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为何一口气封了2000多个王爷?

李勇材


洪秀全“滥封”的根本原因还是出于大权独揽和维护洪家王朝的需要,在诸将间搞平衡术,保证洪氏江山的安全。

天京事变后杨秀清和韦昌辉同归于尽,秦日纲死于非命,胡以晃病亡,加上冯云山早死,仅剩洪秀全、石达开两位王爵。但局势开始动荡,愈发难以控制,洪秀全便开始滥封王爵笼络人心,也开始接受儒家,召开科举,解放婚禁等。在这期间李秀成、陈玉成、洪仁、李世贤、林绍章等领兵大佬、中央能臣纷纷被封为王爵,石达开被急调进京,洪秀全却不希望石达开成为第二个杨秀清,因此封自己的两个兄弟为王爵牵制石达开,在中期洪秀全又相继封了一系列王爵来进行权力的再平衡。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在将领的抵制声中取消了两个兄弟的王爵。

手里没有王,斗地主都不踏实,洪秀全开始了他的封王之路。“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对外姓人极不信任,对洪家子弟大肆封王,先是把他的两个哥哥封为安王和福王,紧接着,又封族弟洪仁(gān)为干王,主持朝政。这一下子把石达开给气着了,这明摆着是对我不信任啊。石达开一堵气,离开天京到安庆主持战局去了,后来干脆分兵入川,开辟敌后抗清根据地。可惜的是,石达开没有红军那样的好命,在大渡河被清军堵住了,最后饮恨身死。

洪秀全虽然用着半吊子的基督教教义来鼓动百姓跟着他造反,太平天国也是一个中外杂糅的怪胎,但是太平天国的官职却是恢复了《周礼》的旧制,这似乎也是很多中国英雄的梦想,他们总是尝试着去恢复往昔的荣光,但是往往都不能成功,难道是因为旧的礼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吗?

为了平衡内外权力,洪秀全又陆续加封了一批亲属为王,如洪仁发为安王(后改为信王)、洪仁达为福王(后改为勇王)。

在《太平天国史》中记载在数的,已知的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一千四百六十九天豫”等,为了区分这些人,洪秀全只能将这些封了爵的人编号,进行数字化管理。

总而言之,英王陈玉成死后,太平天国军事局势恶化,这是洪秀全搞“滥封”的客观原因,这是激烈将士杀敌士气需要。

很遗憾,“滥封”的结果是太平军指挥失灵,诸侯王离心离德,加速了太平天国灭亡的步伐。

如此王朝,还没有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地享乐,无节制的骄奢淫逸,上行下效,愈演愈烈,加上政策上和军事上的失误,最终太平天国走向灭亡。


许钧堡


太平天国一开始就五个王,分别是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定鼎南京之后又封了两个:秦日纲和胡以晃分别封为燕王和豫王。

说实话胡以晃小编不认识,但是秦日纲那是真的很熟,攻破江北大营的时候出了大力气。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早期的王是非常值钱的,加上洪秀全的天王也就八个。但是到了后期居然有2700多个,简直是令人不敢相信。

天京事变之后,早期的五个王只剩下石达开,后封的两个只剩下胡以晃。韦昌辉死的时候,就明确表明了不再封王了。但是天京事变以后,洪秀全表示自己不相信外姓王了。于是先把洪家的人封了个遍,只要沾亲带故的就都封了个王。

洪家的人都当王了,各个地方的将领还能答应么?雨露均沾么,大家一起当王。但是最后封的两个王只有李秀成和陈玉成比较靠谱。

当陈玉成战死以后,洪秀全就开始更无节制的封王大业,只要手底下有兵的一人封个王,有的王下面的管家都是王,简直秀逗了。

封了这么多王,有奖赏么?当然没有,全凭自己打咯。就当给个空头支票。洪秀全也不亏什么。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砍历史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成光杆司令

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国号太平天国 ,还是4个王。随着局势的变化,秦日纲等人被封王。杨秀清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权力越来越大,洪秀全怀恨在心。

1856年杨秀清和韦昌辉同归于尽,秦日纲死于非命,胡以晃病亡,加上冯云山早死,仅剩下洪秀全、石达开了。

洪秀全对外姓人极不信任,对洪氏子弟大肆封王。为了牵制石达开,先是把没有能力的两个哥哥封为安王(后改为信王)和福王(后改为勇王),位列群臣之首,又封族弟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这一下惹怒了石达开,石达开便离开天京到安庆去了,后来想入川开辟抗清根据地,可惜被清军堵在大渡河,最后饮恨身亡。石达开的出走对洪秀全打击很大,洪秀全曾当众表示不再封王。

洪秀全继续封王2700多

石达开出走,陷入了朝中无人的局面,各路清军趁机夹击洪秀全,如果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天国真撑不了多久。

