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是谁?有何历史依据?

水月長安


戚继光十六岁时继承祖上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大约副营长职务)在工作二年后,看到了沿海倭寇的暴行。愤而写下了著名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抒志诗句。但是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军官,虽有满腔热血,又如何有机会施展抱负?

此时戚继光25岁,长他3岁的张居正刚从家乡养病三年回朝。重回政坛不久的张居正举荐戚继光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沿海抗倭事务。从此戚继光的军旅政治生涯与张居正息息相关。

戚继光每次书信于张居正,均自贬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经常重金购买海狗送礼。为了能够建功立业施展抱负,在那个奸侫当道的时代,如此下作自贬,也实属无奈之举。

所谓倭寇本意上是指日本海盗,实则不然。明太祖朱元璋立下海禁政策后,历代子孙更是变本加利予以实施,沿海的民间渔业和商业行为几乎被列为禁忌。很多渔民为了生计被逼无奈陆续逃至外海岛屿,一些海商也躲在外岛与洋人进行贸易,这些人逐渐和海盗勾结,形成了新的海盗团体。(嘉靖年间安徽人汪直、徐海是当时的海贼王,也是倭寇团体大头目)

日本当时处在战国时代,很多流亡武士无以为生。这些战斗力超强的武士就被吸收进了明朝的海盗集团。因为明朝对海盗的政策要株连灭族,所以海盗中的中国人都穿起了倭服,留倭人发式,被抓后一言不发假扮倭人,借以保护族人安全。经考证日本当时除官方有大船可以渡海前往江浙福广,民间并无渡海工具,而且官方渡海也只有每年两次台风中间的窗口期可以成行。所以倭寇组成十之七八为中国人无疑。称之为中国海盗比倭寇更适合。

嘉靖三十四年,27岁的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负责宁波、绍兴、台州防务。

初到江浙,鉴于卫所军籍士兵军心涣散战斗力低下。戚继光决心从民间重新招募一支队伍。义乌周边地区的民风剽悍,经常有械斗发生。威继光就从村民中许以高额兵饷进行募兵。很快一支四千多人的部队征募完成。

怎么样使这样一群泥腿子变成一支精锐之师在别人那是难题,在戚继光这里易如反掌。

戚继光练兵严苛,首先在选兵时即只要贫家子弟,干过公务员、市井混混、皮肤白净、聪明伶俐的一概不要。为的就是这些贫家子弟能吃苦、听指挥、不怯战。

其次士兵除了日常训练外,每年还要进行考试。例如考核鸟铳手,三发中一发合格,中二发赏银一分,中三发赏银五分。一发未中打三棍重考,再不中打六棍,…第五次全不中打四十棍混蛋。每年考核均记录在案,有进步的奖,退步的罚。

再次部队实进连坐制,军官战死,士兵后退者斩。战场逃跑者斩。知情不报割耳朵。甚至行军途中离队小便,也要割耳朵。这样下来,使的戚家军在战斗中能够做到令行禁止。

最后针对倭寇的装备特点,戚继光对应的发明创造了鸳鸯阵阵法,以及狼筅、虎蹲炮之类的克敌武器。

在接下来的十来年时间里,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四处打击倭寇(海盗),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叹服的战损比数据。

台州花街,杀敌308人,俘虏两名倭寇首领,戚家军牺牲3人;白水洋之战,杀敌344人,擒5名贼首,戚家军牺牲30人;横屿岛海战,杀敌1000余人,俘虏29人,戚家军牺牲13人;牛田之战,击溃近万,戚家军无伤亡;林墩之战,杀敌3000余人,俘虏26人,戚家军牺牲90人;平海卫之战,杀敌2600余,戚家军牺牲16人;蔡丕岭之战,杀敌1000余人,戚家军牺牲31人;王仓坪之战,击败敌上万,斩首177,戚家军无一伤亡。

