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和法西斯大戰時,西亞阿拉伯人在做什麼?

水軍三星上將司令


在二戰期間,西亞阿拉伯世界處於暗潮洶湧的社會局勢下,持不同政見的黨派和軍事權貴經常發動政變,部分人對英法的委任統治深惡痛絕,支持阿拉伯民族獨立。

在伊拉克,1939年國王加茲逝世後,其子費薩爾二世繼位,同時阿卜杜勒·伊拉赫出任攝政王。同年由於英國政府向伊拉克提供了400萬英鎊的援助,作為回報,首相努裡·賽義德宣佈中斷和德國的外交關係。


二戰爆發後,努裡·賽義德政府持親英立場,實行軍事管制和獨裁統治。1940年3月,在軍方將領的施壓下,努裡·賽義德被迫辭職,原民族兄弟會黨領導人拉希德·阿里·吉拉尼繼任首相。而民族兄弟會黨是1931年由民族黨和人民黨合併的,這標誌著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共同綱領,他們都以反對英國的委任統治和實現阿拉伯主權獨立為目標。

在吉拉尼上任後,他試圖德國和意大利的支持實現伊拉克的政治獨立。吉拉尼內閣在1941年5月,英軍佔領了巴格達和巴士拉,徹底扼住了伊拉克的經濟政治命脈,


持親英立場的努裡·賽義德繼任內閣首相,並於1943年對軸心國宣戰。當然主要的形式就是對英國軍隊的石油和糧食援助。在整個二戰期間,伊拉克的經濟狀況不斷惡化,農業歉收,物資短缺,地主商人大量出口穀物牟取暴利,導致國內出現嚴重的糧荒。

至於敘利亞則是在1940年法國戰敗後和黎巴嫩一起處於納粹德國的控制下,1941年又重新被盟軍佔領,而1943年敘利亞宣佈恢復憲法,之後1944年敘利亞對軸心國宣戰,因此得到了盟軍各國相繼承認其主權獨立。

至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則是在1936至1945年間處於激烈的種族對抗中,也就巴勒斯坦人民起義期間。


1937年,英國政府建議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實行分治,這個方案得到猶太人的支持和阿拉伯人的反對。1942年,錫安主義者在倫敦發表比勒特莫爾宣言,要求在巴勒斯坦成立猶太人的聯邦。英國在阿拉伯起義期間訓練了2.5萬名猶太軍人,他們的專業技能為後來的以色列國防軍奠定了基礎。

在二戰期間,耶路撒冷的穆夫提和希特勒達成了同盟,他們有共同的敵人——猶太人和英國人。在英國人的追殺下,穆夫提輾轉來到了意大利和德國,受到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接見和庇佑,其要求希特勒支持巴勒斯坦,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獨立和統一,並建立一個阿拉伯軍團和國防軍並肩作戰。當時部分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習慣聽著廣播中德軍作戰的消息,聽到英國的好消息就滿臉愁容。



在1941年5月,當英屬巴勒斯坦遭到北非的軸心國軍隊和維希法屬敘利亞夾攻時,英國人溫蓋特的部隊基礎之外,又組建了一支小規模的猶太突擊部隊帕爾馬赫準備抗擊納粹。

1942年時,德國人向高加索縱深推進,同時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也準備向埃及進攻,而地中海對岸的希臘已經有一支黨衛軍別動隊蠢蠢欲動,準備時機一成熟就去渡海屠殺非洲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最終蒙哥馬利在阿拉曼的勝利極大緩解了這一恐懼。


大唐安西節度使


儘管在二戰期間中東地區並不是主要戰場,但中東的石油是同盟國和軸心國的搶手貨,加上德日原定的計劃就是在中東會師,因此中東國家或多或少受了戰爭的影響,真正做到置身事外的很少,他們相繼選擇了自己的老大,而選擇老大的不同直接影響了他們戰後的命運。
1.伊拉克

伊拉克雖然在二戰時已經是獨立國家,但仍是英國的勢力範圍,因此他們曾經想協助納粹德國以擺脫英國人的控制。由拉希德·阿里·艾格拉領導伊拉克軍隊於1941年4月3日在巴格達郊區的哈巴尼亞發動兵變,想和德軍配合將駐伊英軍趕走。後被韋維爾派出第10印度師將其鎮壓,來援的德國空軍也被英軍消滅,史稱第二次不列顛戰役,避免了德國控制中東石油的糟糕情況的發生。後來伊拉克政府對德宣戰,但未派兵參戰。


