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趙縣」趙縣範莊鎮南莊村——千年古梨園 新花香正濃

「媒体看赵县」赵县范庄镇南庄村——千年古梨园 新花香正浓

「媒体看赵县」赵县范庄镇南庄村——千年古梨园 新花香正浓
「媒体看赵县」赵县范庄镇南庄村——千年古梨园 新花香正浓「媒体看赵县」赵县范庄镇南庄村——千年古梨园 新花香正浓

河北新聞網12月13日

1979年秋,趙縣範莊公社南莊大隊的村民們特別高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們放手搞生產,2530畝梨園獲得大豐收。雪花梨、鴨梨總產量達到一千萬斤。

靠著賣梨,南莊大隊人均年收入增加到250元。當年9月,村民李保福拿著分紅款買了全村個人第一臺電視機,12吋國產的。大夥一看,也紛紛議論著要買電視機。

村民們有需求,大隊也有集體收入,當年10月南莊大隊便以每臺360元的價格向石家莊電視機廠訂購了200臺12吋環宇牌黑白電視機,前後分三趟拉回村。

時任大隊黨支部副書記的李京敏今年68歲,12月4日他對記者說:“大隊統一訂貨能找到好貨源還便宜,大家先付電視機價款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從分紅款中分三年扣清。”

“俺大隊訂購的二百臺電視機快來了,俺們不出屋也能知道天下大事和看戲、看電影了。”1979年10月21日河北日報頭版刊發的報道《南莊大隊社員訂購了二百臺電視機》記錄了他們的喜悅。

看上電視只是個開始,還有更好的日子等著他們呢!

1982年9月收穫時,大隊按產量分了梨,賣了錢歸個人。

“社員們注意了,從今年開始各管各家梨樹,不歸集體了。”李京敏忘不了1983年宣佈分樹後大夥的興奮勁,“好多人高興得睡不著覺。”

今年72歲的李素傑從1970年開始就是村裡的會計,買電視的事他全程參與,更見證了梨樹包產到戶後村裡發生的變化。

他記得當時分給他家102棵梨樹,地邊上還有沒人要的40棵杜梨樹,他趕忙叫來村裡的嫁接能手對杜梨樹進行改造。“杜梨樹經過嫁接就變成梨樹了,多一棵梨樹俺家就能多賣點錢。杜梨樹擱在以前可沒人管,都是直接砍了當柴燒。”李素傑說。

改變的不只是李素傑一家,包產到戶讓這片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梨園煥發生機。

原來果樹生產隊的社員們敲鐘就上工,到點就回家,鋤草、澆水都不積極。包產到戶後,家家梨樹下幾乎沒雜草。梨樹剛結果,人們就給樹枝支起一根根樹頂子,結再沉的果子都壓不彎。

精細管理下,一棵梨樹產量從50多公斤漲到近200公斤,農民的錢包也鼓了起來。

1985年前後,在南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彩電、摩托車、拖拉機這“三大件”。

1985年,李素傑一算賬,嗬!全家賣梨等各項收入加起來將近3萬元。沒過多久,他就花一萬多元買回一輛二手北京吉普車,這成了南莊第一輛家用汽車。

李聯強是李素傑的二兒子,近日,記者在他家看到,將近30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乾淨整潔,客廳裡液晶電視正在播放熱鬧的電視節目,院子裡還停著一輛轎車。

“當年鄉親們過喜事都愛借我家吉普車,現在汽車在村裡不算稀罕物了,村裡1100多戶人家少說得有五六百輛汽車,我家也買了新車。”李素傑說,李聯強1999年與人合資開了一家梨果包裝紙箱廠,家庭年收入連年增長。

南莊村黨支部書記李國軍說,改革開放後人們腦子活了,現在村裡搞鮮梨運輸的大貨車有七八十輛,存放鮮梨的冷庫有42個,梨不僅賣到全國各地還出口到國外,大夥靠著與梨相關的產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南莊村的鮮梨還賣到了網上。在南莊村民李曉哲家,和記者說話間,他不時查看其名為“趙州南莊雪花梨”的淘寶店鋪,剛過去的11月,店鋪銷量達到上千件。“一年下來能賣五六萬公斤,除去家裡各項開銷,每年至少能存上五六萬元。”他說。

除了種梨、賣梨,村裡還吸引來了鮮梨深加工企業。

南莊雪花梨的好品質在趙縣是公認的,趙縣潤養果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郝廣傑看中這一點,去年註冊“南莊古梨園”商標,以南莊雪花梨為原料推出梨茶、凍幹梨乾、食療系列鮮梨等產品。

“下一步公司打算成立農業合作社,吸引南莊種植戶加入,聘請河北農業大學教授進行輔導,實現標準化種植,提升梨的品質,讓南莊村民既當工人又當農民,掙雙份錢。”郝廣傑說。

除此之外,不少村民也琢磨著借古梨園資源多掙份“旅遊錢”。村民李輝家正位於古梨園的中心區,她不僅種梨、賣梨、開冷庫,還就地建設了上千平方米的觀花臺。“每年4月梨花節時,我這是來南莊遊客的“必去景點”。不僅能賞花,還能吃農家飯、休息。”李輝說。

“現在村裡包括古梨園在內,梨樹種植面積已達近6000畝,4月可賞梨花,9月能摘鮮梨,霜降後還能看紅葉,旅遊資源豐富。村裡希望藉助資源優勢,吸引投資者發展南莊的梨園旅遊,為老百姓開闢致富新路。”李國軍說。(記者邢傑冉 王峻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