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守山海关,清军多年无法攻克,为什么李自成这么容易差点打败吴三桂呢?

韩国国父瓢一生


首先,山海关的位置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打开地图搜索“山海关”你会发现山海关的位置真的不是很好的关隘,看见了没山海关就在那个蓝色的圈圈里,而且是在这个蓝色的圈圈最靠海的那个地方。想过这个关很容易绕就完事了,以明代代航运技术绕这个关根本不费吹灰之力,无非是害怕被这个关隘的驻军偷袭。

其次,对于满清来说想进入中原山海关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个误区就是清朝捡漏,稍微了解点历史的都知道大明百分之八十的精锐都是在辽东被清军消灭掉,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明朝最后无力平复内乱。山海关对于满清而且只是一个最近的选择,而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为什么清朝选择打山海关?其实这里的驻军是明朝在辽东最多的,起初并不是为了预防清军而是为了防朝鲜的,清朝攻取这里无非是怕仅供的时候被山海关的驻军绕后。而且清朝实际上曾经也尝试过从其他关隘入关。

山海关对明朝对李自成都不重要,吴三桂对他才重要

其实山海关对谁都不重要,李自成也从未打败过吴三桂,是吴三桂打败了李自成。整个山海关里面最有价值的就是吴三桂,所谓的5万精兵对于满清对于李自成都是自身的隐患,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五万人到底有多少人是怀着异心的。倒是吴三桂很有利用价值一来给他高官厚禄可以笼络人心,二来吴三桂的军事才能可比这五万精兵有用多了。

清军久攻不下是不存在的,只是山海关没那么重要,清军在意的只有山海关驻军的威胁,想要入关可不止有山海关这条路,在这里投入大量的兵力是想消灭这边的驻军而不是真的想入关,要知道早在袁崇焕在的时候清军就曾经绕关到北京城过。


苟或


事实上吴三桂守山海关,并没有很多年,也就是1642年到1644年这两年,而且吴三桂的前沿阵地在宁远城,山海关作为大后方,已经很久没有受到战火的侵袭了。

在1642年明清松锦大战结束后,明军全线溃败,只有吴三桂带着近2.7万的残军慌张的逃到了宁远,准备依托宁远高大的城墙和威力强大的西洋加农炮抵抗清军的追击。然而大获全胜的皇太极并没有乘胜追击,一方面是皇太极已经出现病恙,不适合继续指挥军队出战;另一方面,持续了近三年的松锦大战,对清军的消耗也是不小,虽然明史、满文老档和清史稿对于这次战争清军的损失并没有提到,但是从明实录的反映来看,清军此前的八旗兵力在14万左右,其中满八旗差不多有10万,而清军入关时,入关八旗军总数12万(当时关外清军一共20万),其中其中满军不过7万,汉军2.6万,蒙军2.4万。也就是说,松锦一战后,清军满八旗损失了至少近万,蒙汉不可估计,因为入关之前满洲没有绿营军,固松锦之战俘虏的明军除了充军便是当农民或者成了奴隶(为了防止蒙汉作乱,这两旗分别总人数不得超过三万)。在松锦大战之后,清军没有南下,而是选择北上征服黑龙江,并将索伦部和达翰尔人收并入军,来补充损失的兵员,也就是说满八旗在此次战役中的损失绝不止3万。



在1643年,多尔衮尝试领兵进攻宁远,时大清一共发兵6万,而吴三桂通过扩招,又将军队增添至5万人不到。这次的宁远大捷如同17年前的那次一样,明军凭借城坚炮重又一次的击退了清军,而多尔衮也意识到大清元气尚未恢复,而且新扩充的军队还不适于作战。


再说山海关大战时,李自成有军队十万多,吴三桂不到五万,其中真正能打的只有那2万精锐,而且此时的李自成也有红衣大炮的加持,将山海关的城防视为无物,一通交火后,吴三桂的关宁军差不多就只剩下一半了,而李自成的兵力优势愈发的凸显,所以没有清军的帮助,吴三桂打死也干不过李自成了。

事实上1644年的清军元气基本恢复,所以多尔衮才会有南下抢劫的动作,只是没想到,困扰了大清多年的辽东军阀因为快被李自成拔了这个事件给了多尔衮无限发挥的机会,让大清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统一天下的路线中去。


火器工坊


李自成出征山海关,带了多少人?大约六万。吴三桂有多少人?关宁铁骑约有二三万人。凭关宁兵的战斗力,可以阻清兵于关外,何以差点败给了李自成?问题来了!

有人说:山海关要塞是对北的,因此能阻当清兵,但李自成从关内方向攻击,吴兵就守不住了。是不是呢?我认为:非也!

