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关羽死后,刘备伤心欲绝,而张飞死后,刘备就仅仅说了“噫!飞死矣”?

农人牧子


这样一句话用得着长篇大论吗?其实三国志已经有答案。三国志张飞传: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

刘备听到下面的人汇报张飞军营的都督有表上奏,刘备就知道张飞死了。因为张飞是阆中军一把手。就算是上奏陈述事情也该由张飞领衔。而现在是阆中军的都督独自上表,那就是张飞已经死了。噫字有悲痛、叹息、惊异等意思。

张飞生前刘备就曾多次劝戒张飞要对底下人好点。三国志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张飞跟关羽都是万人敌,但两人的性格是相反的。三国志: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就是说关羽对待士卒很好,但看不起士人。荆州的公安守将傅士仁、江陵守将糜芳、长沙太守廖立、荆州从事藩濬等都跟关羽不好:素嫌羽轻已、与羽有隙。而张飞跟关羽相反。非常尊重士人君子,但对底下的人不好。两人都因此丧命


小鸿哥


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三国志》记载在没有人的时候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一旦有外人在场,关张二人则侍立终日。刘备也因为得到了这两个情同手足的兄弟,成为了其事业的根本保证。



但是在两人死后,有一件事情让人疑惑不已。当刘备听闻关羽死后,刘备当即哭倒于地,众人急救了半晌才把刘备救过来。救过来之后面对众人的劝导,刘备再次嚎啕大哭,《三国演义》中描绘到;

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

等到张飞被害之后,在《三国演义》中的描绘是四个字;“噫!三弟休矣!”这句话之后刘备放声大哭了一场,便没有了下文。



关羽张飞二人和刘备同样是恩若兄弟,但二人去世后,为何刘备的表现却不尽相同呢?越关认为刘备痛哭关羽还有三条更深层的含义。

我们都知道刘备一生坎坷,拼命奋斗了大半辈子才得到了一块地盘,因此对于自己耗尽心血得来的江山异常珍惜。在整个蜀国的开创过程中关羽得到了足够的成长,并且在刘备入川之后负责镇守荆州。

荆州地区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地盘,对于蜀汉来说更是夺取天下的根本,失荆州则意味蜀汉政权只能偏安一隅。对于这种情况,怀有平定天下之心的刘备万万不可接受。所以对于刘备来说,关羽的死实际意味着自己可能无缘统一天下。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关羽死前蜀国和东吴处于联盟状态,但是东吴方面背信弃义夺取了荆州。而刘备为了师出有名,必须要痛哭,告诉世人自己和东吴有杀弟之仇,此仇不共戴天,以此来确定自己为正义之师。

最后一点就是为了团结蜀国内部各派势力,达到一致抗吴的目的。刘备一生以光复汉室为己任,所以长久以来对内宣称要讨伐国贼曹魏,联合东吴。突然的战略转向可能会造成很多人不配合,所以刘备以痛哭为信号,向蜀汉全体臣民告诉自己讨伐东吴决心已定。经过刘备的痛哭之后,一些持反对态度的人最终也转而支持了刘备伐吴。



张飞的死,实际上对于刘备的打击也不小,但是张飞的死毕竟是他自己鞭挞将士的原因。刘备也曾因此劝说过张飞,奈何张飞始终不改。也因此张飞的死,刘备或多或少的已经有所预见了。

在说张飞的死对于整个蜀汉的政权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当时张飞率军1万由阆中出发,其死后,阆中的军队根本没有损失。刘备只需要派遣一个人接管张飞的军队即可。



最后说一下,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关羽死后刘备的态度反应。但是其中记载了张飞死后,刘备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


我是越关


答 l super

显然,这个问题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淆在一起了。历史上关羽死后,刘备是否伤心欲绝了呢?很遗憾史书未有明确记载,小说《三国演义》中倒是写了很多。

而张飞死后,史书明确记载: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即刘备听说了张飞死的消息后,就说了一句,唉,张飞去世了。

