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抗倭的后台老板胡宗宪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11223140691


在历史,胡宗宪是大奸臣严嵩的人,由于站位问题,一直被低估了。客观上来讲,明朝抗倭运动能够取得胜利,胡宗宪是有大功劳的人。

一、抗倭有功

胡宗宪是安徽绩溪人,他们胡家后来还出了个大人物。比如凤凰网的新闻:

XXX与夫人回安徽绩溪老家祭祖。

胡宗宪是嘉靖十七年的进士,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那个时候一个读书人只要中了进士,绝对是前途无量的。因为大明朝当时规矩便是高级官僚全部来自进士,换句话来说进士只要不犯什么错误,正常情况下是不用担心什么的。

胡宗宪也是如此。他是1538年中的进士、历任益都、余姚、后来成为了御史、巡按宣府、大同。十几年后,他便成了浙江巡按、巡抚、抗倭总督、兵部尚书。据说他当初在大同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大同左卫军哗变,胡宗宪单骑前去将此事平息。可知,他气魄非常人所能比。

他在历史上最大的功劳便是抗倭。我们知道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祸害东南,老百姓饱受其苦。针对这种局面,正如他自己说“贼一日不除,则臣一日不离军营;海上一日不靖,则臣一日不敢离海上”。

他领导抗倭战争七、八年,参加了大小数十百战,立下了赫赫战功。难能可贵的便是胡宗宪身为总督,能够身先士卒,与将士同甘共苦。

其实,很多著名的抗倭名将都是受胡宗宪提拔重用,比如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胡宗宪推荐戚继光担任参将,镇守倭患最激烈的宁波、绍兴、台州一带。后来戚继光在义乌募兵组建戚家军,也是受胡宗宪支持才能完成的。

二、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想,为什么胡宗宪会默默无闻呢?其实不光知道胡宗宪的人不多,历史上的胡宗宪也没有落下好下场。

原因便在于当时严嵩当政,胡宗宪依附了严党。胡宗宪便是靠着严嵩干儿子赵文华的推荐才成为了抗倭总督。为了讨好严嵩,胡宗宪是贿赂过严嵩、张文华的。

严嵩倒台了以后,胡宗宪麻烦便来了,他受到了弹劾,后来被迫自杀于监狱之中。即使如此,对于这个抗倭英雄,老百姓还是为他修建了胡公祠。隆庆六年,胡宗宪便被昭雪了。


历史是什么


有关明代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我们已经听过很多了: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甚至那位号称“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也曾为抗倭事业立下功勋。而这些名将名士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胡宗宪。

抗倭名将戚继光

胡宗宪是徽州人,考中进士后从知县调任御史。他的胆略和见识在巡按北方边境时就已经凸显出来:大同守军因为换防而要哗变,胡宗宪单枪匹马直入军营,告诉他们换防令取消了,大兵们自然就不闹了。不久停止换防的诏书才下达,同僚都对他刮目相看。

胡宗宪

表现不错的胡宗宪被派去巡按浙江,而此时来浙江已经不是美差了:倭寇已经把浙江给搅和得鸡飞狗跳,而尽管地方官张经、李天宠尽心尽力地防守,中央来的特派员赵文华却还在处处掣肘。野心颇大的胡宗宪看到了机遇,在浙江处处都对赵文华没好脸色的情况下主动依附了赵文华,两人遂结为至交。

赵文华

此时张经指挥了几个胜仗,胡宗宪也稍有功劳。而在赵文华那里,功劳全部给了胡宗宪,张李二人反被扣上通敌的帽子,被押往北京听候发落。但是这哥俩实在也不是个打仗的料,带着人去收拾残兵败将被打的大败,赵文华也只能悻悻离开浙江。

没曾想,坏事变好事。赵文华仗着干爹严嵩的势力,在京城再次翻案,又为他那个好朋友胡宗宪说情。结果短短不到一年,直浙总督换了两任;而仅仅是个六七品御史的胡宗宪,居然就坐到了直浙总督的位子。

严嵩

胡宗宪的上位手段虽然有些卑劣,但他和赵文华、严嵩那种只想着升官发财的人不同,他到底还是个有良知、有理想的官员。担任总督以后,他广泛提拔得力干将,戚继光等一大批将领都在他手中得到重用。但有能打的将领还不够,正确的战略才是获取战争胜利的根本。

胡宗宪需要面对的倭寇,大体可分为汪直系和徐海系。汪直和胡宗宪是同乡,具有徽州人天生的经商的基因,他打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生意(和后来侵华的列强颇有些相似)。而徐海自幼被日本人掳去,对中国没什么好感,他抢劫就是为了抢劫。

倭寇入侵

在详细地了解了这两个人的出身及战略目的以后,在徐渭的帮助下,胡宗宪的战略规划也就确立了下来:对汪直是以退为进,暗中孤立;而对徐海则是万勿妥协,赶尽杀绝。

徐文长

胡宗宪先是将关在牢里的汪直的家人释放并且好生招待,又派出使者前往汪直盘踞的九州招抚。汪直表面同意,并派养子毛海峰去见胡宗宪。胡宗宪诱使毛海峰去攻击一伙无名倭寇,在事实上使得汪直的船队与其他倭寇间有了嫌隙。