2.伊朗
伊朗同樣是表面中立暗中支持德國。伊朗的地理位置極其特殊,北邊與蘇聯接壤,而南邊的中東國家又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伊朗長期受到蘇聯和英國的雙重壓迫。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因此伊朗國王禮薩汗想借德國人之手幫助自己擺脫英國和蘇聯的控制。自1941年5月伊拉克反英兵變被鎮壓以後,禮薩汗知道英國人下一個肯定要動他,加上一個月後德國入侵蘇聯,蘇聯也擔心伊朗變成德軍的南方基地。因此伊朗成了英國和蘇聯的眼中釘肉中刺。
1941年8月英國和蘇聯軍隊分南北兩路進攻伊朗,並要求伊朗驅逐在伊全部德國人,關閉德國駐伊使館。禮薩汗對德國人表現的相當忠誠,拒不接受英國和蘇聯的要求。9月17日聯軍進入德黑蘭,抓捕了包括外交官在內的所有在伊德國人,一半被蘇聯送往西伯利亞流放至死,另一半被英國流放到澳大利亞。禮薩汗帶著一塊伊朗國土流亡海外,傳王位於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4年死在南非,終年65歲。巴列維改變了外交政策,改為親美政策。巴列維王朝後在1979年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運動中被推翻。


3.埃及
埃及雖然在1936年已經獨立但作為英聯邦國家為英國出了不少力,著名的阿拉曼戰役就是在埃及打的。埃及為英國軍隊提供了不少優質兵員,埃及國父納賽爾就曾在二戰時在英軍中服役。


4.敘利亞
敘利亞原先為法國殖民地,後法國投降後被納粹德國與維希法國控制,直到1943年趁軸心國與同盟國皆無暇顧及中東時敘成立自己的政府,舒克里·庫阿特利當選敘利亞共和國首任總統。敘利亞本國軍隊並未以國家的形式參與二戰。


5.以色列

以色列雖然是1948年5月14日才成立的,但自從希特勒在歐洲推行反猶政策以後大批猶太人開始流浪。有許多猶太人來到了約旦河邊他們起源的地方。雖然這裡是他們的故鄉但他們已經離開千年之久,所以無依無靠,幸好他們得到了當地阿拉伯人的接濟才安頓下來。但佔據中東的英國人始終認為在中東的猶太人是禍水,對猶太人百般刁難,煽動阿拉伯人一起鎮壓猶太復國運動,而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又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越發興旺,另一方面,蘇聯也開始對中東產生了興趣。第一次中東戰爭在大國利益的穿插下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寡慾heart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參照一個國家,那就是印度。阿拉伯地區大部分是英國的殖民地,而印度也是英國的殖民地。

所以他們屬於反法西斯陣營,而我們看一下印度在二戰時期基本上是跟著英國走的。當時在北非的英國軍團中,就有印度人。他們參加了英軍,一同抵抗德國納粹,所以印度現在還在吹他們是打敗過德國人的軍隊。

而且印度還為盟軍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例如部分美軍和中國遠征軍都是駐紮在印度,為日後反攻做準備。而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一直是英國亞洲艦隊的駐紮地。二戰時期日軍就曾遠赴印度洋,將英國艦隊擊垮。

所以阿拉伯地區大部分和印度一樣,做一個殖民地該做的事情。


小司馬遷論史


現代戰爭和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截然不同,現代戰爭是高度機械化的立體戰爭。是鋼鐵的戰爭、是能源的戰爭!二戰也不例外,各交戰國對於糧食、鋼鐵、石油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希特勒在二戰後期由於連續幾年的戰爭,石油、鋼鐵、有色金屬、包括寶貴的人力資源已消耗殆盡,急需大量補充。

