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农村大学生回老家后和村民们甚至父母用普通话交流,你怎么看?

刺楸


看到这个提问让我想起一个熟人,刚认识他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云南某地的“外地人”,怕人家听不懂他的话,所以就操一口云南本地普通话。有一次他找我办点事,可能是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来说去没有把内心要表达的内容说出来,情急之下他就说起了方言。我一听,这明明就是我们当地的人呗,而且他说方言比说普通话好听多了。一问才知他的家就在我们当地农村并且是高寒山区。自从他到省城上大专后,回家就不说本地方言了,开口就是正宗的“本地普通话”。我小心地问为什么不说方言非得说普通话?他回答因为在学校说普通话习惯了,回到老家就改不过来了。

看着他马上又恢复了普通话回答我,我心里不知道要做何感想。但我相信,他是故意不说方言的,根本不是习惯了改不过来。说了近二十年的方言可以改说普通话,凭什么才说了三年的普通话就再也改不回方言?

虽然说不说普通话这种小事,实在不必上纲上线,并且国家一直在推广普通话,但不是让大家彻底改掉乡音,这不是推广普通话的全部意义。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方便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更好地交流和沟通,在语音上为大家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有些人显然把说普通话当作一种时尚来显摆了,觉得自己操一口普通话就是见过世面,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更有甚者,非但远门都没有出过,而且都没有读过几年书,却总操一口别人也听不懂的普通话,或是干脆自创一种口音,既不土又不洋,一听那口音,让人搞不懂他是何方人士。

当你在生养了自己,甚至都要在那生活一辈子的地方说一口不伦不类的普通话会不会让乡邻乡亲们觉得好笑?明明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却拼要说普通话,让别人把自己当作外乡人?难道非要因为那点放不下的自尊心而疏远了曾经温馨生活的故土?

其实,如果没有那个语音环境,没有那个必要的话,还是说方言为好。中国人历来讨厌忘本的人,而忘本这档子事,当然也包含着忘记那一口浓浓的乡音。


剑圣喵大师


上大学三年,期间讲普通话,刚毕业就去上海 11年底到18年,六七年时间都是在上海,平时也是说普通话,因为老公与我不是一个地方人,所以我们俩都说普通话,也就是说我讲了九到十年时间都是说普通话的,每年回家一两次,在我家呆不到一个星期,在老公家说普通话,在这种背景前提下,我确实有少部分方言说不好,但是基本上是会说的。就好比现在打这段文字,内心的念白也是普通话啊。我回家跟父母都说方言的,只有很少很少的词汇方言讲不好会说普通话。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因为我的几个堂姐都是嫁外地人所以平时日常用语是普通话,我们几个姐妹和姐夫们一起聚会时,默认语言是普通话。记得去年过年时,家里来了三个堂姐,一个堂哥 一个堂嫂,两个堂姐夫,加上我老公,所以有外来的(堂嫂,堂姐夫)都不是本地人,所以但是我们都说普通话的,然后我爸爸默默的出去遛弯了,一方面大家聊的话题可能他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家里人太多了比较嘈杂,再也可能因为大家都说普通话 ,他虽然听得懂,也能憋着说点,但是不如方言说的溜。


在水一方Q小姐


我现在回家就是说普通话,因为我不知道家里话是怎么说的了。

我从上高中,就开始离开家,那个时候,和家里人接触的就很少了,另外我家里就两人,我和我爸。高中上四年,大学上四年,八年时间吧,我现在回家基本上不会说家里话了,我也很想变过来,但我变不过来,还经常说出一些比较奇怪的话,也不是普通话,也不是家乡话,搞得我自己都笑了。

另外,我家里人也不介意我这样说,反正他们能听懂,至于村里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也不在乎,因为我也不算是故意的。

