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A股還有多少煎熬?

天寒地凍,A股還有多少煎熬?

12月12日,室外氣溫最高只有6攝氏度。雖然我不炒股,但是在一個沒有暖氣的房間裡奮力碼字,哆哆嗦嗦的手指敲擊油光鋥亮的鍵盤,對於廣大投資者在A股市場裡面的煎熬也是感同身受。

一句話,身上冷,心裡更冷。

入冬之後,寒流來了,股市也是迅速降溫了。從10月底形成“政策底1.0”至今,在百點區域內的反覆震盪已經長達三十多個交易日,橫跨近兩個月時間。

年底了,資金結算了,基金排名的“暗戰”又開始了,機構也不玩報團取暖了。滬市成交金額簡直都沒法兒看了。

5000億紓困基金準備好了,深圳“四個千億”扶持政策要來了,11月社融數據也回暖了。10月末一波給力的政策利好,貌似起作用了。

但是問題在於,政策越給力,通常也意味著問題越嚴重。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最近媒體開始報道“裁員洶湧”了。三星天津手機工廠被曝12月31日停產;知乎被指大裁員人數超300人……

聯想到國家前幾天出臺的“穩就業”政策,你大概也對當前的實體經濟的冷暖有個自己的判斷了。

更有力度的減稅降費措施還是值得期待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也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角,“政策底2.0”大概率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挺過這一波寒流,我們這邊的室外最高溫度短期內還有回到13攝氏度的機會。

從短期看,由於縮量比較明顯,多空雙方都無心戀戰。做空動能不足,A股應該是跌不動了。如果再有給力的政策推一下,走一波短線反彈還是可以的,只是沒有資金合力,年末反彈行情的高度一向有限。

從中期看,“政策底2.0”的形成也有望帶領A股走出一波“小陽春”行情,不過這也得等到明年年初資金面富裕、各路人馬都蠢蠢欲動的時候。

從長期看,“政策底”之後才是“市場底”。在這兩個底部之外,還有一個上市公司的“業績底”,它可能會出現在市場底之前,也可能會出現在市場底之後。當市場底和業績底都出現之後,波瀾壯闊的牛市基礎就更加牢固。

2008年以來的兩次底部

2008年10月底,上證綜指最低到達1664點。

那是一次和美國次貸危機同步下跌的超級熊市,從6124點開始急速下跌。2008年9月出臺降低印花稅政策,匯金公司直接入市,國資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購股份,2007年10月數次下調利率包括準備金率,此時幾乎所有的政策手段已經用到極致,而所有的支撐點位全部跌破,直到11月初出臺“四萬億”投資計劃終於扭轉了乾坤。

直到2009年1季度,上市公司業績增速下行的趨勢才結束。


天寒地凍,A股還有多少煎熬?


所以,彼次“政策底”之後1個月市場才見底,“市場底”之後5個月,才看到“業績底”。

再來看2012年12月,上證綜指最低到達1949點。

當時,“滯脹”陰影籠罩國內。2012年4月,新股發行新規頒佈、交易所降費、提高外資持股比例,央行從5月到7月連續三次降準降息,9月份險資3天狂購百億。但指數下滑的腳步並沒有停止。

但是業績底在2012年3季度已經出現了。之後,2013年6月,股指又下跌到1949點附近,形成雙底。


天寒地凍,A股還有多少煎熬?


彼次“政策底”之後5個月市場才見底,但“業績底”提前“市場底”3個月出現。

政策底出現後,市場依然下跌或盤桓,直到幾個月後形成真正大底,是正常現象。

關鍵是:啥是政策底,是資金馳援、公司回購、險資外資出手、養老金入市、降印花稅、降息降準,還是萬億級放水?反正牌就是這些,有些能打有些不能打,得判斷政策容忍的底線。

業績底或先或後出現,但由於股市作為經濟晴雨表有先驗作用,所以市場底往往會提前,等你看到業績底,怕是市場見底已經半年了。

現在,咱們只有政策底,所以說,A股市場真正的“春天”,還不知道在哪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