有心归附的汪直还将徐海入寇的消息透露给了胡宗宪,胡宗宪立刻派人前去迎敌。两军不分胜负,而在此时胡宗宪派人将汪直的那封泄露徐海行踪的信带去徐海船上,要他投降。徐海以为被日本人尊奉为“老船主”的汪直已经投降,大惊失色,其军心也大乱。

倭寇

趁着徐海举棋不定的时候,胡宗宪又派人前去其合伙人陈东、麻叶那里使用同样的方法来劝降。这一下徐海的海盗部众就彻底离心离德了,徐海只得硬着头皮与朝廷谈判。胡宗宪告诉他在吴淞口有倭寇,要他去拿个投名状。

徐海只能前去收拾那伙倭寇。当他全歼敌人、准备返航的时候,等待他的却只有俞大猷的船队和火炮。已经彻底丧失战意的徐海被俞大猷一顿哭丧棒打得抱头鼠窜,只好乖乖向朝廷投降。但是胡宗宪并没饶过他,早就被授意拿徐海做礼物的陈东麻叶趁着徐海睡觉的时候对其发动偷袭,徐海投海自尽。

俞大猷

徐海一死,汪直也不想再生什么事端。他带着船队准备来投降胡宗宪,而胡宗宪也准备同意他的投降请求。扰乱东南数年的倭乱,似乎终于要平息了。

然而由于日本船只的大举来临,浙江人民惊恐不已。一个迂腐不堪的御史认为胡宗宪有通敌之嫌,坚决要处理汪直。在汪直上船以后,他绕过胡宗宪将其逮捕并送往北京处死。汪直临死前留下遗言:“我死以后,浙江必大乱十年!”

汪直的话没有错。失去他的节制以后,那些打着为其复仇名号的各色倭寇在第二年春天齐头并进,大举内犯,浙江再次面临着灭顶之灾。然而胡宗宪就是胡宗宪,在他和戚继光等一干得力干将的努力下,这一次倭寇进犯被成功打退。又过了几年,浙江和福建的所有倭寇宣布全部肃清。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反击终于获得了胜利。

倭寇来犯

而作为这一次伟大反击的领导者,胡宗宪却没有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胡宗宪是靠着赵文华上的位,搭的关系正是严嵩,前期仗打得不好也多亏严嵩为他撑腰。而在抗倭事业快要宣告结束时,严嵩也倒了台,朝中再无奥援的胡宗宪立刻就陷入危险之中。

明世宗朱厚熜

偏偏胡宗宪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浙江干了不少他认为是“小节”却足可以治罪的事情。飞鸟尽而良弓藏,抗倭战争的结束,也就是他灭顶之灾的开始。

嘉靖皇帝对胡宗宪本来还挺有好感,但随着严嵩的倒台,对他也就渐渐冷淡了起来。而当严世蕃被指勾结倭寇时,胡宗宪由于和严家交往甚密也被牵连其中。尽管皇帝并不想杀他,胡宗宪却似乎对人间已然了无牵挂,在狱中他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五十三岁。

徐阶

胡宗宪是能吏,但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他凭一己之力保卫了浙江乃至整个东南人民的安危,但其手段实在不可谓不肮脏。当他对徐海出尔反尔、一再变卦时,不知他可曾想过这世上,也许真有“报应”两字?


青言论史


是个做实事的官员

胡宗宪是进士出身,先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后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整顿整军纪,加固边防,为明朝北部边防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嘉靖三十年(1551年),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从踏入仕途起,刚任益都知县时,便分化招降了为害多年的益都盗匪,不仅解决了当地匪患,还增强益都的兵力,彰显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其后巡按宣府、大同这两个军事重镇,其从政经验和军事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

此时的明朝,为权臣严嵩当道,赵文华正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如果此人要阻挠你,那么基本上什么事都不用干了。其一次上书弹劾浙江总督张经,堂堂总督就这么被杀,企图为张经说话的人被仗责后剥夺职位。如果想要在这种环境下做事,那么就胡宗宪只能讨好赵文华,同时在讨好赵文华的基础上,尽量保留一些不愿意投靠自己的将领,比如俞大猷。

胡宗宪的手段可以从消灭徐海的一系列行动中看出来。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倭寇围攻桐乡。巡按赵孔昭上疏乞援。皇上严令之下,胡宗宪只能想法解围,但是此时浙江已无兵可调,于是打起了离间的主意。在探知这股倭寇的首领为叶明、徐海二人的联军之后,胡宗宪下令在夜里送给徐海美妓二人,黄金千两,缯绮数十匹。胡宗宪又将特意让人想法传这个消息出来。日本倭寇首领叶明知道后,怀疑徐海投靠了胡宗宪。于是在五月十九日,叶明率领所部倭寇从桐乡离开,回到崇德西。只剩一半人手的徐海在继续围攻了两三天,看桐乡城无法拿下,只能解围退兵。

