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皇帝賜自盡後,可不可以不自盡而逃跑?

wucf72


被皇帝賜自盡後,當然可以不自盡,因為還可以選擇逃跑。

但是,有一個前提,你必須能跑的掉才行。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說皇帝都要賜死你了,你能往哪裡逃?

大家不要忘記,一般能被皇帝下命令賜死的人,那可都是朝廷中的重臣。這樣的重臣,多多少少是對國家做出過貢獻的人。由於在後來因為犯了錯,皇帝追究起來,不得不把他們給處死。

下面我們看看歷史上發生的這樣的真實事例的時候,那些大臣是如何做的?

先說秦國的戰神白起,他就是因為違抗秦昭襄王的命令,不去打趙國。導致秦國派出去的軍隊,接二連三地失敗。在加上小人的煽風點火,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就賜給了白起一把劍,讓他自殺。

白起沒有選擇逃跑,他是有身份的人,他就是死,也要死的光明磊落。只有這樣的死,才不會讓他失掉士大夫的氣節。所以,最終,白起選擇了體面的死去,而不是苟且偷生。

當然這時候的秦昭襄王,還不是皇帝。但是,他對於白起來說,是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白起只效忠於秦王。

我們再說發生在漢文帝朝的一個重臣,這個重臣就是漢文帝的舅舅薄昭。

薄昭是漢文帝唯一的一個舅舅,也是漢文帝最為器重,最為信任的一個大臣。那麼既然薄昭對漢文帝這麼重要,漢文帝為何還要賜死他呢?

因為不得不處死他,他犯了法。這件事和薄昭的侄子有關,薄昭的侄子,在地方仗著薄昭的勢力,強搶民女,被當地的縣官抓住並且給處死了。

薄昭知道了這種結果之後,他很生氣,就直接把那個殺他侄子的縣官給殺死了。

就是這件事,縣官的家人把薄昭給告了,漢文帝雖然貴為皇帝,他也不能保自己的舅舅,因為他要維護法律的公平性,給全國人民一個交代。

所以,漢文帝賜死薄昭的辦法,就是讓他自盡。

薄昭那裡肯死,他可是國舅爺呀。他以為自己的外甥,也僅僅是在氣頭上,隨便說說而已,所以,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真的會死。

可是,漢文帝還在等他死呢,一連幾天過去,薄昭竟然還一點要死的徵兆都沒有。

漢文帝只好出大招了,他讓朝中的文武百官,都穿上喪服,去薄昭家弔唁他。薄昭看到大臣都哭自己的時候,知道自己活不成了。這個外甥是真的要對自己痛下了殺手了,所以,他也就選擇了自殺。

當然,歷史上關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以說只要皇帝要賜死的人,大多數都是選擇體面的死去的。因為死了你一個,就可以救活你全家。

要麼你選擇不死,帶著全家逃走,可是皇帝想追殺你,天下之大,哪裡有你的藏身之地呢?

所以說在皇帝要賜死大臣的時候,最明智的選擇就是直接如了皇帝的意,要不你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來償還。

被皇帝賜死的人中,大家應該最為熟知的就是大貪官和珅了,他就是在乾隆死後,被嘉慶皇帝給刺死的。


史學達人


當這是躲貓貓捏?

賜自盡的情況,是因為這個人很有地位,所謂“刑不上大夫”,不是說高官犯了法就沒罪了。他們只是死得比較體面而已,賜毒酒、賜白絹等,都是“體面的死法”。普通人甚至普通官員,連被賜死的資格都沒有,都是直接從監獄裡押赴刑場。

既然被賜自盡的是重臣,那麼情況就很簡單了。要治重臣的罪,朝廷必然提前佈局、監視。對於重臣,沒有不調查就突發奇想“要不我賜死他玩玩”這種情況。除非這個皇帝腦子有病,忽然宣佈“我看你不順眼你趕緊去死吧”。