还有,我知道家里人会经常说俺这个字,我回到家后,竟然不知道怎么说出这个字,叫我爸,也只是说,爸,老爸,我爸,反正喊俺爸就觉得怪怪的了。

最后,我希望下次回家,我能改正过来,免得让他们觉得我是故意的,其实就是想说家里话,但舌头绕不过来了。



小幸福的萌萌雷


一般大学生们,在外用普通话交流,回到家里就会用家乡话交流!特别是农村农民家庭的孩子,大学几年不可能将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语言忘记的。只是有个别男孩女孩不愿意改变在学校说话的语言习惯,回家后仍然用普通话交谈!在农村不难听到乡亲们的议论:“孩子们大了,有出息了,上大学了,只会打官腔了!” “只有xxx这孩子真与我们帖心,上了几年大学回来,还是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话。他(她)怎么就没有忘掉我们的土话呢?” “xx孩子真行,上几年大学了一点架子也没有,也不打官腔,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话!”听到农民伯伯们的议论便知家乡话的重要。家乡父老都不希望大学生们回家后讲普通话,一则他们有时听不懂。二则答话时尴尬,究竟我该怎么答话才好呢?用普通话农村老人不会,用土话与普道话交谈有点南腔北调,气氛不太随和!所以,大学生们回到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还是说家乡话好,便于沟通,感觉亲近!





心如莲花173349538


我是江西的一个小县城里出来的,方言这个东西,是血液里的。现在很多小孩子已经不会方言了。偶然遇到一个会方言的小孩,感觉跟周边说普通话的小朋友们格格不入,但又感到亲切。记得到西安上大学时,宿舍都是北方地区的,到了宿舍都在打电话给家里报平安,除了音调不一样之外,我感觉跟普通话也没多大区别,我一打电话,整个宿舍鸦雀无声,等我挂掉电话时,他们都诧异地问“你是中国人吗?!”哈哈,自带密码的方言。第一次回家刚好是春节,一路上就感觉是要到家了,进了江西,没感觉到回家的感觉,到了小县城,刚好是半夜,车站工作人员可能是怕大家下错车,用大喇叭直接用方言说“大家伙儿,玉山站到了,过年不要错过站啊”,我不自觉地就流泪了,那次第一次被自己的方言感动。在外面,也经常遇见认跟我说“那个也是江西的,你们老乡啊。”过会儿又问,你俩为啥不说方言啊,我擦,我们一个县都好几种方言,何况他是离我家好几百公里的城市。出门在外,遇见跟自己一个县城的才叫老乡,而且一个县城也就那么几万人。在国外留学也是,回到上海,感觉是回国了,但是就是少了种回国的感觉,直到列车快到玉山站的时候,准备下车的人都站在门口,听见他们说的玉山话,我居然tm又一次鼻子发酸了。方言,也许会慢慢消亡,我回到老家是坚决说方言的,很多人之前会的,现在回家遇到时,都跟我说普通话,我觉得很奇怪,他们说,在外面久了,方言都忘了好多了,还是习惯普通话。你在外面也就才几年,你说了20多年的方言就忘了?!好吧。也许人就是这样吧。


風語28128077


首先,对于我来说,在学校工作是普通话,回到家和老婆孩子一起就家乡话,回老家和父母聊天也是家乡话,遇到熟人也是家乡话;

其次,看看网友们的此事的看法:

1 出来二十多年了,回老家还是家乡话,而且很溜。可以前一分钟和儿子普通话,转身继续家乡话聊天,这东西已经入了骨血了,不懂那些出来两三年就不会说家乡话的人;

2 反正我讨厌那些出门几年回家就洋不详,土不土的人,还说不习惯家乡话;

3 我觉得大家也太过分了吧,我现在就是不会说方言了,在家乡还容易被当成外地的,还容易被小贩宰,就因为以为我不是本市的,想鼓起勇气说方言,发现人家压根听不懂,因为我的方言已经不标准了。而且我们那老年人都听得懂普通话的,说装逼的真的是太龌龊了。

4 一女孩去师范读书,才去了三个月母亲病重走了,回来用普通话哭丧,成了全村的笑柄;

5 这号人典型的装逼,看到就恶心,我们村就有几个这样的人。我邻居家的孩子出门几个月,回到家以后就这个德行,最搞笑的是他父母看到儿子这样还挺自豪,一家子真让人无语;

6 我有两个堂弟堂妹就这样,出外打了几年工回了,就一口的普通话——而且还是方言版的普通话。沦为村里人的笑柄。

7 我不鄙视,却也不喜。 但我知道,我的一个堂爷爷解放前去了台湾,隔了几十年回来后,人家依然一口我们家乡话,虽然免不了带了一点点不同的口音,但至少人家并没有自己说国语、没有说闽南语啊。 两者对比,高下立判。


游戏大咖王


我来说说吧。

在上大学之前,我都是说家乡话。即使是老师让站起来念课文,也是带着家乡味的普通话。

上大学以后,花了很长很长时间,才终于学会了说普通话。

ok,过程很感人。

由于学校离家远,只有暑假寒假回去。

我第一学期寒假回家的时候,也是一时间切不过来家乡话。

过年互相问候,高中同学聚会的时候。

我才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切不过来家乡话!

