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時代,如何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

一劍君


認知框架君來挑戰這個問題。

碎片化的知識,最終形成大腦裡沒有【更大結構】的認知,這些認知都是片斷、片斷的,無法形成聯繫。那麼這樣的認知,我們是無法應用於實際的思考。

知識最初總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但最後總是要把碎片化的知識,整合到一個框架裡,形成整體的認知。

在這裡我以【邏輯思維的知識】為例來講解構建思維體系。

屬性、概念、定義、劃分、內涵、外延、判斷、推理、論證。剛開始時,我們學到的是碎片的知識。比如一個碎片【屬性】,又一個碎片【概念】,又一個碎片【定義】,以此類推,最後一個碎片【論證】。

如果只是停留在碎片的認知階段,那麼可以說,這樣學習到的邏輯思維,是無法被自己使用的。因為大腦裡沒有對【邏輯思維的知識】形成整體的有聯繫的認知。

我們是無法拿著一個個碎片就可以進行邏輯思考的。因此,學習以碎片開始,但卻又要以【結構】結束。

所謂結構,就是要尋覓各種各樣的聯繫把【這些碎片】銜接起來,拼成一個【有結構的整體】,形成對【邏輯思維知識】系統的認知。

屬性、概念、定義、劃分、內涵、外延、判斷、推理、論證。這些碎片,你要把它們聯繫起來、銜接起來,一旦能夠把它們聯繫起來、銜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這其實就是在打造體系,只是這個體系是關於邏輯思維的。


想建立屬於自己的思維體系,關鍵點,還是在於建構聯繫,把所學的知識聯繫起來、銜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屬性、概念、定義、劃分、內涵、外延、判斷、推理、論證。大家不要小看這9個詞語,要把這9個詞語聯繫起來,卻是一件挺難的事情。可以說,一旦自己能把它們聯繫起來,就可以在自己的大腦裡對邏輯思維的知識形成一個整體的認知。


認知框架



思維是把雙刃劍,操持起來,一不小心,就割傷了別人,也割傷了自己。

思維就是做事情的一種思路,或者是套路。比如,給你一個熟雞蛋,你會怎麼吃呢?首先是不是要把雞蛋殼剝開,這是共識,或者說是共鳴。有的人喜歡先吃蛋黃,有的人喜歡吃蛋皮,不管怎麼說,這是習慣。習慣的累積,叫做思維。

一個人有喝酒的習慣,經常喝酒,頓頓不能少,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或者說是思維習慣,很難改變過來。於是,我們把那些難以改觀的人,稱作是固執,或者說是二愣子。

這種習慣的養成過程,就是思維方式的形成過程。外國人吃飯不習慣用筷子,而用叉子,我們呢,用叉子也可以,用筷子也可以。因為,我們都是窮苦人出身,有時候用筷子吃飯,有時候用叉子吃飯,或者說是瓢羹吃飯,沒個定型。所以,我們的思維方式是有容乃大的思維方式,海納百川的思維習慣。

這也就註定了我們的文化是求同存異的文化,是包容性很強的文化。這都跟我們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生活習慣又進一步形成我們的思維方式,並作用到為人處世中去。

那麼,在碎片化時代,如何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呢?這是一句非常具有互聯網時代焦慮症的典型問話。你大可以放心,這麼多年生活以來,你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維體系,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這跟碎片化時代沒有多大關係。但如果硬要扯上關係,那也是成立的。

你有沒有常常注意講究自己的居住環境的衛生,這一點很重要,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經常注意自己居住環境衛生清潔的人,說明這個人很實在,可以打理好自己,遇事沉著穩健,這就是你的思維方式。

再比如,有的人總是把自己的心態看得很樂觀,這決定了他在遇到來自社會上各種莫名其妙的衝擊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樂觀的人生積極態度。很多人就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的身邊充滿了愛,或者說,他擅長用愛的眼光去欣賞這個世界。

由此,我們知道,歸根結底還是迴歸到個人的身上,個人的習慣,對於他的思維方式是很受影響的。這個可以改變嗎?是完全可以改變的。

如果你想要有嚴謹穩健的思維方式,怎麼辦?先把自己居住的環境衛生搞清楚,一個整天稀里嘩啦,邋邋遢遢的人,能有什麼嚴謹穩健的思維方式。

聽明白了嗎?說多了,你也不一定懂。

總之,要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首先應該要做好個人的生活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