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死後,大秦帝國為何迅速敗亡呢?

須臾lighting


在筆者看來,大秦帝國的土崩瓦解是歷史的必然,嬴政的死不過起了催化劑的作用而已。 其根本性的禍根還應該歸結於當時秦王朝的施政方針以及六國諸侯貴族:



規模宏大,氣度雍容的千古一帝

所謂“漢承秦弊”,可在數千年的封建史中承秦之弊的又何止是漢王朝而已?時至今日,我們的國土面積,我們的政治形勢,我們的語言文字,我們的衣冠服飾等等,哪一樁哪一件的背後沒有秦王朝的痕跡,沒有秦始皇的背影?作為中國封建史上的第一代帝王,他帶給我們的實在太多太多。他終結了長達五百餘年的戰亂,開創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一統時代,他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使原本因為長期分裂而漸成一家的列國諸侯重新凝聚,再歸一家。華夏文明大一統的思想自此奠定,此後數千年的爭鬥角逐,無一不是圍繞著一同華夏,天下一家來進行的。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意識使得這片土地,不管戰亂如何頻仍,社會如何動盪,人民如何痛苦,最終出現的終究還是四海為家的大一統帝國而不是歐洲那樣的城邦諸侯。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秦始皇是歷代帝王中規模最宏大,氣度最雍容的一代霸主。他北擊匈奴而築長城,拒遊牧強盜於國門之外,庇佑數千萬華夏兒女。他開靈渠修馳道,灌溉千頃良田,溝通千里之外,使嘯聚之盜寇不敢彎弓射箭。他徵百越拓南荒,設桂林置象郡,揚大秦威儀振炎黃風光,九邊四夷俯首繫頸,不敢仰觀天顏。如斯種種,不勝枚舉。雖然這一切事功成就了大秦帝國的千秋偉業,但卻也埋下了無盡的憂患,終致堂堂老秦不二世而亡,唯獨留下千古遺憾叫人憑弔感嘆~



二:大秦王朝的崛起

大秦王朝是崇尚“以吏為師”的,秦始皇更是個為了得到韓非不惜發動戰爭的猛人。要說他們之所以願意如此興師動眾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就在於秦王朝是“依法治國”政策最大的受益者。而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道百年前的商鞅變法運動。

話說當時的秦國,由於僻居西陲,往往被山東六國所鄙視,將其摒棄天下強國之外,以夷狄之禮遇之,深受刺激的秦孝公發誓要恢復穆公時期的輝煌,東出與六國爭橫,於是大膽啟用剛剛從魏國逃亡到秦國的衛公子鞅,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圖強運動。隨著商鞅廢井田,開阡陌,行郡縣,獎耕戰,賤私鬥尚首功,為編伍施連坐,等一系列政策的展開,原本相對鬆弛的秦國變得團結剽悍,勇武善鬥。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一躍成為當時天下綜合國力最為強悍的國家之一,發展到秦昭王時期,甚至與東方的強齊並稱東西二帝。之後隨著齊閔王的衰敗,秦成為七雄之中唯一隱現出有一統天下的潛力的諸侯。


三:來自權力機的原罪

隨著秦孝王的去世,壓抑已久的秦貴族終於還是爆發了。繼位的惠文王既迫於壓力又出於私心得把商鞅車裂而死,但他終究是一代雄主,他深知秦國之所以能夠制霸諸侯其最大功臣就是已經被自己幹掉的商鞅,只是當時天下人甚至於深受其利的秦王室宗親對商鞅的意見實在太大,為了安撫人心,維護穩定。商鞅就不得不死,但是人死不代表政亡,“以法治國,以吏為師”的國策已被歷代秦王所繼承,並且堅定不移的得到貫徹。翻開《戰國策》我們會看到自秦孝王開始一直到秦二世胡亥,秦的君王都始終堅持著這一原則,所用來治國理政的人才也大多數都是法家之人,其中幫助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的李斯和尉繚子以及後期禍亂朝綱的趙高和二世本人就是最好的證明。

子曰“苛政猛於虎”。試想接受商鞅律法2百餘年的秦人尚且還要抱怨國家的“苛政暴法”。而剛剛經歷過亡國之戰被強行帶入到法制時代的六國遺民哪裡受得了?原本心中對秦國抱有極大的仇恨,再加上動輒得咎的律法的鉗制。既然都是死,何如造反呢?