再翻开《三国演义》来看,原文是:先主顾足曰:“噫!三弟休矣!”及至览表,果报张飞凶信。先主放声大哭,昏绝于地,众官救醒。可见张飞死后,刘备还是很伤心的。

张飞

提问者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是想知道刘备对待关羽或张飞之死的情感有差别吗?应该还是有区别的。

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对于刘备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他悲痛不已也是情理之中的。关羽于私和刘备关系亲近,于公是刘备集团的第一大将,刘备肯定是痛心的。

至于张飞被士兵所杀,这是刘备早就在提醒他的,常常劝诫张飞不要醉酒打部下,要对部下好一点,可是张飞不听话,还是很任性酗酒,才遭遇了被谋害的结局。

关羽

二人离世刘备肯定都伤心,哭关羽更是哭荆州丢了,哭张飞则是替他惋惜。


小刀文史


关羽遇害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农历12月,张飞遇害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农历6月,二人相隔一年半死去,且都死于非命,这对刘备打击很大。

应该说,听到他们的死讯后刘备的反应是一样的:极度震惊,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极度悲伤,因为情同手足的人说没就没了;极度愤慨,关羽之死恨孙权,张飞之死恨叛徒。

这些情况虽然没有完全记在史书里,但可以作合理推测,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个刚刚登基的开国皇帝面对突发事件的自然反应。

具体到关羽、张飞死的一些情况,《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得并不详细。对关羽死后的事,《三国志》只作了一句话的交代: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

关羽之前有爵位,是汉献帝封的汉寿亭侯,刘备称帝前这个爵位是有效的,刘备自己名义上也是汉献帝驾下的左将军、宜城亭侯,后来自称汉中王,也是汉献帝之下的王,与关羽的汉寿亭侯一样,都不矛盾。

不过,关羽的谥号并不是刘备生前所加,而是后主登基后追谥的,《三国志》记载: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

蜀汉大臣死后获得谥号的,法正是第一个,也是刘备生前的唯一一个,谥号是翼侯,意为“刚克为伐,思虑深远”。

一直到了景耀三年(260年)9月,也就是关羽死后40年,后主才颁赐给关羽壮缪侯的谥号。

以上是关羽死后的一些情况,对于张飞之死史书多记了一些,《三国志》记载:

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

张飞生前有西乡侯的爵位,是刘备称帝后封的,这一点与关羽不同。西乡侯不是乡侯,而是县侯,因为这里的西乡是西乡县。

虽然县侯远高于亭侯,但关羽的亭侯封得早,又是汉帝所封,所以论“成色”还是关羽的爵位分量更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称帝后没有马上给关羽封侯。

张飞死后,他的后事也有交代,《三国志》记载:

追谥飞曰桓侯。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

这次追谥同样发生在景耀三年(260年)9月,与关羽是一批,除他们二人,当时获得追谥的还有马超、庞统、黄忠3人,却没有赵云,赵云的谥号是第二年3月获得的。

除了法正以及上面提到的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赵云等6人,蜀汉还有5个人获得过谥号,分别是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夏侯霸,他们不是追谥的,死后即获得了。

了解以上过程,可以至少得出两方面结论,一方面,刘

备对关羽、张飞的后事处理情况没有什么远近、轻重之分,都是“按规矩办事”。

另一方面,刘备没有为关羽颁赐谥号,这说明不了什么,因为他同样没有给张飞颁赐,主要原因大概是刘备刚刚称帝,又是在汉献帝突然退位情况下被迫仓促称帝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完善,同时刘备一心谋划伐吴,有些事只能放一放了。

那么,刘备听到张飞死讯后脱口而出的“噫,飞死矣”作何理解呢?其实,这也没有什么深意,如上所述,这是刘备的自然反应。

刘备很震惊、也很伤心,但绝对没有责怪、恼恨张飞的意思,刘备与张飞之间感情深厚,这是多年同生共死结成的深厚友情,尤其在关羽死后刘备对张飞更加依赖,《三国志》记载:

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车骑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当时的总司令是马超,军职是骠骑将军,但马超此时大概多病,很少有什么活动,估计只是挂名,且很快也去世了,所以张飞相当于蜀汉的武将之首。

司隶校尉相当于州牧,是天下第一州牧,管司隶校尉部,又称司州,洛阳、长安二京都在其内,但上述地区目前在曹魏手里,是“敌占区”,刘备给张飞的这个行政职务是挂名。

不过司隶校尉还有一个重要职责,那就是纠举百官,刘备让张飞担任此职,用意大概在这里,结合刘备让后主娶张飞的女儿为妻,可以看出刘备是想让张飞为儿子未来保驾护航,甚至可以说,如果张飞没死而刘备先死了,蜀汉第一托孤大臣不是诸葛亮而是张飞。

据此分析,可以看出刘备对张飞的感情是深厚的,也是寄予厚望的,“噫,飞死矣”并无贬意,只是正常的反应。

那么,关羽死后刘备为什么没有说“噫,羽死矣”呢?是不是说明关羽有刘备心中的分量不如张飞?

其实也不必如此解读,关羽的死对刘备打击也是巨大的,无论从私情还是从国事来考虑,关羽之死都让刘备痛心不已,想必刘备也有过许多反应,说过不少话。

但史书并没有全部记载,这就是历史与史书的区别,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有的记下来了有的没有记下来,这很正常,记载下来的也许有深意,也许是不经意之笔,不能事事处处都去作“深度解读”。


南门太守


“刘关张桃源三结义”是流传甚广妇孺皆知的故事,也是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线索之一。刘备集团的故事,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背景来展开的。

刘关张三兄弟,亲如一人。基本的场景都是:刘备到哪里,关羽张飞都跟着,刘备往哪一坐,关羽张飞就各自拿着兵器往刘备身后那么一站,画面感极强。

对于像亲兄弟一样的关羽和张飞,在知道这两个弟弟的死讯的时候,刘备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刘备得到关羽的死讯,号啕大哭,以致哭的死去活来晕了过去,而得知张飞死讯,却只有悲哀:噫!飞死矣!

这的确是令人疑惑。

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

刘备对关羽张飞两位兄弟的情义一直是非常好的,基本上做到了“同吃同住同劳动”。

直到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关羽张飞就捞不着站刘备后面了,因为刘备走到哪了已经不太在乎两位兄弟是不是在身后,他开始关心诸葛亮是不是在他身边了。

关羽张飞对这个变化还是“醋意满满”,甚至还耍过“小孩子脾气”。

但这并不能说明刘备就疏远关羽张飞,只是诸葛亮太重要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刘备得好好守着。

直到刘备和诸葛亮去夺“益州”的时候,刘关张第一次有了长时间的分别。

刘备把关羽留在荆州,让他留守荆州,从此,关羽成了独挡一面的人物,而且他统领守备的荆州,是刘备的命根子,也是诸葛亮的命根子。

而张飞也在刘备夺取益州以及汉中等地,巩固了自己的地盘和基业的时候,让张飞分兵镇守阆中。

刘关张三兄弟就基本上不在一起了。

刘备的注意力其实早就从“结义之情”转向了“成就大业”。而关羽镇守的荆州,是刘备“大业”的最重要的支撑。

在诸葛亮的总体战略构想当中,荆州是一个即可以作为进攻中原的桥头堡,又可以是守住益州的天然屏障。按照诸葛亮的想法:刘备先占领益州,使之成为根据地和大后方,战略突前的荆州在刘备后方稳定之后,出汉中进长安深入中原之时,荆州守军就可以直逼许昌,双线出击就可以让曹操腹背受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初刘备选了他最信任最放心也是最厉害的关羽来镇守荆州,这是把自己的命留给了关羽一半,另一半自己留着。他的这个决策,诸葛亮还是有一丝的隐忧——他对关羽自以为是的毛病不太放心。

