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氏三杰前仆后继修成《汉书》,仅仅是天赋使然吗?你怎么看?

瓶子里的女人


一时代使然:

我们现在经常感慨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权力监督制度,即史官制度。史官是相对独立于君权之外的记录事实真相的官员。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人来“监督记录”呢?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讲:”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尙矣。

监督记录的目的不是“限制君权”,而是要“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做坏事要骂在纸上,做好事更要夸在书中,让权力能够自觉一些,就跟我们普通人要干坏事前,曾有人告诫过你,“你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你做过什么,老天全看在眼里”,会有所收敛,当然我们普通人更有国法悬于顶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国法未必对君主有用,但是,君主做坏事,行恶政,施暴行,也总会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他,一言一行都给他记小本子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君主不许过问。“你做了些什么,你自己心里清楚。如果你不怕遗臭万年的话,你就继续……”一方面监督警醒当代君主的权力,另一方面让后世君主能够引以为戒,以免重蹈覆辙,这就是史官的最大作用。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权力和地位都很高。直到秦汉,设置太史令,是九卿“太常”下面的属官,无实际行政权。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史官的地位是每况愈下。

但是,要注意的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不是官修史书,而是属于私修。这是什么原因?

秦汉的统治相对于春秋战国来说是集权专制,对于“史官”的“掣肘”有排斥,但是并未加以专断的管控。有排斥,所以史官没有行政权,在体制内已经不能发挥其原先明面上的“监督”职能。所以,秦汉并未见官修史书传世。但是,由于传统史官文化影响,君主对于私修史书又不能有效干预,其实防言甚于防川,又有哪个君主能够真正让人闭嘴呢?所以有些君主甚至于还主动示好,以博取历史上的美名。如班固一开始就被人举报“私改作国史者”,被逮捕入狱,后来汉明帝看过其写的东西后,反而拨款支持。注意这里的“私改作国史,”不应翻译为私修国史,要注重“改”字,史籍中,明确“私修国史”为罪的是在隋朝。

“人间(即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隋书》卷一《文帝纪。唐以前,由于官修、私修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修史往往不能完全符合当权统治集团的需要,甚至某些奉诏所修的国史,亦出于修史者不尽站在以皇帝为代表的最高统治集团一边,自觉不自觉地触及乃至危害其统治利益。》)

隋文帝杨坚的这条禁令应该说是,史学文化的分水岭。隋唐后,史官从“监督者”“训诫者”“见证者”“勉励者”“赞颂者”逐步堕落为后者,最终以维护统治为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正是杨坚的这条禁令,害了其子杨广。隋炀帝在历史上背满了不屈的骂名,由唐人任意涂抹,泼污。正应了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二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我们经常会听到,古代史官是世袭制,或者说古代官吏是世袭制。这个古代其实仅限于春秋以前。到了战国秦汉,更多是举荐制。但是,制度虽然没有了,实际情形却与世袭差不多,权力金字塔依然局限于贵族阶层。

原因有两点:

1权贵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会互相举荐对方,别人很难参与进去。

2知识和书籍存放在他们家中,底层民众很难获取到知识和文化,连话都说不好,所以没有话语权。

三班家父子兄妹的努力。

相关故事,在此不再赘叙。


蔡员外1979


梁启超说中国各种学问,唯史学最为发达,世界各国,唯中国史学最发达。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史官自身的素质,二是官方的重视。第一,刘知幾《史观》论史才三长,才识学。班氏自幼勤读诗书,又做过京官,还打过仗,远道漠北,对史料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真正达到了才识学俱佳。第二,历代皇帝无论英明还是昏庸,都重视编史。究其原因,都希望留名青史,明君还希望以古为鉴。因此,皇帝会为史官创造一切条件编撰历史,只要不是诋毁皇帝,都是认可的。所以,班氏编撰《汉书》,是其天赋使然,也是现实使然。可能,班氏不编《汉书》,也会有别的史官去编。


负舟客


班家人和司马迁一样,是典型的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正统观,使命感是他们的归属。为了内心的这种归属,他们不惜一切,而他们的遭遇,也使后唏嘘不已。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悲壮的人生。直到如今,也是如此。


剑河咖啡


我个人角度看来,是社会背景----时代特征----传统文化----模范家风的熏陶,才使他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愿,因为很多的天赋都是有待于后天的好学深思。而真正有一定影响力,吸引力的是历代先祖的率先垂范,当然,后人的天赋才情最为重要。司马迁就是这样被父亲的文学、史学熏陶,天长日久,就开始了天赋创新,自成一家的典型例子。


SGYS255711313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具体记不得了,大概是说有个史官记录了一个帝王做过的坏事,帝王把他杀了,然后史官的大儿子接任,又照实写,帝王又把他杀了,然后小儿子接任后继续照实写,帝王无奈,只好认了。

讲这个故事,其实想说风骨。作为一个文人,才华固然重要,但风骨也必不可少。我想,能够接棒完成一部旷世史书,除了妙笔生花的文采,也许还有信仰的力量在里面吧。


钱浅千


当时有真实的历史记录,又有其他因素,人之天赋是必然的


中华文化密码


中华民族文人志士的使命感。


犁村山人


艺术是最真实的历史,而官僚主义记述的历史只是,片面现象,也不可能达到真理,认识真理的高度。


不言而喻141746320


先天赋加后天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