优秀的战术指挥+针对性的阵法、武器+坚持不懈的日常训练,打造出了这支百战百胜的无敌之师。

明隆庆元年,39岁的戚继光受命到蓟镇一带驻防鞑靼(蒙古)。

蓟镇为北方边关九镇之首。明朝都城北京,东西北三面均靠蓟镇拱卫,最近处的居庸关离北京仅五十里。明朝二百余年历史中,由于外族侵扰导致蓟镇烽火不断,几无宁日。所以明朝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戚继光到蓟镇之前,鞑靼时常袭扰蓟州地区,当地民众苦不堪言,北京也因此困扰不已。

戚继光来到之后,首先对士兵进行了整风运动。他从浙江调来三千戚家军,在大雨中傍晚站军姿站到第二天天亮,无一人擅动。一场演练下来,其他诸军无不肃容。军队风纪在短期内得到了大幅提升。

其次,防御工事的改革。之前的明城墙功能单一,防御效果一般。戚继光在原来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良,在六百公里的蓟镇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1017座。(空心敌台:远可火炮轰击来袭敌军,近可防敌军攀墙强攻,内藏伏兵敌退时可掩杀追击。)这些敌台和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坚不可摧,一直发挥作用到明未。要不是吴三桂献关,清朝八旗只能绕道侵袭明朝国土。

最后,同在沿海平倭一样,戚继光也针对鞑靼多骑兵的特点创造性组建了车步骑营。(这三万车步骑营在当时的条件下,绝对是无敌的存在。列阵后,远程以炮火轰击,中程鸟铳和虎蹲炮齐射,近程铁蒺藜、战车、狼筅拒敌,弓箭、长枪、棍棒击杀。)

戚继光初守蓟镇期间,鞑靼还不信邪,过来讨教过数次。等尝了苦头之后,鞑靼头目董狐狸带部族穿素服前来跪哭求饶。

之后戚继光在蓟镇的十余年,京师周边再无战事。也恰恰因为没有战功,导致戚继光始终未能封侯。反观在辽东的李成梁今天扶植这个部族,明天扶植那个部族,整天打的不亦乐乎。官位虽是越做越大,但最终玩出火,逼出来个努尔哈赤来。(能战者无战之功)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被列为张居正党羽的戚继光被贬到广东。三年后,57岁的戚继光遭弹劾罢免还乡,60岁在家乡(今烟台蓬莱)病死。

纵观戚继光一生,集军事思想家、军事土木工程专家、军事发明专家、军事指挥专家等于一身。他比起古代其他著名战将来,才是真正称的上善战的智将。戚继光不认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作法,治军追求零战损低战损。遗留下来的数本兵法著作《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成为中国兵法指导书。清未曾国潘在打造湘军时,就继承和借鉴了戚继光的军事思想。


难得浮生闲半日


中国近代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军事统帅除了毛主席外,还有一位来自于山西五台、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历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敌前总指挥、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第一纵队司令、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的徐向前元帅,也是十大开国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徐向前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不仅用兵如神,而且具有超凡的胆识和谋略,敢打硬仗、恶仗、大仗,既善于游击战于运动战,又善于打阵地战,以弱抵强、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战例比比皆是。

早在鄂豫皖苏区时,徐向前就提出了红军游击战的七大原则,既“敌情不明,不与作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等原则,与毛主席在井冈山提出的“十六字诀”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呀,徐向前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时就担任了总指挥,年仅30岁。

苏家埠作战图

1932年3月,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参加震惊中外的、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就是以弱抵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1931年9月,蒋介石在发动第三次围剿失败后,1932年3月又集中了15个师十几万兵力向皖西的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疯狂推进,红四方面军两万余人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的国民党驻军,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调动了蒋军敌前总指挥厉式鼎15个团2万余人的兵力前来增援,结果中了徐向前的埋伏而几乎全军覆没,被围困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的国民党部队见援军无望而选择了缴械投降。


苏家埠战役,徐向前以两万多人的兵力歼灭了国民党三万多人并击退了大量来援敌人,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开创了红军大兵团作战先例,也是工农红军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大胜仗,成为了军史上围点打援战术运用最经典的战例之一。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也被列入了美国西点军校教材。