若这一论点成立,山海关早被清兵攻下了!因为清兵好几次绕道喜峰口进关,直抵北京,完全也可以从关内攻击山海关的!

那么,为什么三万关宁兵打不过六万闯兵呢?原因就是关宁兵与清兵血战多年,一听说吴三桂要降清,思想上一下子扭不过弯来!他们不甘心当汉奸,又不敢公开反抗吴三桂,就在战斗中不肯尽全力了。这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有依椐的:在争夺两个堡垒时,有一部份吴兵竟向闯兵投降了,这在关宁战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否则,以三万关宁兵的战力,可以完胜六万闯兵!

后来滿兵及时加入,扭转了局面,关宁兵见木已成舟,也只好接受既成事实,带头西追闯兵,节节取胜,再没有打过败仗了。


大华273557151


吴三桂守山海关时,背后依靠的是强大的明朝,吴三桂只是在前线罢了。清军跟明朝的实力在那摆着呢,不可比。所以吴三桂守山海关,清军多年无法攻克,实力使然。

李自成攻克北京后,明朝已经灭亡了,吴三桂成为一个亡国的孤旅,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如果处理不好,会受到李自成与清军的两面夹击,遭受灭亡的命运。李自成的兵力强大,几十万农民军几乎是吴三桂军的十倍以上。所以凭实力,吴三桂是无法战胜李自成的,何况他还有清军的后顾之忧。吴三桂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降李,要么降清,才能保住自己。本来吴三桂打算投降李自成的,但李自成杀了吴三桂的父亲,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才逼反了吴三桂,迫使吴三桂投降了清军。如果没有清军的支持,李自成战败吴三桂,是很有希望的。但吴三桂与清军合兵,李自成就不是对手了。毕竟农民军的战术素质跟清军不在一个层量级上。


陆弃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清军无法攻克的是整条关宁锦防线。山海关距宁远之间是300多里的路程,而锦州又是宁远的卫城,清军攻不下锦州,对山海关只能是望关兴叹。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兵败身亡。第二年春天,黄太极卷土重来,在锦州与宁远之间转战一个多月,结果死伤无数,无奈退回沈阳。
(多尔衮)

那么,之所以李自成能够打败吴三桂就很好理解了。

一、李自成占据兵力上的优势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不足5万,李自成号称有20万的大顺军,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但是李自成此次出战志在必得,肯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在兵力上对吴三桂有压倒性的优势。

二、吴三桂战略位置处于劣势

清军攻打山海关是由外往内打,明军以逸待劳,凭坚城大炮据守,清军的野战部队发挥不出优势,所以胜算的机率很小。李自成则是从关内往关外打,直接围攻山海关,而吴三桂的后方是空虚的,宁锦防线没有一兵一卒。而多尔衮的大军已经接近山海关,虽然吴三桂主动请降多尔衮,但是多尔衮并没有明确的表态。所以,吴三桂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只能示好多尔衮,突围李自成。此时考验吴三桂的不仅仅是战斗力,还有心里承受力。


三、李自成排兵布阵上优势

李自成把大军分成三路部署:左路驻扎在山海关西北的一片石,中路在山海关的正前方石河横向列阵,右路直接攻打山海关。所以吴三桂被三路大军合围,插翅难飞,几经突围,损兵折将。

