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三国时期的刘禅是被低估的一个帝王?

舍不得乖乖1314


好多人对刘禅的评价都不太好。

我倒是对他很是同情,十七岁继位后蜀国的军政大权一直在诸葛亮手上,他就是个吉祥物。

好不容易亲政了,蜀国的国力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人口锐减,岁入变少。再加上蜀国内部派系林立,他很难有所作为。

天时地利人和大都不在他。失败也在所难免。

最后投降魏国而不是与蜀国共存亡,就要感慨下他的智慧与坚韧了。


好多人都说其丧权辱国,但是请搞清楚,蜀国虽名义自立,其实还是属于大汉体系。都是汉族人,既然已经无法独立,为何还要同族相残?

他的乐不思蜀,也是自保之策。不得不服气这人内心的强大,熬死了曹氏魏国,一直活到西晋初年,保全了刘氏,也算功德无量吧。


吃好喝好药好


刘禅于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去世后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刘禅一身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任何积极的贡献,要说多么昏庸或许对他太有点贬损,但是也实在难以用什么好的词语来评价他。

要说刘禅是一个被低估的皇帝,那么可能从这么几点来说明他不至于那么无能。


第一,他毕竟在位四十二年,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在位超过四十年的也为数不多,屈指可数。

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6(在位54年)

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4年)

宋仁宗赵祯:1023-1064年(在位41年)

宋理宗赵昀:1225-1265年(在位40年)

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7年(在位45年)

明神宗朱翊钧:1573-1620年(在位47年)

清圣祖康熙玄烨:1661-1722年(在位61年)

清高宗乾隆弘历:1735-1795年(在位60年)

由此看来,刘禅在位时间,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排名前十位。故而,从单从这一点来讲,他还是有值得称赞之处,不至于被评价得太低。


第二、刘禅虽无什么政治主张,但是他还能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没有治理朝政大事的本事,他就全权委托先帝刘备留下的忠义之臣来处理朝政、军政大事。曾先后委托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来全权治理和处理朝政大事。这帮曾追随先帝刘备得老臣,忠义两全,全力维系蜀汉政权,使得蜀汉政权得到几十年的稳定。这也可以说明他能用人,相信先朝老臣。在任用他们处理朝政的过程中基本也是言听计从,不为皇权而干涉。

第三、刘禅不争权,不害贤,显出一副憨态,而保朝局稳定,也显示了他中庸处事的态度。

除此之外,评价刘禅的就只有贪玩享乐、毫无能力、宠幸宦官,这些不好的评价词语了。


浩中一内


既没有三国演义写的那么不堪,也没有多牛,顶多算个中庸之主。

1诸葛亮当政期间,基本没什么表现,大权都在诸葛亮手上。

2诸葛亮死后,能迅速稳定政权,体现了一定的能力。

3诸葛亮死后,能够较好的使用权术让政权与军权分开,蒋婉和费祎分管军权与政权,保持朝政平衡。即使到了后期,也能用黄皓等人制约姜维,避免权臣出现。掌握一定的帝王之术。

4受各种条件制约,蜀国最终在他手上灭亡了。这既是蜀国自身条件制约,也有君主不作为的因素在里面。

5最后选择投降,可惜了点。但不投降被灭只是早晚的问题,实力和内部都有问题。

6投降后装疯卖傻颇有智慧,得以保全。

7守成之主,没有开疆拓土的能力,但也不是灭国那种昏庸无道,条件确实一般。


不一般的帅63263247


有一个人,如果说他是素丝无常,唯所染之,大多数人猜不到他的名字,而如果换个说法,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几乎所有人都会恍然大悟,哦,就是那个开城门投降,后又乐不思蜀的刘禅啊!

事实上,刘禅并不是没有治国之才,他在位期间,发展经济,与民生息,诸葛亮死后,还能在群雄割据的三国时期支撑数十年,能力并不平庸。而这样的刘禅,之所以被后世诟病,一是因为蜀汉灭亡,二是因为亡国之后,他又语不惊人死不休道:“此间乐,不思蜀”。

由于历史有时候并不是人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刘禅的乐不思蜀,根据目前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推断出两点,往小了说,是为了自保,往大了说,是为了天下统一。从刘禅的为君之道,以及后来蜀汉旧部和刘禅本人的结局来看,这两点是符合史实的。不过,这些都是从政治角度推测,以理性角度分析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些政治因素,这句话,会不会也包含了刘禅真实的想法呢?他或许,其实并不想做皇帝,他不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只想拥有平凡的幸福?

