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現在的火箭是被無限換防體系生生拖垮的

這是一個小球時代!

帕特·萊利“五個鋒線球員”的理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德布歇爾、羅伯特·霍里、諾維茨基、巴蒂爾、邦納、迪奧......一代又一代“空間型四號位先驅”踏上了探索之路。在小牛、熱火、馬刺先後靠著射術、空間和傳切贏下總冠軍之後,史蒂夫·科爾大手一揮,身高1米98,打了兩年分衛、八年小前鋒的伊戈達拉臨危受命:替下博古特,伊戈達拉防內線,格林頂上五號位中鋒!

這是勇士打敗灰熊的一小步,也是NBA正式拉開小球時代的一大步。

鋒線球員頂上內線,在進攻端靠射術拉開空間,在防守端靠堅實的下盤和換防體系消耗對手。與此同時,傳統的大個球員也被迫走到三分線上,獨自接受外線對手們的軍訓。2016年站在三分線外換防庫裡的亞當斯、特里斯坦·湯普森、凱文·勒夫應該都很有發言權。


你相信嗎,現在的火箭是被無限換防體系生生拖垮的


所以現在想來,2016年季後賽的最終四強,有三支球隊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小球攻防的道路,由前輩們不斷摸索、再由勇士發揚光大的小球打法,在這一年正式接受最高水平最高強度的對抗檢驗。

是的,追求效率和空間的小球打法需要足夠的射程和速度,面對這種追求極致空間的戰術,“無限換防”自然就成了簡單有效的破解手段——換防直接破解了小球打法最核心的擋拆進攻體系,擋拆是為了製造防守漏洞,而換防則強行彌補了這一漏洞,將無往不利的擋拆、傳切、掩護、跑位通通化為烏有,把比賽強行拖入單挑、卡位、對抗、肉搏的上古泥潭。雖然很難看,但這確實是對付極致小球的最好方法。


你相信嗎,現在的火箭是被無限換防體系生生拖垮的


於是我們看到了2017-18賽季的火箭隊,這支以魔球理論為建隊理念的隊伍劍走偏鋒,招來了單挑能力最強的後場組合,配上一圈3D鋒線,再加上內線換防效率第一的卡佩拉,組成了理論上最強大的小球軍隊。他們用最簡單極致的攻防戰術(進攻就是擋拆突分單挑,防守就是無限換防)將勇士再次逼入絕境,德安東尼的八人輪換儼然十八羅漢,若不是保羅受傷,若不是火箭眾將連續投丟27記三分(連續投丟27記三分!這還是三分球聯盟第一的火箭嗎?),他們很可能就靠著這一把劍挑落總冠軍了。

但是,這裡面有幾個不容忽視的點。首先,保羅確實受傷了;其次,火箭球員確實連續投丟了27記三分;第三,本賽季保留了核心陣容的火箭,防守效率是聯盟倒數第六。而他們的換防核心卡佩拉甚至公開抱怨球隊打了太多次的換防:“防守持球人,我感覺我什麼也做不了”。

他上賽季就是這麼防的,為什麼到現在才抱怨?


你相信嗎,現在的火箭是被無限換防體系生生拖垮的


另一個數據:卡佩拉本賽季場均出戰34分鐘,而他上賽季的場均時間,只有27.5分鐘,就算打到季後賽,他的場均時間也只有30.6分鐘而已。

寫到現在,我可以不再賣關子了,保羅受傷的一部分原因,火箭眾將突然手冷的一部分原因,卡佩拉公開抱怨的原因,都可以歸結為一點:

無限換防太累了。

像卡佩拉這樣6尺10的傳統內線,站在籃下護框才是他們傳統意義上的本職工作,他們的身材本來就高大,移動所需的能量和消耗也比外線球員要多,如果讓他們站到外線防小個子的單打,那他們需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將身體調動到一個非常積極的狀態;他們必須快速移動、跟上小個子的步伐,一路從外線跟到內線;他們必須像外線球員那樣急停急起,還不能被投籃假動作晃飛了身形。

簡而言之一句話,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你相信嗎,現在的火箭是被無限換防體系生生拖垮的


內線球員有自己的打法習慣,他們的身體有自己的適應區,戰鬥機飛出了飛行包線就容易解體,球員長時間在適應區之外經受高強度的換防磨鍊,也很容易受傷。不只是中鋒換防後衛,後衛換防前鋒甚至是內線,同樣有這個問題——很簡單的邏輯,後衛換防其他位置,勢必要能扛住對手的碾壓,那像保羅這樣183的要怎麼扛?只能靠力量和體重,那麼力量和體重從哪裡來?會不會影響保羅的身體和打法?長時間和鋒線對手拼力量拼對抗,同時又要在進攻端玩單打(保羅上賽季場均單打5.6次,幾乎是他16-17賽季的兩倍),30多歲的保羅是否頂得住?