李自成是在1644年的四月二十一日正式和吴三桂交战,到第二天的傍晚,吴三桂军队已经是精疲力竭,被李自成消灭只在顷刻之间。这时候,观望了两天的多尔衮的骑兵突然杀出,李自成猝不及防,被养精蓄锐的清军一举攻破。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公元1644年春天。在山海关暴发了一场足意改变中国历史的大战,这场大战是当时中国最强悍的部队之间的生死决斗。李自成的六万农民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吴三桂的三万关宁铁蹄。是抗清的劲旅。是明朝最后的保障。多尔衮的满清八大旗更是难逢对手。这三支战力暴表的队伍碰到一起。使乾坤大挪移。中原易主。华夏三百年无复华夏衣冠。江山易主?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到了什么程度?曾参加这场战斗的当地乡绅余一元在他的石河西义冢记中说。暴骨盈野三年收之未尽也?在清军营中的朝鲜人记载,当天傍晚战场皆空,积尸相枕于旷野之间。贼从城东海边而走。为追兵所掩,溺水死者不可胜数。还有诗曰至今沙上留残血。夜夜青鳞照绿苔。这场改变中国命运三百年的山海关大战是怎样发生的?吴三桂真是冲发一怒为红颜的汉奸吗?要说吴三桂真的是当初铁了心要当汉奸。我看未必。吴三桂本是少年英雄。想当年为救陷入皇太极十多万人马中的父亲。只率二十余骑冲入敌阵中。以万夫莫当之勇救出父亲。皇太极十分喜爱他曾说。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但吴三桂毕竟是热血的爱国青年。他与青军作战无数次。明军和清军作战的战场上几乎都有他和关宁铁蹄的身影。在崇祯上吊自杀后。吴三桂拒绝了多次劝降他的清军。而是投奔了李自成。但李自成忌惮吴三桂。约束手下不严。至使吴三桂的爱妾被抢。吴三桂大怒抄刀断案曰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于是写信多尔衮借清兵报夺妻之恨。于是在山海关外爆发了山海关之战。李自成亲统六万兵马于吴三桂展开生死狙击。李自成可谓奇才。多年的军旅生涯是他独创了一种阵法明史有过这样的记载。临阵,列马三万,名三拄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败则诱敌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李自成简直就是中国的汉尼拔战法和汉尼拔惊人的一致这样的战阵需要极强的战场控制能力和极高的个人威望。李自成是具备这两点的。当战争打响后战场上炮声如雷。箭发如雨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冲进李自成的三面墙。成败在此一举。双方都使出浑身的解数。拼命的杀。玩命的杀。这场惨烈的博杀一直从早上杀到午后。李自成三面墙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关宁铁骑眼看不支。多尔衮的满清八旗突然杀出。李自成望天兴叹到三桂真携北兵来也。二话不说。打马立开战场。农民军没有了指挥官。一败涂地。清兵借吴三桂之手白捡了一个江山。吴三桂也被牢牢的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约定9521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庆、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吴三桂在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

在镇守三海关期间,吴三桂面对清军的攻势,已经开始动摇,频频与清军接触,之所以没有投降,是因为崇祯皇帝还在位,对吴三桂非常倚重,且吴三桂的家人都在北京。

不久后,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吴三桂开始两头投机,一边积极与清军多尔衮接触,一边与李自成接触,已经失去战心。面对李自成军队时,还想通过投降谈判来拖延,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因此刚一接战,就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多尔衮乘机抓住时机,与吴三桂联合,让李自成军队大败。