事实上,诸葛亮的担心还是很有道理,关羽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毛病,让他葬送了“联吴抗曹”的政治局面,也让他轻率出兵攻打樊城,最终导致荆州失守,自己也丢了性命。

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害了关羽自己也害了刘备,更害了诸葛亮——荆州一丢,什么隆中对,什么“恢复汉室”就都成了“画饼充饥”。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刘备的号啕大哭,有大约百分之八十是哭“荆州”而非关羽。而他咬牙切齿的要找东吴孙权拼命,百分之九十是为了“夺回荆州”。

所以,刘备会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一意孤行。

然而,祸不单行,刘备的报仇行动还没有展开,大军集结还没有完成,张飞又死了。

他是被部下趁他喝醉把他给宰了。

张飞这个人,很厉害,但是他却是一个“媚上欺下”的主儿。他对部下非常严酷,动辄责罚。关羽的死,让他把所有的悲愤化成了两件事:酗酒和责罚部下——借酒撒风把气撒在部下身上。

这就是自己作死的节奏。果不其然,部下受不了了,干脆鱼死网破,把他给杀了。

张飞的死,在刘备那里,怎么也赶不上丢了荆州加上关羽之死的刺激大,刘备有点麻木了。

张飞之死,最多就是死了一个兄弟,但是却影响不了刘备当下的处境——你不能变得更坏,当然也不可能有好转。

所以,刘备的反应,更像是一种无奈:噫!飞死矣!


步武堂


历史上称赞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是一个非常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人,加上他半生漂泊,虽不得志,但从未屈服,屡败屡战,直到晚年最终建立了季汉,可见其性格坚韧,绝不会是一个“爱哭鬼”。

而关于刘备“爱哭”的形象,大抵来自于94版的《三国演义》,扮演者孙彦军老师成功的刻画出了刘备的“仁义”,但是同时留下了刘备过于软弱的形象。这一版的刘备虽然经典,但实际是偏离了演义和正史的另一类解读,突出了刘备的“仁义”,但也掩盖了演义中刘备“狡诈”的枭雄一面。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刘备哭的也多,但每一次的时机把握都恰到好处,每一次慢慢品味,都有一种让人细思极恐的寒意。大家都说罗贯中尊刘贬曹,但为什么大家读后往往会喜欢上真性情的曹操,反而觉得刘备“虚伪”?

我认为这和罗贯中曾在张士诚的起义军中担任过幕僚的经历有关。看似写刘备,实际写的是自己的主公张士诚,而诸葛亮就是作者自己在书中的化身。对于这个未听自己建议,导致最后兵败身死的主公,罗灌水心中难免是有怨气的,反应到书中,使我觉得《三国演义》对刘备实际是一种明褒暗黑。

当然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理解问题的题外话,这里不作细说了。回归正题,在正史中形容刘备此时的状态更多的是“忿”“怒”二字,并没有刘备大哭的描写。而罗贯中安排了这一桥段,我理解至少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最主要的情感当然是对结义兄弟关羽之死的痛惜。无论现在关于三国的阴谋论怎么分析,我认为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对刘备的定义核心依然是仁义,虽然看似有奸伪的一面,正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丰富,但不会颠覆刘备正派的形象。刘备对关羽的兄弟情,绝对是真的。

二、汉室难兴的绝望。刘备一生漂泊,直到赤壁之战后,才逐渐看到了完成毕生理想的一丝希望。先取荆州,后得益州,在汉中争夺战中又打败了曹操,这时候刘备的一生达到了巅峰。紧接着,关羽从荆州出兵北伐,一时间威震华夏,复兴汉室就在眼前。结果却传来盟友孙吴偷袭荆州,关羽被杀的消息,一下从山顶摔谷底,这对一个年近60的老人来说,从大喜到大悲,是一种彻底绝望的情绪表达。