不過歷史上還真有人這麼搞過,這傢伙就是梁太祖朱溫。朱溫在李振的鼓動下,殺死約三十餘朝廷重臣,後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殺人的原因,居然是“這群清官居然自命不凡”,既然清高,那就投進黃河“永為濁流”。

你看這邏輯。

一般情況,都是在監控情況下賜自盡。你想想,既然是“賜”,那證明你是受人管控的。有能力賜你東西的人,也有能力賜你死。況且,畢竟這時候是“調查”階段,朝廷也不怕你跑。你跑了,你全家和整個家族也跑不掉,治個看管不嚴之罪,夷其三族,就更慘了。賜自盡時,都有使者(欽差)專門負責你的死,必須等嚥氣了才能回去覆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被賜毒酒而死的大臣,喝了毒酒以後不會死那麼快,一般都要等一段時間,幾分鐘到一小時不等。即便是現在,世界上也還沒什麼毒劑能瞬間(幾秒內)致死。等死時的絕望,可參考金正男。

這也解釋了“我跑得遠遠的不就行了麼”為啥行不通了。皇帝一心想搞死你,天涯海角也能把你弄死。


豆子人民藝術家


記得90年代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乾隆賜給劉墉一把劍,讓他回家後自裁,劉墉接過劍後心灰意冷臉如死灰,一路跌跌撞撞回到家,家人看到他這情況都明白了,這是乾隆要殺劉墉了,全家悲悲慼慼,劉墉交代完後事,拔出寶劍準備自裁,誰知道是一把無刃劍,是乾隆和劉墉開了個玩笑。



可見在封建社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權社會下,君主宰一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掌握著臣民的生殺大權,君主說的話就是金口玉言,無人可以反駁,包括他自己。

大臣被皇帝賜自裁,除非想反,自己有強大的實力,冒著反叛的罪名和滅九族的風險,可以一跑後再做決斷。但是封建社會一貫灌輸的是“忠君”“天子命神授”思想,多數人在一般情況下沒有反的意識。


小小羅羅蛛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一個比較著名的皇帝賜自盡的例子吧。

白起,長平之戰後,他本想趁勝追擊,繼續攻打趙國的邯鄲城,但韓國與趙國派蘇代前來遊說應侯範睢,範睢也擔心白起的功勞太大,以後他的地位會不如白起,所以就勸秦王停戰,秦王答應了,白起知道後,對範睢與秦王不滿。

邯鄲之戰的時候,白起稱病不出,所以秦軍在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還有邯鄲城的趙軍的圍攻之下,敗得很慘,白起還說:秦王就是不聽我的話,才有此敗的。

秦王聽了十分的生氣 ,就命白起出戰,但是白起仍然稱病不出,所以秦王免去了白起的爵位,變成了普通的士卒,並且命令白起離開咸陽城,到陰密去。白起離開了咸陽城,走到了西門十里的杜郵。

秦王和大臣們討論說:我讓白起離開咸陽城,他還很不高興呢,很不服氣呢。秦王就派使者賜白起一把劍,讓白起自刎,白起說:我究竟有什麼錯呢?上天竟要這樣對我?

過了一會兒,白起又說:長平之戰,我用欺騙的手段坑殺了幾十萬趙軍,我確實是該死,然後自刎而死。

那我們想幾個問題,秦王為什麼要賜白起自盡?白起為什麼順從了?白起如果不順從,那麼他有其他的法子逃生嗎?

