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礦區”永定:“二次創業”在路上

過去,永定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工業實力常年名列閩西各縣(市、區)前茅。同時,它也面臨著經濟結構不優、新動能培育不快等發展問題。“煤礦遍佈,高爐林立”,這是人們對永定工業文明的總體印象。

如今,永定縣變成了永定區,但不變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決心。一場席捲全區的“二次創業”風潮帶動新舊動能快速轉換:新產業“無中生有”,舊產業“有中育新”,“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逐漸被打破。這兩年,永定經濟總量穩步增長,內部結構發生了可喜變化。2017年,全區非資源型產業產值佔比達51.4%,首次越過了50%的“分水嶺”。

黑色產業掉頭迎來綠色發展全新時代

11月6日晚7時,永定撫市鎮恆龍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轉班工人蘇元慶換下整潔乾淨的工裝準備下班,他看上去一身輕鬆。若時光倒流兩年,蘇元慶該下井運煤了。

“我在煤礦工作了13年。從前在陰暗潮溼的井下討生活,現在工作環境好了,收入也提高了!”蘇元慶憶苦思甜道。

恆龍董事長蘇亦斌表示,過去他是一位“煤老闆”,8年前興辦了這家新型建材廠,吸納了周邊40多名煤礦工人。

“我們用煤矸石代替煤炭作為燃料,燒製出新型高性能牆體,實現廢物再利用,生產過程還節能環保。”蘇亦斌介紹,煤矸石是採煤和洗煤過程中排放的固體廢物,工廠正好解決了當地煤矸石的堆積和汙染問題。

永定素有“南方礦區”之稱,境內煤炭儲量約5.2億噸,年產煤最高峰時可達413萬噸。然而,“金山銀山”換不來持久的“綠水青山”。煤礦井噴式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礦區生態日趨脆弱。“近看是撫市,遠看是霧市”,此類“段子”在礦區還有很多。

近年來,永定痛下決心轉型發展,讓經濟從資源依附型的“病態體徵”向非資源型的“健康體魄”轉變——關閉落後小煤礦,加快去產能,指導煤炭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促進煤炭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鼓勵建立依託資源而不依賴資源的清潔工廠,解決煤炭生產中的廢料問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並引導企業面向當地群眾開展技能培訓,幫助農民成為產業工人。雙管齊下,煤炭企業數量由最高峰時的60多家整合到19家,合併產能87萬噸。

據介紹,過去,永定區6個產煤鄉鎮有近一半的群眾從事與煤炭行業相關的工作。如今,在政府的引導下,許多人主動放棄煤炭開採,把目光轉向綠色產業。

撫市鎮鵲坪村村民姜松垣和煤炭打了20年的交道,極盛時擁有4家煤礦。而在2012年時,他流轉了800多畝土地,種上了桂花樹、朴樹、香樟等苗木,搞起了生態農業。“身份轉變並非偶然。長期依賴煤礦生存,不僅發展不可持續,還欠下一筆生態賬。”姜松垣深有感觸地說。

穿過他的苗木園,花香徐來。姜松垣說:“這裡曾是運煤要道,煤渣總是散落一地,現在整體環境好了,‘光頭山’披上綠衣,我也穿起了白襯衫,再也不用擔心領口變黑。”

據統計,永定已有3000多名挖煤工人成功轉行。多起來的綠色給永定帶來了生態紅利。自然環境的改善、勞動力的釋放為產業轉型留住了希望。

政府全面發力綠色發展孕育生態紅利

“別看這個光窗帽的直徑只有4毫米,裡頭的技術標準可不低。經過下游的拼裝後,會被廣泛用在華為、中興的網絡終端上。”在浩瀚芯光通信精密光學元器件加工車間內,公司技術負責人孫筱桐自豪地介紹這顆名為“光窗帽”的精密元件。

依靠礦產資源起家的永定人,見慣了以噸論價的煤炭、石材、水泥等工業產品。而現在,體積小、技術密集的尖端部件已成為永定工業園區製造的主流產品。

作為一個資源型縣區,打破以資源型經濟為主的“一業獨大”經濟模式,發展出擁有高附加值的產業,是永定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

無中生有,招商先行。“經過內外聯絡,我們發現有幾千名永定籍企業家在外經營光電企業。這是永定產業轉型最大的人脈資源。”永定商務(招商)局局長林燦榮介紹,通過建立客商儲備機制、篩選過濾機制、精準推介機制,實現優中選優、以商帶商,力促本土企業迴歸。

桑梓情深的本土企業回家了,外地企業如何領進門?

“招商尖刀連”應時而生。近年來,永定向粵港澳大灣區、閩西南經濟協作區分別派駐了深圳和廈門招商組,依託當地商會介紹企業,高頻率對接意向項目,邀請企業家到永定考察。

“閩粵間往返20餘趟,行程2萬公里”——這是今年1—10月,駐深圳招商組組長班福添的行程記錄。“高新型企業上下游協作緊密,重點打造全產業鏈。引進一家龍頭企業,就能攪動一池春水。”他談起招商工作中的見解。

招商形勢一片明朗,沿海發達地區的“溢出效應”逐漸轉化為永定工業園區的“聚集效應”。今年1—9月,永定共簽約項目50個,總投資達30億元。如今,已初步形成了光電信息、白酒釀造、生物製藥、現代農業、健康養生等五大新興產業。

去年6月,科普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駐永定工業園區,從裝修到投產僅用了2個月時間。

該公司總經理瞿釗認為,這應該歸功於永定工業園區的聯繫服務項目制度。從班子成員到一般幹部職工,園區管委會每位幹部職工至少掛鉤1家企業,每週至少聯繫1次,每月至少走訪3次,做到全程跟蹤服務。如今,科普特電子每月產值已超過200萬元。

“今年7月,永定還引入‘工業地產’模式,企業可採取‘首付+按揭’形式購買,節省了啟動資金。它還可以根據特殊需求,提前定製廠房。最重要的是,通過最優配置園區資源,促進上下游企業的協作。”永定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賴加林說,“工業地產”已獲得30多家企業的青睞。

據永定區人社局局長賴朝江介紹,為了幫助企業渡過人才難關,永定從龍巖技師學院引入90名有“頂崗實習”需求的學生,還與其合作設立了委培班。

2016年以來,永定陸續投入近4億元完善基礎設施,還推出扶持企業“十大政策”,涉及用地保障、廠房補助、創新和上市鼓勵等方面。

幾年深耕佈局,“二次創業”成效不凡。今年前三季度,在光電信息等綠色產業的帶動下,永定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84.7億元,同比增長26%。

(記者 劉必然 通訊員 劉永良 蘇冠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