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人,都是覺察情緒的高手

說到高情商,我們會下意識的認為所謂高情商就是會說話,用俗一點兒的話說,就是會耍嘴皮子,嘴巴很甜,說的話讓人舒服。

如果以這樣單一的方式去理解情商,那麼這世界上油嘴滑舌的人,豈不是都是高情商的人了?

《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這本書就對“情商”這個概念給出了不一樣的解釋。

這本書可以說是情商領域的教科書,因為“情商”這個概念就是這本書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提出來的。

丹尼爾·戈爾曼可是心理學領域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他不僅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還多次榮獲美國心理學協會的最高榮譽獎和終身成就獎。

正是因為他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情商這個概念,才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情商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也被譽為“情商之父”。


高情商的人,都是覺察情緒的高手


既然是情商領域的鼻祖級人物,那麼丹尼爾·戈爾曼認為什麼才是高情商呢?

他認為情商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分別是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緒的能力,自我控制、自我激勵的能力,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以及管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簡單歸納一下就是五個要點,認識自己,管理自己,激勵自己,理解他人,管理他人。

高情商的人首先要有敏銳的自我意識,也就是當情緒來的時候,他們很快就能意識到情緒的存在,而不是陷入情緒的漩渦不自知,被情緒耍的團團轉,甚至成為情緒的奴隸。

這裡說的自我意識,主要是指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也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

自我意識是情緒管理的基礎,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情緒有一個恰當的反應,首先要看到它,你都看不見它,又怎麼能夠管理它呢?


高情商的人,都是覺察情緒的高手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一個高情商的人,很少會迷失在自己的情緒裡,他們也不需要通過第三方的提醒來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他們自己就是旁觀者,就是“第三者”。

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旁觀者”、“第三者”稱為“第二個自我”。

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無意識的自我,一個是有意識的自我,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無意識地做著各種各樣的事情,這個無意識的自我更多的是一個受本能驅動的單純的執行者。

“第二個自我”不一樣,它會思考,為什麼我要這樣做?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我這樣做的感受如何?我這麼做開心嗎?

情商高的人的“第二個自我”要比情商低的人更加敏銳,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及早地意識到當時所處的情緒狀況。

作者在書裡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

一個武士向一位得道禪師取經,他問禪師什麼是極樂世界,什麼是地獄?

禪師說了一句貶損他的話,武士聽了之後,極其憤怒,立即拔出寶劍,想要殺了禪師。

禪師說,這就是地獄。

原來禪師認為的“地獄”是,一個人情緒氾濫卻不自知,這個人就已經遊走在了地獄的邊緣,因為你不知道他將會做出什麼可怕的事情出來。

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裡說,人在很多情況下都是非理性的,都是通過直覺和本能來應對這個世界,而情緒其實就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反應。

情緒一旦產生,它就像一個黑洞,你會不由自主地被它所牽引、所影響、所馴服,事實也證明,我們總是會在情緒的引導下,做出很多讓人後悔的非理性的事情出來。

在我們還沒有墜入情緒的深淵之前,自我意識就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一個人啟動了自我意識,就意味著他啟動了大腦的理性系統,一旦理性開始運作,情緒本能的衝擊力就會減弱。

自我意識是人類的優勢。像人工智能雖然十分強大,但是它卻沒有自我意識,它只知道不停的去執行命令,但是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也有自我意識了,那麼它對人類就真的是一種威脅了。


高情商的人,都是覺察情緒的高手


能夠及時地啟動第二個自我還不夠,想要真正做好情緒管理,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關鍵還在於能夠抑制衝動。

發洩情緒很容易,但知道自己有了情緒,剋制自己不被情緒影響,真的需要功力。

這個功力,說白了,就說自制力。那自制力的關鍵是什麼呢?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這個詞,其實來自於一個心理學實驗。

實驗是這樣的,研究人員讓一群小孩呆在一個房間,每個孩子的桌上放著一粒棉花糖,如果在15分鐘內,他們能夠忍住不吃這顆糖,他們就會被獎勵多獲得一顆糖。

孩子們需要在眼前利益和未來利益之間做出一個抉擇。

如果選擇順從本能的誘惑,吃掉這顆糖,那麼15分鐘之後,他們眼前的糖吃完了,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沒有吃掉糖的孩子們開心的吃著兩顆糖。