顯然,秦王並沒有夷白起三族,他之所以要殺白起,是因為邯鄲之城的戰敗再加上白起拒不聽命,還冷嘲熱諷,秦王一氣之下就將白起貶為庶民,並令他離開咸陽,並將之賜死。

而白起,此時已是個庶民,派去的使者,當然不可能只有一個人,而是帶著一隊人馬過去的,如果白起不自刎的話,那麼他們就會對白起行刑的,另外白起如果自刎,那只有他一個人有事,如果他逃跑的話,那麼他的三族將被株連。

白起,這個時候也逃不了,即使逃了,也只能逃一時,終究還是會被秦王抓住的,而且還會連累三族,所以一般來說,被賜自盡的人都選擇了順從,而不會選擇逃跑,其實自盡算是最體面的死法了,罪止一人,不禍及其他。


歷史簡單說


大家要明白,所謂“賜自盡”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死刑。是打算要執行死刑,但是從寬處理的一種刑罰,有專門的實施程序,也有專人監督,根本不可能逃走。

比如,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川陝總督年羹堯被逮入京,以犯有92項罪行,皇帝念他有平定青海的大功,“謀逆雖實而事蹟未著,不忍加極刑”,故特派內大臣和步軍統領各1人,捧詔書前往宣讀:“獄中令自裁。”



乾隆時期,這一特殊死刑的施行,就更為常見。乾隆十三年(1748),皇后死亡。湖廣總督塞楞額,因違反“國恤後百日蕹發”的舊制,被逮入京究辦。刑部擬為處斬。但皇帝以塞氏“尚為舊臣”:“從寬賜自盡”。



所謂從寬,實際上只不過免去了綁赴刑場、有失體面地當眾處死,如此而已。從當時發生的一些實例上看,諸如前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營私受贓”(1748);前任浙江巡撫鄂樂舜“婪索鹽商”(1756);曾任江蘇等省布政使、辭官在家的彭家屏,書寫皇帝名字不循例缺筆(1758);雲貴總督楊應琚“欺罔,掩敗為勝”(1767);前湖南巡撫李因培掩蓋屬員虧空(1767);四川總督阿爾泰“贓私”(1773);都受到賜自盡的處分。

他們大多屬於方面大員(布政使)和封疆大吏(督撫),綁縛刑場一是不體面不好看,二是不便留全屍。三是過去有功,皇帝曾經給過一些獎賞和鼓勵,公開處刑,意味著過去的獎賞給錯了。因此大多采取這種執行方式。被賜自盡後,如果真想逃走,也需要裡應外合,難度不比劫法場來的小。這麼說,題主明白了嗎?


林海


歷史上能被皇帝賜死的都不是一般人,最起碼得很有地位,皇帝賜死說白了就是給他一個體面的死法而已,一般人哪有被賜死的資格。可是話說回來,皇帝要一個人自盡,這個人是不是非得自盡,難道就不能直接逃跑嗎?如果真的能跑的話,歷史上肯定早就有這樣的事情了,根據正史的記載來看,目前還沒人能夠跑。

那麼他們怎麼不跑呢?既然能夠被賜死的人都是有地位的重臣,這樣的人肯定有權勢,同時他們也有手段,怎麼不跑?首先第一個原因,既然被賜死的人有權勢,皇帝自然是要提前做一些準備的,最起碼要將這個人監視,那麼他就沒有辦法逃跑,只能乖乖的待在住所,否則他連體面的死法都沒有了。

正常情況下,皇帝是不會無故殺人的,這些人都知道自己犯了什麼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算是真的跑,他又能跑到哪裡去呢?古代有嚴格的戶籍制度,如果一個地方突然來了一個陌生人的話,別說官府,附近的百姓就會第一個發現,如果他說不出合理的來歷,官府會立即將其捉拿查清楚再放。

假如說這個人真的跑了,那麼他的家人和家族怎麼辦呢?古人心中是有家族概念的,所以他就算能跑也不會跑的,真的跑了的話,株連九族這些刑罰可不是說著玩的。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時候被皇帝賜死,這些大臣其實心中是有感激之情的,因為這代表只懲罰他一個人,不會禍及到他的妻兒。