而在1933年历时10个月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更是以少胜多,以弱抵强经典战例。国民党军阀刘湘率领20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企图将红四方面军围剿于川陕边境,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以逸待劳,集中兵力组织反击,运用收紧阵地作战方针,实施大纵深迂回包抄、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并迅速给予围歼等战术,歼灭刘湘部8万余人,蒋介石对川陕苏区的围攻计划也宣告破产。徐向前指挥的反“六路围攻”取得了红军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也是徐向前红军生涯中最精彩的一仗。

在解放战争中,徐向前任晋冀鲁豫副司令等职期间,率领刘邓大军南下后剩余的六万人部队,加上地方武装组建成新的部队,带病做担架上一年多的时间里指挥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会战等解放了山西,均创造了我军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而我军史上的十大经典战役徐向前一人就打了四个,分别是苏家埠战役、反六路围攻、晋中战役和太原会战均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归功于徐向前独特在军事指挥艺术,阵地战、歼灭炸、运动战等战术都运用得炉火纯青,而苏家埠战役运用的“围点打援”战术更是我军史上最成功的围点打援战术,徐帅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


赛门军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最伟大的战役,毫无疑问是战神项羽的彭城之战。

项羽以超人的军事能力,以3万骑兵在版日内击溃刘邦汉军56万,歼灭接近30万,余部大多溃散,几乎吃掉了刘邦的主力。

项羽是个不懂政治和外交的武夫,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军事奇才。

在项羽的一生中,创造了包括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在内震惊世界的辉煌战役,永载史册。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不到5万的楚军歼灭俘虏秦军40万人。

即便最后的垓下之战,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

而项羽只有10万人,精锐部队大多已经战死,不输就怪了。

我们看看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之前,刘邦形势一片大好。他通过一系列军事和外交行为,拉拢了几乎所有的反项羽力量,麾下兵力高达56万。

当时淮河以北除了彭城附近和燕王臧荼所控制的燕及辽东地区之外,已经尽被刘邦为首反楚力量占据。

此时项羽还在和齐军混战,刘邦乘虚出兵占领楚都彭城,掀翻了项羽的老巢。

这种情况下,项羽失去了大部分根据地,麾下兵力不过10多万人,又面临南北两线作战。从军事角度来说,项羽必败无疑了。

然而,这种绝境下的项羽毫不气馁,发挥了惊人的军事才华。

他留下步兵装作继续攻打齐国,亲自率领3万骑兵隐蔽行军,长驱直入,扑向彭城寻找刘邦主力决战。

大家想想,骑兵在没有后勤保障情况下长距离行军,从山东赶赴徐州,本来就是极为危险的。一旦被刘邦优势兵力合围拦截,不要打,自己也会因为军粮断绝而完蛋。

同时,就算3万骑兵杀过去了,又能怎么样?

当年还没有马镫,骑兵的威力有限,大多是在马上射箭,冷兵器肉搏还必须下马,和步兵区别不大。

谁知道,项羽不顾危险,抓住刘邦疏于防范的有利战机,果断出击。

项羽3万骑兵突然杀到彭城,完全出乎汉军的预料。

当天拂晓,项羽集中3万主力发动猛攻。刘邦大惊,也急忙调动主力拦截。

但项羽骑兵势不可挡,从刘邦防御漏洞杀入,四面攻击刘邦的指挥中心,导致汉军大乱。

激战到中午,项羽大军以一当十,已经在彭城郊区斩杀刘邦部队10多万人。

因为项羽骑兵来的太快,作战力又太强,刘邦的部队根本拦截不住,甚至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情况。