三、以悲掩忿。前面说过,演义中刘备是一个非常善于掌握时机哭的人,刘备此时的哭实际是掩盖内心的愤怒,以此来阻挡所有人的劝诫。当时以诸葛亮为首的无数重臣认为曹魏依然是主要的敌人,不应该对吴开战。如果刘备此时表现出的是愤怒等其他情绪,对于那些人精来说有一万中方法阻止刘备伐吴。但刘备一哭,大家心一下子都软了,对于一个悲伤中的人,很多道理就难以说出口,刘备可以以此来堵住众人的嘴。

这样也就好理解,为什么获悉张飞死讯时,刘备的情绪反而表现的很平静。

一方面,刘备刚刚经历了失去荆州,关羽被杀的绝望,已经没办法再悲伤了。用这种平淡的处理,实际是非常真实的,现实中观察那些悲伤的人,哭到最后都是没有眼泪的,因为人已经空了,再也哭不出来什么了。再到极致的时候,人反而平静了,人生一切都没有价值了,哭也就没意义了。

另一方面,伐吴的目的已经达成了,张飞死后再哭已经什么意义了,刘备这时再表现出伤心欲绝,痛哭流涕的状态来,就反而显得有些矫情了。

第三,张飞的死,刘备其实是早有预料的,所以相对于关羽的突然去世,更加容易接受一点。关于张飞死后,刘备的表现,历史上是有真实记载的。

《三国志》记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所以当刘备发现是张飞营中的都督上表,而非张飞时,刘备已经猜出了结果,所以说了一句“噫!飞死矣。”虽然看似只有四个字,但实际内心的悲恸已经无可附加。


潘不安讲究史


关羽之死,荆州一失,联吴抗曹的大计就告失败了,一统天下的梦想就破灭了。

当初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就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大计的最后一步就是: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曹操在北方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难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能为援而不可图。“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所以刘备之所以伤心欲绝,不仅仅是失去了一条臂膀,更是失去了复兴汉室最重要的战略要塞——荆州。

历史上北方对南方的征服,往往是以占领荆州形成战略上的合围之势,而荆州一失,南方就不再有对北方的打击力量,几乎只能被动挨打,坐已待毙。

对刘备而言,守住荆州,北上可以合围曹操,东进可以攻击孙权,只不过他的野心太大,过于天真了。因为对刘备而言,益州是战略基地,荆州是咽喉要道,而对东吴而言,荆州是自保的命门,荆州握在刘备手里,就相当于被其抓住了喉咙,不可能不夺。

正由于荆州之重要,所以刘备西进之前把最信任的关羽放在了这个地方。没料到关羽自视太高,不请示就把主力部队拉到了樊城,而且丢失了对抗曹操的重要联盟,失去了复兴汉室的重要砝码。

那是蜀国正意气风发的时候,关羽之死,荆州之失,宣告了刘备苦心经营多年的草庐计划破灭,与此同时,张飞不断催促刘备血洗东吴报仇雪恨,更是与诸葛亮的战略计划背道而驰,熟知三弟性格的刘备也预想到了这个结果,可能心底甚至预想到了自己的大业将从此走到新的历史拐点上。


逻辑分析师


人在面临第一次巨大的冲击时,感情上会非常抗拒,也容易产生痛哭、愤怒等不理智行为。

但是要是连续经历巨大的感情冲击,人的感情和思想上就会陷入麻木,虽然内在感情如同火山一样,但在外表来看显得麻木了。

刘备在面临关羽之死时就是第一种情况

刘备从屡败屡战的丧家之犬,能得以入住益州,整体上靠的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大战略。在这个战略上,刘备以四川盆地为大本营,荆州作为和魏国、吴国的缓冲区,大力发展实力。

等时机成熟,刘备出汉中,诸葛亮关羽出荆州,可以达到对于魏国的两面夹击战略,这是汉高祖刘邦争霸天下的老路。

可惜庞统之死逼的诸葛亮要前往刘备身边,荆州只能托付关羽。等到关羽一死,刘备可以说一来痛失亲如兄弟的大将;二来是关羽一死导致荆州被孙吴瓜分,从根本上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刘备才表现的如此激动。



