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谁写的,他看到了什么?

晕导和小籽月


当你,洪水大爆发,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足迹遍布山海,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其间所见所闻稀奇古怪之事物甚多,等洪水治理完毕,“布土以定九州”后,向臣下讲述了自已在治理洪水时的见闻。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这些见闻起名为《山海经》,口口相传下来。

其中博物贤人记夷坚是什么来历,史料中无从考证,只是在《列子》、《庄子》中一笔带过,后世多认为他是上古通古博今学识渊博的圣人。所以,大禹、伯益、夷坚三人作《山海经》一书有了这样的传说。

另外,也有这样的说法,《山海经》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楚国或巴蜀人所著。但《山海经》作者可能是一人或多人所为,因此,无法介定作者是谁。







东岳隐仕


一部如雷贯耳却又不知作者是谁的千古奇书、只要有人提起它,几乎看过它的人都说它是一本神话书。

甚至有人会说、所有武侠、仙侠小说中的神兽、几乎都出自于《山海经》。

这也不得不让喜欢创作的作者们热衷于这本古老的书。

司马迁说:“这本书太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

鲁迅说:“这就是一本漫天乱谈的迷信书。”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位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

而从神话学的角度看,它更是一本价值不菲的书。《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

其作为神话学文献,《山海经》至少有三方面价值:

1、对七大类中国上古神话做了程度不同的记录;

2、留下了关于神话世界空间的可靠的文字根据;

3、保存了大量的凝聚着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占,蕴含着潜在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

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

而对于历史,它更是一本奇书。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

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

总而言之、读《山海经》,能够了解远古的珍奇神兽、山川大地、能够从历史中寻找神话、从神话里寻找历史、从虚无中看到真实、从荒诞中看到愚昧、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喜欢的可以关注我

时光书简


时光书简


近日有网友提问:《山海经》是历史上谁写的?作者究竟看到了什么?书里有那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东西,会不会是关于另一个文明的记载或回忆?

1、《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按传统说法,《山海经》被认为是大禹亲眼目睹并讲述,伯益起名,上古时博物贤人夷坚所记录的。大禹在治水中,足迹遍布山海,“布土以定九州”后向臣下讲述了自已的见闻。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这些见闻起名为《山海经》,口口相传下来。

那么,记录者夷坚是何来历?对此史料并无太多记载,只是在《列子》、《庄子》中一笔带过,后世多认为他是上古通晓博物知识的贤人。不过,对于夷坚是否真实存在人们也有争议。因而连带着大禹、伯益作《山海经》一书也不被广泛认可。

关于《山海经》作者还有“无名氏杂取而成”说法,因为书中人们能看到《穆王传》、《庄子》、《列子》、《离骚》、《周书》……的影子,这种说法同样得不到公认。目前人们对此书作者多持“不可确认”的观点,这也为《山海经》涂上一层神秘面纱。

2、《山海经》里写了些什么?

尽管作者不详,但是书中所写内容目不暇接、难以置信。如果不是作者真实所见,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胡编乱造之作。如果,真是编造出来的,那也要佩服作者的脑洞开得如此之大,大到超乎常人的想象。

历朝历代的儒家学者,对此书的评价均基于“子不语乱力怪神”的基础,甚至带有诸多不屑,司马迁评价此书“太过荒诞无稽”。不过细读此书,多数人会认为,作者具有丰富的地理、人文、物产等知识,绝非一味编造。

《山海经》原书22篇32650字(现存18篇),有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主要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内容。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志怪书,被冠以“经”之名,本身也是荒诞不经的。

3、《山海经》的荒诞之处有哪些?

为了加深对《山海经》荒诞不经的认知,下在就举例来说明几处:

——西北海外,赤水北岸的章尾山有神人,人面蛇身,通体红色,身长1000里,面正中有竖长的眼睛,闭眼就是黑夜、睁开眼就是白昼,不吃不睡不呼吸,能呼风唤雨,照耀到阴暗的地方,人称“烛龙”。

——有人称“苗民”,其地有神,人面蛇身,身躯如车辕,长有两个脑袋,穿紫衣戴红帽,名叫“延维”,得到它的人只要奉飨祭祀,便可称霸天下。

——氐人国建木的西边,人面鱼身,没有脚。此处的巴蛇能吞大象,3年才吐出象骨,有才德的人吃巴蛇肉,不会得心痛、肚痛的病。

——朝阳谷里有神叫“天吴”,就是水伯。他长着兽身,八首、人面、八爪、八尾,背部是青中带黄的颜色。

4、《山海经》是世前文明的回忆?

