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關羽死後,劉備傷心欲絕,而張飛死後,劉備就僅僅說了“噫!飛死矣”?

農人牧子


這樣一句話用得著長篇大論嗎?其實三國志已經有答案。三國志張飛傳: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

劉備聽到下面的人彙報張飛軍營的都督有表上奏,劉備就知道張飛死了。因為張飛是閬中軍一把手。就算是上奏陳述事情也該由張飛領銜。而現在是閬中軍的都督獨自上表,那就是張飛已經死了。噫字有悲痛、嘆息、驚異等意思。

張飛生前劉備就曾多次勸戒張飛要對底下人好點。三國志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張飛跟關羽都是萬人敵,但兩人的性格是相反的。三國志: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就是說關羽對待士卒很好,但看不起士人。荊州的公安守將傅士仁、江陵守將糜芳、長沙太守廖立、荊州從事藩濬等都跟關羽不好:素嫌羽輕已、與羽有隙。而張飛跟關羽相反。非常尊重士人君子,但對底下的人不好。兩人都因此喪命


小鴻哥


劉關張三人情同手足,《三國志》記載在沒有人的時候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一旦有外人在場,關張二人則侍立終日。劉備也因為得到了這兩個情同手足的兄弟,成為了其事業的根本保證。



但是在兩人死後,有一件事情讓人疑惑不已。當劉備聽聞關羽死後,劉備當即哭倒於地,眾人急救了半晌才把劉備救過來。救過來之後面對眾人的勸導,劉備再次嚎啕大哭,《三國演義》中描繪到;

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

等到張飛被害之後,在《三國演義》中的描繪是四個字;“噫!三弟休矣!”這句話之後劉備放聲大哭了一場,便沒有了下文。



關羽張飛二人和劉備同樣是恩若兄弟,但二人去世後,為何劉備的表現卻不盡相同呢?越關認為劉備痛哭關羽還有三條更深層的含義。

我們都知道劉備一生坎坷,拼命奮鬥了大半輩子才得到了一塊地盤,因此對於自己耗盡心血得來的江山異常珍惜。在整個蜀國的開創過程中關羽得到了足夠的成長,並且在劉備入川之後負責鎮守荊州。

荊州地區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地盤,對於蜀漢來說更是奪取天下的根本,失荊州則意味蜀漢政權只能偏安一隅。對於這種情況,懷有平定天下之心的劉備萬萬不可接受。所以對於劉備來說,關羽的死實際意味著自己可能無緣統一天下。



再有一個原因就是關羽死前蜀國和東吳處於聯盟狀態,但是東吳方面背信棄義奪取了荊州。而劉備為了師出有名,必須要痛哭,告訴世人自己和東吳有殺弟之仇,此仇不共戴天,以此來確定自己為正義之師。

最後一點就是為了團結蜀國內部各派勢力,達到一致抗吳的目的。劉備一生以光復漢室為己任,所以長久以來對內宣稱要討伐國賊曹魏,聯合東吳。突然的戰略轉向可能會造成很多人不配合,所以劉備以痛哭為信號,向蜀漢全體臣民告訴自己討伐東吳決心已定。經過劉備的痛哭之後,一些持反對態度的人最終也轉而支持了劉備伐吳。



張飛的死,實際上對於劉備的打擊也不小,但是張飛的死畢竟是他自己鞭撻將士的原因。劉備也曾因此勸說過張飛,奈何張飛始終不改。也因此張飛的死,劉備或多或少的已經有所預見了。

在說張飛的死對於整個蜀漢的政權來說沒有任何影響,當時張飛率軍1萬由閬中出發,其死後,閬中的軍隊根本沒有損失。劉備只需要派遣一個人接管張飛的軍隊即可。



最後說一下,在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關羽死後劉備的態度反應。但是其中記載了張飛死後,劉備說了四個字;噫!飛死矣。


我是越關


答 l super

顯然,這個問題將《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混淆在一起了。歷史上關羽死後,劉備是否傷心欲絕了呢?很遺憾史書未有明確記載,小說《三國演義》中倒是寫了很多。

而張飛死後,史書明確記載: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即劉備聽說了張飛死的消息後,就說了一句,唉,張飛去世了。