由于倭寇分兵三路,一路南入袁花,一路北上王店,一路东入吾盐。于是胡宗宪派遣蒋洲、蔡时宜、朱尚礼等出发,与倭寇誓约:“愿意回日本的,我们给船;愿投降留下来的,我们给官。”由于倭寇此时正处在抢劫太多而载重太大,又舍不得丢弃的境地,胡宗宪送上来的使节,也正好能拿来拖延时间。于是这份心怀鬼胎的合约达成,而明军也乘着这个机会知道了倭寇的组成部分:徐海是一党;洪东冈、黄侃、王亚六是一党;陈东、叶明、吴四自沙来,是另一党。而徐海曾经身为和尚,会占卜,有谋略,从而受到其他人的尊敬,以徐海为盟主一起行动。

既然只是盟主而非效忠,那么胡宗宪采取了是差别待遇的接触方式。胡宗宪在接触倭寇首领时,对徐海特别优待。胡宗宪待人处事也颇有魅力,不然也不会让严嵩的义子赵文华那么信任他。徐海虽然也堪称人才,但是比赵文华的心机来说,仍然颇有差距。于是徐海被胡宗宪言辞恳切所打动,真就打算投诚了。徐海是中国人,投诚明朝没什么心理负担,洪东冈也无所谓。但是陈东、叶明等不同,他们全是日本人,陈东在萨摩藩还有着正式的职位,自然不愿意留在明朝做官。

日本倭寇不愿意投诚,但是也不愿意放弃所掠夺的财富。而徐海既然想要投降,那么手上的资源越多,谈判的本钱越多。于是徐海打算跟陈东建议,带不走的,干脆留下给他好了。陈东、吴四自沙来同意了。但此前因为争夺女人,已和徐海结怨的叶明,则拒绝了徐海的这项要求。大怒之下的徐海于是打算拿叶明的人头,当自己的“投名状”,献给胡宗宪。大喜过望的胡宗宪自然允诺,与徐海一起,开始慢慢扣留陈东部的倭寇船只。

七月初三,准备妥当的徐海打算拿下叶明,于是邀请叶明入城饮酒,又怕其不来,于是将其他人也一起邀请。除了陈东之外,其他四人全数到齐,五人一起入城,明朝当地官员设宴热情款待。待那四人饮酒微醉,官府以花红为赠品,趁机将毫无警惕,还想去佩戴花红的四个倭寇头目拿下。徐海没有打算放过除叶明外的其他三人,就把他们统统砍去大拇指之后,押解给了胡宗宪。六个头目去了四人,还有一人投诚,一人在外。打算收得全功的胡宗宪强迫叶明写信招陈东入城,陈东不疑有他,落入胡宗宪之手。

而且胡宗宪心思缜密,他还设下了一条“连环计”。陈东除了那封招他入城的信,还收到了一封由胡宗宪口述,叶明手书,收款人是陈东的密信。上面的内容是说叶明和陈东要在离开之前,合谋杀死徐海。自然,这封信也随着陈东的被捕而被徐海“发现”了。徐海自然对“救命恩人”胡宗宪感激不尽,于是尽心尽力的帮胡宗宪打击剩余的中小头目,甚至连自己的部属也不放过了。

十九日,徐海将叶明所穿的盔甲献给胡宗宪,胡宗宪回赠金银轿伞,招徐海入城见面,发现只剩孤家寡人的徐海心中恐惧,没有前去。二十四日,发现徐海心有警惕的胡宗宪将计就计,征集一百多条大型运输船,放置海口,与倭寇交换军船。心中忐忑的徐海在观望三天后,看胡宗宪任由倭寇取船东归日本,不敢再待的徐海于二十七日傍晚,将自己抢来的财货转移到二十七条船上,准备也回到日本。结果被换船的其他倭寇发现。大怒之下的诸部倭寇火拼徐海部,两边各死一百多人,眼见无法去日本的徐海只能悻悻而归。

得到这个消息的胡宗宪决定出兵了,二十九日,明军大军云集海口,此时有的倭寇已经离开,有的还没来得及开船,还有些还在海岸屯驻,分成数百个小团伙。一团散沙毫无战意的倭寇,自然不是已经准备许久的明军对手。海口附近的倭寇团伙被明军全部消灭,战船蔽海,炮声震天,惊惧之下的徐海本来已经打算走,眼看这样的情景,只得开船掉头,明军并未阻拦,于是徐海所部回到梁庄驻屯。

八月初一日,徐海入平湖城,宴请赵文华、胡宗宪、阮鹗和赵孔昭四人。当时所约定日期是八月二日,徐海为显示强硬,没有遵守期限,先一日率其部众在城外列阵,自己带着几十个亲兵入城。明军各路官兵立即联兵,直抵各衙门,将兵器排开,任倭寇观看。当宴会开始之时,徐海跪地叩首,大呼:“天星爷!死罪!死罪!”赵文华命人将其扶起。其实到现在,徐海也只与胡宗宪通过书信,并未见到本人。于是徐海问通事那个是胡宗宪。通事指给他看,徐海再次向胡宗宪跪地叩首,大呼死罪。胡宗宪下堂,用手摸着徐海的头说:“不要再作孽了。”徐海再次口称天星爷死罪,于是赵文华、胡宗宪、阮鹗和赵孔昭厚赏徐海,让其出城。

