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评价相声演员,你怎么看?

俞敏洪说的太对了


相声有偶像了,应该是件好事。因为偶像去关心这门艺术,是一种积极的举动。更难能可贵的是曲艺中的小曲,太平歌词等能当歌曲一样的传唱,拥有这么群年轻的追星族,这是京剧、昆曲、越剧等各剧种、各非遗传承者梦寐以求的。不能说这是德云社刻意追求的结果,只能说老郭和他的弟子们凭着对传统的一腔热情所换来的。

德云社相声给的多,让在场的人尽情的乐,尽情的松驰,这就是为什么德云社去的每一个城市都有那么火的现场。德云社还会在网上传播,让不在场的人得到快乐的同时,羡煞现场的互动。

其实德云社近年来的新创作很少,包括老郭在内,都是把以前的哏拿出来翻一下,重新组装,有段时间很为其担心。但是仔细一想也明白了,德云社原本就是以传统打天下的,主要是在于形势的更新,台上和台下应喝衔接出现了相声作品以外的哏。在荧光棒出现之前,早就有了全场的互动型相声,而且台上无论捧的、逗的都能接得住,全场一片欢笑,更有小岳岳的五环之歌手机亮灯,全场合唱。

侯宝林大师把相声带上了舞台,成为了艺术;马季创作了歌颂型相声,让相声又多了一项功能。而德云社则又造就了相声的另一种用途,现在还不好归纳,但是让花季少男少女哼唱曾不起眼的小曲、小调,因为有了偶像,太平歌词、京韵大鼓等濒临绝迹的艺术又有了推崇,这未尝不是件好事。有市场,大家都乐意掏钱的(包括去现场和优酷等充值的),就让市场规律去检验吧。对于老艺术而言,如何存在还真得从中好好总结一下。


ZhangJun151124863


说起张云雷-只是近期才知道这个相声演员,还是先生推荐听的他2005年的太平歌词《游西湖》,只觉得声音清脆,口齿伶俐。基本功十分扎实严谨。

至于新京报批判大热的《探清水河》,真是偶然刷抖音看到的,听到大合唱的确惊到了,这是什么路数啊?作为相声迷的先生,又讲了张云雷的南京遭遇,真的是深深同情。以致后来,特意听了听了他的相声。“柳活”的确是无以伦比,嗓音条件好,技巧醇熟,的确浓厚似酒回味无穷。尤其在“学”和“唱”两门功课上,小伙子的娃娃功底尽显无疑!可称行业之翘楚!

但是真的惊艳到我的却是小剧场的相声剧《探清水河》,那个重情重义的小六儿哥哥不是他的化身么?“大莲妹妹”就是他的舞台,他的观众!100多块钢板在身仍然坚持演出,钢钉穿透了,还能微笑着把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真真是笑中带泪看完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情份是张云雷热爱舞台,热爱观众,热爱相声事业之情!历经生死,痴心不改,试问如此张云雷,为何还要诋毁?



乐乐187262605364


作为一个传统纸媒,《新京报》发表这样一篇文章确实让人感到有点小题大作,一个在北京这么有影响力的媒体,不多关心一下国家大事,在这和一个相声演员过不去,招来骂声也就不足为奇了。

存在即合理,郭德纲、张云雷和德云社中的众人,他们火自然有他们火的道理,在艺术圈混饭吃的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得到认可才会有人买票,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的人喜爱非但没有错,而且还应受到鼓励。

《新京报》批判张云雷走偶像路线,从这一点上来说张云雷还真没什么错,从张云雷不火时我就看他说相声,到这两年他火,在这期间他没有刻意改变过自己的风格,也没有在相声舞台上说黄段子或者卖丑相作践自己,可以说从小和郭德纲学相声的张云雷相声功底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女生喜欢他的长相,你让他怎么办,总不能自己毁容去迎合一些主流人士的好恶吧。

再说了,相声老祖宗也没说过相声不能出来一个靠脸吃饭的演员啊,我们从小就在课文中学到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怎么到了德云社就行了呢?(dh)


捕鱼小分队


一个青年相声演员,在正式节目演完后,返场跟粉丝互动一下,挥挥荧光棒,一起玩一玩,这就给《新京报》的眼睛里揉沙子了?就背叛传统文化了?这《新京报》的器也太小点了吧。

郭德纲说德云社只是一个民间团体,他们这些人都是民间闲散艺人,没有别的手艺,只会说相声,这跟卖鱼的,搓澡的,修鞋的一样,凭能耐吃饭。观众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得对得起观众的每一张票钱。这话说得多朴实。

德云社没拿国家一分钱,凭自己的本身吃饭,这是需要有真本事的。在市场中靠观众生存和发展,是经过了充分的竞争的,观众买票听德云社的相声,不是脑子进水,是认为它值这个钱。中国的相声团体很多,为什么只有德云社做得这么好?我认为《新京报》去研究这个问题比批评张云雷要有价值得多。

《新京报》拿张云雷跟侯宝林比,侯老先生要是知道了,哪怕顶破棺材盖也要来扇《新京报》的耳光了。侯大师的成长也是从撂地开始的,其最初的基本目的也是为了填饱肚子,养家糊口。跟现在德云社的演出性质是一样的。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侯大师作为曲艺界杰出代表,将撂地相声搬上了高雅舞台。但是这带来了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无法大规模的商演。

