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與城商行的“攻”與“守”

金融科技與城商行的“攻”與“守”

近年來,我國城商行、農商行正迎來金融科技多元化賦能的機遇期,過去五年是地方商業銀行業務和規模快速擴張的五年。憑藉本地資源優勢及規模優先的戰略導向,城商行、農商行實現了資產的快速擴張。

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城農商行總資產規模64.54萬億元。其中,城商行資產總額達31.72萬億元,佔國內銀行業資產總額的12.6%,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額32.82萬億元,佔國內銀行業資產總額的13.0%。

在政策層面,城商行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2015年以來的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社會資金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監管科技更是規範了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大的市場環境就是商業銀行業務迴歸表內,迴歸實體經濟,助力小微企業發展。在此背景下,城商行、農商行業務重心也從規模擴張轉向業務和產品創新、盈利等方面。

提到金融發展,除了監管,也一定離不開技術進步帶來的影響。伴隨著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快速崛起,以科技驅動的服務方式和服務能力的改變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不同的銀行痛點不同,服務能力各異,服務客群也都不一樣。包括國有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農商行等在內的銀行業務的發展,也面臨著來自技術能力、數據資源、客群下沉等方面帶來的挑戰 。金融科技參與銀行業務發展,需要針對這些差異,推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比如有些銀行,需要在貸前流量和客戶源方面提升獲客能力;有的銀行需要在貸前用戶資質審查,貸中管理、貸後監控等方面藉助外力提升自身能力等等。

對於城商行和農商行來說,金融科技能力沒有股份制銀行強,數據資源也非常有限。對於整體能力較弱的銀行來說,做金融科技,數據資源是核心,沒有數據就是無米之炊。金融科技賦能銀行發展,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合作的領域不僅僅是最基礎的數據資源合作,還包括技術、運營、風控等其他方面。

金融與技術融合,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的發展也越來越成為主流。目前,已有多家城商行、農商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緊密合作。阿里巴巴以及螞蟻金服與南京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阿里云為南京銀行提供IT資源輸出及IT基礎設施運營服務。京東金融先後與山東省城市商業銀行合作聯盟、北京銀行、大連銀行戰略合作,輸出反欺詐、風控、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成果。

2018年下半年,隨著金融大環境及經濟週期的波動,金融科技賦能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與民營銀行成為新戰場。以平安集團(壹帳通)、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巨頭,以恆生電子等為代表的傳統金融IT服務商,以魔蠍科技等為代表的國內大數據+智能風控金融科技服務公司,都在進行技術、風控輸出,積極為銀行業賦能。

基於技術需求的契合性和合作的互補性,針對銀行對外部資源和服務的謹慎與合規考慮,國內城商行、農商行正迎來金融科技全方位化賦能帶來的發展紅利。銀行藉助整體技術能力提升和政策利好,探索更多合規基礎上的業務整合和產品創新,以此提升銀行整理的服務和盈利能力。

城商行+金融科技在各領域的資源與業務合作,雙方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1+1>2”的行業發展效益正在逐步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