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禮老子,是杜撰還是史實?

一粒思想


中國古代一直有一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說孔子到周朝的都城去學習禮,並專門拜見了老子,向他請教周禮。那麼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主要有兩個源頭:一是司馬遷寫的《史記》,《史記》中的《孔子世家》、《老子韓非列傳》等篇章中記載了孔子在周朝都城向老子學習禮的事情;二是《孔子家語》也記載了這件事,而且說孔子到了都城第一件事就是去見老子。

但是居士我認為,這兩本著作的記載都不一定可靠。

首先,司馬遷的《史記》確實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史書,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但這不代表《史記》一書毫無錯誤。比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了三位可能是老子的人:老聃、老萊子和太史儋。這說明在司馬遷的時代,大家已經不太確定老子具體是誰了。所以《史記》中關於老子的記載,包括孔子問禮於老子這件事並不一定可靠。

其次,《孔子家語》這部書也不太可靠。因為《孔子家語》一書並不是孔子在家裡說的話,而是孔子家族蒐集整理的有關孔子的文獻,並不是第一手資料。而且自古以來就有學者認為《孔子家語》這部書是漢末王肅偽造的,至少是在原始的《孔子家語》中加入了很多偽造的內容。因為《漢書·藝文志》記載《孔子家語》共二十七卷(一般一卷即是一篇),而王肅註解的《孔子家語》卻有四十四篇之多!更巧的是,拿出《孔子家語》的人,正是王肅的學生、孔子二十二世孫孔猛。所以《孔子家語》的真偽就十分耐人尋味了。

最後,《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去周朝都城學習禮的事情,卻沒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論語》是孔子弟子以及再傳弟子記錄下的孔子言行彙編,是研究孔子的第一手資料。假如孔子真的專門去周朝都城見老子的話,《論語》不會不記錄這一重要事件。

除了《史記》與《孔子家語》外,另一本道家經典《莊子》中也記載了孔子見老子的事。不過在《莊子》一書中,孔子並不是在周朝都城見到老子的,也並不是向老子問禮,而是問道。

大家都知道,《莊子》這部書一向喜歡用寓言來闡發自己的思想,甚至讓孔子大談道家學說,成為了一位道家人物。所以《莊子》一書記載的孔子向老子問道的故事,很可能也是一個寓言,不足為憑。

不過錢穆先生認為,《莊子》一書中記載了另一個故事,卻似乎可以與《論語》相互印證,那就是孔子見老萊子的故事。

《莊子·外物》中說,一天老萊子的弟子出去砍柴,遇到了孔子。弟子回去後告訴了老萊子,老萊子讓他把孔子喊來,很不客氣地將孔子訓斥了一頓,認為孔子的學說會變成萬世的禍害。

《莊子》中的這個故事可以與《論語》中的一個故事相對應。《論語·衛靈公》中說,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路與孔子走散了,他正好看到路邊有一個老漢在鋤草,於是問他有沒有見到自己的老師(夫子)。老漢不客氣地嘲諷孔子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不過嘲諷歸嘲諷,老漢還是將子路領回家裡,收留了他一晚,並且還殺雞招待子路。第二天,子路找到了孔子,孔子說這位老漢是個隱士,讓子路返回去再找他。不過當子路再回到老漢家中時,老漢已經出門了。

為什麼錢穆先生認為這兩個故事可以相印證呢?因為老萊子“萊”字的意思正是“鋤草”,一你猜錢穆先生認為“老萊子”並非真名實姓,而是指《論語》中這個鋤草的老人。先秦時代的著作中,如果寫到一個不知名姓的人,往往會根據當時的情景給他取一個相關的稱呼。

比如《論語》之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一天,孔子想過河卻找不到渡口,所以叫子路去詢問渡口在哪裡。子路恰好看見兩個人正在耕地,他倆分別叫長沮、桀溺。自古學者就認為,長沮、桀溺這兩個名字都與水有關,因此是記錄者根據“問渡口”這件事給他倆取的稱呼,並不是真實的姓名。還有一天,孔子在楚國的街上坐著車,當地的一名狂士迎著孔子的車走過來,嘴裡還唱著歌諷刺孔子。孔子一聽,這個人很有水平,於是下車想與他交談,此人卻遠遠避開了。《論語》中記載此人叫做“接輿”,顯然這也是個虛構的稱呼,因為“輿”就是車,“接輿”就是“迎著車走來”,指的正是這位狂士的行為。

