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素來被稱為天府之國,為什麼有人說真正的天府之國在陝西呢?

叄捌陸旅獨立團李雲龍


天府之國,一指成都盆地(四川),二指關中平原(陝西)。

天府之國最初指的關中平原。

關中由於其地形關係,很早就被人稱為“天府”“地海”,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天府之國”一詞最早的出處在漢朝初年,劉邦向張良諮詢是否該定都關中時,張良答曰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關中的富裕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過記載了,尤其在秦王修建鄭國渠之後,關中平原旱澇保收,成為名副其實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戰國策》中也記載了蘇秦對關中的評價:“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些大概是關於“天府之國”最早的記錄了。

那為什麼天府之國又變成成都了?主要還是由於戰亂!

“天府之國”的名頭不僅帶給關中以富饒的土地,也帶來了無窮的戰亂,秦漢之際
關中平原原有的森林由於毀林開荒等原因急劇銳減,大量水土流失,不能與以前的繁華相比了。

其實有記錄的最早把成都盆地稱為“天府之國”的記載,是大名鼎鼎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在關中平原遭逢戰火的同時,地處秦嶺,大巴山的成都盆地由於地理位置因素,躲過了一次次戰亂得以保持高度的生產力,於是慢慢的“天府之國”變成了成都平原。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天府之國就是陝西,四川只是借陝西天府之國打出知名度。四川最多也就是天府二號。



東土大唐aa


事實上,關中平原在歷史上,從無記載稱為“天府之國”。

所謂"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土",乃出自西漢初年,劉邦帳下,留侯張良所言。

那麼這句話中,幾個地名究竟對應哪裡呢?

1、“崤函”對應:崤指崤山,函指函谷關;

2、“隴蜀”對應:隴即指今甘肅地區,蜀即指今四川地區;

3、“金城千里,天府之土”對應,那麼,西漢初年,“金城”與“天府”,究竟是指哪裡呢?

答案是:西漢初年,設金城郡,治所即今甘肅蘭州。

蘭州黃河渡口黃土高原,早已不屬於西安關中平原,距離西安一千公里有餘,高鐵也要跑三個半小時。

既然“天府”與“金城”對應,那麼顯然也不在關中平原。

那麼“天府”在哪,張良認為能與甘肅(隴)的治所蘭州(金城郡)對應呢?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四川(蜀)的治所——成都(天府)。

希望某些人能吸取“正龍拍虎”、“西安肉靈芝太歲”事件的教訓,凡事不要想當然,更不要編造歷史。


用戶67724358697


河南網友既然想挑撥陝西和四川,目的我就不解釋了,估計大家明白河南網友想怎麼樣,四川是天府之國不假,陝西古代也是天府之國,史實就是史實,看圖吧。











親爹親爹


提問題者:有民族大團結分裂動作,河南省名聲掃地




夢璐隨緣


有人說天府之國在陝西並不是無稽之談,相反,有著確之鑿鑿的出處。

《戰國策·秦策》記載,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的一段話:“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這是記載的最早將關中平原比喻為天府之國,那時鄭國渠的修建使得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滋養萬物,但是將天府之國四個字以詞組形式出現是在漢初。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從此,天府之國一詞開始沿用,自此至唐朝中期,天府之國一直說的是關中平原,這一名稱的使用足足有千年之久。

當然,自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也成為沃野之地,成都平原遠比關中平原遼闊,加之較少受到戰火蔓延,此時的成都平原已經超過關中平原,成為糧食主產區。

而後,李白的一句詩“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間得及此間無”雖然此詩全局並未出現天府之國的字眼,但是將成都平原的富饒展現了出來,最後一句是亮點,頗有你該讓位於我的意味。

自此以後,史書文獻出現的天府之國一詞就多指成都平原。

時至今日,大家潛意識也會認為天府之國說的就是成都平原,這已經成為成都平原的專屬,關中平原也不再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如今提起關中平原更願意用八百里秦川來代表!

綜上所述,天府之國借指關中平原千年之久,說曾經的天府之國在陝西並不為過,但如果說現在在陝西既體現出無知也落得個拉地域仇恨的嫌疑。





軒轅逍遙


成都平原、關中平原在秦朝時期先後都建設成了天府之國,之後兩地都以水利發達、農產豐富成為中國的兩塊天府之國。因為關中平原在宋朝之前一直都是帝王之都,又靠近中原地區,因此關中平原名聲遠遠大於成都平原。唐朝中期以後成都平原的發展速度超過關中平原,因此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國名聲傳播海內,關中平原則有點默默無聲了。實則成都平原、關中平原都可以稱為天府之國,皆是形勝之地,皆有千里沃野。

秦惠文王時,秦王嬴駟採用上將軍司馬錯的建議,發兵攻滅巴蜀二國,從此巴蜀納入秦國治下。丞相張儀在今天的重慶朝天門築城邑,開始開發巴蜀大地,不過因為路途遙遠,又有崇山峻嶺阻隔,開發程度並不高,巴蜀人民依然生活貧困,叛亂不斷。秦昭襄王晚期,秦國經過邯鄲之戰後開始閉關修養,恰好遇到蜀侯叛亂,於是秦昭襄王開始在巴蜀推廣郡縣制,真正治理巴蜀。

