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究竟是不是低級的謊言?

文|小河對岸

烽火戲諸侯這則典故,在我國流傳了兩千多年。但隨著教育的普及而帶來民眾思辨能力的提升,有很多人都認為“烽火戲諸侯”這則典故,不過是別有用心者編造的低級謊言而已。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也曾斷言:此委巷小人之談。而質疑者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各諸侯距離周王室的路程遠近不一,不能同至,如最遠的齊、魯、燕等諸侯,至少得幾個月才能趕至宗周地區(關中)。周幽王不可能為演此一出“好戲”,而讓褒姒在烽火臺上等上好幾個月。


烽火戲諸侯,究竟是不是低級的謊言?

那麼,烽火戲諸侯真的只是低級的謊言嗎?筆者不由得想起另一則家喻戶曉的典故--司馬光砸缸,前幾年,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與北大歷史系教授趙冬梅,在某節目中就曾關於“司馬光砸缸”真假而出現了爭辯。作為歷史系教授、宋史專家的趙冬梅,對“司馬光砸缸”這則歷史典故深信不疑。可是,作為收藏界行家的馬未都,卻以宋朝燒製不出那麼大的缸為依據,而論定“司馬光砸缸”這典故是編造的。


烽火戲諸侯,究竟是不是低級的謊言?

趙冬梅雖對宋史深有研究,可在文物知識上顯然遠不及馬未都,一時被嗆得語塞。那麼,司馬光砸缸的典故,是假的嗎?顯然不是。這不但有正史記載,而且被救者都被挖掘了出來,據說被救的那位小孩叫上官尚光。上官氏族人不但將“司馬光救人”這事記入了家譜,而且還建了“感恩亭”以銘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可見,司馬光“砸缸”這事,確鑿無疑。


烽火戲諸侯,究竟是不是低級的謊言?

據《宋史》記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司馬)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所不同的是,正史上記載的是“司馬光破甕”,而在後世的流傳之中,人們將“甕”換成了更常用的“缸”。“甕”與“缸”雖有不同,但本質上是同一屬,且古人對“甕”與“缸”是不是也像我們一樣分得這麼清晰都不一定。宋朝或許燒製不出那麼大的“缸”,但能裝下人的“甕”肯定能說出。因為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就有“請君入甕”的典故。


烽火戲諸侯,究竟是不是低級的謊言?

所以,如果我們以宋朝燒製不出那麼大的缸,而得出“司馬光砸缸”這則典故是編造的結論,就很容易失之偏頗。

同樣,我們以各諸侯距離周王室的路程遠近不一,不能同至,而得出“烽火戲諸侯”就是低級謊言的結論,也很容易失之偏頗。周王室實行的是封建制,而在兵源上比較類似後世的府兵制。周王室調動兵力,也都是根據各宗族的實力,而攤派兵力。且周王室在宗周的畿內地區,就分封了大量諸侯,而這些畿內諸侯與周王室的關係更為親近。


烽火戲諸侯,究竟是不是低級的謊言?

比如周:周公旦的封國,封地在岐(周的發源地),由周公次子一脈繼承;召:召公奭的封國,封地在邵(歧山西南),由召公次子一脈繼承。鄭:鄭桓公的封國,封地在鄭(華陰),後東遷新鄭。虢:虢叔的封國,封地在虢(寶雞),後東遷陝。畢:畢公高的封國,封地畢原(咸陽北)。單國,封地在今陝西眉縣等等。


烽火戲諸侯,究竟是不是低級的謊言?

宗周的畿內地區,有大量的諸侯國,也可以看成大量的宗族勢力。“烽火戲諸侯”,不一定要戲路途遙遠的齊、魯、衛、晉等諸侯,戲一下“畿內諸侯”在理論上是成立的。而周王室失去天下,很大方面原因,就是失去了畿內諸侯的擁護。這不但是《史記》的記載,在《詩經·小雅·正月》中也有相似的記載:..燎之方揚,寧或烕(通“滅”)之?赫赫宗周,褒姒烕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