为了稳定局势,洪秀全陆续提拔了陈玉成(英王)、李秀成(忠王)等,并下令:京内不决之事问于干王,京外之事不决问于英王 。陈李二人开始向天京保举自己的属下,一时间王爷林立。如陈玉成将手下的5个部将都弄成了王爷:陈得才为扶王,赖文光为遵王,梁成富为启王,蓝成春为祜王,陈仕荣为导王。此时的王爷也是空架子,很多王爷只能指挥几百人。

洪秀全共封了2700多个王,由于王爷太多,只好将这些人编号,进行数字化管理。

洪秀全封王原因

①太平天国后期,真正起到重要作用的只有陈玉成和李秀成。陈玉成被捕,被送往八旗军营受凌迟而死。他的牺牲是太平天国的一大损失,军事局势急速恶化,洪秀全便大规模分封诸侯王,以此激励杀敌的士气,这是其客观原因;

②洪秀全出于大权独揽的需要,在诸将间搞制衡,以保证洪氏江山的安全,这是其根本原因。陈玉成在安徽,李秀成在苏南、浙西,李世贤在浙东,都是当地的最高长官,但各霸一方,官制混乱,职权不清,彼此呼应不够,有时为争夺一点粮饷与地盘还发生摩擦呢!

诸王离心离德,洪氏指挥失灵。例如安庆是陈玉成辖区首府,湘军围攻1年多,最终失守了,这与李秀成、李世贤消极怠慢救援不力有很大关系;

③进京后就建设天王府,宫殿装饰富丽堂皇。大兴土木之风很快影响到苏、浙占领区,许多王府拔地而起。洪秀全、杨秀清一伙频频选美,洪秀全有88个后妃,杨秀清有66个妃子;连诸王的马桶、夜壶都以赤金打造,还准备打造金桌、金灯台;大小官员臂戴镯,手戴戒指成风。

洪秀全外出常备64人抬龙凤黄舆,专设侍从1000多人,二把手杨秀清出行乘坐48人抬的大黄轿。

在洪、杨一伙看来,打江山,坐江山,享有特权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无节制的骄奢淫逸,上行下效,愈演愈烈,直至灭亡为止。(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太平天国后期,先前的几位王,杀的杀,死的死,有的又是带部队出走。一时间,太平天国内部人才凋零,人才空虚。太平天国内部的人才,已成断崖式崩裂,再如此下去,太平天国将很快消亡。

洪秀全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故此,就急需大量的招罗人才,来更好的为自己卖命。那么能有什么更快和更好的方法呢?那即是封官加祿,以大利益也吸引人来给自己卖命。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封王了,而洪秀全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就封了两千多个王,史无前例。但就是因为一时封了太多王,以致于质量上面参差不齐,并没有真正的才干。然而这样,也一时半会儿暂时保住了太平天国的安危了。


清峰徐来89


太平天国后期为何封了2000多个王?因为洪秀全晚年太过于迷信宗教了。实际上这2000多个王并没有权力,只是挂名的而已,洪秀全让大家过过做王的瘾。

自洪仁轩来天京(1859年4月)之前,太平天国也就封了十几个王,从洪仁轩来天京(南京)即被封为干王开始,洪秀全封王就渐渐的越来越草率。

洪秀全所封的2000多个王绝大多数是在太平天国灭亡的当年(1864年)所封的。晚年的他对宗教的迷恋已经到了十分狂热的地步,每次礼拜他都穿上新的衣、鞋、帽,做完礼拜就焚烧掉这些新衣、鞋、帽,每次都如此。当天京被清兵团团围住且江浙已近乎全部失守之时,李秀成劝洪秀全离开南京,但洪秀全对李秀成说:“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乎?”。从这些就能看出洪秀全晚年的麻木和迂腐。

据洪天贵福口述,天京沦陷时,有一千多个王没有逃出,他们基本上都是基层军民。洪秀全晚年在军政事务上近乎全部扮演宗教首领的角色,经常以自己和儿子的名义发布诏书,不论是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发诏书。比如,李秀成在夺取苏州后,洪秀全便编造了一个天父要求他夺取苏州的梦的诏书,发布在太平天国统治区。

他自以为自己以耶稣弟弟的身份发布诏书很有影响力,所以诏书也是屡写不厌,其实在当时太平天国辖区内有不少人都知道洪秀全的诏书是忽悠大家而已,只是大家伙都睁一只闭一只眼,懒得说而已。


历史洞察线


太平天国就是一个荒唐的闹剧


星辰534


对洪秀全不满意的人,其理由是洪封了很多王与妃,洗白李鸿章的人,其理由就是一个“洋务运动”,这些人嘴与屁股是不分的,掐头去尾、断章取义是他们的首项。


德仁堂188501199


可以说洪秀全已经看不到太平天国的希望了,再者就是垂死挣扎,在当时被清军打到眼皮底下了,只能如此封王巩固人心,想继续翻盘一把,可惜啊,只恋皇家无上淫威,不懂开国皇帝社稷之术


悟道而已


封王爷跟封将帅有区别吗?


刘工227459850


这就跟山西煤老板去饭店吃饭一样,先点上几桌,能不能吃完,好吃不好吃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