安定郡潜夫


吴三桂当时在山海关,处境极为尴尬,做为明朝正统官僚、一方大员,在蒙古、后金、明朝交汇的重地,经历了关宁铁骑的成长发展,关外防御系统的建立,杀过贼、剿过匪,去过金銮殿、见识过官场争斗,同时有了自己的军事理念,人生信条。然而正是在明朝风雨飘摇之际,不得不让他做出新的选择。先是受大顺攻击北京,奉命回京勤王,将宁远城老少带出,为了防止清军占领宁远做为城池,一把火把宁远城烧了,也算是断了自己的后路。勤王路上,崇祯上吊,朝纲无存,被迫重返山海关。李自成统治的失控,造成打得天下做不得天下,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分庭抗礼,刘宗敏等亡命之徒过够了刀头舔血、四处逃难的生活,见到真正的富景繁华,潜意识的仇富与身份转型变化为强权与血腥,一场不可控的危机爆发。明朝官员原看崇祯的皇权不行,结果发现来了一拨强权的暴民,大顺不能因明朝皇帝死亡而停兵戈、行政令,而是将分封硬生生变为劫掠,接手政权不能顺利执掌政权,投顺的抄的抄、杀的杀,到了征讨的时候,又出现不服调派。北京城的官吏跑不出来,受了,然而在边城手握重兵的却有分析能力。这样的政权去投诚,别说做官,保命都难。气节上,最后的依托,皇帝没了,投诚的对象是被打服多次却利用狡猾和投机,反了降、降了反的原被裁员的招待所公职人员,在情感上让一步步接受正统管理、立了无数军功、才能统辖一方的大员无法接受,从道义上也看清自己归降,手底下士兵及屯边百姓,不会有好日子过。李自成原本也可以等,可他也看出占了北京,不是确立政权稳定,而是陷入权利内耗,手底下的人没战争,就会起内讧。张献忠在那边远远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稍有差池,陕北也保不住,自己再不做点啥恐怕也被底下人黑了。学明朝把政权的实际统治控制在长城一线,分封几个王,再慢慢修理,不失为一招缓解矛盾的办法。但想得挺好,可自己能控制的资金也没多少,都均分了,想招降吴三桂,结果手底下人把人爹一顿暴揍,陈媛媛就不说了,这样吴三桂就是投诚了能干得过刘宗敏?接下来西面对付张献忠、南面看着南明、北面防着蒙古、东边对抗着后金,这样没有一点政治基础、纯属利用天灾人祸的巧合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吴三桂这种过惯了秩序内生存、经历过大场面、一直处理边界危机的人物面前可能得到认同感吗?而吴三桂面临的也比较棘手,几万人正赶上三月青黄不接的季节,那面是一片冻土,原来防着后金好赖有明朝的军饷,现在明朝崇祯吊死了,南明更别指望。面对着东边后金也没粮食,蒙古的沙漠过都过不去,抢都没地抢。这会好几万面临生存选择的人,把宝全压他身上了。好在真打假打和后金还有几分交往,祖大寿又是他舅舅,关宁铁骑战斗力还爆表,打过李自成也许还能和南明重整江山,后金当时也是半斤八两,存在谈判联盟的可能,毕竟人家也是为口吃的才进行的劫掠,当时发动全线战争也费劲。于是干吧,宁远没了,可李自成却不知道,还在一片石腾出兵力去劫退路,自己拉着刘宗敏一起上手,不拉着那哥们兴许背后给他一刀。于是没有攻城器材的武装力量发动了人海战术,而擅长防守的吴三桂也只能靠个人魅力来组织防御,没法出去打。海、开阔地、山都让穿铠甲的、穿破烂衣服的、喝大了的、拿着要饭碗打狗棍的形形色色的人封了或者说是堵满了,后面是后金的实际统治区,估计僵持一阵和国民党守长春差不多。后金也挺够意思,拿着板砖在那等着,不一定拍谁,所有的路都被封死了,吴三桂没有选择。以后说以后的,先把眼前的事解决了,先是对后金示好,不行联盟,再不行归顺,这也为以后康熙那会亲戚反目,埋下了伏笔。后金的介入也是在临界点,清朝的建立同样具有巧合性。李闯这个神级人物跑了,顺手把吴襄剁了,吴三桂一路追,什么屯田啊、建设啊、发展经济啊、那是后金的事。直到云南稳定了,他才发点小财,G D P比大清增长要快,才显示出科班出身的水平。所有的战争都是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战争,气节看你有多大责任和什么样的机会。陆秀夫背着个小孩跳了海,因为他有机会,而吴三桂这一路打打杀杀弄得和秦桧差不多。不是给谁洗白,有些时候许多人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既然巧合变成了必然,也就有了功过是非。宁远城不是太高,山海关也不是太险。和后金的战争大多是一触即离,没打过什么大纵深,毕竟农耕时期东北就是苦寒之地,后金和靠辽人守辽土的明军都没啥积蓄,打不起。李闯到了江南頹丧的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因为那里的富庶有条件进行有组织的反抗,个人的生命财产保护其实和山海关一样,只不过吴三桂是一个政权的代理者的选择,而不是个人生死的气节。





莫为清风惹浮尘


实际上,清军并没有真正攻击过山海关,原因很简单,因为没必要。对于清军来说,入关就好比伐大树一样,一点一点的砍才行,所以清朝在入关前,一直奉行消耗明朝有生力量的玩法,等到时机成熟再大举入关。

应该说这一套战略是很有效的,清朝在入关前至少消灭了三十万明军,其中不乏精锐部队,尤其是在松锦大战后明朝仅剩的精锐部队被清军消灭干净,清朝入关只是时间问题;同时,清军在入关前五次破关,掠夺了大量的财物以及人口,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实力。所以,崇祯自挂东南枝后,明朝可以用无政府来形容,对于清朝来说,这是代价最小的时机。

至于山海关大战,吴三桂部大约四万人,李自成部有十余万。不过按照李自成的玩法,李部精锐为反了水的明朝西北边军,战术和吴部大致相同,这部分李自成轻易不会动,因为李自成还有大量的炮灰,所以李自成通过炮灰消耗了吴部的有生力量。对于吴三桂来说,他没李自成那么多的炮灰,时间长了对他不利,因为李自成的精锐部队还没怎么动,如果被消耗差不多了,那么李部的精锐部队压上来,他只有等死的份。

作为一个军阀,权衡利弊是必备技能。对于多尔衮来说,能走山海关他就没必要绕道,而吴三桂投降并打开山海关这么大的一份大礼,多尔衮怎么也要给与丰厚的回报。而且在吴三桂看来,他知道明军的斤两,李自成人再多对于清军来说也是送人头,既如此,他还不如跟着清军打顺风仗。所以,吴三桂开关投降是水到渠成的。