古人講究忠君愛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假如說古代有個大臣真的被賜死了,那就只有乖乖的接受,不會連累家人,死的也比較體面,如果是普通的臣子,根本沒有被賜死的資格,恐怕直接就被砍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被賜自盡的大臣們,奉到上諭後,除被迫服毒、自縊或自刎以結束自己的生命外,別無選擇。但其中,也還有著個別並不甘願自盡的人。 乾隆五十五年回任浙江巡撫的福崧,勤於政務,精明能幹。在賄賂公行的當時,還能做到“廉俸外不受歲時苞苴”。 大學士和坤深受皇帝寵信,權勢炙人。外省的督撫大員,每年一無例外,都要向他饋送重禮。這類事情,福崧聽得多了。可他不願隨波逐流,向貪得無厭的“和相”送禮行賄,結為內援。和坤懷恨在心,想施加報復,卻又無隙可尋。 事出偶然,浙江鹽道柴楨升任兩淮鹽運使,在任虧空甚多。離職前求得福崧通融,等履新後立即設法填補。他確也說到做到,至揚州後,很快挪借到22萬兩銀子,寄浙補足了虧空。然而,此事被另一鹽官全德獲悉,全德為和坤黨羽,抓住這個機會,向朝廷提出糾劾。清高宗懷疑福崧插手其間,或有貪贓行為。因此命福氏停職聽候處理,並派兵部尚書慶桂入浙調查。 慶桂在鹽道舊檔中,查到“饋福公金一千兩”的記錄。那是柴楨當年送給戶部尚書福長安的厚禮。慶桂與和坤沆瀣一氣,誣陷受賄的是福崧。而且說福崧向柴楨索賄11萬兩、“侵吞公使錢六萬有奇”,擬把他處斬。皇帝看到奏疏後,傳旨把福氏檻送入京,要親加審問。 福崧知道和坤一夥誣害自己,滿腹冤曲,憤憤不平。在囚車中一路揚言,見到皇帝后,要把和坤在外省勒索敲詐的罪行,全部揭發出來。誰知進入山東境內,突然傳來皇帝改變原意的上諭:“途中賜自盡!” 福崧在紅花鋪地方聽到宣讀上述旨意,“鬚髯奮張,大聲疾呼,不肯就死”。巡撫吉慶無計可施,只得假意周旋,給他送來酒餚,酒中置毒, 讓他在衝動的情況下服毒身亡。 事過多日,有文人路過紅花鋪,曾留下“至今鋪人言之,猶代為報屈”的記述。史書上則記載,和坤懼怕福崧進京“發其陰私,故以蜚語激上怒,迫之死亡。” 這是乾隆五十八年發生的事。可見,“賜自盡”的辦法,也成為奸邪假傳聖旨、排除異己的一種手段! 清仁宗繼位後,踵而效之,也不時對大臣賜自盡。 嘉慶四年(1799)正月,皇帝傳旨逮治和坤,交由王、大臣會審。審出20條大罪,擬照“大逆”處極刑。可是,仁宗“猶以和坤嘗任首輔,不忍令肆世,賜自盡!”有意味的是,特命和氏黨羽、前戶部尚書福長安隨同宣旨官前往,跪著看和坤自殺。。


魅車御風


關於這個問題,小編只能說:“兄臺還是太年輕啊.....”

最簡單的例子,小時候調皮搗蛋後老師讓你去他辦公室(不要瞎想),你敢不去嗎?

哈哈,言歸正傳,其實古代皇帝賜人自盡也是有條件的,不可能連犯人人在哪都不知道就對著天空說:XXX你去死吧”,其實方式大概也就兩種,

第一種情況:犯人已經被控制,就等著皇帝宣判處罰了。

這種情況的話什麼也不用想了,已經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根本沒法跑,所以樓主的“被皇帝賜自盡後,不自盡而逃跑”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第二種情況:犯人還沒有被控制,有人身自由,皇帝突然要犯人自盡。

