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陕报」商洛: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陕西日报商洛记者站官方微信公众号)

↑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今日陕报」商洛: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刊发于陕西日报12月14日06版

「今日陕报」商洛: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商洛市区全景。 本报通讯员 石祥民摄

「今日陕报」商洛: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商南县3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叶标准园示范基地。 资料照片

「今日陕报」商洛: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穿越秦岭的“绿色长龙”。 本报通讯员 陈继先摄

「今日陕报」商洛: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万寿菊已成为洛南农民增收的“软黄金”。 资料照片

「今日陕报」商洛: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报记者 郑斐 通讯员 李小龙 汪瑛

退休职工张建奇是个“老商洛”。1977年参加工作的他,工龄和改革开放的时间差不多,他见证了40年来商洛翻天覆地的变化。11月28日,我们采访他时,他感慨万千地说:“改革开放40年来,商洛经济发展很快。就拿企业来说,商洛以前只有酒精厂、纸厂、氮肥厂,可现在光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就有近10家,还有两家本土企业已经上市。”

高速公路破冰,循环经济弄潮,绿色发展逐浪,“三化”建设扬帆,全域旅游起航……改革开放40年,商洛飞跃万重山。一个创新、美丽、幸福的新商洛正在悄然崛起。

从3亿元到800亿元的蝶变

说起40年来商洛经济的发展,商洛市统计局局长叶朝阳用数字来对比:“1978年商洛市实现生产总值3.61亿元,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0.77亿元,相比增长了221倍,年均增长10.7%。”

改革开放40年,商洛经济不仅实现了总量跨越式增长,更是走出了一条具有商洛特色的发展之路,经济结构趋于合理,产业逐步转型升级,全市经济稳步前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回首1978年,当时商洛一二三产业占比为64.3︰17.4︰18.3,农业占据经济生产核心地位。如何加快发展,成为商洛面临的一道难题。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商洛逐渐形成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商洛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2017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占比为12.3︰55.2︰32.5,二三产业分量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如今的商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全省亮点;矿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不断下降,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产值快速增长,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8年位列全省前列。截至2017年年末,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89.4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较“十五”末增长了102.7倍。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

“一小时穿越秦岭,一小时换一片蓝天,一小时换一道风景,一小时换一种心情,一小时换一种活法!”这是许多人从西安到商洛旅游后的评价。

据统计,今年1—10月,商洛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6天,优良率为94%,与去年同期相比优良天数增加了7天,前10个月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省第一。2013年至今,商洛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全省13个市(区)中持续位居第一,“商洛蓝”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呵护生态,山水富民。商洛市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影响力不断攀升,金丝峡景区成为陕南首家5A级旅游景区,“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品牌走出陕西、走向全国。2017年年底,全市建成3A级以上景区34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10家,高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00年至2017年,全市年接待游客从50万人次增加到4780.15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从0.75亿元增至260.52亿元,分别增长了95倍和346倍,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商洛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从交通闭塞到四通八达的巨变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的诗道出了千百年来秦岭古道的艰险。即便是几十年前,从商洛到西安的旅程也并不便捷,天气好时需要一天时间,如果遇上雨雪天气或道路交通事故,则需要更多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商洛的公路交通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逐步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进入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2000年西康铁路柞水至镇安段建成通车、2005年西合铁路商洛段运营。随着包茂、沪陕、福银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商洛彻底告别无铁路、无高速公路的历史。目前,2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市内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58公里、409公里。即将通车运营的水阳高速公路,将使商洛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境内高速公路里程将达500公里。

40年前,商洛公路大多数为砂土路,通车里程只有2678公里,等级公路仅有555公里。改革开放40年来,制约商洛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商州区沙河子镇团结村村民张铁柱说:“以前进一趟城,走的是土路,早上出门,晚上才能到家。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走几步路就是通村班车站点,不到两个小时就进城了。”

从“看上病”到“保健康”的质变

11月25日,是镇安县大坪镇元山村村民何常炎73岁寿辰。老人感慨地说:“3年前那场大病在原来根本就治不起,要不是有新农合,我怕是早就拖垮了全家人,能活到现在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2015年,何常炎老人被检查出患了早期胃癌。手术后,他的医疗费总计8万多元。因为参加了新农合,在医院结账时,他自付部分只有两万多元,大大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看病难”问题,全面加强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了市中心医院新病房大楼;实施了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以及市疾控中心等一批市级医疗卫生建设项目;建成了县级医疗机构的病房楼或门诊楼,对全市乡镇卫生院全部进行改造,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器械等,并对所有村卫生所(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实现了“一村一所”的目标,医疗卫生机构软硬件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仅“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20多亿元用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市县两级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全市134个镇卫生院中50个达到甲级标准,2350个村卫生室中有2232个通过省级规范化村卫生室验收。

让群众生了病“有医可寻”的同时,商洛市还同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看病贵”问题。

2003年,镇安县作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之一,开始启动新农合的补偿,实施以住院单病种定额支付为主的住院费用支付新方式;2007年,7县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2万农业人口参加合作医疗,占全市农业人口的95%;2008年,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5年,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业务正式启动实施,大病报销比例最高达70%,报销封顶线提高到30万元;2016年,全面启动实施分级诊疗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2017年,启动综合医改试点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开始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的运行新机制;今年9月,出台《商洛市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推进以总额控制为基础、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近年来,商洛市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全市共建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1个,各类养老机构93家;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274家。

民生焦点难点热点问题,都是改革的着力点。40年来,顺应人民期待的一系列改革陆续展开,一项项暖心举措、一桩桩惠民实事落地生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化为生动实践,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群众期盼解决的就医、教育、文化、就业、养老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从解决温饱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嬗变

初冬,正是秋菇采收的时节。在商南县黑漆河村的一片食用菌大棚里,张家来天麻麻亮就到棚里干活儿,中午吃过饭也不休息。“头茬菇量大,要麻利些才行,再说早就签了订单,人家还等着交货呢。”

今年46岁的张家来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家里有4口人,大哥瘫痪,二哥是哑巴,80多岁的老母亲常年有病。2016年,帮扶干部鼓励他种香菇。当地推广“借贷还菇”政策,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问题。同时,合作社食用菌大棚建好后,贫困户首先免费使用,一直到脱贫为止。另外,政府还给每个菌袋补贴5角钱。看到这些好政策,张家来心动了,递交了申请开始种香菇。现在,张家来高兴地说:“一年下来,我挣了两万多元,当年就脱贫了。去年冬季,我们一家人从山里搬到了镇上的集中安置点,生活和城里人不相上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商洛市实施了以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促村域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促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行动。2016年,在持续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全面向贫困发起总攻,先后出台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20条措施,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建立领导包抓贫困村党建责任制,层层夯实市、县、镇、村四级脱贫责任体系,推动各级干部谋实招、干实事、务实效。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累计脱贫18.8万人、退出贫困村53个,贫困发生率由35.3%下降到24.5%,“三带一创”产业脱贫、移民搬迁“三精管理”、“四扶五风六化”精神文化脱贫等经验走在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40年,商洛市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村一品”工程全面铺开,一批中药材、林果、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成,小水电、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得以发展利用。“商洛核桃”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商洛丹参”“洛南核桃”“洛南豆腐”“云盖寺挂面”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商洛香菇”“柞水木耳”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商洛市建成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14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6个,成为全国首批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之一。

「今日陕报」商洛: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