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贵为一代明君,为何不顾名声执意暴力杀死亲叔叔?

小情兽TT


这个事情怪不得朱瞻基,要怪只能怪朱棣和朱高煦自己。

一、武人朱高煦一败死瘸子加死胖子哥哥朱高炽。

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造反,朱允炆再弱,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不是朱允炆一句:不要让我担负杀叔的恶名,十个朱棣也被剁了,因为大明除了李景隆这种老子英雄、儿子混蛋的主儿,还有盛庸、还有铁铉……危急之时,总有次子高煦陪伴左右,朱棣为保命,常常一拍高煦肩膀:你大哥是个胖子加瘸子,你加油啊!高煦像个敢死队长,立马有使不完的劲儿,而且这家伙既是勇将,又是福将,简直就是打不死的李逵。到后来朱棣在叛徒加蠢猪李景隆的配合下,进了南京城,成了皇帝。

朱棣犯难了,太子朱高炽当王世子多年,谦恭仁厚,没有过失,且在老巢北平保卫战中以寡敌众,建立下卓越功勋。废他,没有理由,加上一群文官力挺,如黑衣宰相姚广孝、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谢缙,尤其是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朱瞻基,更让朱棣连远征蒙古也带在身边。结果朱高炽又进一步,成了皇太子。

高煦立下大功,吃了个哑巴亏,利用父亲北伐蒙古,太子监国,栽脏陷害太子,使朱棣疑心太子,打击太子党,结果解缙、杨溥光荣入狱。高煦是个粗人,没文化害死人,他以为自己人生的春天已经来到,竟然经常见人就说: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他没有考虑老子的感受,当时玄武门事变后李渊被李世民、尉迟恭逼宫的!被成了太上皇!很快,有鹦鹉把高煦的英武壮举一五一十传给了朱棣,朱棣对高煦由爱转恨,永乐十三年五月,朱哥煦被改封到青州。但高煦贪恋南京户口,赖在京城。一次,朱棣一石两鸟问杨士奇:我听说了汉王(高煦)在京城行为不法的传闻,你们知道吗? 杨士奇这根老油条,相当机智:人家把我当太子党,外面没人告诉我们,但汉王(高煦)两次被封,不肯就藩,现在陛下要迁都北京,他要留南京,请陛下考虑他的用意。结果作为藩王的高煦原有的京城暂居证被朱棣收回,他被赶回了乐安州。

仁宗即位时间不长才十个月就走了,对弟弟恩抚有加,朱高煦没理由、也没时间造反。

二、朱高煦再败侄子朱瞻基。

到亲侄子朱瞻基上位后,高煦反了,竟然晕了头,还没造反就把造反的事情弄得地球人都知道!

朱瞻基吸取朱允炆的教训,御驾亲征,高煦没想到侄子和自己玩真的、如此生猛!瞻基兵临城下,保持武装高压之外,重金悬赏高煦的油光光的人头,这情景好似农家忙过春节,等着一只洗干净的猪头煮冻豆!高煦没等开仗,就向侄子投降了,成了侄子的“阶下囚"。

侄子派御史于谦把朱高煦臭骂了一通。

三、猪性难改,把自己送上了火葬之路。

高煦由王爷变成了阶下囚,一次瞻基高姿态来看他,他竟隔着监狱的栅栏,用脚勾倒瞻基,瞻基正愁找不到机会。立马下令,用三百斤重的大缸扣住他,谁知高煦竟把缸挺起来了,瞻基忍无可忍就不必再忍,命令手下准备了几百斤的柴火,点着了,把高煦火化了!


苍茫大地顾炜斌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难得的明君,但是其处死叔叔朱高煦,也怪朱高煦咎由自取。当然,这也是朱瞻基和他另一个叔叔朱允炆(建文帝)的区别之处了。


其实,在明朝历史上,朱瞻基和朱允炆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深受爷爷辈的宠爱,并在爷爷辈就已被认定为是储君人选。且父亲都过早死亡,而后面都登上了帝位,也都同时都遇上了比较有能耐的叔叔的反叛,朱允炆遇上了朱棣,朱瞻基遇上了朱高煦。