再翻開《三國演義》來看,原文是:先主顧足曰:“噫!三弟休矣!”及至覽表,果報張飛凶信。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眾官救醒。可見張飛死後,劉備還是很傷心的。

張飛

提問者問的這個問題,其實是想知道劉備對待關羽或張飛之死的情感有差別嗎?應該還是有區別的。

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雙重打擊,他悲痛不已也是情理之中的。關羽於私和劉備關係親近,於公是劉備集團的第一大將,劉備肯定是痛心的。

至於張飛被士兵所殺,這是劉備早就在提醒他的,常常勸誡張飛不要醉酒打部下,要對部下好一點,可是張飛不聽話,還是很任性酗酒,才遭遇了被謀害的結局。

關羽

二人離世劉備肯定都傷心,哭關羽更是哭荊州丟了,哭張飛則是替他惋惜。


小刀文史


關羽遇害於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農曆12月,張飛遇害於蜀漢章武元年(221年)農曆6月,二人相隔一年半死去,且都死於非命,這對劉備打擊很大。

應該說,聽到他們的死訊後劉備的反應是一樣的:極度震驚,因為消息來得太突然;極度悲傷,因為情同手足的人說沒就沒了;極度憤慨,關羽之死恨孫權,張飛之死恨叛徒。

這些情況雖然沒有完全記在史書裡,但可以作合理推測,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一個剛剛登基的開國皇帝面對突發事件的自然反應。

具體到關羽、張飛死的一些情況,《三國志》等史書記載得並不詳細。對關羽死後的事,《三國志》只作了一句話的交代:

追諡羽曰壯繆侯,子興嗣。

關羽之前有爵位,是漢獻帝封的漢壽亭侯,劉備稱帝前這個爵位是有效的,劉備自己名義上也是漢獻帝駕下的左將軍、宜城亭侯,後來自稱漢中王,也是漢獻帝之下的王,與關羽的漢壽亭侯一樣,都不矛盾。

不過,關羽的諡號並不是劉備生前所加,而是後主登基後追諡的,《三國志》記載: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

蜀漢大臣死後獲得諡號的,法正是第一個,也是劉備生前的唯一一個,諡號是翼侯,意為“剛克為伐,思慮深遠”。

一直到了景耀三年(260年)9月,也就是關羽死後40年,後主才頒賜給關羽壯繆侯的諡號。

以上是關羽死後的一些情況,對於張飛之死史書多記了一些,《三國志》記載:

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

張飛生前有西鄉侯的爵位,是劉備稱帝后封的,這一點與關羽不同。西鄉侯不是鄉侯,而是縣侯,因為這裡的西鄉是西鄉縣。

雖然縣侯遠高於亭侯,但關羽的亭侯封得早,又是漢帝所封,所以論“成色”還是關羽的爵位分量更足,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稱帝后沒有馬上給關羽封侯。

張飛死後,他的後事也有交代,《三國志》記載:

追諡飛曰桓侯。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

這次追諡同樣發生在景耀三年(260年)9月,與關羽是一批,除他們二人,當時獲得追諡的還有馬超、龐統、黃忠3人,卻沒有趙雲,趙雲的諡號是第二年3月獲得的。

除了法正以及上面提到的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趙雲等6人,蜀漢還有5個人獲得過諡號,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費禕、陳祗、夏侯霸,他們不是追諡的,死後即獲得了。

瞭解以上過程,可以至少得出兩方面結論,一方面,劉

備對關羽、張飛的後事處理情況沒有什麼遠近、輕重之分,都是“按規矩辦事”。

另一方面,劉備沒有為關羽頒賜諡號,這說明不了什麼,因為他同樣沒有給張飛頒賜,主要原因大概是劉備剛剛稱帝,又是在漢獻帝突然退位情況下被迫倉促稱帝的,相關制度還沒有完善,同時劉備一心謀劃伐吳,有些事只能放一放了。

那麼,劉備聽到張飛死訊後脫口而出的“噫,飛死矣”作何理解呢?其實,這也沒有什麼深意,如上所述,這是劉備的自然反應。

劉備很震驚、也很傷心,但絕對沒有責怪、惱恨張飛的意思,劉備與張飛之間感情深厚,這是多年同生共死結成的深厚友情,尤其在關羽死後劉備對張飛更加依賴,《三國志》記載:

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車騎將軍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當時的總司令是馬超,軍職是驃騎將軍,但馬超此時大概多病,很少有什麼活動,估計只是掛名,且很快也去世了,所以張飛相當於蜀漢的武將之首。

司隸校尉相當於州牧,是天下第一州牧,管司隸校尉部,又稱司州,洛陽、長安二京都在其內,但上述地區目前在曹魏手裡,是“敵佔區”,劉備給張飛的這個行政職務是掛名。

不過司隸校尉還有一個重要職責,那就是糾舉百官,劉備讓張飛擔任此職,用意大概在這裡,結合劉備讓後主娶張飛的女兒為妻,可以看出劉備是想讓張飛為兒子未來保駕護航,甚至可以說,如果張飛沒死而劉備先死了,蜀漢第一託孤大臣不是諸葛亮而是張飛。

據此分析,可以看出劉備對張飛的感情是深厚的,也是寄予厚望的,“噫,飛死矣”並無貶意,只是正常的反應。

那麼,關羽死後劉備為什麼沒有說“噫,羽死矣”呢?是不是說明關羽有劉備心中的分量不如張飛?

其實也不必如此解讀,關羽的死對劉備打擊也是巨大的,無論從私情還是從國事來考慮,關羽之死都讓劉備痛心不已,想必劉備也有過許多反應,說過不少話。

但史書並沒有全部記載,這就是歷史與史書的區別,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有的記下來了有的沒有記下來,這很正常,記載下來的也許有深意,也許是不經意之筆,不能事事處處都去作“深度解讀”。


南門太守


“劉關張桃源三結義”是流傳甚廣婦孺皆知的故事,也是經典小說《三國演義》的故事線索之一。劉備集團的故事,基本上是按照這個背景來展開的。

劉關張三兄弟,親如一人。基本的場景都是:劉備到哪裡,關羽張飛都跟著,劉備往哪一坐,關羽張飛就各自拿著兵器往劉備身後那麼一站,畫面感極強。

對於像親兄弟一樣的關羽和張飛,在知道這兩個弟弟的死訊的時候,劉備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劉備得到關羽的死訊,號啕大哭,以致哭的死去活來暈了過去,而得知張飛死訊,卻只有悲哀:噫!飛死矣!

這的確是令人疑惑。

為什麼會有如此反差?

劉備對關羽張飛兩位兄弟的情義一直是非常好的,基本上做到了“同吃同住同勞動”。

直到劉備得到了諸葛亮,關羽張飛就撈不著站劉備後面了,因為劉備走到哪了已經不太在乎兩位兄弟是不是在身後,他開始關心諸葛亮是不是在他身邊了。

關羽張飛對這個變化還是“醋意滿滿”,甚至還耍過“小孩子脾氣”。

但這並不能說明劉備就疏遠關羽張飛,只是諸葛亮太重要了——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劉備得好好守著。

直到劉備和諸葛亮去奪“益州”的時候,劉關張第一次有了長時間的分別。

劉備把關羽留在荊州,讓他留守荊州,從此,關羽成了獨擋一面的人物,而且他統領守備的荊州,是劉備的命根子,也是諸葛亮的命根子。

而張飛也在劉備奪取益州以及漢中等地,鞏固了自己的地盤和基業的時候,讓張飛分兵鎮守閬中。

劉關張三兄弟就基本上不在一起了。

劉備的注意力其實早就從“結義之情”轉向了“成就大業”。而關羽鎮守的荊州,是劉備“大業”的最重要的支撐。

在諸葛亮的總體戰略構想當中,荊州是一個即可以作為進攻中原的橋頭堡,又可以是守住益州的天然屏障。按照諸葛亮的想法:劉備先佔領益州,使之成為根據地和大後方,戰略突前的荊州在劉備後方穩定之後,出漢中進長安深入中原之時,荊州守軍就可以直逼許昌,雙線出擊就可以讓曹操腹背受敵。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當初劉備選了他最信任最放心也是最厲害的關羽來鎮守荊州,這是把自己的命留給了關羽一半,另一半自己留著。他的這個決策,諸葛亮還是有一絲的隱憂——他對關羽自以為是的毛病不太放心。