徐海表现的很恭顺,但是他在赴宴时衣服内穿着铠甲,结果被胡宗宪发现了。本来就没想放过徐海的胡宗宪,借着剿灭倭寇残党的名义四处调兵,水陆戒严。发现被逐渐合围的徐海后悔自断羽翼,开始暗暗做战争准备,十五日,平湖守备邀请徐海赏月,徐海没有去。十六日,乍浦使节到达沈家庄,被徐海拘留。十七日胡宗宪的使者到达,徐海杀了来使,准备开战。

八月二十日,明军出兵,进攻徐海所在沈家庄。指挥李昂、王诏,监生谢德行、施良臣,都司李经等,统领永顺、保靖二司官兵先期抵达,擒获倭寇四名,献俘胡宗宪。大军云集沈家庄外,赵文华、胡宗宪、阮鹗三人亲自督战,四面围攻,徐海据险不出。二十三日,永顺宣慰使彭翼南没伏诱贼,擒斩倭级二十一颗。二十四日,明军再次强攻沈家庄,徐海以发熕守路口,炮击明军。炮弹用尽,徐海就用银两做炮弹,打得弹如雨下,明军被迫撤退。

二十五日,胡宗宪取民家狗数百为一群,外裹军装,以引诱徐海炮击,令各该官兵鼓噪齐进,以转移诱徐海方注意力。郎中郭仁令参将唐玉兵、刘进等从南,卿史际家中(人名)兵、段天恩等(人名)、从东职(人名)属下正兵从西,永顺长官汪相、向銮从北,四面放火,焚烧栅栏。从早上十点,打到晚上六点。倭寇大败,明军斩首一千二百余名级,眼见大势已去的徐海投河而死,被永保兵捞起,斩下首级。不过这股倭寇韧性的确相当不错,直到第二天,还有几个倭寇从沟壑中突出,与明军战斗中被杀,而出海在外的辛五郎被卢镗用计擒获。徐海死后,剩下的陈东、叶明等五名倭寇头目,在九月初八,被胡宗宪斩首嘉兴北教场。十二月,俞大猷攻破舟山倭寇巢穴,斩首一百四十余级,徐海倭患平息。


冷兵器研究所


《大明王朝1566》剧中,对很多历史人物的看法,其实史学界早就有共识,只是一直没有一个广泛的平台表达出来。今天老王媳妇来和大家聊聊胡宗宪和戚继光这两个明朝抗倭英雄,可以说成也靠山,败也靠山,名气为何大不同?

胡宗宪,他是严嵩的干儿子。严嵩是什么人?被认为是“奸臣第一号人物”,大家自然会认为胡宗宪是坏人。可实际上,胡宗宪是个很实干、能干的官员。他投奔严嵩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干事情。他和严党拉关系,和宦官拉关系,给嘉靖送白鹿,一心往上爬,这都是为了更好的干事情。

戚继光,她是胡宗宪的麾下。在险恶激烈的斗争中,胡宗宪一心栽培保护。所以他的行事风格和胡宗宪一模一样。戚继光平生愿望“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他深知完全靠自己的文才武略是不行的,必须找到靠山,和同僚文官搞好关系。所以他会“时时购千金姬进之居正”,攀上张居正这个大靠山。

可以说,戚继光和胡宗宪都是一个懂得世故,明白妥协,但不忘初心的人。可是,为何胡宗宪不太出名,他曾今的下属戚继光就出名多了,上学时候的历史课本上相信都有印象!

老王媳妇觉得,他们俩都因为靠山的倒台而倒台,下场都很惨,想起了《人民的名义》高育良。不一样的是:胡宗宪的靠山是严嵩,严嵩的名声,导致了他被掩盖。戚继光的靠山是张居正;后世对张居正的评价,也让其手下的一些重要人物大放光芒。

怎么样,看望了全文,有什么想聊的,欢迎评论。本文独家发百家号,感谢关注!


历史人物那点事


能屈能伸者谓之大丈夫,虽千万人吾往矣谓之真英雄,胡宗宪很明显就是一个大丈夫,真英雄。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对胡宗宪口诛笔伐,说他是一个严党,其实东林党比之严党对明朝的危害更大。明朝的文官集团能出一个勇于担当,敢于自污以做利国利民之事的官员,实属不易,没有胡宗宪的支持与担当,戚继光、俞大猷的抗倭大业会中道崩殂!

胡宗宪进士出身,本身很有才华,文韬武略皆优,在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任县令时就表达出来了。胡县令组织民众捕杀蝗虫,消灭了益都县蝗灾;又对当地强盗进行招降,其中可战之兵千余人被编入军队效力。当时朝政由严嵩把控,要想升官建立更多的功名,就必然要跟严嵩走到一起。于是胡宗宪通过严嵩的义子赵文华的举荐成为严嵩的学生之一,再凭着其出色的能力,在严嵩的提拔下,胡宗宪一路高升,最终成为一方大员。在抗倭斗争中,也是因为严嵩的支持,所以胡宗宪才能大胆起用戚继光,打破祖制,训练戚家军。

胡宗宪为了保证抗倭前线不受文官御史的弹劾,尽力保护戚继光、俞大猷等一线将领,他自污名节,通过大量行贿受贿摆平了文官御史。其实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很多时候都超过军事斗争,没有胡宗宪的保驾护航,戚继光这颗军事明星很可能早就陨落了。胡宗宪网罗金钱美女送给严嵩父子,又给献给嘉靖皇帝春宫秘术十四章,在上层关系上他挥金如土,对下层则巧取豪夺!正是因为上层路线走对了,关系疏通了,所以戚继光才能大刀阔斧的进行军事改革,才能平定倭寇之乱。戚将军之所以能名节无损的成为一代战神,跟胡宗宪的帮助与教导是分不开的。