但是,朱瞻基和朱允炆的结局却完全不同。朱允炆在朱棣的反叛中身死国破;而朱瞻基却成功平定了朱高煦,并成为明朝有名的明君。


这里面的差异,其实和两人的处事风格有很大的关系。朱允炆即便在朱棣已经席卷大片河山的时候,还未曾动过置朱棣于死地的念头。而朱瞻基,在平定朱高煦以后,在给过朱高煦机会以后,毫不留情地结果了朱高煦。

其实,这就是能君与庸君的区别。一个明君,首先必须得是一个能君。


苏绽


明成祖朱棣有四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早逝)。

朱高炽长得肥头大耳、身体有残疾,走路得拄拐,待人仁爱,靖难时留守后方北京。朱高煦不仅长得帅,在靖难之役中,身先士卒多次立下战功,几次关键战役都是靠着朱高煦及时出现才扭转的,军事上颇有建树,朱棣对朱高煦也是很器重。


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为此也大伤脑筋,曾经引出一段大才子解缙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惹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头”。这让朱棣当时很动情,最终于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很受打击。

朱高煦的太子念头并没有消失,依然横行霸道,无视祖宗法度,随意杀伐,甚至私用皇帝用品,多次攻讧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意欲取而代之。

朱棣为了肃清北元势力,经常御驾亲征漠北,留太子在南京监国,狡猾的朱高煦制造一切机会来打击太子朱高炽。永乐十二年,朱棣率军出征回京,太子按照惯例到郊外迎接,但是由于准备工作的延误,导致接驾时间延迟了,朱棣很不高兴。下旨申斥太子,并且将太子的属臣下狱,一时间朝中人人对太子敬而远之。

朱高煦自为得手,在宫中自比李世民,朱棣逐渐得知真相后,大为恼怒,把朱高煦禁闭在西华门内,太子朱高炽为弟求情,尽力救护,后因朱高煦犯下私造兵器,豢养死士的罪行,朱棣将其安置在山东乐安州。

1424年朱棣驾崩,高炽继位,史称仁宗,但仅10个月后也驾崩了,此时朱瞻基正在南京,朱高煦欲截杀未果,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朱高煦私设五军都督,决定造反。

宣宗接受杨荣、夏原吉建议御驾亲征,但是宣宗这位仁德的皇帝,在起兵之前,又给了自己皇叔朱高煦一次机会,他将信送给朱高煦,劝他悬崖勒马,可朱高煦根本不听。直到宣宗的大军,很快就兵临城下。朱高煦眼见事情不妙,外加形势不利,就开城投降。

大臣力劝处死朱高煦。但朱朱瞻基只是让于谦(于谦一骂成名)出面当众申斥,将朱高煦解押回京,贬为庶人后,并且还免除了城中叛军的罪名,软禁在西内。

宣宗一次去探望叔叔时,朱高煦趁他不备,伸出一脚将宣宗勾倒在地。宣宗怒不可遏,立即派人找来一口300多斤的铜缸,把高煦压进去,哪知高煦神力,顶着大缸乱转,宣宗更生气,于是下令,堆上木柴放火烧铜缸,活活烧死高煦,既杀其父,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所以九儿子全部被杀!

朱高煦本来造反就是死罪,明正典刑实属正常,宣宗朱瞻基仅将其废为庶人,可谓仁至义尽,奈何朱高煦这个蠢货沦为了阶下囚,还要挑衅自己的侄儿皇帝,真是不作不死!


美丽青春您真痘


明宣宗朱瞻基其实是一位很仁慈的皇帝,面对他几次三番造反挑衅的叔叔——汉王朱高煦,明宣宗可谓是一忍再忍了。可是,最终朱高煦竟然把一个仁慈的人逼到了要痛下杀手的境地,朱高煦也算是不作不死的典型了。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身经百战,孔武有力,在靖难之役中还救过朱棣的命。可惜的是,他出生晚了一点,他哥朱高炽在靖难之后被封为太子,而他则被封为汉王。

朱高煦心里那个不服气啊,靖难之役他哥几乎没参与,仗都是他打的,凭什么他哥就因为早出生就能当太子?他先是拖着不去就藩,希望他爸爸回心转意,立他为太子。可是,他哥为人小心谨慎,并未犯什么错,朱棣不可能废长立幼。再加上,朱棣当时已经非常喜欢皇孙朱瞻基了,更没有理由废太子。



但是朱高煦心里却是一直觊觎着皇位的,朱棣一死,朱高煦就在自己的封国里训练死士准备起兵谋反,可惜他哥只做了九个月的皇帝就暴亡了。朱高煦还没来得及起兵,皇帝换成了他侄子朱瞻基。

