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書卷氣”與“文人的酸臭味”怎麼理解?

許熒熒


“書卷氣”與“文人的酸臭味”是文化人在世人面前的兩個面;

面對新生事物;

運用書上知識,直面新生事物,正面解決自己問題,他具有書生氣;

固守書上知識,躊躇不前,擔心這,害怕那,引經據典、竭盡全力阻止新生事物,他具有文人的酸臭味;

面對知識傳播;

運用在書上獲得的見識,簡單明瞭告訴世人,這是書卷氣;

故意賣弄,故作玄虛,簡單問題複雜的表述,這是文人的酸臭味;

面對國難;

挺身而出,站在最前端,振臂呼喊,喚醒國人,這是書卷氣;

膽小怕死,看到滿目瘡痍,空發感慨,這是文人的酸臭味;

面對生活;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養活自己,養活家人,但心懷夢想,心繫天下,這是書卷氣;

以自己是文人自居,不吃嗟來之食,不飲盜泉之水,空想不做,這是文人的酸臭味;

....;

書卷氣”與“文人的酸臭味”是人們對付文化人攻擊的武器;

跟我觀念、主張、利益相同的文人,這人有書卷氣;

跟我觀念、主張、利益相背的文人,這傢伙有文人的酸臭味;

....;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是這是書卷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是文人的酸臭味;雖然臭得很香,但依舊是這是文人的酸臭味;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是這是書卷氣;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是文人的酸臭味;雖然臭得很香,但依舊是這是文人的酸臭味;


守車寶寶


一,先說“書卷氣“。“書卷氣“是指某些人讀書多了,呈現在人們面前理論脫離現實,脫離實際的讀書人的一種味兒。這種味給人感覺有點格格不入,不著調,不接地氣。這種人往往自以為是,自視清高,說話辦事不著調,不著邊際。在人際交往中不老練,顯得幼稚,看似文質彬彬,謙謙君子,有時還不明事理,不通人情。

說起話來文氣十足,做起事來讓人看不懂,不按常理出牌,循規蹈矩,呆板,不靈活,還像個讀書的孩子。正所譴的“書卷氣“,是不成熟的突出表現,俗稱書呆子。

二,再說文人的“酸臭味“。文人的酸臭味古來有之,是文人的通病,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自視清高。自視才高,養成了一些臭毛病,居高臨下,固執已見,傲氣十足,曾國藩曾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傲字致敗“,文人能成大氣者寥寥,懷才不遇者無數。

二是自命不凡。總以為才高八斗就可傲視群雄。曹操的二個兒子,曹植與曹丕如何?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謝靈運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最後曹丕得天下,曹植和謝靈運的下場如何,著實可悲!

三是自以為是。總以為自己學富五車,才冠天下,就能治國平天下。結果大都在人家帳下,久而久之,不服被人利用,不聽使喚,自以為是,自認才學比人高,到頭來落得一個個含恨屈居人下。李白,蘇東坡才學千古流芳。可是李白只能慨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東坡:“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竹仗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文人的“酸臭味“大慨就這樣酸了自己,臭了時政,味了天下。可嘆!











快樂的段子手ytm888


百度一下“書卷氣”——所謂書卷氣,是一種高雅的氣質和風度,是良好素質的外在表現。書卷氣自然採自於書卷,得益於孜孜不倦地讀書。人們通常說:你真有書卷氣,來讚揚一些文質彬彬的人。讀書人儒雅,那沒話說,他就理應如此,因為這是他的本分,也是他與眾不同的身份特徵。瀟灑飄逸、“斗酒詩百篇”的李太白,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才思敏捷、風流倜儻的蘇東坡……都讓人們無限神往。讀萬卷書,就是讀書人風度儒雅的雄厚基礎……




多讀書,讀而能化者,可以明事理、辨是非,胸中有韜略,腹中有良謀。為人處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種脫俗的氣質。讀書不能化者,斤斤於字句之間,而不知變通,拘小節而無大義,讓人反感與不滿。所以會會有酸臭之譏。


書卷氣,有文化,能夠有貨真價實的才華,最重要的是沒學傻。有自己的思想,主見。氣質從容淡定,有一種閒庭信步的感覺。但是文人酸腐就是那種死啃書本,頑固不化,把書奉為圭臬的。一種是把書讀明白了,一種是把書背明白了。


click小夢


人都是複雜的,不同的人在處理不同的事情時會用不同的方法,有簡單,有繁瑣。

文人是一群有文化的人,是學了很多理論的人。那理論的目的就是用來指導實踐。所以文人一般都喜歡照章辦事,但有時候因為過於受所學知識的束縛,總是在自己的知識框架裡打轉,缺乏靈活性。

當過於執著的文人碰到本該化簡為繁的處理問題時,人們就會發現,這時候,懂太多,反倒是成了麻煩事。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的事情,文人們可能會搬出一大堆理論來佐證,還總是一本正經唸唸有詞,也不會用發展的眼光來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卷氣。

至於文人的酸臭味,也是類似的問題,就是總喜歡用文人自己認可的那套理論來與人交流,而且不分對象和時機。典型的例子,就是文臣與武將之間的做事方式,文臣覺得對方簡單粗暴,而武將則覺得對方囉裡囉嗦。