尽管《山海经》里有许多被认为荒诞不经之处,但是很多现代研究者(包括西方学界)认为,《山海经》里蕴藏着大量世前文明的密码,如果破解才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事情:

——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故事,与西方记载的史前大洪水历史多有相似;共工怒撞不周山引发的“天倾西北,日月星辰西转;地倾东南,百川之水东流”的记载,与现代研究中世前曾发生的地理大变迁、大陆漂移说不谋而合……

而且似乎为了证明大陆漂移说,《山海经》里所述的山川志怪、地理奇态,有学者已从美洲、欧洲得到印证。基于这种研究结果,有人大胆猜测:

——《山海经》确实是世前文明的记载或回忆,所述内容不为后世所接受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谁也没有在上古时期生活过。这些上古的事情经后代相传发生增改、删减的变化,甚至由此充满了神秘和荒诞。


指动济南


《山海经》是中国的志怪书籍,是由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人或是巴蜀人所作的,具体是谁写的并未被证实考究出来。

至于写山海经为谁人,他又看见了什么,现代学者认为此书并非是成于一时,作者也并非只有一人,况且《山海经》内容之庞大,由某人写下所见所闻来构成这本书,实属难事。

当然《山海经》的出处也有一些较为具体的说法,比如有前人认为是有确切作者: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形成了这本传世书籍,但这些信息,包括书本的成书年代、作者、编著者,都无从确证。

不管《山海经》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存在都是不争的事实。《山海经》原共有22篇,包括山经五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五篇,大荒经四篇等。它的主要内容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远古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研究,都有着参考价值,是一部内容复杂的文献。

然而对于这部书籍,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编写《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便认为它的内容过于荒诞,不能看作历史的参考内容。

那么无从考证的《山海经》有什么文献价值呢?在小新看来,《山海经》充满着神奇色彩,包含着各类学说的丰富资料,尤其在神话学和民俗学中,为后来的中国神话记载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至于更多人关注的地理学方面,《山海经》的确记载了许多山,每座山的命名都根据地貌而定,这么远古时候的记载,当然需要现代的认证考究呢。


新氧生活


《山海经》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典籍中是很独特的一部,涵盖了天象、地质、历史、神话、人文、物理、医药、宗教等诸多领域内容。书中记载了大量光怪陆离的神仙,和稀奇古怪的事物。

据西汉刘歆所说,《山海经》是大禹和伯益所作,所以他认为该书写成於舜禹时代。后来人认为不是一人一时所做,却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增益写成的,和《论语》、《左传》、《黄帝内经》等类似。

由于传统儒家思想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传至如今,我国以唯物论为指导思想,因此《山海经》被正统思想认为是荒诞不经之事,很少采信。西方国家则对文字出现之前的传说持中肯态度,如《荷马史诗》和《圣经》其中的历史,很多有实际遗址为证。

本人倾向于西方的这种观点,因为这恰恰证明了《山海经》的真实可信之处。在人类没有出现文字之前,人们传授历史经验的方法是一代代口口相传,最后就成了传说。

当先人们在世上了无痕迹时,他们的传说却保留了下来,或者他们用过的石制工具也会表明他们的曾经存在过。

现在还有很多民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就是这样保留的。很多民族的传说中都有大洪水的记载,希腊传说中的大西洲,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中国的大禹治水。

尽管现在找不到确实的文物证据证明这段历史,但传说却是惊人地相似。其实我国商代以前的历史也因为没有实证而被国外的史学界质疑。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随着族群的发展,肯定要分家的,也肯定是互有来往的,在来往中,肯定会有信息的交流,但由于语言发展不足,和对自然的崇拜,表达会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走样,且越来越严重。后来发了次大洪水,人们更是四处迁徙来获得生存,文明肯定断绝了不少。

大禹治水后,人民生活逐渐安定下来,有感于前人经验的流逝,故铸九鼎以记之,并且伯益来负责。可惜九鼎在秦朝时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但九鼎图谱和传说却记录了下来,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完善,遂有《山海经》。