但是,不管谁当皇帝,只要不是他朱高煦当,他也不乐意。于是,有人告发汉王私自练兵,朱瞻基就把他叔叔找来谈话,朱高煦当然不能承认。可惜朱高煦办事不周密,而朱瞻基也早有准备,朱高煦这边刚一起兵,那边朱然就率兵把他活捉了。

朱高煦被关进天牢,朱瞻基迟迟下不了决心杀他,毕竟是自己的亲叔叔。于是,朱瞻基亲自来到天牢,想和叔叔谈谈,只要他服软,朱瞻基就打算饶了他。



可朱高煦不以为然,他竟然趁朱瞻基不注意的时候一脚将皇上给绊倒了。朱瞻基这个生气啊,命人用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可朱高煦孔武有力,居然把扣他的铜缸举了起来,还准备去砸朱瞻基。于是,皇帝终于忍无可忍,命人在铜缸周围生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


傅斯鸿


说实在的,明朝朱元璋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很大的伤害了明朝的元气,从一开始朱元璋准备传位给太子朱标,后来朱标挂了,这时候老朱应该从其他儿子当中选择一个继承人才是正确的,可老朱偏偏要传给孙子,这就有点不可理喻了,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也有点混蛋,俩儿子,朱高炽朱高珣很明显老二更适合当继承人,老大不但身体不好,还是个残疾人,从各个方面考虑都应该传位给老二,朱高炽继位一年不到就挂了,如果朱棣能多活一年,老二继位,那明朝的历史肯定又是一番景象,从此以后仁宗后代这些皇帝普遍身体不好,短命鬼最多,后期的几个皇帝很少有活过四十岁的, 明朝皇帝,活的长很少,最长寿的竟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其次是“再造江山”的成祖朱棣,其他人的寿命可就太不济了,最短命的天启,只有二十三虚岁,正德也只有三十一虚岁,中国古代寿命大多不长,但如此短命也实属少见。还有几个没有后代,直接造成了明朝过早完蛋,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立嫡子不立长子,立贤,谁有本事谁来干,特别是康熙后来制定的秘密立储制度,更是封建历史上最高明的做法,继承人的选择最好的方式就是立贤,晋的灭亡就因为选择一个白痴嫡长子继承皇位,才有后来的五胡乱华。


江河明月心


他叔叔朱高煦自己作死自己,他造反本来要被杀头的,宣宗看在他是自己的叔叔就把他关起来了,宣宗去看他的时候,他吃了没事干故意把宣宗绊倒,宣宗怒了,把朱高煦装在铜缸内活活烫死。

嚣张跋扈

朱高煦自幼就是个不省事的人,他舅舅曾经就告诫过他,不要太嚣张,他也不听劝告,直接偷走了他舅舅心爱的宝马,骑着这匹马屁颠屁颠的返回北京。

在路上遇到他不满的事他就杀,百姓也杀,官员也杀,仗着自己的身份,胡作非为。

夺嫡失败

朱棣立太子有两个人选,一个是世子朱高炽,一个就是朱高煦,朱高煦在朱棣谋反的时候功劳很大没错,但是呢,朱高煦这人不听管教,还惹是生非,动不动就杀,朱棣把他放弃了,立朱高炽为太子,让他跑去云南做藩王,朱高煦就不满意了,死赖着南京不走。


造反失败

朱高煦夺嫡失败,造反也失败。朱高炽继位一年就病逝了,轮到他儿子朱瞻基做皇帝,也就是明宣宗。

朱高煦多次向宣宗要这要那的,宣宗也都答应了,久而久之,朱高煦就以为宣宗好欺负,要起兵谋反。

起初朱高煦还是很大胆的,跟宣宗要皇位,后来听说宣宗御驾亲征,他就怂了,直到几十万大军兵临乐安城,朱高煦更慌了。

第二天抄小路走到宣宗面前投降,宣宗念及他是自己的叔叔就没杀他,只把他关了起来。

有一次宣宗就去看自己的叔叔生活过得咋样,却被他故意使坏绊倒了,宣宗就火了,让人用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还让人在铜缸旁烧火,结果这朱高煦被活活烫死了,他的一众儿子也全被杀。

可以说朱高煦是自己作死自己,有事没事多一脚干嘛,把皇帝都给绊倒了,这样的玩笑也都敢开,no zuo no die。


历史先森


有句老话——忍无可忍,则无需再忍;还有一句流行词——不作就不会死

这两句话依次对应朱瞻基、朱高煦叔侄俩。朱瞻基在杀死叔叔的过程中,无意间成为一个优秀的厨子,而朱高煦没能成为一代明君却成为一代名菜,也算功德圆满了!