相声演员不能干商演,怎么办?国家养着啊,给工资。有了工资这个保障,谁还去埋头创作啊?一年整一两个段子出来,在晚会上演一演,一来二去就成为了艺术家。

如果没有郭德纲,这些艺术家的日子很好混,现在半路上出来了一个郭德纲,突然有了对比,观众一下子就明白,啊,原来相声可以这么说的啊!郭德纲也没有辜负观众的期望,不仅一时给观众饺子吃,而且还一直给饺子吃。观众能不粉他吗?可是这让艺术家们怎么活啊?德云社一家独大,而且还允许观众录音录像,传到网上,也不追究版权。观众的欣赏品味提高了,谁还去看其他团体的演出啊?这样一来,也倒逼着德云社的演员们,得练就一直给观众吃饺子的能力,你没真本事,观众立马就淘汰你。在这种压力下,郭麒麟,岳云鹏会在后台嚎啕大哭的事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张云雷的红绝不是小鲜肉式的红,而是基于相声基本功、多年小剧场演出的经验上观众选择的结果。当然,张云雷的颜值他加了不少粉。不过话又说回来,岳云鹏都能圈女粉无数,何况张云雷呢。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是靠民间的力量去传承的。如果真的为了相声好,为了传统艺术能传承下去,应该多鼓励像德云社这样的团体发展起来,让这个基数变得越来越大,让他们在市场上去充分竞争。而不是去打压那个做得最好的。

给德云社的建议是管好自己的演员,夹起尾巴来,不要去踩法律红线和政治红线,也不要去打擦边球说荤段子,很危险。

前不久走郭德纲的一个徒弟走了,郭德纲或许应该感到庆幸。


晨欣的故事


我觉得他说的十分对啊,相声就不能这样。

以后就应该立一个flag,谁听相声笑了,罚款。




一颗糖糖糖糖糖000


水挺深的,决非仅为张云雷荧光棒而来!似乎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从苗阜的吐槽到姜昆的反三俗讲话,不承认有所指是说不通的,新京报的文章就是很好的注角。面对郭德纲的强势和良好业绩曲协的作为给人是乱了方寸的感觉!其中是不是夾杂一些个人因素的不得而知,而姜昆与郭德纲的恩恩怨怨则是众人皆知的。有几点看法如下一:姜昆的历史功绩摆在那里,不要因为在业务方面的欠缺过分的贬低他为相声事业做的阶段性成绩,不客观的。二:姜昆主政曲协至今曲艺事业起伏的抛物线明白的摆在那里,多种为各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消声匿迹,相声变小品,许多相声演员改行看似热闹实为无奈之举,曲艺相声的没落是不争的事实。三:当初欲卖身投靠所谓的“主流”相声大咖以期在皇城根里混碗饭吃的郭德纲,频遭白眼不屑一顾之后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出类拔萃的业务能力在天子脚下闯出一片天,立志继承发扬传统艺术,广招学徒培养出一批目前在大小剧场演出并拥有大批拥趸多才多艺的演员便是最好的实例。如今的郭德纲德云社不仅仅是占据了国内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更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除非洲之外的发达地区,为让世界更好更多的了解中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二十年来郭德纲相声对救活一潭死水的相声界,繁荣文化市场,给人民群众以欢乐,发自内心的笑声则是对和谐社会最好的推动。四:姜昆主席身居高位提出反三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正确的。问题是把一个如日中天的德云社排斥在曲协的大小活动外来探讨反三俗的问题显然有点说不通不能服众了,连系姜昆与郭德纲既往的恩怨,就不能不使人质疑姜昆主席的真实动机,不能不怀疑是否有拉大旗行打压的目的!五:试着给姜昆主席讲一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抛开个人成见,为繁荣相声曲艺让广大群众看到听到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善莫大焉,身为曲协主席可谓是举手之劳,何乐不为呢!六:做为拥趸也给郭德纲及德云社一众演员说点肺腑之言,屎尿屁可以有但不可多,适可而止!互相砸挂只能说身边的人可以理解,但可不可想些其他的方式呢,不妨试试别的什么路数。听觉疲劳或许是德云社的大敌,不是吗!虎头蛇尾且打住吧,衷心希望不分什么“主流与非主流”共同努力为传承繁荣相声曲艺,为广大群众带来欢乐!不妥之处,望见谅!


河水清109991826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懂得的不需要,不懂的没必要!我们坚信走自己的路,你爱走哪走哪





醉曲客


张云雷现在是相声界人气最高的演员,人红是非多,且不论新京报的目的是什么,单说张云雷,越红越应该头脑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去实现,怎样向前走,张云雷现在还年轻,不论从艺术还是人生经验都还远达不到成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张云雷不自我膨胀,坚持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以正能量引导粉丝,我觉得无论什么报都不能诋毁他,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呀。至于荧光棒,大合唱,那就成了对张云雷的鼓励与激励了…给年轻的曲艺演员一点鼓励和空间,因为传统文化需要他们去传承和发展…


窈窕淑女193207172


媒体不是法官,不是司法机关,不能给任何一个演员进行所谓的各类定性。媒体的言论自由必须有客观性、真实性要素,最忌讳违背实事求是的评论。对张云雷演出出现的闪光棒,呐喊助威,没什么不可以。相声源于民间,还是应该有民间艺术的特征。如果把相声剧场表演形式要求向配音诗朗诵、民族音乐会那种静静的去欣赏,那相声就不能称之为相声了。


老飘清心


都这年月了,稍微有点能力,有点关系的,谁还在报业混呀?难怪这个行业不行,火的时候靠溜须拍马,歌颂政治活着。现在江河日下了,也只能找点名人蹭蹭热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