二戰爆發前,全球石油產量90%控制在英美手中,不僅僅是有資源,其他戰略資源和全球水道基本掌握在英美手中,因此歐洲本土,只有兩個國家擁有石油,第一就是羅馬尼亞,第二就是蘇聯。德國二戰發動戰爭前的石油,許多是從羅馬尼亞和蘇聯採購儲備的。德國入侵波蘭後,英美開始了全球經濟封鎖、金融封鎖和資源封鎖,所以德國就面臨一個非常被動的局面,資源匱乏!也就是如果戰爭長期化,德國的資源無法支撐戰爭。羅馬尼亞油田在蘇聯軍力勢力範圍內。德國不列顛空中戰役失敗,預示戰爭陷入了長期化,複雜化。由於英國與蘇蘇聯聯合制裁,以及美國參戰跡象明顯和蘇聯軍力對於羅馬尼亞油田的威脅,最終迫使德國被迫東擴蘇聯,搶奪石油資源,陷入多線作戰的窘地,於是爆發了為爭奪石油而引發的高加索戰役。

高加索戰役:戰役從1942年7月25日開始,至1943年10月9日結束,蘇聯紅軍成功的保衛高加索地區並粉碎了德軍的進攻意圖。1942年,德意志國防軍實施老鼠行動,以集中兵力攻佔在阿塞拜疆的油田地帶,其攻勢在1942年9月份被蘇聯紅軍阻止,蘇軍於1943年1月發起反攻,到1943年10月份在塔曼半島的德軍被肅清。高加索戰事對斯大林格勒會戰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極為有利的影響。高加索會戰以蘇軍獲勝告終,使德軍“消滅蘇軍、奪取最富饒的產糧區和石油產地以及打入近東和中東地區的計劃”徹底破產,具有重大政治和軍事戰略意義。



發生在中東的石油戰爭

儘管在二戰期間中東地區並不是主要戰場,但中東的石油對同盟國和軸心國有極大的誘惑力,因此中東國家或多或少受了戰爭的影響,伊拉克雖然在二戰時已經是獨立國家,但屬於親德國家。中東是英法的傳統勢力範圍,伊朗和伊拉克兩個產油國的石油命脈都掌握在英美手中,因此他們曾經想協助納粹德國取得戰爭的勝利以擺脫英國人的控制。由拉希德·阿里·艾格拉領導伊拉克軍隊於1941年4月3日在巴格達郊區的哈巴尼亞發動兵變,想和德軍配合將駐伊英軍趕走。後被韋維爾派出第10印度師將其鎮壓,來援的德國空軍也被英軍消滅,史稱第二次不列顛戰役。打破了德國控制中東石油的企圖。英國仍然在該國駐軍保護石油供給。

而另外親德的國家伊朗,表面中立,暗中支持德國。因此伊朗國王禮薩汗想借德國人之手幫助自己擺脫英國和蘇聯的控制。因此伊朗成了英國和蘇聯的打擊目標。

1941年8月英國和蘇聯軍隊分南北兩路進攻伊朗,並要求伊朗驅逐在伊全部德國人,關閉德國駐伊使館。禮薩汗對德國人表現的相當忠誠,拒不接受英國和蘇聯的要求。9月17日聯軍進入德黑蘭,抓捕了包括外交官在內的所有在伊德國人,分別被蘇聯送往西伯利亞和流放到澳大利亞。

由於希特勒把糧食、石油的爭奪主要精力都放在與蘇聯的高加索爭奪上,所以中東(西亞)爆發的大規模戰爭很少。


生生不息鋼鐵俠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期,雖然有一部分阿拉伯人通過英國等歐洲國家在西亞北非的殖民體系參與了反法西斯陣營作戰,或是在英國影響的阿拉伯保護國體系下保持大體中立,但相當多的阿拉伯勢力與納粹勾搭,企圖藉助納粹之力驅逐英法,消滅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抵制國際共運影響,甚至直接參加了納粹陣營對反法西斯陣營開戰。

在納粹方面,他們承襲了一戰之前德意志帝國威廉皇帝的策略,即在西亞北非扶植伊斯蘭勢力排擠英、法、俄影響,以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在一戰期間,德國把土耳其拉入自己的同盟國陣營,德國將軍乾脆指揮了土耳其軍隊對協約國作戰。後來的德國二戰名將隆美爾元帥當時是個雄心勃勃的下級軍官,他就一心想到土耳其戰場一展身手,為此還學習了土耳其語。我當年讀隆美爾傳記時,對這個情節印象深刻。對土耳其屠殺百萬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滅絕行動,德國也脫不了干係。