一代明君朱瞻基这辈子,就有两个“污点”;第一就是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处死了他的叔叔朱高煦,第二就是他个人非常热衷于斗蛐蛐(作为劳模,也就有这么一个爱好,还被后世诟病,皇帝难当啊!)

朱高煦的悲剧,很大程度上要怪他寄几个(自己),因为不作不死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在那个权力可以搞定一切的年代


作为朱棣的二世子,朱高煦本应该是荣华富贵享不尽!

讲道理,朱高煦还是蛮有水平的,不仅长得帅还很能打。早在靖难之时,朱高煦就是朱棣强有力的左膀右臂,能征善战的朱高煦数次拯救老爹于危难之中,军中诸将中威信也极高;当然这些并不足以让他膨胀到要挤掉哥哥的位置

要怪就得怪朱棣同志!朱高煦的确是有想取代哥哥的意思,而且朱棣本人也更喜欢这个小儿子,原因很简单——朱高炽是个大胖子、还是残疾,走路得拄拐,属于影响市容那一型的。而小儿子朱高煦不仅长得帅、还能打,跟自己很像!朱棣是否有想过废长立幼,这是一个问题

可是,在朱高煦眼里,他自己是很有机会的!因为当年他老爹曾经对他说过一句话“世子身体不好!”这句话让朱高煦十分振奋,可是他被老爹无情的忽悠了。因为说这句话的场景,实在是有些......那是一次险恶的战斗中,朱棣被重重包围,面对前来救援的朱高煦,朱棣颇为动情的说出了这句话,而朱高煦听罢大振,带着老爹杀出重围,并最终帮助老爹登上皇帝之位

得了天下,朱高煦功劳很大;再加上军中威信颇高,一时间风光无两,大有赶超哥哥朱高炽的意思!就这样,朱高煦膨胀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当权力的欲望蒙蔽了朱高煦的双眼,却没有实力的支撑

朱高煦很郁闷,打天下自己的功劳最大、论长相又是帅的不行;不管怎么说,至少要比朱高炽强太多了!朱高煦越想越气,越想越烦,怎么办呢?只能凉拌!

讨好自己的父亲不肯就藩,是朱高煦的第一条锦囊妙计,只要还在父亲的身边一切都有机会的啊!所以在朱棣明确表示你想去哪就去哪的时候,天真烂漫的朱高煦表示“我哪儿都不去,就在爹爹你面前!”朱棣也是比较喜欢这个小儿子的,也就没撵他走。朱棣倒没什么其他想法,可是朱高煦却错误的理解了父亲的意思,这是在给自己机会啊!于是乎他又四处活动,拉拢当年跟父亲一起打天下的武将班底,而这些人是比较支持朱高煦的,毕竟朱高炽跟他们关系一般,亲疏远近自不必多言。只是,这些人也不是头脑简单的丘八,貌似暗地支持朱高煦却十分坚定的要当墙头草,只是观望却不作声

转机终于来了!朱棣挂了、朱高炽即位,并很快在一年之内死去,侄儿朱瞻基要成为帝国未来的掌舵人,头脑发热的朱高煦,终于选择了爆发——造反!

他要重温自己父亲的成功之路,并十分坚挺的打了一仗,便投降了......

没能成为一代明君,却弄巧成拙变成一道名菜

演技拙劣、水平有限的朱高煦,原本想要设伏黑掉朱瞻基,却扑了空。扯着嗓子造反却很快就投了降,话说这朱高煦跟当年英勇神武的二世子真的相去甚远,莫非是成为王爷后,纸醉金迷的生活掏空了他的身体和灵魂?这个我们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朱高煦的叛乱并未造成什么影响,甚至说朱瞻基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打垮了朱高煦的一帮乌合之众,干净利索磕头流泪投降的朱高煦,被关押在大牢之中,衣食住倒是没受啥影响,只是行被限制了

一日,朱瞻基心血来潮去拜访自己的叔叔,结果这个叔叔也拿他不当外人,竟然一个扫堂腿给朱瞻基绊倒了。这让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很没面子,你说就算是你心中不忿,想要搞事儿,至少来个劫持之类的弄点大动静,可却偏偏就是这么勾了他一下,既不疼又不痒的,还很招人烦!