因此,錢穆先生認為,“老萊子”很可能就是《莊子》的作者對《論語》中那位鋤草老漢的稱呼。並且孔子認為這鋤草老漢是個隱士,而先秦時代很多道家人物,包括老萊子在內,都是隱士,所以鋤草老漢和老萊子的身份是相符的。

錢穆先生據此認為,《莊子》記載的孔子見老萊子的事很可能不是瞎編的,只是真正見到老萊子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居士我在上文中說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了三個可能是老子的人,其中之一就是老萊子。也就是說,在戰國末年到漢初這段時間裡,人們已經將老萊子與老聃混為一談了。因此他們很可能把子路見老萊子的故事,傳成了孔子見老聃。而老聃的身份是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所以人們又將孔子見老聃的故事與孔子去周朝都城學禮的故事合而為一,變成了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

當然了,由於史料的缺失,錢穆先生的這一說法也只是一種推測而已,缺乏確鑿的證據。但是居士我認為,不管孔子有沒有見過老萊子,但他多半沒有在周朝的都城見過老聃,因為《論語》中完全沒有對此事的記載。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查看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讀國學


基本是杜撰了,道家弟子貼金的可能性比較大。

第一,老子這個人的存在是有問題的。看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太史公關於老子其人就有幾種不同說法,第一個是李耳,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孔子見的老子;第二個是老萊子,和孔子同時代;第三個是周太史儋,他曾見過秦獻公;第四個是魏將段幹宗的父親。甚至還有人說老子是西周太史伯陽父。

其中太史儋、段幹氏、伯陽父都是存在的人物,但卻和孔子活動時間相差太大。所以《老子韓非列傳》也含糊地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這當然是不科學的。至於和孔子同時的李耳、老萊子兩個人物,在記載春秋史料最翔實的《左傳》中都沒有出現,除了和孔子交往也沒有其他資料,屬於孤證。

第二,孔子很可能沒有去過洛陽。在記載孔子生平最可靠的史料《論語》《左傳》,都沒有記錄孔子去東周問禮。孔子入周問老子禮的故事,是道家《莊子》最早記載的,然後被儒家《周禮》採信,經過《史記·孔子世家》發揚,似乎成了真相。到現在洛陽還有孔子問禮碑。但連太史公也說“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還是有所懷疑。

第三,《老子》也不會是春秋時期的作品。《老子》一書目前有三個版本:傳世《老子》;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乙、丙本。其中最早的郭店竹簡《老子》也只是戰國中期,而根據一些學者對其文獻的分析,《老子》一書內容不會早於戰國,甚至還在《莊子》之後。可見老子其人更是偽託了。


林屋公子


孔子問禮於老子是史實,並且孔子還不止一次請教過老子。

孔子十七歲時問禮於老子

酈道元在著作《水經注•渭水》中言“孔子十七問禮於老子”。根據《春秋》中“昭公七年有日食”的記載而持此說。

孔子三十四歲時問禮於老子

清人閻若璩根據《曾子問》以及《春秋》“二十四年有日食”的記載推算出當時孔子的年齡。

孔子五十一歲時問禮於老子

《莊子•天運篇》中記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莊子曾多次說過老子居住在沛,沛為宋地,孔子當時正好去了宋地,所以頗為合理。


孔子五十七歲時問禮於老子

黃方剛根據《春秋》中定公十五年有日食的記載認為孔子也曾在五十七歲時問禮於老子。


更多歷史社會資訊,歡迎關注:政說歷史那些事兒


政說歷史那些事兒


孔子問禮之事,基本上被認為是杜撰。

一、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

這什麼信息都沒有。《孔子世家》中給的信息就多了。

《史記·孔子世家》:「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

這是《史記》中對孔子問禮之事的記載。而對這段記載,前人早有辯駁。


《孔子世家》中這段孔子問禮之前有「孔子年十七」之文。有人就認為是孔子十七歲帶著南宮敬叔適周問禮。但問題是孔子十七歲時,是昭公七年,而南宮敬叔生於昭公十一年。也就是說孔子十七歲時,南宮敬叔還沒出生呢。


那好,南宮敬叔不是在孔子十七歲時隨孔子適周問禮,這也有可能是後來發生的事呀。


《孔子世家》問禮這段的後面有「魯昭公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然後開始敘及其他事情。那也就是說,孔子問禮這事,只能發生在孔子十七歲到三十歲之間。孔子十七歲時已經不可能了。