《山海经》在东晋还是有图的,陶渊明还曾为此赋诗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可惜原图也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有文字保存了下来,就是如今的《山海经》。

所以说,大禹和伯益是《山海经》的作者是可信的,当然,编篡过程中积累了先人们的智慧和经验,非一人一时之作。

而当时的信息提供者看到了什么?这已经不可考证了,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山海经》是以事实为根据的。

现今也有人考证说,山河经的地图正好契合了当时的世界全图,美州印地安人来源于殷商遗民,也有人说夏朝源于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而且似乎都有相关证据支持。

今人也根据《山海经》描述的某些动物形象,与现实中的动物相类比,得出某些结论。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口口相传中,就会有很多信息失真,虽经大禹和伯益考证,但是,再由语言化为九鼎中形象还是要失真,更何况当时的艺术水平,更别说中国画以写意为主流。

但人类的足迹肯定遍及很多地方,见识了各种精彩与神奇。史前文明到底存在不存在,也很难说,毕意各民族都有神话传说,可能神就是史前文明的反映吧。现在不是有人在说某些出土文物像是穿越者的作品吗?

《山海经》可能是大禹和伯益收集编纂的,非一人一时立功,是先人们经验的总结,至于先人们都看到了什么,实在不可考。

希望能发明时光机器,回来过去来揭开这个谜团,大家认为这个想法如何。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有书共读


《山海经》可以说是一部争议最大的上古文献,关于作者,古人一般认为是大禹时期所作,比如刘歆《山海经表》说是大禹、伯益所作,《列子》又说是大禹、伯益、夷坚所作。而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不是一时一人所作,而且《山经》主体成书战国时期、《海经》主体成书西汉时期。

《山海经》作者看到了什么?这就涉及到《山海经》地理讨论,古人一般认为《山海经》是虚妄之言,不受重视。近现代讨论比较热烈,有学者认为是世界地理,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局部地理;不过更多学者还是认为还是传统的华夏地图和周边国家,只不过不能完全以真实地理对待。

个人还是支持《山经》主体成书战国时期、《海经》主体成书西汉时期,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历史久远的元素;个人也支持华夏及周边地理说,但因为《山海经》经历巫者编撰,有着浓重的巫术思维,虚虚实实,所以尽管有一定真实元素,但不能完全从现实找依据。更多是来自传闻的扭曲以及合理的幻想。

这应该也是目前最谨慎的结论了。


林屋公子




以上都是三海经关于太岁肉灵芝的记录,有待我们深入研究。


太岁缘


我没有通读过《山海经》,不敢妄言它的内涵,有人说它是上古奇书,有人说它是神话典籍,那么我给大家一个新的思路:它上面记录的全部是真实事件。

乍一看,一定有人说我哗众取宠,搏眼球等,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人或者一批人,几代人为什么要接连不断的记录一些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呢?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又没有磕药,就能把这些故事讲的惟妙惟肖?

我觉得里面讲到了很多外星人在地球上的真实事件,上古神兽都是外星人做活体实验的结果,就是把若干种生物活体嫁接培育,基因杂交形成的,而体积庞大也是当时生物加基因改造的特点。

再比如里面的故事,都是神(外星人)和本地人(地球人)一起打仗,发生的真实事件。比如女娲造人,很可能就是基因克隆了几个样本的结果。。。


流星家


先说前两年媒体热炒的一件事:

中国古人在远古时代,就已经踏足过美洲大陆,甚至印第安人很有可能是中国古人的后代。

这个观点是由美国学者亨利赫特·墨兹博士,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

他通过研究《山海经》的原文,惊讶发现《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些山川湖海,竟然和美洲大陆上的山脉走向极为相似,之后他为了证实这个观点,在中美两国之间,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后,最终确定了上述结论。

对照下图,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山海经》的地理图文,与现在的世界地理极为相似。

据墨兹博士推测,早在《山海经》撰写之前,中华大陆的远古先民,就已经踏足过美洲大陆,并根据沿途所见,绘制出详细的地理图文,而《山海经》的作者,正是根据这些珍贵的地理资料,才编写出《山海经》一书。