但是顯然秦王朝的統治者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按部就班的實施者“以法治國,以吏為師”得執政方針,絲毫不考慮具體的國情和民情,不考慮大戰以後嗷嗷待哺的天下黔首是否需要休養生息,是否還禁得起修馳道築長城的浩繁徭役?自己的一系列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鴻基偉業會不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一任自己的喜好,拍屁股決策~就是這樣一股子自上而下的盲目自信,生生斷送了這個初生帝國的大好前途~


四:權利的野獸,六國後裔和貴族

毫無疑問,秦始皇始終保持著身為貴族應該具有的雍容大度,在亡滅六國之後他並沒有像後世帝王一樣趕盡殺絕全族屠戮,而只是遷徙了首惡然後以極大的包容心寬縱了六國的宗室和貴族。也正因此才有了後來的項梁的兵起會稽,張良的博浪沙之錐,田氏兄弟的更相為王,以及魏豹的乘勢而起。也許,是秦始皇過度自信,也許是他認為這些人不過都是芥鮮之疾不足為慮,反正最後當一個淪為傭耕的奴隸起來造反之後,這些當年由於他的網開一面而僥倖頭繩的人紛紛揭竿而起,儼然成了弔民伐罪替天行道的英雄豪傑~

剝開他們英武的外衣,揭開他們神秘的面紗,展露在外的不過是一張張青面獠牙,肆意猙獰的可怕面目~他們的爭鬥,馳騁,殺戮,血腥不過都是為了那失去的權勢罷了~為了權勢,至交好友的張耳和陳餘反目成仇,恨不得寢食其皮肉;為了權勢,有人背上了弒君之名,有人拋妻棄子;為了權勢,兩大豪傑隔江對罵,烹食乃父而無所愧違。在這裡一切的親情,愛情以及兄弟之情都是如此脆弱不堪!面對這樣一群深陷權力漩渦的人,倘若秦始皇地下而有知的話,會不會後悔當年的決定?



四:最後的機會葬送在自己人手裡

由於秦始皇的豐功偉績,雄才偉略,即使後來攪動歷史風雲的劉邦和項羽在見識秦皇的威儀之後,也只敢輕聲低語,私下意淫的感嘆一下“大丈夫當若是”最多再加上一句“彼可取而代之”此外也只能以豔羨的目光不甘的送走秦始皇~就是由於秦皇這個偉岸的背影,使得天下英雄為之氣奪,四海豪傑不敢高聲而語。賈誼的一句“士不敢彎弓而射箭”又豈是虛語?

本來憑藉始皇帝的餘威,再加上大秦數百年的聲勢,如果在後嗣之君能夠改弦更張,選賢與能,措置得當的話,那堂堂大秦遞三世而至萬世並不是不可能的~退一萬步講,即使不能改弦更張,只要稍稍輕徭薄賦,對於大蔽之後的天下而言也是雨後甘霖,足以甦醒萬物,澎湃生機了,但這一切最終卻還是毀在了狼子野心的的趙高和鬼迷心竅的李斯以及少年懵懂的胡亥手裡~一頓兇猛如虎的操作,不僅自剪羽翼,而且授人以柄。大秦祖先數百年苦心經營才換來的一統天下,轉瞬之間就灰飛煙滅土崩瓦解了~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一千多年之後的杜牧在沉痛之餘,為我們道出了大秦滅亡的悲哀與痛苦~所謂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輩豈能視若無睹,不哀之鑑之呢?

文章系原創,實乃一家之言,拋磚引玉,見笑大家,還望不吝賜教~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秦朝的短命不能只看到嬴政去世之後,其實嬴政生前也做了加速秦亡的事,所以我覺得秦朝短命應該全局來看,分為以下因素:

(一)施政理念沒有轉變

在賈誼的《過秦論》裡提到過一句著名的話“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概括了秦朝施政的不變通性,也就是說,秦國在打天下,橫掃六國的時候,推行“法家”思想,是可以達到強軍富國的功效的,一系列嚴酷的制度讓秦國迅速崛起,讓六國談秦軍色變。但天下歸一後,原各國人民歸於秦制,多少會“水土不服”,甚至心存不滿,而此時“仁政”就顯得格外重要。但秦始皇並沒有修養生息,廣施恩惠於民,相反的嚴刑峻法,苛捐雜稅、徭役繁重,激化階級矛盾也是必然的。為秦末農名起義和各國復辟埋下了禍根。