根据史书记载,刘禅登基为帝时,年仅十七岁,还只是一个少年,而这个少年,在此之前,他经历了失去至亲的痛苦,也被迫和挚爱分离。

刘备摔孩子一事,古往今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所有人都记住了赵云长坂坡救主的英勇,以及刘备的惜才之心,帝王之术。可没有人记得,在那一年的长坂坡,刘禅的生母,为了不拖累赵云带走自己的孩子,也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曹操威胁丈夫的人质,那个柔弱的女子,投井自尽了。对于刘备而言,那只是他的妻妾中一个人而已,对于历史而言,这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女人,可是对于刘禅而言,那是他的母亲,唯一的母亲,在他尚在襁褓之时就离开了他,等刘禅长大以后,他一定有为她的母亲而伤感过,为了自己父亲实现天下一统的伟大抱负,为了自己能够顺利脱险她牺牲了,可是,她的牺牲并没有换来父亲多么深情的怀念。他也一定不能懂,为什么男人心里想的都是王权霸业,他们胸怀天下,却又连自己的妻儿都可以抛弃。他不愿意做这样的人,可是最终,他的挚爱,他也没有保护得了。

刘禅在幼年时,是曾经被拐卖过的,具体时间,具体是哪一次战乱,自古以来,争论不一,但是的确有这样一件事存在。刘禅被拐卖入的是一户普通农家,虽然不是亲生儿子,但是善良的农户两口子,都视如己出,随着刘禅慢慢长大,还给他物色了一个媳妇,小两口在乱世之中过得很幸福。结发之妻,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一心一意跟随着他,按照常理而言,在刘备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刘禅,也将他立为太子后,她应该被封为太子妃,等到刘禅登基,她可以为后,可是,在所有的历史里,刘禅的这位结发之妻,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仿佛消失的干干净净。

她去了哪里?答案很简单,消香玉损。

刘禅的两位皇后,都是张飞之女,而张飞在蜀汉的地位,不用多说。这很明显是一场政治婚姻,在这场婚姻里,刘禅的结发之妻是必须要多余的,因为虽然她地位卑微,但是在刘禅心里,他是深深爱着她的,这就意味着,张飞的女儿嫁给他以后,很有可能受冷落,就算不受冷落,也肯定不亲密,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她必须牺牲,而刘禅,他无法阻止这一起的发生。他或许采取过保护措施,但是,没有用。在汉朝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先例的。当年,刘病已登基,封结发之妻许平君为后,由于刘病已独宠皇后,冷落了霍光之女霍成君,为了霍成君能登上后位,霍母买通产婆使得许皇后难产而亡。即使故剑情深又如何,后来也还是没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刘禅的结发之妻,大概也和许皇后一样,甚至,她还没有许皇后那么幸运,她消失的默默无闻。

经历过这些,刘禅心里对皇位或许并不是很渴望的,只是,他的出生注定了他不能任性的选择自己的想要的生活。或许有人会说,出生帝王之家,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是刘禅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可是,刘禅他毕竟是一个少年,而且他是体验过平凡却真实的幸福生活的,如果不是他需要继承蜀汉王权,他本可以过着他喜欢的生活,哪怕是乱世,他至少可以有母亲,有妻子,有他自己的自由。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可以对刘禅取而代之,或许那时候,刘禅他心里是渴望着有一天,诸葛亮真的把他取而代之的,人各有志,父辈的雄心壮志着实不应该强加于下一代,这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心问题,而仅仅是生而为人,我们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生活方式,梦想追求的权力。可惜的是,刘禅这点小心思诸葛亮并不知道,他被刘备的托孤之词感动的稀里哗啦,只想着肝脑涂地报效先皇。

蜀汉灭亡并不是刘禅一个人的问题,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就算诸葛亮真的还活着,也不一定能逆天改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还苦苦支撑了这么多年,尤其是,他本无心帝位,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做了这么多年,而且,他还没有破罐子破摔,索性沉溺酒色之类,放纵自我,着实不易。他投降了,因为实在支撑不下了,也尽心尽力了,他能为蜀汉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使百姓免于战乱。

回顾刘禅的一生让人想起一句话,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只要尘世的幸福。刘禅的乐不思蜀,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心声,只是这心声,旁人很难懂,因为他的乐并不是纵情酒色,也不是性命无忧的乐,他的乐是他终于可以解脱,虽然,这解脱来的太晚,这之前,他牺牲了太多,但至少,在一生中,他还能拥有这样的时光,已经很好很好了。


亭殿阁


对于刘禅,我不敢说他是大智若愚,但是也绝不是后人所说的弱智皇帝。其实我更感觉他是活的通透,像是一个闲散王爷在当皇帝。刘禅当政的时候,做的事情也很少,其实我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不要以为蜀国是铁板一块,内部本来就矛盾重重,而且早已积重难返。刘备带过来的势力,刘璋的势力,还有原本的少数民族和当地士人势力之间的矛盾根本无法调和。在诸葛亮的时候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北伐,用战争来转移国内的矛盾(这招现在还有很多国家在用)。国力已经被极大消耗了。到了刘禅,再继续北伐已经不太现实,而且他的权威远不及诸葛亮。在诸葛亮的时候就有人敢提议投降,他又能怎么办。而且他后来的投降和乐不思蜀,这完全是政治手段,而且他能在曹魏活那么久不死,说他蠢鬼都不会信。

另外再横向对比吴,刘禅,不管在国家、人民、家族问题、投降问题、在曹魏处境处理全部完胜。

只能说刘禅生不逢时,这个烂摊子,他爹解决不了,他也没办法。顺其自然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江山如画任君游


一个名哲保身的没落帝王山羊公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