胡宗宪本人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平定苗民之乱,建立海防都是他主导的。胡宗宪在朝廷任命他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时,他曾表态“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他上任后铁腕整顿军纪,恢复了明军的士气纪律,不再遇到倭寇都望风而逃。他又采用外交与军事手段,诱降汪直,诛灭徐海,江浙一带的倭寇之患得以平息。胡宗宪组织人力编著了《筹海图编》,用于建立沿海海防,指导明军对付倭寇,还组建了一支海上军事力量,这是明朝水师的正式开端。

倭寇之患平定后,徐阶成为首辅,严嵩倒台了。在除阶的操作下,作为严党中能力声望最高的胡宗宪受到排挤打压,最终被撤职回家养老。后来又因为在清算严党的过程中发现了假圣旨,故胡宗宪被抓入大牢,最终在狱中自尽而死。

胡宗宪贪污受贿,好色奢侈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他作为一代能臣干吏是值得肯定的。人无完人,没有必要揪着胡宗宪的过而否定他的功。万历初年,朝庭恢复了胡宗宪的名誉,追谥为襄懋!


大秦铁鹰剑士


一说起抗倭可能最先被人想到的就是戚继光了吧——他曾在抗倭战争中创造过”零伤亡“的记录,被饱受倭寇肆虐的东南沿海百姓称为“戚老虎”、“戚我爷”。可能有的朋友还会想起俞大猷——在东南抗倭前线他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不过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戚继光和俞大猷作为武将是战斗在抗倭第一线的伟大英雄,可问题是当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时是谁在为他们供应军资粮草?是谁在后方排兵布阵调度指挥?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知道在戚继光、俞大猷身后有一位一直默默支持抗倭斗争的幕后人物,这个人名叫胡宗宪。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龙川村,1512年11月4日生人,其家族世代就职于锦衣卫。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仅26岁的胡宗宪就高中进士,两年后即被授予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之职,可谓平步青云仕途畅通。在益都县令任上的胡宗宪不仅成功破获了前任县令久拖未决的悬案、平反冤狱,还组织百姓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在此之前盗贼在益都为害多年,胡宗宪用安抚劝降之策不仅消弥了匪患,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编为义军,可以说这时的胡宗宪就已初步展现了他的文韬武略。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月胡宗宪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按古人守孝之制:父母亡故需守孝三年,谁知仅仅两年后胡宗宪的父亲胡尚仁也因病去世,于是胡宗宪接着替父亲守孝,不过他这种情况按当时的礼制是可以同时为父母守孝的,也就是说胡宗宪父亲去世那年他为母亲的守孝期尚未结束,所以这一年他既为母亲守孝又为父亲守孝,就这样他累积在家守孝五年。在这五年中他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大为长进,这为他日后的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守孝期满后复出的胡宗宪以御史身份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沿途整肃军纪、巩固边防,为明王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贡献。嘉靖三十年(1551年)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踏入仕途这十多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政绩显著,他的从政经验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嘉靖皇帝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随即又被提拔为总督,总制东南七省军务,全面领导东南七省的抗倭事宜。

也就是说:如果俞大猷、戚继光是战斗在抗倭第一线,那么全面领导整个东南抗倭战场的就是胡宗宪。胡宗宪上任后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征明、郑若曾等为幕僚,参賛军务;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转战江、浙、闽、赣,每役躬擐甲胄,指授方略。至明嘉靖三十六年计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倭寇之内应,东征西讨,终于弥平倭患,使东南百姓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胡宗宪不仅立足于平定已作乱的倭寇势力,而且立足于平定倭寇后如何保证国家海防不再遭受入侵: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胡宗宪针对倭寇“去来飙忽难测”、“海涯曼衍难守”,沿海地区随时可能遭受倭寇焚掠的情况,决定建立沿海防御系统。组织人员把沿海倭情、地理形势及抗倭措施编成《筹海图编》,指导抗倭斗争。“缮甲造舰”,修造战船千艘,多置火器,配备佛郎机、鸟铳、火砖、喷筒、火箭等,由俞大猷、戚继光分率巡洋。福建沿海设立哨兵,置烽火门、小埕、南日、浯屿和铜山五大水寨,派驻军队捍卫海岸。浙江沿海设海盐、澉浦、乍浦三大水寨,招募苍山、福清等船78只布列各港口,以四参将六总兵统之,“不拘警报有无,而亲出海洋,严督各总戮力用命,以遏海寇于方来”。明朝真正的水师就是从这时建立的。

按说这样一位对抗倭大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应该会被后世永远铭记才对,可事实上他的知名度不仅远远低于自己一手提拔的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甚至在身后还曾被人颇多诟病。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他为人处世过于圆滑,又过分贪婪——就个人私德而言:他可算不得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如果说领导抗倭斗争是他一生最大的亮点;那么在个人私德上他也有着巨大的污点。

