛苦苦跟著主公打下江山,很少有人會捨得丟掉功名利祿,全身而退。於是,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

但是,張良說舍就舍。張良之所以這麼決絕,與他的出身有關,也與他跟隨劉邦的初衷有關。

很多人跟著劉邦打江山,是為了功成名就,封侯拜相,實現人生價值。但張良不是,他只有一個目的——復仇。大仇得報,他自然就可以飄然隱去。

什麼大仇呢?與秦朝的大仇。

張良本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的貴族,他的爺爺、父親,都在韓國擔任過宰相。在韓國,張家是名門望族。

但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天下,滅了韓國。張良從此成了亡國之貴族。

韓國滅亡後,張良就開始謀劃復仇之事。一開始,他想到的是刺殺秦始皇。他散盡家財,終於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在博浪沙那個地方刺殺秦始皇。結果事敗,張良僥倖逃脫。

不久後,秦始皇死了。緊接著,秦朝天下大亂。張良覺得復仇的機會來了。雖然沒能殺死秦始皇,如果能夠滅了秦朝,那也算是大仇得報。

於是,張良跟隨了劉邦,開始反秦。

把劉邦扶上帝位後,張良的目的達到了,任務完成了。為了防止變故,就隱退了。

為此,張良編造出一個故事:他和自己的師父黃石公早有約定,天下安定後,便去尋找師父。

劉邦當然沒有理由拒絕,只好任他去了。

其實,張良隱居了起來。從此不過問世事,只是蓋了一個小小的書院,教周圍山民的小孩子們讀書寫字,也算是怡然自得,安享晚年了。


趣談秘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問題中所提到的兩個人。

劉邦,漢朝的建立者,史稱漢高祖。在秦朝原為泗水縣亭長,在執行朝廷下發任務的時候因延誤時辰而怕追究責任被迫落草為寇,帶領同鄉佔山為王。
性格:猜忌多疑,臉厚心黑
特長:能知人善用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之子房。原為韓國貴族,父祖三代都位極韓國丞相,後韓被秦所滅,為了報仇,張良收買了一些江湖刺客去刺殺秦始皇,失敗後,轉而投奔劉邦。
性格:能隱忍,溫和
特長:足智多謀

劉邦為什麼不殺張良呢?我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1.張良乃文臣,沒有兵權。而劉邦所剷除的是手握重兵的且大多數都是異姓王的那些人,如韓信、英布、彭越等等。像陳平、蕭何、張良這樣的文臣就沒有動。



2.通過張良的身世就知道,父祖三輩都位極人臣,常在帝王身邊。而張良耳濡目染之下從小接受知道這麼與這些帝王相處。反之,與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同鄉彭越等,為何下場悲催呢,因為同鄉關係,彭越等就沒有像張良那樣認識到尊卑等級,有時候還可能和劉邦開個玩笑啊,這就刺激劉邦去殺他們。


3.以張良的智謀肯定知道劉邦像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人,所以在漢統一後,就學范蠡一樣急流勇退了。劉邦本來要封張良為萬戶侯,都被拒絕了,只弄了個無權無勢的留侯。



4.在這裡我們要提一下呂后,可以肯定的說,是呂后撐起了半邊天讓劉邦奪得天下。呂后此人肚小護短,但心思聰慧,肚小誰都知道,女人的妒忌心她開創了先河。護短則是她的人都沒出過什麼事,比如她妹夫樊噲。而張良就幫過呂后保護其子劉盈的太子之位,也算得上呂后的人吧。呂后的聰慧在於可以設計殺韓信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但是治理天下的功臣幾乎都沒動。就其身世而言,她懂的有很多,畢竟是書香世家。因為她知道手握兵權的功臣動了更鞏固統治,但是治理天下的文臣最好不要動,畢竟她要為她兒子的將來鋪路。後來劉盈登基,呂后還派人請張良回來,但沒找到。


5.最後我們說一說,劉邦和張良的糾葛,總的來說張良算是劉邦的救命恩人,而且不止一次。從劉邦先攻入洛陽,引起項羽的殺心,而知道項羽要殺劉邦的項伯因與張良有舊交,偷偷告知張良,讓其另投它路,不過張良還是告知了劉邦,此時劉邦足見其忠心。最後設計騙過項羽,闖過鴻門宴。
而張良做了怎麼多,在漢朝建立後,也沒問劉邦要什麼,而是歸隱山林。


說了這些,劉邦憑什麼要殺張良?

鬼谷之離殤


劉邦有首很有名的詩,最後一句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打完天下之後便是如何坐穩天下,至於以前的事情都不重要,人殺與不殺,完全是看是否有利於統治,跟個人道德有關係但關係不大,但很多時候是無奈之舉。

劉邦不像朱元璋是個怪獸,濫殺到了髮指的程度,劉邦殺人絕大多數都是有需要才去殺。

張良是劉邦非常重要的謀臣,這樣的人不領兵不打仗,其才能也只有依附於劉邦或者說依附於漢朝才能有所發揮,這樣的人只會維護漢朝地位統治,留著對漢朝也是非常有利的,劉邦也沒有任何理由要去殺張良。


張良本身做人也很低調,深通黃老之數,沒有居功自傲,最終才能頤養天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