朱瞻基是个好人,但好人也有脾气,他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罩在了里面,你说都到这份上了,你就老老实实在里面待着呗,可我们的朱高煦同志身经百战,也算是力大无穷;二话不说竟然把铜缸顶了起来,摇摇晃晃的,练起了举重!朱瞻基终于愤怒了,立刻下令让人搬来柴火,堆在铜缸周围,随着大火烧红铜缸,朱高煦被处死

说来搞笑,朱高煦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其实都怪他咎由自取,怨不得朱瞻基。其实朱瞻基是很仁慈的,如果不是这个叔叔太过出格,他绝不会如此狠心、甚至变态

而我们无法理解朱高煦是怎么想的,作为曾经随父靖难的功臣,长得帅、还有钱,好日子不过非得要当皇帝吗?而且有这个实力吗?明知不可以而为之就罢了,最后还整这么一出,实在是让人感叹智商的重要性

作为知名帅哥,朱高煦甚至没能留下一副画像,但却留给了我们一道名菜,只是不同于广为人知的叫花鸡,他这道菜应该叫做“叫花朱”吧!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古代任何君主,无论是明君还是暴君,有一条底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冒犯皇权!

更何况是明朝,已经有过“靖难”的一次先例了,所以君主对其它皇族是极为敏感的,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煦和朱瞻基老爹明仁宗争皇位失败,心里一直不服。

结果明仁宗当了一年就死了,明宣宗朱瞻基登基,朱高熙也想效仿老爹朱棣来一出造反。

只不过他没他老爹的本事和运气,被反成还被捉了。

朱瞻基是个好脾气,一开始可能只是想把这个叔叔控制起来,还没想杀他。

但是后来,朱瞻基去探视朱高煦,却被他故意绊倒。

这表示什么?朱高熙还是不服,那朱瞻基火就起来了,他再想到当年建文帝没有杀他祖父朱棣,导致养虎成患,他更是不寒而栗。

然后他就把他叔叔杀了,而且为了震慑其它不安分势力,也为了压下自己心头的火气,他把他叔叔给煮了。


国史拾遗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原本是轮不到他当太子的,但是朱高煦能征惯战,和他的父亲朱棣比较像,朱棣也喜欢朱高煦,而且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身体有残疾,又忠厚老实,朱棣不是很满意。

朱高煦


在靖难之役中,为了让能征善战的朱高煦奋力作战,朱棣曾经鼓励朱高煦说:“你要努力,世子身体不好。”在朱高煦看来,这是朱棣在暗示他,将来可能立他做世子,造反成功以后就是太子了。所以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拼尽全力,帮助朱棣成功的从侄子手里夺下了江山。

但是朱棣的话是不能全信的,虽然朱高炽宅心仁厚,但是他在靖难之役中镇守北京有功,而且他的儿子朱瞻基很聪明,深受朱棣的喜欢,所以最终朱棣还是选择了朱高炽,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很受打击。

明仁宗朱高炽

虽然朱高炽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是朱高煦仍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扳倒朱高炽。

朱棣在位前期,为了肃清北元势力,经常御驾亲征漠北,这个时候太子总会留在南京监国。朱棣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他虽然把太子留在南京监国,但是他总是担心太子会利用监国的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总是派人暗中监视太子。

狡猾的朱高煦十分了解他的父亲,终于被他找到了机会,他利用父亲的疑心来打击太子朱高炽。永乐十二年,朱棣率军出征回京,太子按照惯例到郊外迎接,但是由于准备工作的延误,导致接驾时间延迟了,朱棣很不高兴。

回宫之后,朱高煦散播谣言,说朱高炽自恃太子之位,不把父皇朱棣放在眼里,这恰恰击中了朱棣的软肋,朱棣大为震怒,下旨申斥太子,并且将太子的属臣下狱,一时间朝中人人对太子敬而远之,大家都认为太子大势已去,也许不久的将来朱棣会废了朱高炽。

此时,朱高煦也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他变得得意忘形起来,他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因为自己和李世民都是次子,且都能征善战,为大唐、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得意忘形的朱高煦忘记了一点,李世民在杀了李建成之后,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他把自己比作李世民,那么朱棣就成了李渊了。

