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孝”和古代的“孝”,有什麼區別?古代的孝道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金旭濤


這個命題真的好大感覺可以說幾天幾夜啊

古代的孝 主要是孝順,主要體現在順,就是要順從父母長輩。因為古代社會發展的緩慢,老一輩的經驗年輕人都能用的上,也可以讓年輕人少走彎路。

但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了,一不小心自己都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又怎麼指望父母的經驗在現在適用呢。所以根據社會的發展速度來看,光是順從,挺父母的,可能會有一些限制的。

我覺得現在的孝順是不頂撞,心裡有父母,多陪陪父母,讓父母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以上觀點說的不全面,就想到這,也代表我自己的觀點,不喜勿噴,歡迎交流。


蔡金明


根據多年對國學的學習和了解,古代的孝和現代的孝表面上略有不同,然而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而古代的孝方面,有一點是非常值得現代人學習的。

先說說古代的“孝”

如果以儒家來講,孔子的《孝經》詳細記述了古代的孝。孝經裡面說記述的古代的孝,主要分成幾類:天子的孝,諸侯的孝,卿大夫的孝,士的孝,普通人的孝。


簡要概括來說,從普通人到天子,位置越高,孝的範圍就越大。普通人只需要對自己父母行孝,而到了天子,則需要對天下人行孝,正如經文“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天子愛敬自己的父母,推己及人,也要善待其他人,以德行教化天下,這就是天子的孝。其他,諸侯、卿大夫、士等類似,職位越高,職責越大。

這就是傳統文化所說的禮教,現代人理解得有些偏差。那主要是因為失去了平常心,在讀經典時,已經帶了“有色眼鏡”,讀出來的理解自然有偏差。傳統文化所說的禮教,是從上而下,地位越高,要求越高,責任越大。

但如果回來總結中國的孝,在古代也就是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天下。


再說現代人的孝:

五四運動以來,在教育整體上,人們已經把這些古代經典擱置在一旁了。不過,在國人的孝,整體水平比過去要下滑很多,很多人已經不懂得孝順父母了。但基本的文化還是存在的,那就是“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天下”。

現在也還是很多人孝敬父母的。也存在著大孝孝天下。從抗日戰爭以來,多少為了國人有和平安樂的日子而付出所有,並且把自家的小孝也擱置在一邊了。現在也是,比如邊關戰士、國防科工人員、國家某些崗位的人員、社會上各個階層等等,都有為人民默默付出的。不然,中國也不可能那麼快崛起。倘若國家不能自衛,談何自己家裡的小孝。


古代和現代的孝的差異:

古代父母去世,在守孝的時間上要比現在長的多。在祭祀等禮節上也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這是正常的,時代在變,外表的禮儀上並不重要。守孝形式的長短上,也不重要。關鍵是心裡,心裡是否真有對父母的愛敬,對父母的感恩。誰有孝,誰無孝,不必管別人,都是自己的事情。

當然現代社會也和以前不一樣,時局所迫、時代節奏緊張,不可能像古代那樣守孝。但是現代人,在對孝方面,還是整體下滑許多。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薄許多,這裡面也有時代的因素,現代和古代相比,就是緊張、高節奏和放鬆、慢節奏。


我們所要跟古代的孝學習的方面

儀式毫不重要,關鍵是在心,心裡是否懂得感恩,懂得感恩就會有愛敬。古代人懂得感恩天地,感恩父母,而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感恩。這是文化上,最大的缺失。

其他還要學習的方面,我也想不出了,懂得感恩,基本上,孝是很容易做到的了。


曉一國學


瀉藥💊。這個沒必要花很大的筆墨,因為沒個幾萬字說明不了問題。筆者認為,古代的“孝”遵從父母,無論對錯。現代的“孝”,理解父母,並且常回家看看。


圖圖說歷史醬


古代守孝三年,以孝為大,現在,哎,,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