到了二戰之前的醞釀時期和戰時,納粹此項策略與阿拉伯-伊斯蘭各國有關勢力幾乎是一拍即合。在宗教界享有巨大權威的耶路撒冷大穆夫提(阿拉法特叔父是其積極部下)全力支持納粹在歐洲和中東對猶太人、吉普賽人開展種族清洗,而納粹也全力支持伊斯蘭上層分子培養聖戰武士、在中東發展其勢力的長期計劃,還設立了黨衛軍穆斯林師。關於這一時期納粹與阿拉伯-伊斯蘭上層勢力合作的歷史,有關書籍和論文不少,Barry RubinWolfgang G. Schwanitz合著的《納粹,伊斯蘭分子與現代中東的形成》(, 2014年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記載相當詳盡。就是當時作為英國保護國而參加英國方面對德作戰的埃及,在隆美爾軍團節節勝利進逼埃及邊境時,他們也與德方勾搭,企圖裡應外合消滅英軍,迎接德意軍隊控制蘇伊士運河。

不過,就總體而言,由於文化水平、組織動員能力等等非常低下,二戰時期的阿拉伯人和伊斯蘭勢力對納粹總體上還是扮演了“豬隊友”的角色,對德國拖累嚴重。典型如伊拉克對英開戰。

伊拉克哈巴尼亞位於幼發拉底河及哈巴尼亞湖畔,東行97公里經費盧傑到巴格達,二戰時英軍在此設有空軍基地。1941430日,伊拉克首相拉希德-阿里在德國策動下出兵進攻哈巴尼亞基地。伊方正規軍九千,其中有兩個炮兵旅,12輛坦克;此外有大批阿拉伯部族武裝攜火炮50餘門參戰。英方守衛部隊為一營英軍

350人,外加1200伊拉克、亞述僱傭兵。作戰結果:英軍反擊佔領巴格達。英軍基地均為老舊飛機,伊軍擊落的最先進戰機是支援他們的德軍飛機,德方對伊聯絡官斃命。


圖 耶路撒冷大穆夫提檢閱黨衛軍穆斯林師


在冷戰中東戰場上,阿拉伯方面的表現也與此大體相似;蘇聯中東戰略最終失敗,一大半應該歸咎於其阿拉伯盟友拖累。

補充一句,在二戰伊拉克戰場上,英軍對阿拉伯人如此大比例以少勝多;但在10年後的朝鮮戰場上,他們被劣勢裝備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得落花流水,還出現了成建制投降。


從較長曆史跨度上看,從一戰時期德國與土耳其的合作,到二戰時期納粹與阿拉伯-伊斯蘭上層勢力的合作,其歷史影響相當深遠,延續至今。不僅在相當程度上塑造了二戰之後的中東格局,而且在南斯拉夫解體和波黑戰爭、阿拉伯之春、歐洲難民危機中,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組織的意識形態、組織和軍禮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段歷史的延續影響。要想深入理解二戰之後德國、中東等事務,理解三股勢力興起的基礎,就需要客觀瞭解這段歷史,無論它多麼黑暗。



梅新育


一戰奧匈帝國的解體使得中歐出現了強權真空,給老大哥德意志留下了一個“好場子”。德奧合併之後,被協約國宰割的匈牙利也立即投入德國的懷抱,在剷除南斯拉夫後,順利地將手伸進了巴爾幹。可在愛琴海對岸的土耳其,雖然“生前”“親德”,卻迫於同盟國和蘇聯的壓力,偽善的宣佈保持”中立”,直到被毛子打趴下。至此反法西斯同盟,順利的將德國擋在中東石油帝國的大門外。而敘利亞是法國的勢力範圍,沙特伊拉克也門阿曼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想要插手就更難了,不得不繞過被英國嚴嚴封鎖的阿拉伯半島,去“幫助”被英蘇帝國主義壓迫的伊朗,卻不景氣的英蘇扼殺在搖籃之中。於此第三帝國被活活憋死在歐洲。


君琝


1,首先,你們都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中東各領對德國觀感不錯的,從小亞細亞主人土耳其開始到阿拉伯半島保持中立,實則和納粹攪不清楚,你準備打啥?