当时嘉靖皇帝宠幸严嵩父子,一时之间严家父子把持朝政擅权弄政,在这样的局面下朝廷大臣们迅速站队:凡是想要出人头地仕途畅通的都主动巴结献媚严家父子;而那些瞧不起严家父子为人的大臣们则坚持不与之同流合污。然而胡宗宪却认为: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抗倭,为了东南百姓的安定,如果自己不主动巴结严家父子,那么在军需粮饷、选将用人等问题上严家父子必定对自己多方制肘。就这样胡宗宪被朝中那些正直的大臣视为与严党同流合污。

除了主动巴结攀附严党外,胡宗宪侵吞军饷、生活奢侈、好色都是不争的事实——胡宗宪通过在浙江加派“提编”等额外税赋和请求留存浙江盐银等手段,聚敛了数额巨大的钱财,有“总督银山”之称。不过客观而言:胡宗宪贪污所得也并非全用于自己的个人享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他用来打点上下关系以换取他们对抗倭斗争的支持;可另一方面胡宗宪生活奢侈也实有其事,这意味着他的贪污所得除了用来打点关系之下其中也有相当部分被他自己中饱私囊了。总体而言:胡宗宪贪污更多是被当时朝廷整体的腐败作风逼出来的,他自己私自截留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但对他的政敌而言:只要你有这样的行为,那么你自己私自截留了多少就不重要了。

胡宗宪为人诟病的除了攀附严党、贪污受贿之外还有言而无信的污点:当时东南沿海的倭寇分为真倭和假倭,这其中的假倭是在当时明朝的海禁政策之下被迫啸聚海上的海商集团,地方官府为避免担上维持治安不力的罪名而故意将其与真倭混淆。当时假倭有两大头领:汪直(一说名为王直)和徐海。过去的传统史书将他们定义为勾结倭寇的汉奸,其实他们可不是汉奸,相反当时不少日本人还是他们的马仔——汪直曾在日本松浦津上岸,很快在日本的五岛建立了基地。当地领主不仅不认为汪直此举是侵占自己的地盘,反而十分热烈地欢迎汪直的到来,因为他可以从汪直手中获得最新式的火绳枪,这对身处战国乱世的一方领主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于是汪直给自己起了名号“徽王”,占住的地盘叫“宋国”,大摇大摆在日本称王称霸。他不光来回在大明、日本和西方人之间倒腾走私生意,还把生意做到了东南亚。同时汪直在日本广泛招募武士充当自己的打手,当时的日本正处战国乱世,各个诸侯大名之间打成一锅粥,很多失意的武士便都跟着汪直讨生活,而汪直本人出手阔绰,能体恤下情也深得来投奔的日本武士的拥戴。以此而言:认定汪直为汉奸的言论就难以成立——他并没投靠日本人背叛自己的祖国,他和大明王朝之间的争执纯属开放贸易和闭关锁国之争,至于他麾下的日本武士都是主动投奔他的,而不是他投靠了日本人。换句话说:在汪直集团里中国人是老板,日本人是马仔。如果汪直是一个欧洲人就会被后人奉为伟大的殖民开拓者,可他是一个中国人,偏偏又身处中华文明由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向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转型的年代,而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尽管在他自己看来:自己从来就不是海盗、倭寇、汉奸,他一直争取推动明王朝主动开放贸易,与此同时他一直积极配合明王朝剿灭那些真正为祸海上的倭寇势力。事实上他从未主动攻打大明沿海州县,每次攻打州县几乎都发生在明军对其追剿之后,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一种劫掠行为而是报复行为。胡宗宪深知汪直和其他海上势力的不同之处,因此极力主张对其进行招安以安定东南海疆。自以为配合官军剿灭海匪有功的汪直信以为真地上岸和胡宗宪谈判,殊不知在朝廷眼中:无论你是否曾有劫掠为祸百姓的暴行,单凭你手中有一支不受朝廷节制的武装力量就犯了大忌。就在汪直和胡宗宪谈判的过程中杭州巡按王本固突然发兵逮捕了汪直,之后嘉靖皇帝下诏处决汪直。

客观而言:汪直之死胡宗宪确实有一定责任,不过他的本意的确是想招安汪直的,从没想过设计将其诱杀,然而他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汪直被朝廷诱杀的结果。事实上当胡宗宪得知朝廷决定处决汪直时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极力上书为汪直辩解,但在朝廷看来:你胡宗宪身为抗倭将领替一个倭寇辩解,你的立场何在啊?尽管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汪直能不能被称为倭寇都是有争议的,但在当时的朝廷眼中你汪直手中有一支不受朝廷节制的人马这还了得?汪直和当时东南海疆的其他海洋势力一样都不是绝对干净的,打家劫舍的事也并非没干过;然而在此之外,他还有着开拓海外贸易、弘扬华夏国威的另一面。汪直死后本来东南海疆已日渐平息的倭患又死灰复燃,因为假倭们再也不相信朝廷招安和开放贸易的承诺了。胡宗宪不得不改变自己原定的招降王直、徐海等假倭以作为牵制真倭和其他海盗势力的计划,转而大力重用戚继光、俞大猷以武力平定了倭乱。

传统史料对胡宗宪的非议除了针对他本人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说他放纵家人:据说胡宗宪的儿子在过境淳安县时收受贿赂,还把县衙的接待人员以照顾不周的名义毒打一顿,时任淳安县令的海瑞就把这位胡公子给抓起来,说他是假冒的胡公子,打了一顿板子之后送给了胡宗宪。这件事其实细细说起来疑点重重扑朔迷离:首先这个胡公子究竟是不是假冒的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这个胡公子是真的,那么我们大体可以说胡宗宪的确是有对家属管教不严的过错,不过这同时也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否则他一个掌管七省军务的总督还收拾不了海瑞这样一个县令?