在這麼打了大半年之後,面對勇士這種高強度的對手,以36.7分鐘的場均時間拼到第六場,說他是積勞成疾也不為過。就像上賽季的巴特勒和16-17賽季倒在首輪的託尼·帕克一樣。

所以在如此疲敝的狀態下,那27連發投丟的三分,也有了比較合理的解釋。


你相信嗎,現在的火箭是被無限換防體系生生拖垮的


所以就算是每百回合淨勝對手44分的勇士”死亡五小“,整個常規賽一共也只打了172分鐘,就算除以50場,也只有不到4分鐘的場均時間。死亡五小,無限換防,這的確是勇士的殺招,但這個殺招太耗費精力,如果變成常規手段,那就失去了殺招的意義,甚至還會反噬自己。

另一方面,就算是鋒線球員多、換防資源充裕的凱爾特人、猛龍、雄鹿,他們也很少學習火箭,把無限換防變成常規套路。這就涉及到無限換防的另一個問題了:無限換防是在主動製造錯位,而錯位正是進攻方努力尋找的目標。

萊昂納德的擋拆就是尋找錯位的典型,在加時險勝勇士的比賽中,萊昂納德在瓊斯面前11投10中,而在杜蘭特面前則只有7投2中。這一回合的萊昂納德連續利用兩個掩護尋找機會,最終在布萊德索頭頂射進了兩分——你要如何防住比你高16釐米的對手的幹拔跳投?

在籃球賽場上,五釐米的身高差就能區別兩個位置,15磅的體重就是不一樣的世界,我們都說凱爾特人的杰倫·布朗、塔圖姆和海沃德可以換防多個位置,但他們全都頂不了真正的內線球員,凱爾特人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鋒線,只有霍福德和馬庫斯·莫里斯。而他們在面對後衛進攻的時候,又顯得那麼無助。霍福德當然能盯防後衛,但首先,這不是他的舒適區,其次,身為中鋒的他,腳步再快,也快不過比自己矮一個頭的後衛。

所以換防是一件風險很高的事情,因為籃球場上除了”空位“,還有”錯位“。這兩類都是進攻方在努力尋找的機會。而換防,等於是把這樣的機會拱手讓人,雙方就像在玩俄羅斯輪盤賭,賭對手會不會在這次錯位攻防中露出破綻。然而對於天生被動的防守方來說,這個賭局並不友好,錯位單挑尚且危機四伏,更不用說利用錯位吸引防守、製造更大的空位機會了。

而要做到”儘量不給對手錯位機會“,就必須像勇士和上賽季的火箭那樣,堆積足夠多的換防資源,但這樣的資源又太過匱乏,聯盟有幾個卡佩拉,有幾個塔克,又有幾個阿里扎呢?無限換防的配置太過奢侈,所以上賽季的火箭才那麼可遇不可求。

而真正強大的小球防守,在換防之外,還有積極而細密的協防、溝通,以及輪轉。

米德爾頓利用掩護換到了瓦蘭丘納斯,萊昂納德在第一時間並沒有換走,而是繼續遊弋在米德爾頓身邊,一是給他”包夾“的錯覺,二是封住他給到弧頂的傳球線路。直到萊昂納德確定米德爾頓要分球了,他才轉身回到弧頂。

緊接著,米德爾頓耍了個小心思,他假裝要分給另一側外線的布羅格登,這個舉動吸引了西亞卡姆的注意,但米德爾頓隨後立刻分給了籃下空位的字母哥。

看上去是個絕好的機會?西亞卡姆馬上反應了過來,迅速補到字母哥面前,等到字母哥拿到球的時候,前一秒還在高位的伊巴卡也回到籃下協防了——注意伊巴卡的走位,在萊昂納德回到弧頂之前,是伊巴卡在看守弱側的傳球線路,而在倫納德回到弧頂之後,伊巴卡就迅速回撤,往籃下協防了。


你相信嗎,現在的火箭是被無限換防體系生生拖垮的


短短3秒鐘,充滿了攻守雙方的博弈,鋒線資源充足的猛龍並沒有無腦換防,他們會仔細觀察對手的意圖和走位,會注意最遠端球員的站位,會在發現漏人之後,第一時間補位,並在隊友處於劣勢(籃下接球的字母哥殺傷力可想而知)的情況下,自覺上前協防。

這其中的交流溝通、防守意識、積極態度、細節處理,才是猛龍防守真正可怕的地方。這樣的細節存在於任何一支防守強隊之中,凱爾特人、勇士、爵士、灰熊,都是如此。從個人到團隊,他們會摳防守細節,會針對不同的對手做出不同的防守策略,會在場上及時交流溝通,能打出百分百的防守積極性。這樣的防守習慣並不好練,需要教練組的訓練規劃能力,乃至主教練的感召力——否則就像公牛一樣,多練了倆小時基礎課程,隊員就集體罷工了。

小球陣容的防守確實很強調換防,但比起換防,小球陣容更考驗快速的協防、輪轉,這其中的細節與針對策略、態度與執行力、體力與球員心態,對防守方來說都是極為嚴苛的考驗。

畢竟,就算實現了萊利”五個詹姆斯“的夢幻配置,也會遇到“五個鄧肯”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