刘邦也是久经战争,见势不妙立即率部向后撤退。

然而,项羽骑兵发挥机动性又是,又在谷、泗水二水堵住汉军,趁着他们渡河的有利时机猛打猛杀。

汉军大乱,自相践踏。

刘邦见逃不掉,急忙试图逃入南吕梁山区,借助山地躲避。

但项羽根本不给他机会,连续追击,汉军站不住脚,又被杀死数万人。

汉军至此已经失去有效指挥,全军溃败到灵壁(今安徽宿州灵壁城)以东的睢水上。

项羽最后一次拦住刘邦,杀得血流成河。

汉军为了逃命,只得跳入睢水,溺死者不计其数,“睢水为之不流”。

项羽再次斩杀十多万人。

而此时忽然西北大风猛袭而来,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一时间天昏地暗,吹打得项羽军阵营混乱。刘邦趁此机会,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其父、其妻被楚军俘获。

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骑兵击溃刘邦56万之众,歼灭30多万人,余部四散。

刘邦主力基本被歼灭。


萨沙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克敌制胜的关键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备,而不是靠运气或是凭一时之勇。从古至今,善于用兵的名将比比皆是,因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神话。比如:长平之战,秦将白起不足3万人马消灭了赵国近50万的大军;巨鹿之战,项羽两万义军大破20万秦军;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夷陵之战陆逊大败刘备;赤壁之战,周瑜大败曹操等,数不胜数。所以说,我们很难准确的在这些星光璀璨的名将中选定谁是最善用兵之人。

(努尔哈赤)

在清朝的崛起过程中,萨尔浒之战就是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从而奠定了清朝最终入主中原的基础。此战的领导者,就是清朝的开拓者、奠基人努尔哈赤。

萨尔浒之战是万历皇帝生前的最后一仗,也是努尔哈赤声名鹊起的一战。

1619年,万历皇帝派杨镐为辽东经略,杨镐率总兵杜松、马林、刘铤、李如柏,又通知朝鲜、女真叶赫部出兵助攻,合11万人,浩浩荡荡杀奔后金的龙兴之地赫图阿拉。

总兵马林率15000人,出开原,入浑河上游,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领3万人担任主攻;总兵李如柏率25000兵由西南进攻;总兵刘铤率兵1万与朝鲜兵15000人由南进攻;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四路大军会攻赫图阿拉。看似天衣无缝的部署,实则破绽百出,杜松贪功冒进,全军覆没。马林原地孤守,被努尔哈赤围而歼之。李如柏胆小谨慎,半路逃跑。刘铤孤军奋战,兵败身亡。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五天时间,明军死伤过半。明军失败的原因,值得人们沉思,同样后金取胜的经验也值得人们借鉴。明军在没有对赫图阿拉形成合围之势时,努尔哈赤就利用总兵力不足3万人马,将明军以迅雷不及掩耳分头击破,充分证明了努尔哈赤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萨尔浒惨败,明朝方面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而对于后金的意义非比寻常。所以,努尔哈赤也可以算的上是一位善于用兵之人。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以少胜多专业户,古今首推李世民!

首先申明一下,这是完全按题意来回答的,因此首先做了排除法:任何一位名留青史的名将或者开国君主,都有过以少胜多的骄人战例,而且历史上也有众多家喻户晓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如三千越甲吞吴战、田单复齐战、光武成名战、关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而项羽一生,都是打的以少胜多之战。

但唯有秦王李世民,是以少打多从不败,但以多打少从不胜,真正的以少胜多专业户。


615年,十七岁未满的李世民随军赴雁门关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几百骑闯围大胜。李渊起兵,虽是李世民“逼父竖旗”,但统兵十万攻洛阳,不胜。但旋即率余兵以伏兵计破段达。

其时也,唐军总帅为太子李建成,麾下南为李靖、北有罗艺、近卫梁师都。李世民仅率秦国公(后为秦王)府一路兵,一破薛举,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三战虎牢关,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 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这四场大战,无一不是以少胜多,特别是虎牢关破窦建德,以700骑兵破十万已扎营重兵,威镇海内。


玄武门之变,十八骑获胜!

便桥之盟,六骑拒敌二十万众!