嘉靖四十年南京给事中陆风凤仪弹劾胡宗宪为“严(嵩)党”,胡宗宪因此入狱。嘉靖皇帝对群臣说“宗宪非严党,朕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嫉”。于是获释。第二年御史汪汝正以宗宪付严嵩之子严世蕃手书中有“自拟圣旨”罪再次弹劾胡宗宪,又重新下狱。在狱中胡宗宪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死于狱中。隆庆六年(1572)胡宗宪案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胡宗宪之孙胡灯奏准,御赐葬故里龙川之天马山,谥号襄懋,备极哀荣。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胡宗宪,明朝东南倭乱时期的浙直总督,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的直接上级,也是在他的命令下才有了战无不胜的戚家军。胡宗宪当官25年,忠心为国,平倭有功,但是最后却因为权臣严嵩倒台,被当成严嵩一党遭到政敌清算,最后于狱中自杀身亡,隆庆六年明穆宗朱载垕为其平反,追谥襄懋。总的来说胡宗宪一生小节有亏,大节无碍,是明朝众多“嘴炮党”中难得的实干家。

胡宗宪是进士出身,历任知县、御史、巡按等职,在山东益都组织民众扑灭旱蝗之灾、招降盗匪团伙;在宣府、大同等地整肃军纪、巩固边防;在湖广平定苗民起义,安抚地方,胡宗宪文韬武略、政绩显著,闻名全国。嘉靖三十三年,嘉靖皇帝钦点胡宗宪到倭寇之患最严重的浙江任职,可见对于胡宗宪的看重。胡宗宪去浙江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

胡宗宪到浙江任职的时候,正是严嵩父子把持朝政、权势熏天的时候,在当时的明朝谁要是得罪了严嵩父子必定丢官去职。因此胡宗宪必须要做出选择是坚持气节、对抗严嵩一党最后一事无成,还是讨好严嵩父子好获得支持做出一番事业。胡宗宪趁严嵩义子赵文华奉旨来江南督察沿海军务的机会和严嵩搭上了线,从此大权在握,任职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指挥江南、江北、浙江数省军队平定倭寇。

胡宗宪掌权后,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整顿下辖军队的纪律,使南方明军焕发战斗力;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并允许戚继光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听取幕僚徐渭的策略,剿抚并用,最终擒汪直、杀徐海等倭寇巨头,平定浙江倭患。

至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到浙江任职的第8个年头取得了抗倭斗争的空前胜利,但大功告成之日也是他倒霉的开端。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内阁首辅严嵩倒台,胡宗宪被视为严党遭到新任内阁首辅徐阶清算,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被弹劾,最终是嘉靖皇帝念着胡宗宪的战功给他留了条命,但是胡宗宪的仕途也完了。

胡宗宪去职回乡两年后依然难以躲过掌权派对于严党余孽的清算,嘉靖四十四年严嵩父子的主要幕僚罗龙文被抄家,竟然抄出了所谓胡宗宪假拟的圣旨一道,最终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横刀自杀。

胡宗宪是明朝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勇有谋,他的死只能说是生错了时代,被打上了摘不掉的严党标签,死在了党争之下。比如御史弹劾胡宗宪贪污军饷、滥征赋税、挥霍无度等罪名,在明朝中后期整个官场几乎都是如此,就是徐阶、张居正等名臣也有这些问题;再比如造成胡宗宪死亡的“假拟圣旨”,胡宗宪仅是一个地方官员不具备假造圣旨的条件,这更像是一个捏造的罪名,要不然身为嘉靖儿子的明穆宗朱载垕为什么要给他平反。


当狗容易做人难


俗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事者十之八九,可与人前言者不过一二。

胡宗宪一生的命运大致如此,与他的品行无关,与他的能力也无关。

王阳明曾经说过,做事要能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说,你知道应该怎么做能达成目标,并且还能在实际过程中随机应变,实现这个目标。

胡宗宪用他的实践证明了他就是这样的人。

1538年,胡宗宪考中进士,后来曾担任兵部尚书。

当时的内阁首辅就是天下知名的严嵩,如果得不到严嵩的赏识,就很难身居高位。不能身居高位,手中就没有权力。没有权力就做不成大事。

胡宗宪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他自己并不是一个没有品德的人。但他是一个想做事的人,只有违背良心投靠到严嵩门下。

在严嵩的支持下,胡宗宪如愿来到浙江抗倭第一线。

胡宗宪一方面严肃军纪,另一方面,重用徐渭,起用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将领,制定出了详细的抗倭对策。