情緒管理也是一樣的,明知道自己的情緒是不好的、不對的、是有害的,但是很多人就是過不去那個坎,就是抑制不住那個衝動,就是想要發洩,這就是情商高的人和情商低的人的區別,而這種區別體現的是這兩種人對情緒的認知習慣。

這種認知習慣就是,在那些看似難以控制的情緒面前,情商高的人會不斷告訴自己和說服自己,先緩一緩、先等一等、先放一放、先停一停,比如先抽根菸,先喝杯水,先打個電話,先出去走一圈,然後再來重新面對這件事情,這個時候還會不會跟先前一樣,會有同樣的情緒反應呢?

延遲滿足的這個過程,它的意義其實就在於提供情緒緩衝的時間,在這個緩衝的過程當中,退居幕後的理性開始逐步浮出水面。

如果這個緩衝的時間足夠長,等到理性從大腦的配角成為正式的主角之後,那麼被本能和感性支配的情緒就會慢慢的平和下來。


高情商的人,都是覺察情緒的高手


一個人有了敏銳的自我意識,也能夠延遲滿足、抑制衝動,基本上就能夠做好自己的這一部分,也就是能夠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但是我們還需要跟別人打交道,所以我們還要懂得理解他人。

關於理解他人,作者提到了一個關鍵詞,就是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

同理心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感同身受的去理解他人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它需要投入;而同情心不一樣,他並不需要讓自己完全投入,他只是為對方的遭遇感到惋惜,出於善良去關懷他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拿抑鬱症患者來說,我們大多數人對抑鬱患者有的是同情心而不是同理心。

我們同情抑鬱症患者的遭遇,但是我們並不一定能夠理解他們的痛苦,所以雖然我們帶著善意跟患有抑鬱症的朋友說,“不要擔心,一切都會好的,你要振作起來,你要樂觀一點,你要想開一點”,但實際上這些話可能對抑鬱症患者沒有太多幫助,反而他會覺得,你不是那個真正能夠理解他的人。

我們都喜歡跟自己相近的人做朋友,同理心高的人,他就像對方心裡的一個小蠕蟲,能夠跟別人站在同一個陣線上,他能夠讓別人覺得“你真的懂我”。

在這個世界上,朋友很多,但能夠真正理解我們的人真的很少,這或許就是情商高的人受歡迎的一個原因。

我覺得,同理心的高低,其實代表了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力的高低。它需要這個人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敏感的心智,開放的思維;相反,那些越是固執己見、越是片面狹隘、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的人,他的同理心就很難得到拓展。

當然也有心理學家指出,同理心雖然是一個好東西,但是它很消耗人的情感能量,為了確保不被累的筋疲力盡,高情商人士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可能需要經常切換。

如果一個人既能夠管理好自己,又能夠很好地理解他人,那麼無疑這個人在人際關係上肯定不會差到哪裡去。

作者在這本書裡指出,人們活得不開心、職場上得不到晉升,其實都跟一個人能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有關。

很多公司的優秀員工和優秀管理者,他們的核心優勢並不是在專業技能上,而是在領導力、驅動力、自信心和感召力等方面,而這些方面都體現的是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的個人魅力。

在婚戀關係和親子教育中也是一樣,因為如何處理矛盾和衝突,也是情商的範疇,正因為,人際關係對人的事業發展、對人的幸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作者在這本書的副標題裡就提出了一個醒目的觀點——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我覺得一個人的情商和智商哪個比較重要,跟一個人的遺傳基因和後天環境哪個重要如出一轍。

沒有智商,哪來的情商;沒有情商,智商可能為零,所以都很重要,都是一個人身上不可分割的部分。

有人喜歡天才,但天才的情商大多都很低;有人羨慕高情商的人,羨慕他們總是能夠把情緒和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但也有人會說他們“假惺惺”,太過圓滑,太會“討好”他人,少了一點真性情。

情商並不僅僅是會說話,它的核心在於覺察情緒和掌控情緒的能力。情商的最高境界也許是,既能夠敏銳地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也能夠敏銳地覺察到他人的情緒;在不委屈自己,也不討好他人的情況下,還能夠把話說的“圓滑”、把事情做得妥帖,既解決了問題,還能撫平心情,讓人有一種“海闊天空”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