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现在火爆了吗,你如何看待古典诗词?


现在火爆起来的那不叫”古典诗词“----甚至都不能算作是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是以文言为表达形式的、同时讲究一定声律的文学题材。所以古典诗词非常关键的两点就是文言底子、声律基础=====而这两点,后者还好说,前者是需要长时间的文言学习才能掌握的较为熟练。

但现在所谓“火爆”了的古典诗词,几乎都不能被定义为”古典诗词“。写诗的人什么都不懂,写的东西你还能期望有什么层次?越是这群什么都不懂得人,越喜欢发一些稀奇古怪的句子,借以冒充“古典诗词”,但可怕的是-------似乎很多人都被洗脑了,觉得诗词是不用学的,随便写就好了.....

当然,这部分人也是扎堆出没的,大家都想当天才,又不肯学习。所以我写几个渣渣你捧一下,你写几个渣渣我捧一下,本来是自娱自乐的消遣,结果吹的久了,竟然都开始相信自己就是天才了,写的就是“好诗”了......然后每到一个网站,每到一媒体平台,都要发几遍自己的“大作”,被喷就恼羞成怒,曰“诗词讲什么格律,要谈意境,懂不懂意境?”云云。

哪如何分辨?目前来看,市面上的”赝品“分为两种:

第一种,连格律都不懂。


第二种,只懂一点格律。

前者完全是觉得七个字放在一起就诗了,后者是觉得平仄对了就是诗了。--------而这种是非常有市场的,因为读者也不懂什么是好坏,但他们看的懂这些赝品讲的啥,便觉得好。这大概也是古典诗词落寞的原因吧。

回到题目,现在所谓古典诗词的”火爆“,实际上只是没落的表象而已。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把古典诗词没落的根结归纳为“庶民的胜利”,这点是非常精辟的。

为什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话语权的稀释。文学艺术的语言在古代来看,是“专业语言”,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不识字,所以话语权掌握在文人们手上;但现在普遍识字率高,文学艺术就沦为最没有门槛的学科,因为他的语言已经普世化了,话语权不再是看谁水平高,而是看哪一方人多了......因此,对于古典诗词的定义就变成了现在谁都能扯几句的状态了-------但如果是数学,不懂的人你敢高谈阔论?------因为数学物理等理科还是有专业语言。

以上,便是我对目前的古典诗词以及真正的古典诗词的看法。


无聊到巅峰


古典诗词,火爆谈不上。但是现代人爱诗词的人不少。尤其是古体诗。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有一点很受争议,有时候为了对仗平仄工整,选字方面较难如意,意境一字千里。这便会被评平仄不符,出律等。


个人认为,若完全被平仄限制,好的诗句会很少,约束了思维。这很矛盾,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喜欢诗词的人,不会完全拘泥于平仄。

古体诗不会火爆也是这个原因,太拘束。现代诗、自由诗被推崇就是因为文字随心、随情,很自在。


清心一栈


自从大清朝的男人剪去辫子,长马褂换成了中山装,旧体诗词似乎就已经彻底死去了。时代不同了,事景不同了,习惯也不同了,想恢复旧体诗词往日的璀璨与繁荣,不太可能。



唐宋巅峰之后,旧体诗词渐入低谷,到清朝中期又迎来一个小高潮,一时诗人词人辈出,水平也有大幅提升,也就是学界常说的清代诗词中兴。据统计,260多年的大清王朝,旧体诗词创作的存世数量,竟然超过历朝历代的总和。那时的旧体诗词氛围,也许才能勉强称作是火爆。



民国之后,除了毛伟人,谁敢说自己是有足够分量的旧体诗人?恐怕碰壁和嘘堂也是不敢的。旧体诗词的沉沦,本就是历史新陈代谢的规律和趋势,难以逆转。

诗词大会是一种尝试,但本质上并非繁荣诗学,而是消费诗词。近年来,少儿各类国学培训事业的兴起,说到底也只是消费市场的繁荣。源于中国人骨子里的诗词情结,许多诗词网站、诗词传媒好像诗人很多、诗风很浓,但大多还只是对旧体诗词的解构与消遣,根本称不上什么火爆。



能把旧体诗词薪续下去,就是好事,如果谈诗词繁荣,恐怕太难。


抱庸斋主


古典诗词是诗歌大国的瑰宝。在今日头条,一统天下的自由诗有点失落,而古典诗创作有重登诗歌殿堂的复兴之势。

乘着《中国诗词大会》的东风,诗歌爱好者又开始重新回望传统。国学渐渐升温,诗词慢慢复兴。据专家统计,在当今诗坛上,创作古典诗词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诗词鼎盛的唐宋时代。群芳夺目,百家争鸣,已成令人叹为观止的局面。当然,旧体诗词唯一的不足之处便是:缺少当代公认的经典作品。这个当然靠古诗词的创作者团结努力了。


创作古典诗词,唯一能超越古人的伟大诗人毛主席,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毛主席诗词传播海内外,享誉世界政坛和文坛。我收藏有五种版本的《毛泽东传》,其中美国版本的作者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一位领袖,军事指挥家,共产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法国政坛前总理也评论,“毛泽东不是一本书读到老的人,他在这些简短诗歌里表达的思想,不受教条辞藻的束缚,他用简单的形式,表现深刻而生动的革命题材”。法国汉学家甚至称毛主席是东方诗神

