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形象思維為主,西方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產生的原因是在於文字嗎?

藝術就是謊言


1978年,我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研究生時,就有一定份量的涉及形象思維的試題。

形象思維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尤其在詩歌創作中。這一點中西方都如此,與語言沒什麼非A即B的邏輯關係。

形象思維分三類: 賦、比、興。自屈原而降,至近體詩多用比、興二法。

岱宗二人如何……

床前明月光……

天街小雨潤如酥……

清明時節雨紛紛……

橫看成嶺側成峰…:…

千里鶯啼綠映紅……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白日依山盡……

眾烏高飛盡…:…

任何人能脫口而出的詩句,十有八九都是比、興而起的。

我們只能說中國的近體詩律,漢語具有其它語種無法爭寵的優勢地位。不能說西語詩歌沒有形象思維。普希金、莎士比亞、海湼、席勒、歌德、泰戈爾……他們的詩歌中也不乏形象思維。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就把語言定格為是具有“辭令管其樞機“的創作想象活動!

事實上,除了藝術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須要形象思維外(當然也離不開邏輯思維),自然科學也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尤其是數學。

李政道/楊振寧二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非常推崇而且身體力行推進科學與藝術融合研究。

總而言之,就詩歌創作效果而言,形象思維很重要!

中國古體詩和當代詩歌中也有鋪陳其事而直言之的的賦體作品。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壕;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白居易的《長恨歌》,毛澤東的《長征》…


光潛


思維方式與文字有關,但不僅僅與文字有關,還與整體文化體系架構有關。

但中國人的邏輯思維並不弱於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在中國人這裡也佔比極重。

第三點,中國人不善於演講嗎?其實也不是。


中國幾乎應該是世界上僅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和民族了吧,因此中國人的形象思維是非常強的。並且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儒釋道文化非常深奧,裡面有些內容無法用文字表達,只能用日常可見的事物來比喻,所以經常假物說法。中國文化很多地方是圖文並重,例如陰陽八卦。

中國人的邏輯思維也非常強,就舉一個例子,例如五行相生相剋,就是邏輯思維。或者《大學》開篇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依次步驟嚴謹,這也是邏輯思維。佛家裡面也是,釋迦牟尼佛講法,轉寫成經書,都是邏輯上逐點來講說問題。

西方人看起來善於演講,那是由於西方的政治體制——競選機制造成了,使他們不得不經常演講,並且從小訓練演講。為了講,而且學習講,也有壞處。說到底,中國傳統文化裡也喜歡“守中”,不贊同說太多話,“多言數窮”,還是做實事好。


曉一國學


形象思維只能確定大致方向,只有邏輯推理思維才能做到精準判斷,精準判斷是很耗精力的,為了減少精力的損失,使用邏輯推理前,一般會使用形象思維預先篩選方向的,所以,精通邏輯推理的人,同樣精通形象思維,只是因為形象思維簡單,而且所以比例很微小,還有就是,形象思維只用於邏輯推理的粗選,論證時不能以形象思維為依據的,在邏輯堆理過程中是看不到形象思維的,所以,在不懂邏輯推理的人看來,由於沒看到形象思維過程,就以為使用邏輯推理的不憧形象思維,這是無知導致的。另外,同樣使用形象思維,具有邏輯思維的人,他們使用的形象思維是經過邏輯思維篩選的,兩者的形象思維是不同的,主要增加了,這種情況不能使用那個形象思維,那種情況不能使用這個形象思維,這些內容只有具有邏輯推理思維的人才能看得懂,才會用,由於多了這部分內容,所以,同樣是形象思維,思維方式也是不同的。講演時,由於講演者不會樣樣懂,很多時候實際上在向大家講演連自己都不懂的事情,這種講演主要方向不是講內容,而是以內容作由頭來講漂亮話調節氣氛,講演的方向是不同的,這類講演實際上是格式化講演,是一種技巧,是以正確的廢話構成格式講演內容的。


龍一歐


邏輯思維,還是形象思維,不僅僅是文字形式可以解釋的。或者說,文字也是思維的結果,文字總歸是文化的表現。

聯合國工作語言裡,文字描述最短的是中文。

德語是日耳曼語系,屬於印歐語系的分支,英語是印歐語系,而法語是印歐語系下的羅曼語系。

歐洲語系中,有些句子很長,全是靠邏輯關係語法關係連接在一起。一句話要有完整的語法關係的連接,省略了也可以補足。

中國在東方,歐洲美洲人在西方。東西方不同的特性,也落實在語言上了。

東方農耕文明發達,人與人之間友善,和睦,因為農耕文明需要大生產,大範圍農墾,安寧生活,要防範野獸,聚群扎堆生活,就需要人與人的合作。人越多,聚集的力量越大,與野獸的鬥爭越有利。這個人群,包括跨種族的合作。就需要拿出實質,去掉虛化。便於交流和溝通。