但有趣的是,李世民再统大军征高丽,又是一次大败!

纵观历史,以少击多必胜,以多击少必败的人,算不算“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

当然,如果说是项羽也没错的,他可是“三万铁骑纵横天下”,垓下之前天下莫当!


巴山肖鹏


以少胜多非清太祖努尔哈赤莫属!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十年时间统一建州女真,再用5年征服明朝用了300年时间都没有征服的蒙古大军!还利用合婚,伙同蒙古大军攻打明朝,在萨尔虎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洪承畴,使得洪承畴为大清所用!努尔哈赤一生多次以少胜多,明军被打的节节败退,如果努尔哈赤能多活20年,那么入主中原的第一皇帝就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八旗军主张,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术,在近代还有很多将军在用!所以说中国最伟大的将军,以少胜多的名将,非努尔哈赤大将军莫属!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够喜欢,谢谢!



翠楼看天下



塘坳美如画


中国人写历史就好比是中国画,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动辄百万大军之类的数字根本不可信。所以,讲以少胜多,古人就算了,还是说说我们真正了解的这个时代吧。在20世纪的中国,将以少胜多做到了极致的非毛泽东莫属。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问题,什么叫以少胜多?它意味着在一场战役或战斗中用劣势兵力战胜优势敌人吗?你如果这样理解以少胜多,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中,集中优势兵力以多胜少是规律,再杰出的将领也做不到在战役战术行动中以少胜多。所以,所谓以少胜多,指的是总体上的少而不是局部上的少,局部上一定是以多胜少。1947年我党了公布了十大军事原则,其中第四条是这样规定的: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克劳塞维茨也说过,欧洲最伟大的将领也做不到战胜两倍于自己的敌人。

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打败敌人,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在总体人数少的情况下通过机动,突袭,隐真示假、巧妙利用地形等等手段造就局部的数量优势。做到这一点,是一个伟大的将领与庸将的根本区别,正如拿破仑说的那样,原理是简单的,关键是怎么落实。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战争,几乎自始至终都在与优势敌人作战。这个优势,既是武器装备上的,也是武装力量规模上的。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总能够在总体劣势的情况下造成局部二倍三倍甚至四倍于敌的优势。这就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直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候,解放军的总兵力才与国民党持平。


进击的女武神


我们用数据说话,

淝水之战,前秦VS东晋,前秦80万号称百万大军,东晋8万号称十万大军,你猜结局怎么样?


1:10每人一口唾沫前秦就可以淹死东晋吧?实际上刚好相反,东晋以五千军队的伤亡换来了前秦的灭亡,随之还有N多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这里指前秦人多势众)

草木皆兵:苻坚眼神不好,看到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

风声鹤唳: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以上均出自《晋书》,有史可考。


我是新手玩家


战争中“以少胜多”,是个动态概念。老人家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是对“以少胜多”的深刻正确诠释。战略上兵力处于弱势,以必胜信念“以少胜多”藐视他;战术上“以多胜少”重视他。“集中优势兵力”是我军十大军事原则,是战胜敌人法宝。

满清2万多人入关,战胜大明100多万军队和2亿多人口,是以少胜多的战略胜利。三国张辽以不足6千人战胜孙权10万人军队,是战术上以少胜多的战例。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在具体战役的指挥上,韩信的兵力大都成倍多于对方,在对项羽的最后一战中,以十面埋伏的绝对优势兵力取得胜利。战役上集中优势兵力,是古今用兵要则。

战术上的“以少胜多”,多指乘其不备的埋伏,偷袭,或对方军心涣散而以少胜多的胜利。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敌军军心涣散失去抵抗力,我一个战士就可以俘虏几十个敌人。“以少胜多”是指特定的战术层面。

“以少胜多”和“以多胜少”是战争中的辩证法,不断在敌我态势中转换。水无常形,没有现成法则,只能从动态中把握。书本上的理论,在实践运用中,必须去掉其灰色蒙尘,才有生命力涣发应有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