再到2015年末,美国化学专家鲁斯坎普,在全美境内发现了多达84处“殷商时期”的壁画,全部采用甲骨文雕刻在巨石板上,据推测这些壁画创作于公元前1300年,比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还要早2800年,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古人在远古时期,或许真的到过美洲大陆,只是有碍于年代过早,遗留的大部分痕迹,已经被岁月掩埋。

将以上两个事件结合在一起,我们首先能够假设一点:

中华先民的确踏上过美洲大陆。

有很多学者指出,远古先民们,不仅去过美洲大陆,还在远离中原的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迹,包括殷商时期经历战乱的难民,他们为了躲避战火,盲目的向前行进,艰难的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见到了许多在中原根本没有的物种。

于是这一部分人在此安家定居,繁衍子孙后代。

但在此期间,显然是有人回到了故土,并且向其他人描述了在“异地”的生活,以及长途跋涉中的奇事见闻,那时没有“美洲大陆”这个名词,久而久之,便流传出殷商时期的人去到很遥远的仙山,见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等神话传说。

当然,肯定也有人去了其他地方,比如沙漠,雨林,大海,这些地方我们现在来看,很是稀疏平常,但在远古人的眼里,某些风景前所未见,都是和富庶的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地域,那里如果有一些在中原见不到的动物,有碍于当时的认知程度,远古先民或许就会夸大形容,比方说《山海经》里记载的“何罗鱼”。

《山海经·北山经》:“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痈:yong,一声。)

当时的人见到这种鱼,会惊讶怎么有这种奇怪的生物?

但现在来看,这简直就跟章鱼一模一样,几乎没什么差别。

可在当时,人们就能将这种难以理解的生物,描述成神话传说。

后来编著《山海经》时,类似的这些神话传说,就成为了作者的资料来源。

以此先回答作者的第二个问题,《山海经》的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应是以听说和查证居多,真正看到的人,都将此描述成神话传说,或者被史官写进了史书里,作者本人并未看到。

然后再回答题主第一个问题:《山海经》的作者并非一人,是由多人合力编著而成。

关于到底有几个人参与了编著,至今有两个说法

第一:《山海经》“始作”于战国中后期,也就是说当时只起了个头,没有写完,具体作者也不详,后来断断续续传到汉代,中间几经人手添补,最终由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人”完结,这个说法比较模糊,至今没有确切人数。

第二,作者为汉代的“刘向”与“刘歆”父子,他们二人将民间流传的神鬼志异,与史书中的地理人文相结合,最终编著成《山海经》一书。


这是两个关于《山海经》作者的说法,我本人更倾向于第二个,因为刘向父子编著《山海经》一事,有诸多史料作为依据,可信度较高。

(刘向-刘歆)

《山海经》一书写成于汉代,与前文中所说的远古先民相隔上千年,作者又是怎么知道这些信息的呢?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靠收集民间流传的“神话志异”。

比方说在汉代的坊间传闻,说哪座山上有什么妖怪,神兽,谁去到哪个地方,见到了仙人等等这些神话,刘向父子就把这些神话进行汇总,从而与史书里的记载进行对照,可信度高的就保留,可信度低的就摒弃。

第二,查阅史书。

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发明出地图了,所以史书中的地图以及地理知识,也可以作为依据,供刘向父子进行参考。

将以上两点进行结合,我们打个较为通俗的比方:

刘向某天通过“神话传说”,了解到有人曾去过某某仙岛,然后他们父子就去找史书查证,看到史书里也有关于某座岛屿的记载,而这座岛屿和民间神话里的“仙岛”有很多相同点,再深入的找出更多依据后,父子二人就将这座“岛屿”写进《山海经》中,然后以仙岛为起点,向东或向南,捋出更多的大陆走向,最终形成一副《山海经》地图。

那么作者两个人,是否曾亲眼见证过?或者说像上面的美国学者一样,曾远渡重洋,实地考察过山川湖海呢?

这就回答了题主的第二个问题,作者看到了什么?

有碍于汉代的交通与作者的年龄,我估计他们二人去实地考察的并不多,大部分信息来源,也都是凭借我前面所说的方式去收集,但这些收集来的信息,也要经过他们的筛选,最后分辨出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然后整理成有用的资料,最终编写进书中。


钱品聚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难以掩盖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掩饰。所以,《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种种假说纷纷而出,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说,等等。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说虽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中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