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有贵的道理|这个家族,牛人辈出

盼望着,盼望着,苏州博物馆的年终大展,终于来了。


贵有贵的道理|这个家族,牛人辈出


图@苏州博物馆

岁末年初,江浙沪的老少文青们几乎达成了一个默契——千方百计得去一次苏州博物馆,打卡一年一度堪称最“奢侈”的大展。从2012-2015年的“吴门四家”大展,到2016年开始接棒的“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展览,每一个展览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展厅里都是满的。

这一次,苏博拿出了“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潘家一出,谁与争锋?

“贵潘”家的孩子会读书

在苏州,提到潘家,那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古城区里能找出“潘宅”的小巷子,就有钮家巷、南石子街、悬桥巷、蒋庙前、卫道观前……虽然都姓“潘”,实际上是两家人,清朝年间,苏州曾有“富潘”和“贵潘”两个潘姓世家,鼎盛之时,两个潘家“占了半个苏州城”。

苏博今年展出的是“贵潘”的收藏。“贵潘”的祖上是明末徽州大阜人潘仲兰,他是大盐商,常来苏州,后来索性把房子也买在了这里。从徽州迁居苏州后,潘家后三代人全都致力于科举的大业,但是,非但没有一个中举,还把祖先的老本都吃得差不多了。于是乎,第四代潘冕不再科举,为家族专心挣钱,总算一番“诚心”感动了上天,潘家在清代取了9名进士,其中8个都是潘冕的儿孙。


贵有贵的道理|这个家族,牛人辈出


图@苏州博物馆

最有名的是潘冕的孙子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潘世恩状元及第,揭开了“贵潘”家族“一状元、八进士、十六举人”闻名于世的望族篇章。而且他是个实打实的有福之人:做官,一路做到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太傅;做人,为人正直,外柔内刚,和珅和大人对其极尽拉拢,欲纳为己用,但他始终不肯上贼船;最后以八十六岁高龄寿终正寝,入祀贤良祠,谥“文恭”。

冯桂芬为潘世恩撰写的墓志铭中说:有清一代,生前加太傅衔的仅有5人,能两次参加琼林宴的有9人,状元出身官至宰辅的也仅为8人,只有潘世恩一人兼而有之。陈康祺的《郎潜纪闻》里也称潘世恩为三百年中第一福气中人。正所谓:大富贵亦寿考!

潘祖荫是潘世恩最引以为豪的孙子,23岁中探花,官至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衔,几乎能和爷爷比肩了。


贵有贵的道理|这个家族,牛人辈出


清同治年间,李鸿章任江苏巡抚时,曾为潘宅题匾曰:“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苏州状元博物馆纱帽厅中挂着的“一枝联秀”,指的就是潘氏家族出了多位进士。图@苏州博物馆

痴迷收藏,不分老幼

这个时候,潘家已经是京城里的名门望族,衣食无忧、官运亨通。既然满足了基本需求,就可以充分地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了。史书上说,潘祖荫“工诗词,精楷书,尤嘉校雠之学,又醉心金石、古籍”,就是说他腹有诗书、会写书法、还精通古籍整理和校勘,而且家藏颇丰,是一位造诣深厚的金石、文字学家和收藏家。(这得多厚的家底啊……)


贵有贵的道理|这个家族,牛人辈出


本次展出的青铜器之一:走马休盘。借展自南京博物院。图@苏州博物馆

潘祖荫之后,又出了一位痴迷收藏的潘家人——堂兄潘祖同的孙子潘博山。他受家学渊源影响,精版本目录之学,又好收书、藏书,兄弟共同继承了祖父“竹山堂”全部藏书四万余卷。

这次苏博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贵州省博物馆、苏州图书馆,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7家文博机构,把潘氏五世所藏青铜器、陶器、书画、古籍、碑帖、文房精品88件汇集一堂,内容涵盖了商周青铜器,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绘画,以及潘氏一门手稿等。


贵有贵的道理|这个家族,牛人辈出


宋刻本《梅花喜神谱》二卷,借展自上海博物馆。图@苏州博物馆

为啥展览取名“攀古奕世”?攀古,指攀古楼,也就是潘祖荫收藏青铜器之处,大盂鼎、大克鼎都曾藏在那里(戳蓝色,了解两尊宝鼎的传奇故事);奕世,本义为世代传承,也是潘祖荫的曾祖、祖父两代名字排辈,意指潘氏收藏精神继承先人、传之后世。

守护国宝,无论男女

之前写过潘达于护鼎,其实潘家还有一位为国宝默默付出的后人——“民国四公子”之一、一代鉴藏大家张伯驹的夫人潘素。

潘素原名潘白琴,1915年出生在苏州,她的父亲潘智合,是潘世恩的后代。潘素嫁给张伯驹之后,也非常支持丈夫的收藏爱好,助其将“墨皇”《平复帖》收入囊中。


贵有贵的道理|这个家族,牛人辈出


图@一条

结果就在1941年6月,上海滩发生了著名的张伯驹绑架案。绑匪索要赎金数百万,言下之意便是要他变卖字画。张伯驹故意绝食,让潘素前来探望。趁着这个机会,他叮嘱妻子:“宁死魔窟,决不变卖所藏古代书画赎身。”

潘素真的严格遵循叮嘱,宁死不变卖收藏。她前后坚持了整整8个月,最终把赎金降到40万元,又变卖自己的首饰,最终凑够赎金,救出了张伯驹。张伯驹后来立下字据,把他收藏的最宝贵的那些文物,包括《平复帖》在内共18件,全部赠予了潘素。


贵有贵的道理|这个家族,牛人辈出


张伯驹潘素夫妇。图@一条

20世纪50年代起,张伯驹和潘素陆续将所藏大部分精品书画无偿捐献给国家。有人说,“为人不识张伯驹与潘素,踏遍故宫也枉然”,心怀真爱,大概便是如此。

再吆喝一遍,12月15日起,不可错过的苏州博物馆年度大展“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记得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