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怎样最终解决军阀混战的局面、建立南京政府的?

风信子feng


民国时期一直未能彻底解决军阀问题,只不过在中原大战以后,军阀混战的次数少了,规模也小的多。

在北伐战争以后,虽然推翻了北洋军阀,但是新的军阀崛起,国内大的军阀除了蒋介石的中央军,还有冯玉祥的西北军、李宗仁的桂系、阎锡山的晋系、李济深的粤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小的话有何健的湘军、龙云的滇军、王家烈的黔军、刘湘的川军等。

通过中原大战,蒋介石虽然击败了冯玉祥、李宗仁和阎锡山,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军阀问题。

李宗仁、白崇禧回到广西以后和粤军关系紧密,长期以胡汉民为政治领袖和南京政府对抗。阎锡山也控制山西、绥远两省,冯玉祥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旧部韩复渠控制了山东,宋哲元控制了河北,变成了新的军阀。

其他的小军阀更是没怎么受影响,借着围剿红军的机会,蒋介石消耗掉了何健的湘军,搞掉了贵州的王家烈,但是其他军阀依然拥兵自重。

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通过抗日这个大旗,才算获得了比较统一的军政大权,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军阀问题。




不沉的经远


1926年至1928年,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基本上摧毁了吴佩孚孙传芳这两位北洋军阀,张作霖也退走关外。从此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然有不同势力割据,日后又爆发了如中原大战等一系列争夺统治权柄的内斗,蒋介石以他过人的手腕或打或拉或拆成功的击败了各路竞争对手,原先的内外军阀也围绕在他的周围建立了一个短暂的利益共同体,这时候的军阀割据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名义上蒋和他代表的国民政府是正统,事实上来说蒋的南京政府实力最强。蒋凭借他的威势成功压服了各个地方实力派使他们团结在国民政府这个大家庭中,虽然地方上多有异心但他们也没有太大的实力做什么,如果一切按照这么进行下去中央愈发强大,整合能力足够的时候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对地方下手以求彻底收权。


永无劫


中原大战,蒋介石一举奠定了统治地位。这里还要说到张学良,因为从实际效果来讲,张学良是中原大战最大的赢家,冯玉祥等反蒋军阀与蒋介石两败俱伤,张学良实力保存最完整,收获最多。东北军没有参与中原大战,但是因为实力很强,所以蒋介石和反蒋的冯玉祥等人都想争取他。最后这场大战的胜利完全取决于张学良的一句话,他公开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基本就锁定胜局。张学良选择支持蒋介石,基于两点考虑,第一,蒋介石开出了令他满意的条件,经济上,政治上,地盘上,蒋介石都有承诺,第二,张学良确实也想结束军阀混战,因为常年的军阀混战闹的民不聊生,如果他支持反蒋的冯玉祥等人,打败蒋介石之后,必定还是大家分地盘,然后再打仗,争来争去没个完。蒋介石所谓的统治,其实就是在维持一种平衡,让各个军阀各个派系之间能够有一个相对的平衡,这样大家起码不会一遇到争端就打来打去,进行内耗,他们得考虑蒋介石,说白了就是得先让蒋介石出来评理,如果大家都同意他处理的方法,那就按他的方法来,就不用打架了。所以说,蒋介石并没有完全的解决军阀混战,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对军阀混战的局面起到了掌控作用。


都察院左使


在1949年之前,中华民国始终没有解决军阀问题。各个军阀只是名义上的听从南京政府,但还是各自为政。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些军阀为求自保不战而逃,但是更多军阀还是本着爱国心,走向抗日战场,成为民族脊梁。


土豆先生zz


北伐加拉拢,封官许愿,干掉北洋政府后各地军阀倒戈易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