所以,從地緣上講,納粹妄圖拿下中東地區,不是難在迎戰中東的英國守軍,而是打開:巴爾幹—地中海—北非東部—小亞細亞—中東的所謂“石油通道”,這點是完全做不到的,阿拉曼戰爭中期,德國的坦克部隊就開始大規模缺油了,故而倒推一下,德國如果想完成這次開疆的耗油量更大的裝甲部隊遠征,其次,蘇德在當時已經處於膠著狀態,德國根本沒辦法分兵團轉而遠征,如果德國幹這件事情,44年紅旗就可以插到柏林了,從硬條件上都不可能,何況還有地中海的海權問題。

2,中東的探明儲量變成全球石油資源的中心,大約是在1950年後的事情,小鬍子的年代,中東的探明的大油田只有在伊朗,也就是波斯油田。退一萬步講。我就算德國得到了外星人的援助,他真就把石油通道打開了,請問他怎麼運出去??說到底,你還是必須拿下蘇伊士運河,也就是埃及的英國軍隊,這實際上依然沒有擺脫北非戰場毫無營養的消耗戰。。。何況,還有地中海海權的問題(海權問題千年的痛),看看北非戰場中後期,德軍的地中海補給線被騷擾成什麼樣子就知道了。。。。


二,從納粹的戰略規劃下為何沒有拿下中東。
1,蘇聯的戰事進展不利,原本拿下格魯吉亞,大回旋高加索地區,拿下巴庫油田作為進蘇第一個戰略節點的。而事實上整個高加索遠征的節奏在蘇聯紅軍可怕的反抗意志下變的非常坎坷,在1942年下就徹底走了下坡路。高加索石油資源所帶來的二段補給未成功,原計劃的高加索南下會師在此時已經成了笑話,德軍的進攻鋒芒已經被紅軍鉗制住了,後面大反攻也在醞釀。說到底漢斯貓的國力吞不下毛熊這麼大的體量




2,從戰術上說,在42年之前的德國規劃之中,確實是有拿下中東的計劃,但是這個計劃和題主“單純調轉槍口不一樣”。本來是指望北非的隆美爾攻下埃及以後與高加索的德軍回合的。其實這是個悖論,因為把兵力給隆美爾的話,在蘇聯作戰的德軍的力量就會削弱,而如果隆美爾得不到增援,可愛的意大利盟友會把整個北非殖民地(包括利比亞和埃塞俄比亞)全丟了,希特勒總不能指望在阿爾及利亞的維希法國軍隊收復失地吧。而且戰線越長,後勤補給越吃力。


從戰略上說,沿用了一戰時的老構想,明顯已經不符合1942年的國際新形勢。
1942年的新形勢是在美國參戰後的全球工業國家為主的你死我活的廝殺,摻雜了大量的民族主義精神,這一點就和過去的殖民戰爭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總體戰略態勢,次元的爭奪讓位於人類最高層次的廝殺和高科技從出不窮的舞臺,政治開始向戰爭讓位,政策的博弈轉變為綜合國力的火拼。

1942年上半年的時候這個問題還有迴旋之地,得到了德軍海軍海上力量的全力支持,空軍也進行了支持,後的好時光,問題並不處在海運上,而是非洲那幾位糟糕的基建,導致陸上運輸補給線的脆弱與不堪,德軍最大失誤之一是沒有用空降兵一鼓作氣攻下馬耳他~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戰略節點,但盟軍保住了。


至於本子嘛。。他倒是有從南亞進駐中東的打算,但是被牛牛的軍隊攔住了,而且本子南亞路上補給線,和印度洋海上補給線都達不到遠征的要求。。。唯一比較可以假說的,那就是如果本子知道大慶有大油田,東南亞的資源爭奪戰就不會這麼痛苦了,但是他還是得死。。本子的問題是從來認識不到自己能力的侷限。