孔子十七歲時,距南宮敬叔出生還有四年,那麼孔子三十歲時,南宮敬叔九歲,這不可能從孔子遠遊嘛。所以在孔子十七歲到三十歲之間,南宮敬叔不可能從孔子適周問禮,《史記》問禮之記載遂不能成立。


《史記》這段記載不能成立,基本上都算常識了。當年楊立華批評李零的《喪家狗》譁眾取寵,文章中就引了《史記》南宮敬叔這段記載,說孔子十七歲,孟僖子就囑咐他兒子向孔子學禮了。結果被李零嘲笑不讀書。


二、

《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葬引至於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後行。曰:禮也。」

《禮記》的這段,也被認為是孔子問禮的證據。但這其中有兩處不符。


這段記載中提到「日有食之」,也就是說孔子問禮之年,是一有日食之年。閻若璩據此考證出當為昭公二十四年。

「惟昭公二十有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見《春秋》。此即孔子從老聃問禮時也。」《四書釋地續補》

但昭公二十四年,南宮敬叔十三歲,恐難謁見魯君,並且此時

「僖子甫葬,敬叔方在虞祭卒哭之時,焉能與孔子適周?」(馮景,《解春集》)

這一年南宮敬叔的父親剛死了,南宮敬叔正在喪中,怎麼能跟孔子適周呢。


另外,這段記載中所說的「助葬於巷黨」,而「巷黨」魯國的地名,非周之地名。適周問禮,不可能是在巷黨,這也與事實不合。


三、

《莊子》中有多處記載孔子與老子的關係。

《莊子·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

有人就根據這一條認為孔子是五十一歲時才見老子。而孔子五十一歲為魯定公九年,孔子為中都宰,定公十年孔子與夾谷之會,始終未曾離魯,無暇南見老子。當然,那年也沒有日食。


當然了,《莊子》中述及孔子見老聃,實在是太多了。

《莊子·內篇·德充符》:「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莊子·外篇·天道》:「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莊子·外篇·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莊子·外篇·天運》:「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莊子·外篇·天運》:「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莊子·外篇·天運》:「孔子謂老聃曰……」《莊子·外篇·田子方》:「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髮而乾,慹然似非人。」《莊子·外篇·知北遊》:「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閒,敢問至道。」

《莊子》敘述雖多,但都沒什麼依據,畢竟《莊子》寓言十九,所以在考定孔子與老子關係時,基本上不用《莊子》的材料。


《莊子》中的「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等材料,後來被司馬遷《史記》所採用。


在《莊子》的這些記敘中,出於《內篇》的只有一條,其他都出於《外篇》。所以就被認為,《德充符》中說孔子「學」老聃,就為後來孔子問禮的故事埋下了種子。莊子後輩就開始逐漸流衍這個故事。到《莊子》的《外篇》,各種孔子見老聃,孔子問老聃的記敘就開始多了起來。《莊子》中的這些記錄又被司馬遷採納,寫入《史記》,就成了《老子韓非列傳》及《孔子世家》中之記載。


當然了,面對《莊子》中這麼多的記載,於是就有人認為孔子不僅問禮於老聃,而且還不僅問了一次。每次的時間地點也不同,所以才會有不同的記載。這樣的說法雖然沒什麼人接受,但也確實有人是這麼認為的,聊備一說吧。


孫虛白


考證:孔子問禮於老子。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其入周問禮於的具體年份,如過江之鯽的史學家和國學大師們,都沒能考證出一個確切的年份。著名國學大師錢穆經過“嚴謹”考證,甚至認為“孔子見老聃問禮,不徒其年難定,抑且其地無據,其人無徵,其事不信。”

鄙人今獻拙文一篇,以求考證出孔子問禮於老子的確切時間。




先看《莊子·天運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至沛見老聃。”此記言是否可信?莊子在《寓言》篇中已經言明:“寓言十分之九,假託他人之言論之。”

如孔子困於陳蔡一事,《莊子》一書有兩個不同版本:一是孔子在絕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揚道家思想;二是孔子起初並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點撥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撇下弟子,拋棄學業,扔掉書籍,脫光衣服,露著屁屁,跑到山林之中追逐野獸,並與之為伍。