西方遊牧民族,種群太大會導致生活困難。與野獸之爭就是弱肉強食。所以西方人群不大,大人群生活需要的東西他們不發達。

人群聚集到一定的程度,語言就要精煉,才有利於發號施令。否則就是上面開大會,下面開小會的局面。

小會的中心點,一般是口才好的人,愛說有煽動性的人。

從人群數量來看,西方相當於小會發言者,東方中國相當於大會發言者。人群量不同,心態不同。

中文表現出來的,就是多民族團結、人情關係與凝聚力,是社會人口需要。西方文字表現出來的,就是種族內部的等級秩序。

即便在歐洲,德國人最嚴謹,他們的語言也嚴密。意大利人浪漫跳脫,他們的語言也有跳脫嚴密邏輯的傾向,如意大利語常常省略主語人稱,用動詞指代主語,因為它的動詞分人稱的。

民族文化造就了語言,反過來,語言自然也會強化民族性。實際上,也代表了語言與文化的一體化。


踏雪無痕5141815


邏輯思維過多的強調是非的明確標準;形象思維更加圓融自在,不過多的糾纏是非的明確標準。因為“是與非”都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的是與非。甚至恐怖分子也不是絕對為“非”,比如恐怖分子的行為讓我們凡夫有了很強調的善惡之感,他們從反面教育了我們要多行善,少做惡。

是與非、善與惡是可以轉換的,當年,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中國人的智慧。同樣問題,西方人的思維就不一樣了,比如花了十年功夫抓到恐怖分子頭目本拉登,直接擊斃,無需審判,更不會像諸葛亮一樣把他降服,可是哪一個思維方式更容易消除恐怖活動呢?

說到兩種思維方式的根源在於西方的聖人、西方的宗教與中國的聖人思想的差別,中國的儒釋道文化已經深刻的影響我們,讓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這是西方人應該向中國學習的地方。





耀如樂園


中國的文化以形象思維為主,原因是詩歌文化的影響。《詩經》的出現很有代表性,許多篇章都是先流傳於民間;後來出現的漢賦和楚辭,以及唐詩宋詞,勾勒了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而且,在日常使用的語言中,含蓄和模糊的特點也非常強烈,並且句式上更側重於描摹和敘述。

而英語中很注重限制條件,一定用許多限制性詞語達到表達的準確,故邏輯性較強。

然而,漢語雖注重整體性,強調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裡邊也有邏輯思維的成分。英語雖強調彼此的隸屬關係,先後次序,邏輯性很強,但存在的各要素之間除了隸屬關係外,還有其他關係,這是英語所缺少的,英語忽視各要素關係的表達,而漢語是強項。

所以,本人以為漢語對培養思維方式更強大,不僅是形象思維,還有邏輯思維。


初中語文新視野


漢字的象形會有一些影響。

大一統的政治影響更大。大一統的皇朝集權專制限制了人們思想的自由揮灑。儒家思想讓人們的意識集中在了自己的近身關係圈。

歐洲的國家變動頻繁以及封建反而削弱了統治者對民間思想的束縛。天主教雖說思想統治,但天主教卻讓人的思想產生一種發散效應,胡思亂想了。


自然法則是真理


人的思維有多種形式和方式。有邏輯思維、有形象思維、有抽象思維、有立體思維、有空間思維。人生在世,判斷和決策某一件事情,不可能是單一思維而獨立做出的,還是多種思維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生的原因與你的知識有關,與你的閱歷有關,與你的經歷有關,與你的見識有關,你的經驗和教訓有關,與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關!


冷眼觀天下941


不對呀中國人講究的是因果,因果則就是羅輯思維呀!形象與羅輯並分不開呀!這兩個因素是分不開的!我的思維一向是通過形象進行羅輯思維的,單純的形象和羅輯無法進行的!因此我覺得這個題目提的是有問題的!思維的方式與文字沒有關係與人及社會觀念有關係!


星光燦爛耀人間


中國人亂講話是要殺頭的,中國人哪有邏輯可言,講的都是悟性,領悟上頭說話的人的真正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