听到传言的朱棣很生气,再也容忍不了朱高煦了,于是他逼朱高煦就藩,后因朱高煦犯下私造兵器,豢养死士的罪行,朱棣将其安置在山东乐安州。

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炽继位,但是仁厚的朱高炽仅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他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他施行仁政,为建文帝的属臣平反,被称作明仁宗。

朱高炽去世之后,太子朱瞻基继位。朱高煦又一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但是他终于等不下去了,他决定造反。但是由于被内应揭发,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将其击败。

明宣宗朱瞻基

兵败投降后的朱高炽没有了往日的高傲,匍匐在侄子朱瞻基的面前求饶,后来朱瞻基将他囚禁在城中。

有一日,朱瞻基前去视察,但是朱高煦竟然伸出脚将皇帝朱瞻基绊倒,被绊倒的朱瞻基大为恼火,命人用铜缸将朱高煦扣住,但是朱高煦竟然奋力抬起铜缸,面对这样无厘头的叔叔,恼羞成怒的宣宗命人在铜缸上架上炭火,将朱高煦活活烧死。

朱高煦能征善战,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其在皇位面前失去了理智,他的后半生都在为了太子之位和皇位而奋斗,最终却没有敌过小心谨慎的哥哥朱高炽和聪明的侄子朱瞻基,最后因为自己的无厘头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天涯看点历史号


感谢题主。

其实您问题里的执意二字有欠妥当。你听完我下面的介绍就能明白,不是执意要杀朱高煦,而是朱高煦执意去找死,明宣宗不得不杀他。

朱高煦可能大家不熟悉,我来替他做个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朱高煦。我爸爸是朱棣,以造反为生。我继承了他老人家的遗志,决定将造反的精神发扬光大。本来我是不用造反的,我爸曾经说过:一定要好好努力,你大哥疾病缠身,还是你能派得上用场(勉之,世子多疾)。而且我爸还说我长得想他一样英明神武,又帅又有劲儿。哪像我哥那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就是一个半身不遂的大胖子。

可是我爸当了皇帝后却让我哥继承他的遗产,也许我爸在考验我。那我就好好表现,让他知道父亲英雄儿好汉。我在军队中拥有好多哥们儿,相信他们都会挺我的。看那解缙总是针对我,早晚想办法弄死这厮。不久后,解缙因罪下狱,被纪纲处死。虽然解缙死了,但是我还是一个藩王,还是得想一个办法把这个胖子给整下去。老天不负有心人啊!我跟我爸出去旅游,回来的时候都快到家了,那胖子还不出来迎接。我说:“爸,都快到家门口了,我哥还不出来接我们,他太不把你当回事儿了吧”。我爸气的脸都红了。就这样回到了家,我爸开始发威了。

我爸先是把那胖子周围的人全部收拾了个遍,然后对他说:“煦儿,我还没死呢,你就这么不把我当回事,是吗?”从此,那胖子周围不会再有人给他出主意了。看来我爸的遗产早晚是我的。如此想来,跟那唐二代李世民差不多。不,我就是李世民再世。然而朱高煦并不知道这话被他爸听到了。他爸开始不乐意了:“小子你要上天啊?你让我来当李渊,你想逼我退位是吗。怕是没睡醒吧?”然后我就遭到了制裁。在此之前,杨士奇那老头还给我爸一颗定心丸。说我执意留在南京,不知道要干嘛。废话,当然是要把那胖子整下去,我来继承遗产。但是天不遂人愿,我还是去我的封地等待时机吧。

不久后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可是,仅仅一年,朱高炽就去找他爸汇报工作去了。就知道这胖子活不长,这皇帝还是得我来当。听说我大侄子如果去北京要从这过。直接在这给他使绊子,弄死他得了,人不知鬼不觉。不久后,我就傻了。等了这么长时间,他一直没到,竟然已经登基了。这还得了?你爸死了,你又来跟我抢遗产,皇帝是你家的啊?反了他丫的。很可惜,我没有我爸的好运气。我大侄子带着军队来跟我干架了。人太少没打过,我被抓了。但是我就是很气,凭啥我当不了皇帝?有一天我大侄子来这嘲讽我了,我一气之下,把他绊了个底朝天。出了口恶气,死也值了。于是,我就真的死了。

大家说明宣宗弄死个这样的人用得着执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