再有《盜蹠》篇中,孔子與柳下惠是好友,柳下惠又與盜蹠是親兄弟。而事實是柳下惠去世時,孔子尚未出生。

《莊子》中的故事,純屬虛構的寓言確實佔“十分之九”。另外十分之一,則是以史實為基礎,經過加工和修飾,具有寓言的性質。完全符合史實的故事是零篇。故孔子五十一歲見老子之說,完全可以無視之。

再看作為正史的《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和《孔子世家》中,均有孔子師學於老子的記載。可見,錢穆認為此事為純屬虛構的觀點是錯誤的。正史與《莊子》等諸子經典的最大不同是,後者可以虛構寓言故事。而前者必須以史實為據。但《史記》中並沒有孔子入周時的具體年齡。

考證孔子入周確切年份的要紐,在《禮記·曾子問》中,此篇記載了孔子跟隨老子主持喪禮一事:

孔子助喪於老子,出現日食。老子命孔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日食過後,才繼續前進。孔子不解,問其故。老子曰:“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


依《禮記》記載,孔子求學老子當年,曾出現日食。在各種史料典籍中,《左傳》對日食的記載最為詳盡。但孔子在世時,曾多次遇到日食。究竟是哪年出現日食,孔子入周的呢?且看一則佐證。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自周返於魯,弟子稍益進。”之後是“魯昭公二十年,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再後是“孔子年三十五……”

通過《史記》可知,孔子入周的年齡,是在其三十歲即魯昭公二十年之前。孔子從洛陽回到魯國後不久,齊景公與晏子聘於魯。

在魯昭公二十年之前,最近的一次日食出現在魯昭公十七年。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即公元前525年,周曆六月初一。

孔子應當是在魯昭公十七年三五月份入周,師學於老子。期間協助老子主持喪禮,在六月初一出殯當天出現日食。

下面再考證一下孔子拜別老子,回到魯國的具體時間。


在《左傳·昭公十七年》中,經文記載:“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郯子來朝。”傳文記載,郯子來朝後,魯昭公問郯子,為何貴國的官職,皆以鳥命名。郯國國君詳細講述了其歷史起源。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

由此可知,孔子協助老子主持完喪禮。數月後,就拜別老子,回到魯國。

有一點需要言明,周曆雖然也是農曆,但與今天農曆不同。周曆六月初一則是今天的農曆四月初一。

孔子的誕辰是農曆八月二十七。結合《史記》、《禮記》和《左傳》中的史料可知。孔子在公元前525年,即魯昭公十七年周曆三五月份入周,求學於老子。當時,孔子虛歲二十七,實際年齡二十五歲半。在求學期間,曾協助老子主持喪禮。六月初一出殯當天,出現日食。此時,孔子的實際年齡是二十五歲零七個月零二十六天。四個多月後,拜別老子,回到魯國,並求教於郯國國君。

孔子不遠千里,自魯至周,求學與老子。體現了其不可以已的求知慾,以及不主觀唯我態度。在老子的點播之下,孔子終於領悟大道,併成為在莊子眼中,與老子並稱的真人。【詳見本人拙作,2013年高考作文(天津卷)——《不知而知之》】


老子一生最輝煌的成就有二:一是為中華文明開創了宏大的哲學思想體系;二是有孔子這位青出於藍的弟子——創立私塾,編訂六經。為往聖繼絕學,弘揚我華夏文明!

老子與孔子最終成為代表華夏文明的標誌性人物——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楊朱學派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給大家看一幅《孔子見老子畫像》。畫像石就保存在山東濟寧(我的老家)嘉祥縣的的武氏祠內,我曾到祠內參觀,親眼見過這塊畫像石。該石描繪的是魯昭公與孔子同車赴周朝,向老子問禮的歷史故事。 所以說,孔子見老子可不是哪個人亂編的故事哦。


《呂氏春秋》、《莊子》、《禮記》、《大戴禮記》、《史記》等多種古籍也都記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事情。算起來應該有四次吧:

第一次,是公元前535年。孔子17歲,還是個俊少,向老子請教的是喪禮問題。

第二次,是公元前526年。孔子25歲,已經是個帥哥,他專門就周禮求教於老子。

第三次,是公元前516年。這時候的老子因為飽經社會離亂,政治思想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從崇信宣傳維護周禮,開始懷疑反對周禮;從研究統治權術,到主張“無為而治”。而孔子自少年時期就喜歡周禮,通過幾十年研究,更加精通周禮,並且又把自己“仁”的思想與周禮結合起來。這時,孔子找老子不是請教而是辯論啦。他向老子大講仁學,想說服老子。老子卻對周禮和“仁”不屑一顧。於是,二人之間就展開了“無為而無不為”與“仁義”之治的論辯。