當然,每個人的做事方式都跟自己的認知體系有關,一味的說文人也不可取。會識人,能容人,可用人,方為上人。


術藝的考思


這兩種說法,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本質的區別,“書卷氣”多指年青人,讀書讀“多”了,無論做什麼事情,死搬教條,不能舉一反三,這種人給人的印象 就是幼稚,呆板,不是沒有才華,而是辦事過於苛刻,過於著調而不著調。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人,自己一個人過活,每每做手幹麵條,水和麵都得上秤稱一下。恐怕我們身邊這種人絕對是萬難挑一。說“文人的臭酸味”多指的是有一把年紀的人,這種人學識淵博,喜好咬文嚼字,者乎者也不離其口,總愛在人前賣弄。彷彿只有這樣才會使人知道自己好有學問。給人的感覺就是文人的臭酸的味道。


山水悅客


我是小狠¥

先說理解.任何事情都有道.法.術.器.的層次感.讀書人同樣也有.

到達道的層次.讀書是可以改良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不迂腐.懂變通.知大小.懂分寸.像水一樣靈活.順其自然.變通而行.而又可以像水一樣專注.氣宇軒昂.一瀉千里.外在雖然有讀書人的談吐.見識.氣質.但通人情世故.懂的抓大放小.執中能用.有原則有變通.給人一種內有城府.外有陽光的感覺.懂的以現有的條件能成最好的結果.象徵人物.狄仁傑.曹操.馮道都是這類的.這就是書卷氣.

其次到達法的境地.凡事知道規則.定製規則.有正義道德.堅持執行.但是有時候不分輕重.一貫的支持正義.不分大小.殊不知有時候堅持小正義.可能是一種大惡.這就損失了一部分的書卷氣.勉強稱之為書生意氣.被朱棣砍了的方先生大致就是這種.

最末一種.只知道掉書本.跟實際結合不起來.遇事迂腐.不懂變通.注重的就是自己能文的虛名.不知事情深重.不懂人情世故.很多人自己都是糊塗的.不知道為了什麼堅持.堅持也只為了堅持本身.務虛名而處實禍.純粹的為顯擺而讀書.為了讀書人的名聲而讀書.不能融匯貫通.知識成不了系統.最後只是一鍋粥.外表肯定就是酸丟丟.咬文嚼字.遇事一竅不通.解決不了一點問題.讓人感覺迂腐酸臭.這類人就多了.比如被黃祖砍了的禰衡.孔乙己.槓精...等等

最後總結一下.孔子也不是大家心中迂腐的樣子.孔子也很懂變通.很是瀟灑的人物.

孔子學生子貢.贖回魯國人.沒收國家的賞金.孔子很不高興.說以後大家沒人能再積極贖人了.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人感激送了一頭牛.他收了.孔子高興的說.以後肯定會有更多人救人了..孔子身高1.9米多.佩劍很長.武藝不錯.還是個大力士.但是有的就是書卷氣.從不迂腐.沒有酸臭味道.

惹出酸臭味的.是後來傳了很多代的儒教.只是借了孔子的名.統治階級的工具而已.說句題外話.宗教跟原本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差別.儒釋道都是.佛法跟佛教是兩碼事.都是兩碼事...


小狠101


何謂書卷氣和文人的酸臭味。沒讀幾本書聽說答辯會不邀請,不操心了。五千年前老祖宗們很看重這氣和味,帝王縱橫天下就靠這氣和味了。但是幾千年下來,帝王也有氣和味了,他害怕別人比他氣和味濃,就把自己以外有這氣和味的統統定為異類,光自己留著。誰敢說,文字獄侍候。再後來讀書就不好了,有味和氣。再後來書是‘’四舊‘’封資修了。讀書的氣和味連人都被打倒了。現在,這味和氣和手機電腦更背道相馳。兩個道,不同不需糾,都自由好。也許哪天這氣和味又時髦了?一本舊書,一張老書法或老畫,那個氣和味酸臭燻人,老遠聞到書卷氣很濃。但是人都趨之若鶩。咋回事:值錢,就這帶氣和味的好。怪不怪?都隨便會好,豐富多彩。


知行軒主人


“書卷氣”大概說的是一部分讀書人僅僅只是讀了些書本知識,而並沒有多少實踐的經驗;並且還喜歡故作高深,與人交流時“旁徵博引”自以為說的很有道理而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洋洋得意的氣息。

“文人的酸臭味”應該指的是一部分文人喪失了文人該有的品格,面對利益的誘惑和權利的動搖而趨炎附勢、阿諛奉承,但是又不承認自己的墮落,四處標榜自己、自視清高的嘴臉和不恥行為。


不懂青衫


莫言書不書卷氣?酸不酸臭?

金庸書不書卷氣?酸不酸臭?

魯迅書不書卷氣?酸不酸臭?

孔乙己書不書卷氣?酸不酸臭?

范進書不書卷氣?酸不酸臭?

毛澤東書不書卷氣?酸不酸臭?


qiwong


不對不對,我認為,書卷氣是指氣質,一個人讀書多了內涵有了,性格人品被薰陶的溫柔,規矩,優雅,有知識等氣質。

文人的酸臭味,指的是一些空有學歷名稱,標榜自己的學歷,看不起沒文化的人,說話張口閉口賣弄文采,彰顯自己的那類讀書無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