事實上,諸葛亮的擔心還是很有道理,關羽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的毛病,讓他葬送了“聯吳抗曹”的政治局面,也讓他輕率出兵攻打樊城,最終導致荊州失守,自己也丟了性命。

自以為是,驕傲自大害了關羽自己也害了劉備,更害了諸葛亮——荊州一丟,什麼隆中對,什麼“恢復漢室”就都成了“畫餅充飢”。

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劉備的號啕大哭,有大約百分之八十是哭“荊州”而非關羽。而他咬牙切齒的要找東吳孫權拼命,百分之九十是為了“奪回荊州”。

所以,劉備會不顧諸葛亮的勸阻,一意孤行。

然而,禍不單行,劉備的報仇行動還沒有展開,大軍集結還沒有完成,張飛又死了。

他是被部下趁他喝醉把他給宰了。

張飛這個人,很厲害,但是他卻是一個“媚上欺下”的主兒。他對部下非常嚴酷,動輒責罰。關羽的死,讓他把所有的悲憤化成了兩件事:酗酒和責罰部下——借酒撒風把氣撒在部下身上。

這就是自己作死的節奏。果不其然,部下受不了了,乾脆魚死網破,把他給殺了。

張飛的死,在劉備那裡,怎麼也趕不上丟了荊州加上關羽之死的刺激大,劉備有點麻木了。

張飛之死,最多就是死了一個兄弟,但是卻影響不了劉備當下的處境——你不能變得更壞,當然也不可能有好轉。

所以,劉備的反應,更像是一種無奈:噫!飛死矣!


步武堂


歷史上稱讚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是一個非常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人,加上他半生漂泊,雖不得志,但從未屈服,屢敗屢戰,直到晚年最終建立了季漢,可見其性格堅韌,絕不會是一個“愛哭鬼”。

而關於劉備“愛哭”的形象,大抵來自於94版的《三國演義》,扮演者孫彥軍老師成功的刻畫出了劉備的“仁義”,但是同時留下了劉備過於軟弱的形象。這一版的劉備雖然經典,但實際是偏離了演義和正史的另一類解讀,突出了劉備的“仁義”,但也掩蓋了演義中劉備“狡詐”的梟雄一面。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劉備哭的也多,但每一次的時機把握都恰到好處,每一次慢慢品味,都有一種讓人細思極恐的寒意。大家都說羅貫中尊劉貶曹,但為什麼大家讀後往往會喜歡上真性情的曹操,反而覺得劉備“虛偽”?

我認為這和羅貫中曾在張士誠的起義軍中擔任過幕僚的經歷有關。看似寫劉備,實際寫的是自己的主公張士誠,而諸葛亮就是作者自己在書中的化身。對於這個未聽自己建議,導致最後兵敗身死的主公,羅灌水心中難免是有怨氣的,反應到書中,使我覺得《三國演義》對劉備實際是一種明褒暗黑。

當然這些都是為了更好理解問題的題外話,這裡不作細說了。迴歸正題,在正史中形容劉備此時的狀態更多的是“忿”“怒”二字,並沒有劉備大哭的描寫。而羅貫中安排了這一橋段,我理解至少有以下幾層含義:

一、最主要的情感當然是對結義兄弟關羽之死的痛惜。無論現在關於三國的陰謀論怎麼分析,我認為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對劉備的定義核心依然是仁義,雖然看似有奸偽的一面,正是突出人物性格的豐富,但不會顛覆劉備正派的形象。劉備對關羽的兄弟情,絕對是真的。

二、漢室難興的絕望。劉備一生漂泊,直到赤壁之戰後,才逐漸看到了完成畢生理想的一絲希望。先取荊州,後得益州,在漢中爭奪戰中又打敗了曹操,這時候劉備的一生達到了巔峰。緊接著,關羽從荊州出兵北伐,一時間威震華夏,復興漢室就在眼前。結果卻傳來盟友孫吳偷襲荊州,關羽被殺的消息,一下從山頂摔谷底,這對一個年近60的老人來說,從大喜到大悲,是一種徹底絕望的情緒表達。