(二)李斯犯渾、趙高亂政

每個朝代的衰落,總有那麼一兩個禍害,而秦朝的禍害卻來的那麼早。秦始皇駕崩之時,李斯聽信趙高蠱惑,秘不發喪,又擬懿旨傳位給胡亥,並逼死名將蒙恬。給秦二世當政期間的朝綱混亂埋下禍根,胡亥也是“不負眾望”,趙高把持朝政,屠害忠良,搞得綱紀敗壞,民不聊生。

(三)大興土木、國力衰退

要說秦朝開闢了很多宏偉工程,確實有積極地歷史意義,特別是長城的修建,為華夏文明的平穩發展提供了保障,但不得不說,這些工程真的是損耗了巨大國力,以至於後來章邯不得不集結驪山囚徒來抵禦楚軍。加之長城守衛軍的巨大開銷,秦末組織大規模的兵團以應戰都顯得掣肘。

(四)諸侯國的崛起

要說秦末農民起義傷及不了秦朝元氣,但諸侯國多年的仇恨一觸即發,順勢而起,一發不可收拾,項羽、彭越、田楷哪個都夠秦朝喝一壺的,章邯的投降更是讓秦朝最後的希望破滅。


棍哥觀史


1、錯的繼承人

嬴政其實一直屬意資質優良的大皇子扶蘇,繼承皇位,所以派他去邊關歷練,想他挾著軍功回來(秦朝尚武、以軍功服人),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接替皇位。殊不知,如意算盤打得好,卻不如秦始皇的死期來得巧:等不到扶蘇回來,秦始皇就掛點了,這就給了胡亥一個絕妙翻身的機會

2、扶蘇有夠愚孝

秦始皇暴斃時,雖然扶蘇遠在邊關,但是他對胡亥並不是毫無反抗之力,相反,秦軍德高望重的大將軍蒙恬一直在他身邊支持,他如果不是那麼愚孝的話,大可以反誣胡亥篡位(扶蘇是長子),與蒙恬領兵殺回咸陽,依當時蒙恬在軍方德高望重的地位,各地秦軍未必都聽胡亥指揮(秦軍很看重軍功卓越的將領)

可惜,雖然蒙恬懷疑秦始皇遺詔的真實性,但扶蘇一聽老爸死了,即刻也抹了脖子,連帶拖累蒙恬當墊背

3、胡亥死的太早太早了

雖然前面說,秦始皇暴斃、優秀的扶蘇冤死,對大秦帝國有一定的損失,但無論如何,能憑藉陰險的計謀奪取皇位的胡亥,怎麼著也對統治帝國有幾把刷子,就算是個庸才,憑著大秦歷代累積的基礎、實力,也夠他慢慢敗幾十年的

但歷史又加入了一個最致命的轉折點:沒兩年,他就掛了

4、最終的結局:大秦帝國群龍無首

歷經秦國曆代先王累積的大秦帝國,絕對是一個皮糙肉厚的堅實基礎,但它的堅實,是建立在皇帝沒問題之上的

胡亥死後,年幼的子嬰,根本毫無統治帝國的經驗,就算是他背後的太上皇趙高,也無任何統治經驗(趙高雖然服侍秦始皇多年,但說到底,太監就是太監,統治手段和處理國事上,趙高其實是個白痴,並沒有學到什麼)

縱使秦始皇暴斃、扶蘇冤死、胡亥早夭,但大秦帝國始終是一個由歷代秦朝累積而來的基業,它不缺錢、不缺糧、不缺將、更不缺兵,唯一缺的,只是一個可以指揮這一切的皇帝!!!

終於,大秦帝國在秦始皇死後短短的三年時間裡,亡了!