在我国,诗圣杜甫的诗歌被称为史诗,其实毛泽东诗词也是诗与史的结合,其内容更超越了古代诗人和当代诗人。作为学习古典诗歌的爱好者,我深感在继承古人诗词的同时,学习主席诗词对创作也很有帮助。

江山代有新韵出。由于语言会随着时代变化,诗词的音韵也要追随时代的变化才能发展。诗词的创作,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

而推动旧体诗词向当代诗词转型的成功典范,当属天才诗人毛泽东。主席虽然只有几十首作品,但诗不在多而贵在精,主席诗词堪称是一座有待开采的诗词宝矿,而且要研究学习的方面太多。在下列举其对平仄声韵的革新便可见一斑。

1·毛主席在诗词创作中,为了避免以词害意,会不惜突破和改革旧体诗词的格律。这在平水韵忠粉看来,无疑是破了老祖宗的规矩。比如,主席“题庐山仙人洞”一诗中“乱云飞渡仍从容”句中的“仍从容”是三平调,但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主席并未将平声字“仍”换掉,硬改成仄声字。

2·在押韵方面,为了不以词害意而不按韵书押韵方面,主席也有不少改革。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未按词牌韵书的要求押韵,第五字“桂”当平而仄。有兴趣者可对照韵书观看。篇幅所限,往后再加论述。

近来学习主席诗词,感觉其诗史结合的高度,令人叹为观止。附上习作一首,算是心得体会。

————《马背诗人毛泽东》————


万里长征请长缨,白龙马上作龙吟。

声声枪炮敲词韵,阵阵硝烟点诗情。

井冈山上笑敌遁,鼓角声中颂红军。

战地黄花咏芳馨,霜天赞秋更胜春。

雪山拦马踏意境。赤水拍岸调仄平。

原驰蜡象绘远景,指点江山赋雄心。

雄师渡江意犹兴,快马加鞭把京进。

苍山如海涌日轮,诗人声震天安门。




默金cc




朱如苍


古体诗现在比较火,主要是“今日头条”给了大家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对此作为一名爱好者向“头条”表示感谢。说今天古体诗比较火,也仅限于部分群体。比如,上班族,离退休人员,部分学生,文化群体,教师等。因为,古体诗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国学的基本常识,古典诗词歌赋的底蕴,和一定的语言,词汇的想象力,五言七律的平仄常识等,相对现代诗有一定难度。但是,古体诗的韵味,词句的修饰和想象力,及表达情感的“含蓄”力,也是现代诗难以比拟的。当然现代诗有现代诗的长处,古体诗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不再赘述。

欲谈风花与雪月 ,

放歌山水纵情怀,

施展才华何处去,

今日头条请君来。


诗书棋酒


古典诗词火爆了吗,你如何看待古典诗词?

自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文字商刻甲骨文,汉描竹简,活字印刷笔谈,之后古人又精制了宣纸端歙,从此记录着各朝的传记,其中各代中也应运而生了很多诗词典著。在下传中又经各朝代文客临摹精检,也可以说篡改成适宜某一时段的。通称古典。说白了。一篇文章经过多人转抄,字斟句酌时人们尚能保持原字原味。但有个成语叫文人相轻啊。指不定某人转抄下线时,觉得某个字或某句话不咋的,或许无心时的大意错字。也就是说有时的在当时风行,过了些天就已显不适了,那最好就是改改。不过夲色不会变,特色倘在,但有些味了。谁敢说现在正版的古典诗词是哪个那个原版吗。不可能敌。任何人头几天说的一番话,过些天让他一字不捺地说上不要多只须一分钟,但要排除刻意的咋样。这个世上没有人大方的过目不忘。那么古典诗词火爆了没有反而被各种打着综艺幌子什么的淹没了。除了不常见的诗词会也没多少人问闻。相反地像小品搞笑的没啥含量的却总能让人愉悦。扯了半天也没啥好说的。至少古典诗词,今日头条上翻翻还能看到,火爆不火爆至少会存在国家档案中不会丢失,干万不要像人家博物馆付之一炬


在人间2244850284


明确的说,古典诗词不是火爆了,而是正逐步走向没落。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娱乐方式。古典诗词大多是圈内每个人的业余喜好。没有哪一个人是靠诗词吃饭或发财的。虽然可能有一点稿费收入,但要凭它养活家人是不可能的。

现在头条写诗词有收入的人很少。大多数都是给头条打工的义务劳动者。他们的收获就是完成了业余爱好,自己的作品不论好坏都有地方发表。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满足感。

现在头条上写诗对联的好像不少。但对于十几亿人的泱泱大国来说,毕竟微乎其微。

古典诗词的没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其他娱乐方式的冲击。譬如电视,游戏,唱歌,跳舞等。

我认为古典诗词有很大程度也是一种文字游戏,而且难度较大。不会完全被人们所掌握。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不行的,人们的天赋,兴趣爱好,社会经验,社会知识等也占很大的份量。

古典诗词毕竟是中华文明古国的精华,值得人们大力继承和发展。所以提倡鼓励学习写作古典诗词,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西瓜小品笑


我想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底蕴,没有火爆与没落之分。在当下只是纯粹看个人的喜好与否,起码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它的,它的咬文嚼字,它的精炼扼要,它的优美深邃……深深的吸引着我们。放下沉重的枷锁,于悠悠的传统文学长河里倘佯,何其乐哉。


潇湘圆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