在胡宗宪的内心中,应该是非常痛苦的,当然,在忙碌的工作之外,他也只有把痛苦压在心底。

胡宗宪一方面要为抗倭做好战略规划和一切后勤准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讨好严嵩和严世蕃父子。没有人家父子的支持,什么事也做不成。

为了做一些大好事,不得不违心去讨好一些权贵,不得不去行贿。

要知道,戚继光也是这么做的。他之所以能够在抗倭和长城防线上做得那么成功,就是靠为上司们送礼才得到上司们的支持,争取到良好的后勤保障。戚继光先后跟贪官赵华、后来的内阁首辅张居正送过不少礼,甚至还给张居正送了几个外国美女。

胡宗宪也是如此。

为了能够为国家做一点事情,他们都做到了外圆内方。在他们世故圆滑的外表之下,有一颗纯真洁白的内心。

严嵩倒台之后,胡宗宪受到了牵连,被捕入狱。在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54岁。


新知传习阁


翻案啦!胡宗宪,字汝贞,安徽人。嘉靖朝最有名的地方大员,平定东南倭乱的首功之臣,也是严嵩一党的得力干将,最终也因为严嵩倒台遭到清算,自杀在狱中。感谢悟空提供机会,我在这要为胡宗宪鸣不平,要为他翻案!


胡宗宪早年经历丰富,先后任益都、余姚知县,以御史身份巡按宣府、大同等军镇。这些履历一方面锻炼了胡宗宪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极强的政治才干,灭蝗灾,清盗贼,正军纪,固边防,为其今后的一鸣惊人打下伏笔。

这明显是被丑化的胡宗宪形象,大白脸。

嘉靖三十三年,世宗皇帝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此时的东南已被倭乱搅得民不聊生。恰逢严嵩的干儿子工部右侍郎赵文华也在东南地区督察防务。胡宗宪刻意与其交好,得到赵文华的赞赏和大力推荐,世宗皇帝很快就又提升胡宗宪为浙直总督,加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衔,由此,胡宗宪成为了权重一方的封疆大吏。但是,从此以后,胡宗宪身上也被贴上严党的标签。

这是胡宗宪的戎装图,个人感觉气势上差了许多。

胡宗宪在浙直总督任上,大力提拔了像戚继光、俞大猷这样战功卓著、赤心报国的优秀将领,准予其募兵、练兵的权利,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拥有了能征善战、敢打硬仗的核心部队。

同时他还向朝廷奏请宽限江南地区因倭患而拖欠的历年税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负担,稳定了东南地区的民心。

在对付倭寇的过程中,胡宗宪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实行剿抚并用的策略,一面打,一面拉,取得了极好的实际效果。在胡宗宪有条不紊的部署下,倭寇背后的主谋元凶汪直被擒,徐海被杀,使得东南沿海的动乱局面很快就出现了极大的改观,倭患渐渐平息下来。

这是戚继光的朝服图,很漂亮的大红色。

盛极而衰。倭患渐平,严嵩终于被朝中所谓的清流之臣扳倒。胡宗宪也因为依附于严党而被罢官下入狱中。世宗皇帝念及平倭有功,准与其退休回家养老。

这是俞大猷,看着很年轻的样子。

树欲静而风不止。胡宗宪在家还没两年,又被朝廷逮捕,这次摊上大事了。他当年的下属罗龙文犯罪被抄家,搜出了当年胡宗宪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藩的书信,而严世蕃正以通倭之名被拘压。在狱中,胡宗宪悲愤不已,写下自辩书呈上,却迟迟没有回复,他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于是自杀于狱中,临死前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以名心志,终年五十四岁。


胡宗宪影视剧形象。

胡宗宪前半生春风得意,政绩斐然,为患数十年的倭寇之乱在他闲庭信步间灰飞烟灭,让大明朝最为倚重的东南赋税地区转危为安,可谓功不可没。但是随着严党倒台,其人生经历瞬间滑落谷底,以至于两次入狱,终未幸免,着实让人痛惜。虽然胡宗宪在职期间,也贪,也奢侈,也依附于严嵩,但是我认为他的依附只是实现自己抱负的手段和策略,没有严嵩一党的支持,他是做不成大事的。可这却是要他命的最重要原因。思来想去,还是胡宗宪临别前的那句诗足以概括他的一生: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泰山7001


大明王朝不可无东南,东南不可无胡宗宪。

东南是大明王朝的重要赋税地,只有东南稳定,大明王朝才能稳定,东南的中流砥柱便是胡宗宪。胡宗宪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浙江的稳定来考量,他没有海瑞那般耿直,新安江决堤之事,胡宗宪明知是严党为改稻为桑而做,但为求大局,他刻意隐瞒。他明知朝廷一年改稻为桑必然使浙江发生暴乱,他有意拖延,追求既实行国策,又稳定百姓。抗倭之事除了胡宗宪,大明王朝没有任何一人可以担当此任。胡宗宪是严嵩提拔,但他并非严党,他没有参与倒严,也是张居正、徐阶、谭纶在清除严党时,所要保全之人。

胡宗宪并非是谭纶一样的国士,更非海瑞一样的国器,他追求上下两头寻找平衡点,更像是朝廷和百姓之间的和事佬,结果苦了自己,因为他为的就是浙江的稳定,只有浙江稳定了,倭寇之患才能清除,大明王朝才能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