巴蜀之所以貧困紛爭,是因為岷江之水不受控制,使得成都平原旱澇不斷,無法發展農業。秦昭襄王委任水家名士李冰父子治蜀,秦國全力支持李冰修建都江堰。李冰父子受命治蜀,利用秦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巴蜀民眾的熱情建設,終於修成都江堰,將岷江之水變害為利!然後秦國在成都平原修建了大大小小數萬裡水渠,終於使得成都平原成為農業發達之地。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美譽最早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到唐朝時成都平原更加富庶,取代了關中平原的“天府之國”專利權。

關中平原是周朝、秦朝的發源之地,四面環山,中間有渭水、涇水橫穿而過,是最早的天府之國。春秋時期,秦國丞相百里溪修建百里渠,初步開發了關中平原,之後關中平原成為農耕發達區,長時間內超過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秦王嬴政時期,巴蜀建設已經完成,而進一步開發關中農業成為強秦大計,於是韓國派水家名士鄭國入秦建設關中大渠,欲以水事疲秦!丞相呂不韋任命李斯、鄭國主管大渠建設事宜,領十萬民夫鑿渠連通洛水與涇水。

秦王嬴政親政後發現了鄭國的水工疲秦計,下逐客令驅逐六國人士,經李斯的《諫逐客書》勸諫後,收回逐客令!秦王政親自雲大獄會見鄭國,商量建設關中大渠的時間經濟成本,最終秦王政發關中百萬民夫建設關中大渠,以鄭國為總管,李斯輔助。鄭國原本計劃十年的關中大渠因秦王政的強力支持,傾秦國全國之力搞建設,最終一年成渠,命名為鄭國渠。此渠建成後,關中農業進一步發展,良田千里終成為現實,關中平原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

之所以成都平原能取代關中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跟關中的地理位置有關。關中一直都是帝王之都,人口稠密,建設開發過度,戰爭又頻繁,因此關中自然資源損耗過度。山林越來越少,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黃土高原不斷侵蝕關中平原,加上戰亂頻發,人為破壞嚴重,故關中平原漸漸不及成都平原了。宋朝以前關中地區的戰爭遠遠多於成都平原,每次戰爭都是一次大的破壞,人口損失、水利失修、農業荒蕪最終讓關中地區不及成都平原了。


大秦鐵鷹劍士


請一些成都人不要亂解釋“天府之國”。

什麼“天府之國在成都”,“成都就是天府之國”,“天府之國指成都,已經成為成都平原的專利”……

《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天府之國”詞條的:[天府之國] 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在我國一般把四川稱為“天府之國”。

注意:天府之國在四川,四川稱為天府之國。現在人們又認為天府之國狹義指成都平原,但是,成都平原就是成都嗎?印度洋就是印度的洋嗎?絕不是!天府之國再狹義也不專指成都!我們德陽、眉山等地市的人堅決反對一些成都人的自私和狂妄!


曉康929


正常,陝西人佔有慾太強,啥不想要,中原由河南變成是陝西關中的,洛陽牡丹變成了長安牡丹,洛陽紙貴變成長安紙貴,洛陽鏟變成了長安鏟,天府之國由四川變漢中那還不正常?四川人要有心裡準備,要不了多久: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都江堰、黃龍溪古鎮、成都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瓦屋山、雅安碧峰峽、白龍宮、龍池風景區、黃龍寺、劍門蜀道、宜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成都武侯祠、稻城、臥龍保護區、蒙山、海螺溝、杜甫草堂、罨畫池、滬沽湖、望江樓、米亞羅、西嶺雪山、九寨、貢嘎山、天台山、西嶺雪都會變成了陝西的!


詹皇地板飛


天府一詞,本來是周官名。出自《周禮·春官·天府》:“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翻譯過來就是,天府這個官的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後就把“朝廷藏物之府庫”(皇家的府庫和國庫)為天府。

比如:

1. 《荀子·大略》:“不知而問堯舜,無有而求天府。”

2. 《南齊書·顧欣傳》:“徵賦有增於往,天府尤貧於昔。”

3. 《新唐書·牛僧孺傳》:“荒財耗力且百萬,終不得范陽尺帛鬥粟入天府。”

4. 《清史稿·食貨志一》:“道鹹以降……天府太倉之蓄,一旦蕩然。”

這個用法從先秦一直用到了清朝。

因為“朝廷藏物之府庫”(皇家的府庫和國庫)自然是富饒之地,所以後來把土地肥沃、物產富饒之域也叫“天府”。

1.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這是說關中盆地。

2. 《晉書·袁喬傳》:“蜀土富實號稱天府,昔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國。”這是說巴蜀。

3. 唐陳子昂《上蜀川軍事》:“伏以國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同上。

4.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說起燕都的形勢,北倚雄關,南壓區夏,真乃金城天府,萬年不拔之基。”這是說北京。

5.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緒言》:“吾廣漠美麗最可愛之中國兮!而實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這說整個中國。

當然,今天一般說“天府”,都會讓人聯想到成都盆地。但是,這個詞是可以指代其他地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