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餘:探索建立鄉鎮政治生態評估體系

政治生態是檢驗管黨治黨是否有力的重要標尺,而鄉鎮政治生態又是整個政治生態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重成組成部分。如何為基層政治生態把準脈、畫好像一直是全面從嚴治黨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為進一步壓實鄉鎮基層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推動鄉鎮紀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營造基層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近日,新餘市委出臺《關於建立鄉鎮政治生態評估系統的實施辦法(試行)》,探索運用“大數據”信息平臺,使對基層政治生態的評估實現由“估計”走向“統計”,由“模糊”走向“精準”,積極構建鄉鎮政治生態涵養、監控、修復、發展的有效路徑。

科學設計指標體系,彰顯“政治性”。 深入研究基層政治生態建設普遍存在的難點和焦點問題,將管黨治黨政治任務和政治要求貫穿評估全過程。評估指標以“共性指標”為主、“個性指標”為輔,其中“共性指標”總分為100分,實行負面清單扣分制,包括政治生態涵養、政治生態監控、政治生態修復、政治生態發展4大版塊,涵蓋政治意識堅定度、黨內生活嚴格度、政治文化純潔度、權力運行規範度、黨員幹部清廉度、選人用人規範度、管黨治黨嚴明度、監督執紀嚴密度、人民群眾滿意度、發展環境優化度10個維度。具體細化為26項具體指標,涉及嚴明政治紀律、黨內政治生活、作風建設、遵守紀律、選人用人、群眾路線、優化發展環境等政治生態建設方方面面,體現了對政治生態建設的普遍要求。“個性指標”20分由各縣區根據政治生態建設需要,結合自身實際,自行研究決定評估標準和方式,從而最大程度保證評估的科學性和準確度。

統籌落實責任分工,保障“精準性”。鄉鎮政治生態評估工作由市紀委監委統籌,並會同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負責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各縣(區)委要履行主體責任,當好施工隊。將整個評估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現有“數據採集”上,根據政治建設和生態評估的需要,將分散在各職能單位已有的檢查、考核、

巡察、審計、監督執紀等信息進行篩選取捨、定期採集和綜合整理,不新增對基層的檢查、督查、考核負擔。各牽頭責任單位對數據採集、錄入工作負總責,具體怎麼評分、扣分,什麼情況下扣分,扣多少分,將由各縣區指導各職能單位和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更為詳實的評分細則,並可根據政治生態建設需要,不斷完善和動態調整。政治生態評估所涉部門多、數據採集廣、分析評估嚴,稍有一點疏漏或人為干擾,有可能走歪跑偏,為提升工作效率,確保研判更為精準、評估更為科學,新餘市藉助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建設智能政治生態評估信息平臺,建立系統對接、授權查詢的數據共享機制,打破信息壁壘。

強化評估成果運用,提升“實用性”。 信息化平臺建設後,各縣(區)每季度更新一次數據,每半年組織一次綜合評估,每年度確定一次等次,使市縣黨委、紀委監委能更為全面、快速、準確地掌握鄉鎮政治建設動態。根據評估情況,對全市各鄉鎮基層政治生態進行預警提醒、量化評比,及時發現和解決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為黨委履行主體責任和評價使用幹部提供重要依據。實行自動預警機制,對存在信訪舉報明顯增多、班子成員有違紀行為、黨員幹部有嚴重違紀、黨委履行主體責任不力被問責等情形的鄉鎮,由評估信息化平臺根據數據信息,自動生成綜合評估報告,併發送預警提醒,同時向縣(區)分管領導報告。將全市綜合評估結果劃分為“優秀”、“一般”、“差”三個等次,對綜合評估為“差”等次的鄉鎮,由縣(區)黨委主要領導對該鄉鎮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並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對連續兩次評估為“差”等次的,對鄉鎮黨政主要同志進行誡勉談話,必要時對鄉鎮紀委書記進行問責,倒逼鄉鎮黨委、紀委落實責任,不斷淨化基層政治生態。(作者:餘紀研)

轉自:江西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