大河墨池苑


秦朝統一之前對手是六個諸侯國,齊國趙國楚國都是當時實力不遜於秦國的對手,而且還有匈奴這個強大的外敵,但是這些對手最後都敗在了秦軍的劍下,後來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雖然聲勢浩大但是按當時秦朝的軍事實力來看不足以致命。

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內部,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前跟其他的諸侯國一樣由貴族階級統治,這些貴族公卿們天天紙醉金迷混吃等死,商鞅來到秦國後一改秦國的風氣,法家思想在秦國發揚光大,雖然最後商鞅被貴族處死,但他們意識到了變革可以使秦國變得更強,再有范雎蔡澤張儀呂不韋李斯等的加入,整個秦國從上到下都在為變強而努力奮鬥,自此秦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直至統一全國。就算秦始皇再殘暴,徭役再繁重,底層百姓也不敢瞎起鬨造反。

但是這些在秦始皇駕崩秦二世繼位後發生了改變,當初趙高李斯篡改詔書逼死了扶蘇讓小兒子胡亥繼位,本來皇帝寶座無論如何也輪不到胡亥來坐,所以胡亥對趙高是感激涕零言聽計從,趙高說什麼就是什麼趙高說是馬它就不是鹿,光控制了皇帝還不夠,還有這群大臣,法家思想這個時候已經用不上了,所以李斯也得腰斬,天下統一了這些大臣們也不需要為建設四化而努力了,現在他們的首要作用是溜鬚拍馬歌功頌德,誰不聽話的就送他去伺候始皇帝陛下。

等各地反抗暴秦的義軍揭竿而起的時候,秦朝那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將領們已經變成了油嘴滑舌溜鬚拍馬的奸臣了,再也不是那個遇強則強的大秦了,所以說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內部。


SHRIKEI


哀亡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趙高亂政,國無棟樑。

秦始皇去世後,胡亥上位,趙高當政,趙高只是權臣,無任何治國理政之能,指鹿為馬,利令智昏,腰斬李斯,竟然想做皇帝,完全沒有心事理政。撫蘇被逼殺,蒙氏兄弟先後處死。南越趙陀無力北顧,因此,秦朝的政治中心失去應該有的運轉能力。

第二,矛盾激化,失去核心階層。

六國被滅之後,各國貴族沒有應該有的地位,復國之心猶在,農民等下層階級得不到溫飽,嚴刑峻法讓他們苦不堪言,國家沒有團結到任何實力派階級,滅亡是必然的。

第三,統治集團缺少理念,國力沒有得到休養生息。

秦始皇北拒匈奴,南建南越,國內實行郡縣制,整個國家井井有條,可是到了胡亥時,朝庭毫無生氣。他本人不去理政。完全喪失管l理能力。

秦國統一中國,連年征戰,國力沒有得到休養和恢復,矛盾加大,促使國家滅亡。


道行一憎


這個得從好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大秦帝國統一時間太短了,一些六國遺老遺少還活著,還在思念過去。每當有任何不順心意的時候肯定第一個出來是不穩定因素

第二是秦法嚴酷,大戰過後應該休養生息,可是秦朝徭役太重苦不敢言,人人自危,刑法動不動腰斬,砍手斷腳,發配充軍,你想一下,餓的活不下去了,能不反嗎,

第三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秦始皇死的太突然,導致二世和趙高藉機賜死扶蘇,登基後腰斬李斯,後期又什麼指鹿為馬,百官人人自危,誰還有心思治理國家啊


舊聞評論員


主要還是因為內耗太嚴重,秦始皇晚年沒有掌控好方向,太急於推進自己的一套大一統的理論,卻忽視了地方上的差異。

而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又犯了大錯,假如我們信《史記》,就可以看出,他一方面放逐大兒子,扶持小兒子,另一方面卻在遺囑中支持大兒子,這不是瞎折騰嗎?


萬事通小子


各種矛盾激化,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像秦始皇嬴政一樣鎮得住偌大的江山了,其實劉邦也不能,不然也不會實行無為而治,因為沒有好的統治方法(當然了,在劉邦稱帝時“無為而治”反而是最好的統治手段了,相對來說)畢竟是被匈奴吊打的人,只不過內部所有稍微有實力的人都已經被殺得差不多了,想不安穩都難。


有點小曖昧哦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先生在《大秦帝國》一書前言中,曾詳細分析過大秦之所以在短短十五年就分崩離析的原因,其中有一個觀點是因為強大的歷史慣性導致的。

各位不妨去看一下,受益頗多!


劍網三之少林禿子


朝政可能主要掌握在趙高手上。因歷史上有指鹿為馬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