風雲人物志





雖然在二戰期間中東地域並不是主要戰場,但中東的石油是同盟國和軸心國的搶手貨,加上德日原定的方案就是在中東會師,因而中東國度或多或少受了戰爭的影響,真正做到置身事外的很少,他們相繼選擇了本人的老大,而選擇老大的不同直接影響了他們戰後的命運。
1.伊拉克
韋維爾
伊拉克固然在二戰時曾經是獨立國度,但仍是英國的權力範圍,因而他們曾經想輔佐納粹德國以擺脫英國人的控制。由拉希德·阿里·艾格拉指導伊拉克軍隊於1941年4月3日在巴格達郊區的哈巴尼亞發起兵變,想和德軍配合將駐伊英軍趕走。後被韋維爾派出第10印度師將其鎮壓,來援的德國空軍也被英軍消滅,史稱第二次不列顛戰役,防止了德國控制中東石油的糟糕狀況的發作。後來伊拉克政府對德宣戰,但未派兵參戰。
2.伊朗
禮薩汗
伊朗同樣是外表中立暗中支持德國。伊朗的天文位置極端特殊,北邊與蘇聯交界,而南邊的中東國度又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伊朗長期遭到蘇聯和英國的雙重壓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因而伊朗國王禮薩汗想借德國人之手協助本人擺脫英國和蘇聯的控制。自1941年5月伊拉克反英兵變被鎮壓以後,禮薩汗曉得英國人下一個肯定要動他,加上一個月後德國入侵蘇聯,蘇聯也擔憂伊朗變成德軍的南方基地。因而伊朗成了英國和蘇聯的眼中釘肉中刺。
霍梅尼
1941年8月英國和蘇聯軍隊分南北兩路進攻伊朗,並請求伊朗驅趕在伊全部德國人,關閉德國駐伊使館。禮薩汗對德國人表現的相當忠實,拒不承受英國和蘇聯的請求。9月17日聯軍進入德黑蘭,抓捕了包括外交官在內的一切在伊德國人,一半被蘇聯送往西伯利亞放逐至死,另一半被英國放逐到澳大利亞。禮薩汗帶著一塊伊朗疆土逃亡海外,傳王位於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4年死在南非,終年65歲。巴列維改動了外交政策,改為親美政策。巴列維王朝後在1979年霍梅尼指導的伊斯蘭反動運動中被推翻。
3.埃及
阿拉曼戰場上的蒙哥馬利
埃及固然在1936年曾經獨立但作為英聯邦國度為英國出了不少力,著名的阿拉曼戰役就是在埃及打的。埃及為英國軍隊提供了不少優質兵員,埃及國父納賽爾就曾在二戰時在英軍中退役。
4.敘利亞
庫阿特利
敘利亞原先為法國殖民地,後法國投誠後被納粹德國與維希法國控制,直到1943年趁軸心國與同盟國皆無暇顧及中東時敘成立本人的政府,舒克里·庫阿特利中選敘利亞共和國首任總統。敘利亞本國軍隊並未以國度的方式參與二戰。
5.以色列
以色列固然是1948年5月14日才成立的,但自從希特勒在歐洲推行反猶政策以後大批猶太人開端漂泊。有許多猶太人來到了約旦河邊他們來源的中央。固然這裡是他們的故土但他們曾經分開千年之久,所以無依無靠,幸虧他們得到了當地阿拉伯人的救濟才安排下來。但佔領中東的英國人一直以為在中東的猶太人是禍水,對猶太人百般刁難,慫恿阿拉伯人一同鎮壓猶太復國運動,而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又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越發興隆,另一方面,蘇聯也開端對中東產生了興味。第一次中東戰爭在大國利益的交叉下不可防止地迸發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泰國簽訂〈日泰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佈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給泰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泰國隨即在翌日宣佈:「泰國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n\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整個中東可按其政治演進分為二大地區。北部的土耳其、波斯和阿富汗三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擺脫了大國的控制成為主權國家,它們的政府推行強烈的民族主義政策。迤南一帶的“肥沃新月”,從伊拉克起,經過近東國家和巴勒斯坦,直至埃及,乃是英法兩國生死攸關的勢力範圍,但加火如荼的民族主義總算向兩個帝國主義強國那裡爭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最後是由
\n\t\t\t\t\t\t\t\t\t\t\t\t阿拉伯半島和英埃蘇丹組成的南方的一批政治上不發達的國家,其中有英國直接治理的國家,也有受英國保護的國家;沙特阿拉伯和也門雖屬主權國家,但也處在英國的勢力範圍之內。在關係重大的“肥沃新月”的中部,英法霸權,不論是實際存在的(如在巴勒斯坦—外約旦和近東國家),還是在條約裡隱而不露的(如在埃及和伊拉克),對於城市裡民族主義的中、上層階級來說,都是不得人心的,而這兩個階級是那些國家裡最活躍的(甚至幾乎是唯一活躍的)政治力量。這些國家一心要爭取主權的獨立或使已取得的獨立臻於完整,並保持它們的行動自由,以防任何大國企圖把它們捲入一場它們認為(不管怎樣目光短淺)並不危及它們切身利益的戰爭。\n在二戰中沙特國王阿卜德·阿齊茲·伊本·沙特深信英國必能渡過難關。土耳其政府頂住了德國的威脅利誘和軟硬兼施,為其他國家做出了榜樣。再是英國對不忠分子和動搖分子採取了軍事行動,1940年6月和1942年2月在埃及的兩次行動,1941 年4—5月間在伊拉克的行動,英國清除了親軸心國勢力。\n\n二戰中的南美洲似乎成了一片沒有硝煙的樂土。珍珠港事變後,當時烏拉圭國家黨領導人的講話最能代表南美洲國家的心聲,他說:“這場戰爭應該由金黃頭髮的人和黃種人自己解決。反正這是獅子與獅子為爭奪獵物的鬥爭。”幾乎所有南美洲人也抱著這樣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因此,絕大數南美洲國家都沒有捲入戰爭。\n但在所有南美洲國家之中,巴西是個例外。巴西是惟一積極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南美洲國家。二戰全面爆發前,巴西與納粹德國保持著密切的經貿關係,主要是巴西向德國出口商品,德國給巴西提供軍火。戰爭爆發前一年,德國25%的進口來自巴西。同一年,巴西開始從德國大量進口武器。\n二戰在歐洲全面爆發後,美國一邊觀望“不出手”,一邊又督促南美洲各國加入盟國陣營。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美國向巴西提供了為數不少的軍事、技術和財政援助。1941年2月,巴西總統瓦加斯向美國保證,如果美國受到別國攻擊,巴西將全力支持美國。同一年,美國便開始支持巴西在里約熱內盧附近建造大型鍊鋼廠,這座鍊鋼廠建成後就成了巴西工業化的象徵。\n巴西在美國的支援下,很快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成為南美洲舉足輕重的國家。有歷史學家說:“戰爭期間,美國把對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軍事投資給了巴西。依靠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援助,巴西在拉丁美洲加強了自己的優勢地位,超越了阿根廷。”\n為了阻止巴西與美國的交往,1942年2月至8月,德國擊沉了近20艘巴西商船,巴西於8月28日向德國和意大利宣戰。1944年6月30日,一支由美國訓練和裝備的26000名巴西遠征軍陸軍部隊加入美軍第五師,投入意大利戰場。據統計,在整個二戰期間,巴西空軍共執行了2550次飛行任務,有1889名巴西人陣亡,在前線陣亡的約有650人。\n簡單的說:南美兩個大國中,巴西初期保持中立,後來派兵去歐洲參戰了。阿根廷保持中立,但獨裁政府與納粹德國關係密切,戰後庇護了一批納粹分子。其他南美洲國家保持中立,各比較發達的南美國家趁這個機會實現了不同程度的“進口替代化”,建立了一些民族經濟,但多數受寡頭們控制。