第四次,是公元前501年。孔子向老子求教天道。 《莊子·天運》說:“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當孔子向老子求問天道的時候,老子說:“如果道可以奉獻,那麼人們就可以奉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告訴人,那麼人們就可以告訴兄弟;如果道可以送給人,那麼人們就可以送給子孫。”意思就是說,道是不可奉獻,不可以告訴,不可以給與的!只能通過內心的覺悟,才能真正把握天道,內心不悟,強從外入,那是不可能的。


菜根漫譚


一、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從多方面的記載來看應該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不是杜撰,而是有真實的史料在佐證,並且從司馬遷所作《史記》中也有多方面的記載了這些過程,實際上應該有這些情況,司馬遷很看重這樣的大事,太史公說周公後五百年而出孔子,孔子五百年後哪?司馬遷很是勵志與發奮、以老子與孔子這些先哲大儒來即起人中立司馬家族之業。

二、從人類漸進式的文明逐步發展到崇尚先哲大賢這一過程來看,司馬遷本身很是看重孔子問禮於老子的過程,司馬遷本身就是絕代才子,大儒至賢,崇尚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歷史上的老子與孔子就是可以標榜的最好學說,孔子見到老子崇拜的自己如莘莘學子,納言於拙,然後孔子對自己的學生說所看到的老子似龍的神秘來膜拜,老子猶如龍啊,實際上這也是司馬遷本人在頂禮膜拜於老子與孔子,把他們安排在《史記》的篇麼遙相呼應、璀璨奪目於中華文化的深奧。

三、更能展示中華文化瑰寶之博大的當屬孔子與老子在黃河之濱的黃河論道,這樣的事例無從考證,甚至多於演繹的成分,但是給後人提供了他們無比強大的精神思想與生存的辯證關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很是感嘆時光的流逝,人生的苦短。老子曰:上善若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是堅定與坦蕩,真是老聃老道,坦然處之。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們在兩位先哲的德與道上去認知與思辨吧。


楊柳青青春之聲


我認為是史實。因為《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而司馬遷是儒家人物。孔子主張"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孔子問禮老子是杜撰,那司馬遷為什麼要奚落自己的老師呢?司馬遷還為自己的老師挽回面子做了手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你們認為,"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 ,是皆無益於子之身",這話通嗎?難道孔子保留"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反而能夠"有益於身"?在這裡,司馬遷偷偷地加一個"去"字,就把孔子的"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全"去"掉了!所以,司馬遷還是為老師掙回了面子。還有,司馬遷為孔子作《世家》,而老子是《列傳》,而且還是《列傳》的第三。司馬遷為孔子掙夠了面子。


朱清國1


不管是杜撰,還是真實的。老子對孔孑的評價,代表著中國文化從春秋之後至清未五四運動存在的弊端。也是我們為什麼越重學而科學越落後。主觀意淫,象朽木。缺泛對事物客觀求知的精神,對中國文化批評入木三分。也是中國科學落後的關建。

老子對孔子的評價也客觀反映對春秋,秦漢之後,中國文化的評價。

孔子老了才傳心學《易》悟道,並說“早聞道夕死足矣”。七十二歲遺憾死去。他應該也認識到自己並沒領悟到中國文精髓。

老子講的正是,天道,自然,物質,人如何客觀認識事物的方法及心態。及物質運動生長狀態。講的就是科學。是真正中華文化的核心。


中上行


孔子問禮老子,這是史實。

《史記》所載基本上是可信的。《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莊子》中提到老子的共有十六條。這十六條中有八條是記述孔子與老子之間的關係的。

《呂氏春秋》一書,乃是匯合儒家、道家、農家、陰陽家、法家等各派的思想而成。其中《當染篇》記錄了:孔子學於老聃。

有關老、孔關係的另一個重要的典籍記載,見於儒家學派的《禮記》中的《曾子問》。《曾子問》中有四則記載了孔子問道老子之事。

甚至在《孔子家語》也有“孔子問道於老子”的記載。

所有這些古代典籍都證明,“孔子問禮老聃”是不容懷疑的歷史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