在确定吴三桂剃发归顺之后,提前赶到的清军骑兵开始入关。有人可能会问清军步兵和炮兵哪去了,其实很有意思不,清初八旗步兵尤其是精锐步兵大多是下马步兵,可以跟着骑兵机动;而炮兵和辎重确实落在后面了,因为这些玩意过于笨重,所以只能骑兵和下马步兵找赶赴战场。

但是多尔衮还是不放心,因为他知道吴三桂就是一个军阀,要是这货没有诚意咋办?所以多尔衮就让吴三桂出阵,他领着八旗大军先观战再说;而吴三桂也知道多尔衮的心思,他也需要在新主子面前表现一番,所以吴三桂打的十分卖力。所以,吴三桂纳了投名状,以及双方消耗巨大的情况下,多尔衮命令手下的四万骑兵发起了冲锋。

骑兵冲锋的场面万马奔腾,对步兵是心理的震撼,尤其是清军当中人马具甲的重骑兵冲锋更是足够击垮已经疲惫不堪的李自成部的心理防线了。一片石大战,足够让李自成心疼了,他心疼的不是损失了多少炮灰,而是他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他失去了和清军叫板的资本,最终被一锄头刨死。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第一山海关是不是清军必须攻克才能进入关内?山海关一直没被清军攻克是事实,这不能说吴三桂多厉害。因为吴三桂就那么点人,如果清军想拿下山海关,就是用人往上堆吴三桂也顶不住;清军之所以不拿下山海关是因为没必要拿下,当清军打到山海关的时候一定会有这两个打算:看山海关的确是很坚固,不好打,就是打下来也损失不少兵力;第二个打算是山海关的战略价值已经没有了,打不打无所谓(也就是有了打下山海关的替代方案)。我们要知道,清军打山海关的目的是什么,不可能是打着玩或者单纯炫耀武力的,清军打明朝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清军六次入关哪次不占了好多明朝的地方,但抢劫破坏完直接放弃,清军这样不断消耗明军可以调动的资源,焦土策略执行的出神入化)肯定还有战略目的,如果这时清军有其他途径可以达到同样的战略目的何必花大代价打下山海关,凑巧的是清军就有这样的选择,长城防线那么长,辽西走廊是很好走,但太行山脉也有不少平坦谷地可供军队通过也就是由塞外进入关内,这样同样不需要过山海关。清军在面临山海关的时候已经掌握了红衣大炮等热武器,清军找个明军防守薄弱的关口轰上它一天两天的,这比打山海关成本小的多。事实上清军早就这么干了,清军六次入关哪一次过山海关了?都没过辽西走廊,都是绕过辽西走廊从他西面过的。清军最后入关跟农民军决战最初都没走辽西走廊,军队都出发了才传来吴三桂投降的消息,走山海关比走西面更容易些,恰好农民军主力就在山海关附近,多尔衮这才决定改走山海关与农民军决战。当初的宁远城、山海关依然在明军手里皇太极不依然在北京城下晃悠了一圈,清军绕过山海关进入关内,顿时清军就把山海关的战略价值给废了。需要加强的是长城防线而不是某一点。清军不打山海关而打别的地方,他们知道明军重点防守辽西走廊,因为明廷认为清军入关一定会走辽西走廊(这是最大的误判),所以把防守清军的主力放在了辽西走廊。但清军没有按照明军的套路出牌。作为军事家的清军领导人极具有战略眼光不会去花大力气去打没有多大价值的山海关的,留着山海关只会占用明军兵力分担自己的军事压力,清军好安心打别的据点,所以是清军目的不在于必须攻下山海关,而是不想打山海关,或者没必要。但我们得不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真正阻挡了清军的结论,是山海关的战略价值存在与否决定吴三桂是否都被清军灭了。

第二个疑问,李自成为什么可以快要灭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而跟清军一交手就被打的打败?这是非常稀罕的;

这要说李自成的农民军的特点了,农民军本来就是种地的,没有系统的军事训练,将领也不都具备领导才能,跟明军打仗基本就类似于群殴,以人数优势取胜,跟那些经过系统训练的明军还有清军相比,不在一个层级上。明末三股势力战力应该是这样的:清军〉明军〉农民军,李自成打吴三桂可以占人数优势,主要是军队人数是吴三桂的好几倍,就是吴三桂的军队再厉害,也是抵挡不住一波又一波的攻击的,可是吴三桂降清后清军出现在关宁军背后情况就变了,要知道李自成军队人数不比清军人数少,也就是在人数上没有劣势。但是单兵作战能力、将领指挥才能和军队实战经验获取能力等都有个明显对比,不需要多么激烈的拉锯战,清军轻而易举打败农民军。如果李自成没有人数优势吴三桂也可能打不过,这不是小看李自成,是农民军壮大的环境决定他的命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