不是不想说家乡话,而是一时间变不过来!

据我所知,有个男同学上了一年大学,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说普通话,让他变过来,他压根变不过来。

so,不能怪他啊!!!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弟。

去外地上大学的第一年,回家全部普通话,我妈还笑话他连家乡话都不会说了,普通话说的怪地道。

其实我很理解那种心情,变又变不过来。。。

后来我就能自由切换了,现在我弟也能自由切换了。

不要对大学生带有色眼镜,没人嫌弃自己的村。

别多想啊。

——补充以下:

普通话:膝盖。

家乡话:阁勒败子。

普通话:你有空吗?

家乡话:你dei【第三声】闲吗?

普通话:硬币。

家乡话:分壳。

普通话:你怎么那么慢?

家乡话:你咋那么肉呢?

普通话:你真有趣。

家乡话:你真是味儿。

请你们仔细的读一遍,就知道多么拗口。。。一时间改不过来很正常。


柚子话家常


来广东4年了,广州3年,深圳1年,在说话方面,最大的感触就是外省人之间见面肯定是普通话,同乡见面也基本会普通话。假如有几个人在聊天,有几个广东的(粤语地区)和几个外省的,其他人都是说普通话,当两个广东人说话的时候,他们俩突然说粤语,搞的像有什么话不让我听一样,特别见外,有时也特别反感。不过到也习惯了,可能那是他们的本能反应吧,这也许也是粤语文化很强大的原因吧,不然粤语怎么会差点成为官方语言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c


虽然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但我每次回到老家,都是用老家的方言,几乎很少说普通话和粤语。

因为我知道,家里面的亲戚,很多都是不会讲普通话,甚至连听都听不懂的。

如果强行和他们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只会让他们觉得非常不舒服,因为他们心里面会认为,我这种行为,是在装逼。

但我周围很多人,每次回到自己的家里,都只会用普通话和自己的亲戚沟通,更有些人,和自己的爷爷奶奶,都是用普通话进行说话,他们是长辈,很多时候,连普通话都听不懂的,更不要说交流了。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出这样的一种行为?

我觉得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人回到家里之后,想要找到一种优越感,一种觉得自己会讲普通话,就能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十几年的教育,其实并没有教会他们要学会「入乡随俗」,学会需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遇到的问题,而是每次都是从自己本身出发,只为了让自己感到爽快。

所以,不管你是进省城,还是出国深造,当你回到老家的时候,请用老家的方言和亲戚们聊天吧!

你是多么幸运,能够走出穷山僻壤,进入到大学里面念书,他们没有那么好运,请多多照顾一下他们的感受。

这样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亲切,还能时刻地提醒你,你虽然走出去了,但根,还是在老家的。

不要忘了呀!


曾少贤


首先,我说,应该。谢谢这些大学生!因为,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请记住,说普通话,也是爱国的表现!

大学生,就是知识份子了。她们学问大,知识丰富,都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是她们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走向城市,融入城市的“名片”和“通行证”。只有普通话合格的人,才会给就业和求职带来方便。



我国是一个面积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就是汉民族地区,也有大量的方言存在。当前使用的现代汉语,就有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七大方言。而每种方言下面,还有许多分枝,如福州话,南昌话,广州话,长沙话等等。别说是省,往往一个县和另一个县的方言口语也大不相同。这样,会给人与人的交流带来困难。不但影响生活,也要影响经济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现代汉语,推广普通话。一个从云贵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要想到大城市读书,发展,就业,生存,不会普通话,其困难程度是难以想相的。我们长期使用普通话已经习惯了的人,是不会体会到语言不通的尴尬的。



大学生们,自己掌握了普通话。回家乡时使用普通话,应该受到肯定和赞扬。和父母沟通,也用普通话,更应该叫好!因为,家人看到了你的发展变化和成长!看到了不一样的你,但这不是忘本的你,是光宗耀祖的你!乡亲们听了你的普通话,会暗自钦佩的。


语言文字的统一,是我们国家统一的标志之一。绝非小事。我们要保留,保护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也要保留,保护各地的不同方言。这个並不矛盾。但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始终是一项重要任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