三、以悲掩忿。前面說過,演義中劉備是一個非常善於掌握時機哭的人,劉備此時的哭實際是掩蓋內心的憤怒,以此來阻擋所有人的勸誡。當時以諸葛亮為首的無數重臣認為曹魏依然是主要的敵人,不應該對吳開戰。如果劉備此時表現出的是憤怒等其他情緒,對於那些人精來說有一萬中方法阻止劉備伐吳。但劉備一哭,大家心一下子都軟了,對於一個悲傷中的人,很多道理就難以說出口,劉備可以以此來堵住眾人的嘴。

這樣也就好理解,為什麼獲悉張飛死訊時,劉備的情緒反而表現的很平靜。

一方面,劉備剛剛經歷了失去荊州,關羽被殺的絕望,已經沒辦法再悲傷了。用這種平淡的處理,實際是非常真實的,現實中觀察那些悲傷的人,哭到最後都是沒有眼淚的,因為人已經空了,再也哭不出來什麼了。再到極致的時候,人反而平靜了,人生一切都沒有價值了,哭也就沒意義了。

另一方面,伐吳的目的已經達成了,張飛死後再哭已經什麼意義了,劉備這時再表現出傷心欲絕,痛哭流涕的狀態來,就反而顯得有些矯情了。

第三,張飛的死,劉備其實是早有預料的,所以相對於關羽的突然去世,更加容易接受一點。關於張飛死後,劉備的表現,歷史上是有真實記載的。

《三國志》記載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所以當劉備發現是張飛營中的都督上表,而非張飛時,劉備已經猜出了結果,所以說了一句“噫!飛死矣。”雖然看似只有四個字,但實際內心的悲慟已經無可附加。


潘不安講究史


關羽之死,荊州一失,聯吳抗曹的大計就告失敗了,一統天下的夢想就破滅了。

當初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就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大計的最後一步就是: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曹操在北方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難與之爭鋒。孫權佔據江東,能為援而不可圖。“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所以劉備之所以傷心欲絕,不僅僅是失去了一條臂膀,更是失去了復興漢室最重要的戰略要塞——荊州。

歷史上北方對南方的征服,往往是以佔領荊州形成戰略上的合圍之勢,而荊州一失,南方就不再有對北方的打擊力量,幾乎只能被動挨打,坐已待斃。

對劉備而言,守住荊州,北上可以合圍曹操,東進可以攻擊孫權,只不過他的野心太大,過於天真了。因為對劉備而言,益州是戰略基地,荊州是咽喉要道,而對東吳而言,荊州是自保的命門,荊州握在劉備手裡,就相當於被其抓住了喉嚨,不可能不奪。

正由於荊州之重要,所以劉備西進之前把最信任的關羽放在了這個地方。沒料到關羽自視太高,不請示就把主力部隊拉到了樊城,而且丟失了對抗曹操的重要聯盟,失去了復興漢室的重要砝碼。

那是蜀國正意氣風發的時候,關羽之死,荊州之失,宣告了劉備苦心經營多年的草廬計劃破滅,與此同時,張飛不斷催促劉備血洗東吳報仇雪恨,更是與諸葛亮的戰略計劃背道而馳,熟知三弟性格的劉備也預想到了這個結果,可能心底甚至預想到了自己的大業將從此走到新的歷史拐點上。


邏輯分析師


人在面臨第一次巨大的衝擊時,感情上會非常抗拒,也容易產生痛哭、憤怒等不理智行為。

但是要是連續經歷巨大的感情衝擊,人的感情和思想上就會陷入麻木,雖然內在感情如同火山一樣,但在外表來看顯得麻木了。

劉備在面臨關羽之死時就是第一種情況

劉備從屢敗屢戰的喪家之犬,能得以入住益州,整體上靠的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大戰略。在這個戰略上,劉備以四川盆地為大本營,荊州作為和魏國、吳國的緩衝區,大力發展實力。

等時機成熟,劉備出漢中,諸葛亮關羽出荊州,可以達到對於魏國的兩面夾擊戰略,這是漢高祖劉邦爭霸天下的老路。

可惜龐統之死逼的諸葛亮要前往劉備身邊,荊州只能託付關羽。等到關羽一死,劉備可以說一來痛失親如兄弟的大將;二來是關羽一死導致荊州被孫吳瓜分,從根本上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性。