月贏玄





阿聯酋、埃及和以色列當時還沒擺脫英國殖民控制。


伊朗當時則是被英國和蘇聯侵佔


敘利亞是法國殖民地。

當時伊朗等地己發現大量油田,美國勢力也已侵入中東地區,並且在日本經東南亞通往中東獲取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的途中設下重重關卡,導致日本為了獲取戰略物資,不惜挺而走險對美作戰。

中東各國其實也希望德國過來好趕走英蘇法等侵略者,但讓德意日長途征戰先佔領中東,顯然是不現實的。軸心國的目標應該是佔領歐洲全境之後,儘量先避免與英美衝突,等打敗蘇聯和中國後,最後在中東會合,完成對亞歐及北非大陸的控制。誰知在中蘇戰場上就把德曰法西斯拖入了泥潭,直至被滅亡。




湘平古珍郵館


西亞阿拉伯人,這個詞根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概念……阿拉伯人帶來了了阿拉伯數字,全世界都能夠熟悉掌握……阿拉伯的落後局面是因為阿拉伯人無法承受產業的奧秘被耶路撒冷以西的所謂概念詞根“西方”先知道了……於是阿拉伯人無論是在被外來力量“管教前”還是“管教後”,阿拉伯人向來只需要拿錢購買不是自己生產的商品……並且用這些商品中的劣質產品去和優質產品做較量……因為導演事前已經告訴了阿拉伯人,告訴他們自己應該怎樣做才比較符合既定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