等到张飞死时,刘备早有预料

关羽死后不久曹操也病逝,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虽然打算伐吴替关羽报仇,但也需要把更重要的事情-汉朝正统处理完毕。

因为古代消息传递不畅,刚开始刘备认为曹丕杀了汉献帝篡位夺权。于是在麾下大臣的劝谏中决定在蜀地延续汉朝正统,然后分封大臣,建立季汉政权。

等到这些事情都处理的差不多了,于第二年准备伐吴。张飞之死就是在这个时候。


此时失去荆州以蜀地和汉中为基地称帝的刘备,已经大概率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本钱,刘备也已经从失去荆州和失去关羽的痛苦中有所恢复。

此时传来张飞的死讯,刘备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缺少亲信大将的刘备,终于在夷陵之战摆出了一个兵家大忌的阵容,不但没能逼迫东吴吐出占据的荆州,反而损兵折将,让刚刚建立的季汉大失元气。



刘备自觉无脸回归成都,于是战败后一直在白帝城驻守,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病逝了。

可以说从关羽,曹操,张飞,刘备先后战死病逝,标志着三国争霸上半场的结束。曹丕、刘禅的先后继位,则是三国故事下半场的开端。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刘备、关羽和张飞的桃园结义之情,深受后世人的推崇,关羽、张飞在和刘备结义后,情同手足,从此不管刘备如何的落魄,关张二人都没有离弃刘备。因为关羽和张飞都是刘备最倚重和最信任的人。在刘备建立蜀汉的过程,关张二人有些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备在得了荆州后,关羽作为刘备最倚重的人,所以由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向川之地进军。

但是后来东吴袭取荆州,关羽被东吴所擒,因为关羽不愿投降而被杀,刘备得知后,悲痛欲绝,号啕大哭,可见刘备的伤心。之后刘备又不顾大臣的反对,坚决要为关羽报仇征讨东吴。

作为刘备、关羽的三弟张飞也是主张为关羽报仇的。但大军还没到东吴,因为张飞性格暴躁,又爱鞭打士兵,最终张飞被士兵所杀。

但刘备得知张飞死的时候,刘备却只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刘备和关羽、张飞义结金兰,常年相处,情同手足,作为大哥的刘备肯定知道关羽和张飞的性格。

刘备知道关羽虽然对上傲慢,但对下却非常好,同时关羽有时还是很谨慎的,当时关羽镇守荆州,隐然成为一方诸侯,因此也不会那么轻易的失败和死去。

但当刘备得知关羽死的消息时,他感到很意外,意外之下就是悲痛欲绝。

第二,刘备作为张飞的大哥,也知道张飞的性格,张飞脾气暴躁,又爱饮酒,饮酒之下又爱鞭打士兵。刘备虽然多次劝说张飞,无奈张飞的性格就是如此,刘备也深感心痛。

刘备知道张飞这样的性格和行为,将来肯定会出事的,就在他们准备为关羽报仇的时候,刘备还曾劝过张飞,但刘备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张飞被杀死了。

对于刘备而言,张飞的死,他肯定也是很伤心难过的,但这一切又是刘备所担心的,是出乎刘备意料当中的。

当刘备知道张飞死的时候,刘备虽然感觉到吃惊,但同时又像在刘备意料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说了“噫,飞死矣”。好像是说张飞最终还是死在了性格暴躁、鞭打士兵的事情上。



所以刘备对张飞和关羽死的时候,表现有所不同,表现的差异很大,但并不是表示刘备对张飞和关羽的兄弟情义差距大。只不过是刘备对关羽和张飞之死,一个是意料之外,一个是意料之中。


中孚鉴


应该是刘备此时已经看淡了生死,因此才会有如此的反应。就好比一个高寿老人,看着比自己年青的人一个个先他而去,开始肯定也是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看得多了,也就那样了,并不是对谁感情好对谁感情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