在這樣的雙重打擊下,劉備才表現的如此激動。



等到張飛死時,劉備早有預料

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病逝,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雖然打算伐吳替關羽報仇,但也需要把更重要的事情-漢朝正統處理完畢。

因為古代消息傳遞不暢,剛開始劉備認為曹丕殺了漢獻帝篡位奪權。於是在麾下大臣的勸諫中決定在蜀地延續漢朝正統,然後分封大臣,建立季漢政權。

等到這些事情都處理的差不多了,於第二年準備伐吳。張飛之死就是在這個時候。


此時失去荊州以蜀地和漢中為基地稱帝的劉備,已經大概率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本錢,劉備也已經從失去荊州和失去關羽的痛苦中有所恢復。

此時傳來張飛的死訊,劉備也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裡吞。缺少親信大將的劉備,終於在夷陵之戰擺出了一個兵家大忌的陣容,不但沒能逼迫東吳吐出佔據的荊州,反而損兵折將,讓剛剛建立的季漢大失元氣。



劉備自覺無臉迴歸成都,於是戰敗後一直在白帝城駐守,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病逝了。

可以說從關羽,曹操,張飛,劉備先後戰死病逝,標誌著三國爭霸上半場的結束。曹丕、劉禪的先後繼位,則是三國故事下半場的開端。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劉備、關羽和張飛的桃園結義之情,深受後世人的推崇,關羽、張飛在和劉備結義後,情同手足,從此不管劉備如何的落魄,關張二人都沒有離棄劉備。因為關羽和張飛都是劉備最倚重和最信任的人。在劉備建立蜀漢的過程,關張二人有些不可磨滅的貢獻。


劉備在得了荊州後,關羽作為劉備最倚重的人,所以由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向川之地進軍。

但是後來東吳襲取荊州,關羽被東吳所擒,因為關羽不願投降而被殺,劉備得知後,悲痛欲絕,號啕大哭,可見劉備的傷心。之後劉備又不顧大臣的反對,堅決要為關羽報仇征討東吳。

作為劉備、關羽的三弟張飛也是主張為關羽報仇的。但大軍還沒到東吳,因為張飛性格暴躁,又愛鞭打士兵,最終張飛被士兵所殺。

但劉備得知張飛死的時候,劉備卻只說了四個字,“噫,飛死矣!”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劉備和關羽、張飛義結金蘭,常年相處,情同手足,作為大哥的劉備肯定知道關羽和張飛的性格。

劉備知道關羽雖然對上傲慢,但對下卻非常好,同時關羽有時還是很謹慎的,當時關羽鎮守荊州,隱然成為一方諸侯,因此也不會那麼輕易的失敗和死去。

但當劉備得知關羽死的消息時,他感到很意外,意外之下就是悲痛欲絕。

第二,劉備作為張飛的大哥,也知道張飛的性格,張飛脾氣暴躁,又愛飲酒,飲酒之下又愛鞭打士兵。劉備雖然多次勸說張飛,無奈張飛的性格就是如此,劉備也深感心痛。

劉備知道張飛這樣的性格和行為,將來肯定會出事的,就在他們準備為關羽報仇的時候,劉備還曾勸過張飛,但劉備擔心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張飛被殺死了。

對於劉備而言,張飛的死,他肯定也是很傷心難過的,但這一切又是劉備所擔心的,是出乎劉備意料當中的。

當劉備知道張飛死的時候,劉備雖然感覺到吃驚,但同時又像在劉備意料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說了“噫,飛死矣”。好像是說張飛最終還是死在了性格暴躁、鞭打士兵的事情上。



所以劉備對張飛和關羽死的時候,表現有所不同,表現的差異很大,但並不是表示劉備對張飛和關羽的兄弟情義差距大。只不過是劉備對關羽和張飛之死,一個是意料之外,一個是意料之中。


中孚鑑


應該是劉備此時已經看淡了生死,因此才會有如此的反應。就好比一個高壽老人,看著比自己年青的人一個個先他而去,開始肯定也是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看得多了,也就那樣了,並不是對誰感情好對誰感情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