這種情況呢按理說犯人想跑還是可以溜之大吉,然而就像老師叫你你不得不去一樣,皇帝找不到你,還找不到你家啊,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為了不連累家人,犯人一般還是不會逃跑。再者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現在跑了,皇帝一定會佈下“五湖四海追殺令”,最後還是跑不掉,既然如此,何必多此一舉呢?除非這人能幹,手上有兵馬推翻了皇帝才能有一線生機,比如曹操被董卓通緝後,直接招兵買馬集合18路諸侯滅了董卓那丫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肯定不可以啊:

1,當時的情況如果是亂世,國家很多,還有點可能。比如說我從秦國逃到趙國去,如當時魏國丞相魏齊,國王要殺他,那麼他跑到了趙國。但是在大一統環境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這還沒跑,通緝令就下來了,你怎麼跑?

2,賜死那是針對上層社會體面的死法。普通百姓一般是菜市口斬首,五馬分屍,車裂,千刀萬剮等。這些都不能留下全屍,而賜死對象都是王公大臣,貴族。這些人權勢很大,當要賜死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抄家,或者被控制起來了。警察就在你家裡,皇帝說賜死你,你就得立馬自殺,否則那就是非要逼迫執法人員動手了,那句是不識抬舉了。

3,那個時候講究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忘子不得不亡。因此,那個時候皇帝要殺你,你都不會去想去逃跑,這些王公大臣那都是接受良好儒家教育的,皇帝殺你你逃跑,那是會受到鄙視,為人所不齒的,那是丟讀書人,貴族的臉,那逼死了還難受。因此,你看在大秦帝國裡面,秦昭襄王要賜死白起,那還是在荒郊野外,白起二話不說,拿起刀就自殺了。


農夫史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皇帝要你死,你還想活過五更?

首先是文官,文官被賜自盡,往往是在京中,在皇帝眼皮底下,人家派來的不只有勸進酒的,還有一大批介錯人員,你要是不自盡,那隻好用別的手段了。比如強行灌藥也不是沒有的。

另外,賜自盡算是死刑裡比較體面的死法,至少有一個全屍,而且沒有當眾行刑,也不像砍頭那樣,身首異處,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最後,賜自盡多是喝毒酒,這種死法痛苦程度較低。所以,被賜自盡,不但不要跑,還要謝主龍恩呢。

當然,最重要是逃也逃不掉。

還有武官,以蒙恬為例好了,他就是被賜自盡的,他有兵有將為什麼不反,為什麼不逃呢?

這就牽扯到很多因素了,因素之一,他不是一個人在混社會,他還有大量的家屬留在京中,他要是反了逃了,家裡的人當然全要僕了。畢竟不是人人都有馬超這樣坑爹的決心。

另外,如果逃跑,還要賭上家族的名譽。比如蒙恬申訴的理由就是: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他就是說,自己有兵三十萬,為什麼不反,就是為了家族的榮譽,因為自己一反,就坐實了反叛的罪名,家族就此蒙羞。

最後,蒙恬自盡而死,他還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來安慰自己為什麼不反抗,他說我修長城挖溝渠萬里,破壞了地脈,這是上天要懲罰我。

有意思的是,秦國另一位大將被賜自盡時,也自我安慰。這位就是白起。白起因為不願應徵出戰,被秦昭襄王賜了一把劍,他當然也逃不掉,他殺了六國那麼多人,他只能生做秦人,死做秦鬼。死時,他說自己長平之戰坑殺這麼多人,足夠死罪了。

最後,介紹一個史上被賜死的名人,有一些大佬賜人自盡還不明說,要臣子自己去猜。

比如荀彧,事實上,曹操沒有明說讓他自盡,只是給他用一個空盒子,他一看空盒子就自殺了。為什麼呢?

因為空盒子,代表裡面無食,無食則無祿,禮記曰:士死曰不祿。那就是暗示荀彧去死了。

這樣的暗示還有很多,有的還GET不到。下回我們聊聊皇帝要臣死,臣裝不知道不想死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